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全面小康演讲稿小学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17:45

手把手教你写《全面小康演讲稿小学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全面小康的演讲稿,以及一篇指导小学生如何写好这篇演讲稿的文章。
---
"演讲稿示例:我的家乡,更美了——庆祝全面小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家乡,更美了——庆祝全面小康》。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全面小康”吗?简单来说,就是国家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富裕、健康、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目标!
以前,我的家乡可能和现在不太一样。也许有些地方还比较安静,没有现在这么多车水马龙;也许爷爷奶奶辈子里,还会念叨以前生活的不容易。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家乡,真的变化太大了!
你看,我们家门口的路越来越宽,平坦又宽阔,汽车跑起来又快又稳。晚上,路灯亮堂堂的,像撒满了星星,我们可以在安全的地方玩耍、散步。以前可能要去很远的镇上才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在家门口的超市里,应有尽有,买得又方便又便宜。这是不是就像爸爸妈妈常说的,“买东西方便多了”?
再看看我们身边。爸爸妈妈的工作更稳定了,收入也提高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养老金也越来越多了,他们不用再为生计发愁,可以安享晚年,脸上总是乐呵呵的。生病了,我们可以去干净明亮的医院,有很好的医生为我们看病,不用担心看不起病

宣讲家文稿: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



一、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一)伟大民族,伟大梦想

在《诗经·大雅·民劳》里曾经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小康”,把小康作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来描绘,向往那样一个美好社会。《诗经》里面的“小康”强调的是安宁和稳定。

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有哪些区别?西汉《礼记》里对小康社会作了比较系统的阐发,认为它是通向大同社会的一个阶段。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小康社会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同社会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孔子首先提出的理想社会。

杜甫有一首描写开元盛世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诗中描绘了一幅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的景象。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商贾云集。但好景不长,在宋璟、姚崇以后出现了几个奸相,如李林甫、杨国忠,玄宗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小康”思想影响深远。后唐明宗李嗣源在位八年,整顿吏治,废除苛捐,减轻赋税,恢复农业生产,使得农业生产凋敝的局面有所改观,是五代少有的“小康”之世。《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四年》记载,“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明成祖朱棣是第一个提出“斯民小康,朕方与民同乐”的统治者。他认为,“衣食有余,家给人足”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很多政治家也把“小康”作为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如康有为,他在《大同书》中提出“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升平世”指的就是小康社会,“太平世”指的是大同社会。

孙中山先生在题为《三民主义》的著名演说中谈到,“真正的三民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

(二)奋发图强,斗争不息

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昙花一现。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康”这个伟大梦想一直都不能真正实现,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表达了一种对小康社会的向往。比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均田免粮”;清朝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下一家,同享太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三)千年梦想难于实现的原因

1.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而农业文明是靠天吃饭的。靠天吃饭就难免会遇到天灾,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很难一直都是风调雨顺。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杂交水稻,有化肥、农药,每亩的产量很低。而中国人口比较多,人多地少,特别是由于地租与税收都很重,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很难解决温饱问题。

2. 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封建社会由于广大农民没有土地,租种地主的土地要交地租和很多的税,即使在丰年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谓的民本思想,也很难贯彻落实,因为统治者把人民当成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民不是国家的主人。此外,封建王朝还存在历史周期律现象,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还能励精图治,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但渐渐地就开始贪图享乐,横征暴敛,最后导致农民起义。这样周而复始。在历史周期律的作用下,广大人民很难实现小康。

3.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掠夺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进行掠夺,广大人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想改变这种局面,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共和立宪、辛亥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要实现小康,就必须走一条新路,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作者:陈志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陈志刚:决胜全面小康 创造新的辉煌》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完整文稿

以民为本:小康生活之我见

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向往。“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大雅》,最初指舒适安逸的生活。随着时代变迁,一代代中国人不断思索和描绘着小康的样貌,为了实现小康砥砺前行。百年前,为了寻求救国道路,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踏上留学之路,其中就包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邓小平。在法国和苏联7年的留学经历深刻影响着邓小平“小康社会”的建设思路,其在改革开放后推动实施的经济政策就与上世纪20年代苏联采用的新经济政策——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极其相似。由此看来,留学可以帮助人们开拓视野,思考如何走好小康之路。

2013年秋,在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下,我来到曾连续4年被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度的丹麦留学。在很多人眼中,如果小康生活有范本,那应该就是北欧国家的样子。与其他北欧国家类似,丹麦实行的是“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政府将大量税收投入到医疗和教育上,因此,丹麦人在这两方面的花费极低。但同时,丹麦物价很高,商品种类也较为单一,与消费主义盛行的美国相比,丹麦的消费文化并没有那么繁荣。记得我刚到丹麦的时候,面对屈指可数的商品种类,的确感觉有些无趣。但时间久了,也便习惯了这种生活。

在消费上少花些时间,就能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做更有意义的事,努力工作,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才能真正体会丹麦人所推崇的“Hugge”(丹麦语,大意为闲适生活)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弱化了的消费文化并没有影响丹麦的经济实力。如今,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在衣、食、住、行、娱、医等方面都创造了享誉世界的大品牌。衣,有绫致时装、爱步;食,有阿尔乐、丹麦皇冠;住,有众多极具辨识度的丹麦家居设计品牌;行,有航运巨头马士基;娱,有乐高;医,有诺和诺德。

有人曾对丹麦模式和美国模式进行比较,认为丹麦模式是“藏人力财富于民”,使人人皆可享受优质的医疗和教育服务,储蓄人力资本,增强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美国模式则是“藏金钱财富于民”,使人人皆可享受低价格的消费品,如衣服、食物、化妆品等,虽可短期拉动经济增长,但因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国民难以购买优质医疗和教育产品,导致其国民素质存在巨大的内部差异,即使美国持续在全球吸引大量人才,也难以支撑其稳定发展。对比之下,丹麦的小康之路,就像丹麦设计一样,简约而不简单,摒弃看似繁荣的消费文化,坚守以民为本的初心。

从丹麦回国后,我深刻体会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气息,与丹麦平淡的小康生活相比,中国的小康生活更多元也更有活力,似乎每天都有变化。但相似的是中国也越来越注重民生,注重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我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虽然那时生活条件远不及现在,但至少温饱不成问题。即便如此,我依然能够切身体会到中国在小康之路上的巨大进步。一是我的祖辈、父辈经常向我提及以前生活的不易,感慨如今生活变化之大。此外,我记得10年前在蓬莱农村中学实习时,学校的条件还比较差。学生的宿舍没有暖气,睡觉不敢脱外衣;洗漱的地方只有一根自来水管;所谓的食堂也只是一个窗口,一般也就两个菜,买完了在院子里捧着吃;更不用说塑胶跑道、电子白板了。后来虽没有机会再回去,但从网上的图片看,学校的物质条件已经有了极大改善。最近几年,国家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成效显著。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这一年,恰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抗疫的初步成功,充分说明我们的小康之路走得扎实,小康社会质量经得起考验。

我们今天谈论的小康,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富足,还包括文明程度的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制度的成熟。前人100多年的求索,终于使绝大多数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文明程度、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我所熟悉的教育领域为例,突如其来的疫情使线上教育发展突飞猛进,虽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但也需要意识到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避免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交替之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百年,披荆斩棘,终得小康。既然早期的留学生能在学习西方经验和实践后,用100年时间追寻中国的小康之路,那么,同样开拓了视野的新时代留学青年亦有责任思考和追寻今后100年的道路。现代化之路漫漫,吾辈当承先辈之志,以民为本,上下而求索。(文|曲梅 作者系全球化智库副研究员,曾留学丹麦)

来源:神州学人(2021年第5期)

作者:曲梅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