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20:2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树王》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富有深度: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中心思想:" "问自己:" 《树王》这本书最想表达的是什么?是关于自然的敬畏、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成长的故事、对传统的坚守与反思,还是其他? "提炼:" 找出贯穿全书的核心主题或中心思想,这将是你作文的灵魂。例如,如果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那么你的分析就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2. "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 "情节梳理:" 简要概括《树王》的主要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注意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关键事件,不必面面俱到。 "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 重点分析书中的核心人物(如树王本人、主角等)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内心变化以及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 "次要人物:" 分析次要人物如何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或代表某种观点。 "人物关系:" 理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冲突、合作、影响等)。
3. "关注关键细节与象征意义:" "细节挖掘:" 《树王
️️ 阿城作品搜集 | 谈虎斋藏
人世间的无聊,常常只因为煞有介事。
庄子讲“无为”,讲得精彩,却做了有为的事,写了《庄子》……天下第一等的聪明汉。
讲哲学,庄子用散文,老子用韵文,孔子是对话体。
旋律是感受的,不是思考的。
剧场艺术活动的快乐,包括排队买票。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咖啡……饮后生津但不解渴,通夜不眠,体内生邪火,跃跃欲试,尿赤黄且有沫,大概伤到肾了。也许是没有饮惯的缘故。
大卫是阿拉伯美男,他是以色列王。
意大利人的脸到老的时候,越来越清楚有力,中国人的脸越老越模糊,模糊得好的,会转成一团气氛。
安禄山是突厥人与波斯人的混血,史思明则完全是波斯人。
李白的有些诗是弹冬不拉伴奏的,杜甫的诗明显是汉风,李贺的诗亦是胡风。
蒙古人种是山羊胡子。自古南方多胡商。
最古的中原人,大概是现在的苗人,所谓炎帝子孙。
我尝试说唐诗的兴旺与当时的西亚音乐有关。
唐朝时中国没有活字印刷术,那么多人做那么多诗,传布恐怕是靠歌……但歌伎唱诗,却透露了唐诗流布的时世俗径。
唐朝没有产生哲学家,也没有思想家,带思想的狂欢多尴尬。
只有到了唐朝的禅宗,中国人对语言的否定才达于极端。
世界是具体的,人类的话语不可能对应无限的具体,语言不等于语言所指。
我们现在看到的商周的精美铜器,大部分是用来敬天敬祖先和人间吃饭的。
人比神难伺候。
知识分子这个词出现还不到一百年,借用日文的“知识”,中国传统称为“读书人”和“士”,“传统”这个词也是来自日文用来翻译tradition的。
麦田里总会有一些不是麦子的植物。
《战争与和平》最后的历史说教让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沦为一个三四流的历史哲学本科生。
只有女人的鞋跟才能在威尼斯的小巷里踩出勃朗宁手枪似的射击声。
总是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时又说不出学到了什么。
王朔……遗憾没有短篇小说。
据肖邦同时代的人说,肖邦弹琴的最大音量是mf。
在幕色中坚决的抱怨着。
新鲜的好像第一次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
穿过幽暗的走廊,辨认钥匙,声音像在数银币。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学习乐器演奏,非常强调正确的习惯。
绝大部分作家早期小说里的“我”都很重。
文以载道说的是文章,小说不应该载道。
所谓同情,本意就是相同之情。
文学是品性的养成。
2014.11.26 于新谈虎斋。其时硬盘对拷中,无聊摘抄《威尼斯日记》
️️ 威尼斯日记 | 新经典文化出版社.谈虎斋藏
阿城虽是当代作家(已经不写小说了),但“名不见经传”,市面上也几乎见不到他的作品,类似的沈从文和张爱玲的书大概都在邓丽君的歌曲允许进入后也才逐渐出现的,不同的是沈和张——应该还有周作人——现在慢慢的开始火起来了,只是阿城的书仍旧少得可怜,有些比如《威尼斯日记》和《遍地风流》在大陆根本见不到,只能去其它渠道买港版或台版。淘宝上甚至有复印本售卖——去搜“阿城”出来的结果大多是山东卖阿胶的那个小县城。
阿城没有中长篇,篇幅较长的仅有“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其中两部被拍成了三部电影,据说当时他还发宏愿要写齐“十王”,终于不了了之——成了杂家。
阿城的知识面非常广,涉猎了文学、书法、金石、考古以及饮食文化、知青文化,还有医学、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诸多方面,但说实话他对音乐懂得不多,虽然还煞有介事的和音乐家聊音乐,说出一堆专业名词或作曲家的姓名,这是他的弱项,他偏偏还喜欢提。这样不好。
他的短篇小说里精悍的很多,大概是受了唐传奇、宋话本或后来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志怪故事影响。所以他很服气莫言在志怪方面的成就,莫言用白话翻译过一些古人小故事,很是娓娓道来。
也曾仿着朱自清、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郑振铎的《俗文学史》出过讲演集《闲话先说》,深度不够,蜻蜓点水而已,很多段落都有朱自清《经典常谈》的影子。
他的文章里有很多异域风情,而不是和大多数京籍作家一样写京味文章,这个和他的特殊经历有关,他曾经先后到山西、内蒙和云南插队,了解当地文化,渗透进当地原住民中间,也许因为有时候他的文字尖刻,直斥政治,表达不满,导致他的出版物受到控制,后来移居美国,偶尔给国内的杂志写专栏啥的。
等买来港台版的《威尼斯游记》和《遍地风流》争取多看出点什么。
2011.8.23 于新谈虎斋
️️ 阿城精选集 | 作家出版社.谈虎斋藏
《不知足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取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回。
莫谓我身不如人,退步思量海洋宽。
他人骑马我骑驴,回头又见推车汉。
不如我者尚多极,眼前便是许多福。
仔细思量我不如,比上不足下有余。
七星岩古树沉浮录:400年时光的对话与守望
晋代文人曾在崖壁题诗,唐人带着纸鸢驶向江湖,七星岩的山水,从未孤单。你是否想过,一棵树能在这里坚守400年,陪伴这座城市度过风雨与流转?历史笼罩下,这些古树与石壁拼出了另一种真相:山水不老,但看护者早已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它们,始终未走。
明万历年间,副使李开芳被调来岭西。为何大费周章?他带兵修路、辟道、建宫宇,绿植密布,堪称一场大规模“生态重构”。紧随其后的王泮,继续在玉屏、阆风、天柱等地,层层推进。他俩接力,将山崖改头换面,留下了400年风尘,如今却仅剩这些寂静的古树,见证一切。网友戏言:要不是当年文官好种树,怕是如今多了几个无人问津的荒坡!
七星岩屹立几百年,残存古树却稀少,究竟是哪种树种能穿越岁月?1982年官方首次登记,距离上一次清点已过百余年。为何有的树枯枝独立,有的则逆境重生?科学、信仰,高温酷暑和鸟儿的馈赠,形成了彼此纠缠的生态悬案。
天柱岩侧,一株海红豆岿然不动。主干一米处分出两枝,1982年便有一枝死亡,根颈露出朽木,叩起来咯咯作响,且部分空心,树皮片片剥落。反常的是,这种苍老身躯上居然爆发新枝,树冠巨大,密如盖顶。每年夏天,豆荚脱落,点点朱红,鲜亮到让人恍如隔世。追溯《星岩今志》、明代碑刻全都提及“相思树”,人们围站在树下,嘀咕:“一边腐朽,一边新生,这不就是老肇庆的真实样子?”
玉屏岩元宝石上的榕树很倔强。不信?试着攀到近处,板根抱石,根茎矗立如蛇踞岩壁。别以为这是一棵平凡的树,它高17.5米,根颈围近6米,冠幅直径18米,巨伞一般遮天。考古学者给它打上标签:“飞榕”,疑是鸟儿传种。土壤浅薄,石峰干燥,这种环境下,这棵榕树还挺立三百多年,纯粹靠本事。400年前明人踏访七星岩时,石刻里就有“栖云榕荫”,如今粉丝堆满白云桥下面,纷纷合影打卡,喊它“最硬核野生树王”。
湿地公园太极洞上的小叶榕,不同于前者的雄壮。它没有明显主干,枝条斜伸,根茎崎岖。宋元时期石刻仿佛作证:这里六百年前已是宗庙遗址。但这棵榕树并非彼时遗存。生态调查团队通过年轮、板根走势比照,判定它最少250年历史。别的不说,每年春夏换叶,一群群鸟从树杈跃下,网友隔着镜头直呼“见证山水新旧更替”。
石室岩梦华轩的挡墙上,一株大叶榕自西侧“夹缝求生”,姿态奇特,板根附壁,交错延伸,13米长、3.2米高,织成一张巨大网。原主干早年已死,新枝丛生,根颈围600厘米。1982年官方纪录,它不过百年光景,2016年查实,这样的古榕依旧不多见。有人将手贴在板根上,拍照上传,小红书里配文:“老家伙比风景本身还生猛”。
翠苑内的铁冬青暂露峥嵘。枝干盘曲,不屈不挠,树头一个直径50厘米的树瘤暴露无遗,布满伤痕,却越显沧桑。铁冬青素以抗寒、抗旱著称,满树红果横跨冬春,成了栖息地里鸟类大军的能量补给站。1982年测胸径58厘米,推算树龄200年。园林工人点名表扬:“不只是老,更是七星岩里顶住干旱和暴雨的绝对主角。”
鸡蛋花的树干,像极了岭南人淡然的身影,哪怕斜插石壁也不驼背。玉屏岩揽胜牌坊左的旧树,其年轮127道,断面粗达41厘米。文献里,乾隆年间诗石刻提及此树,1841年的石刻进一步确认,枝条繁茂,树龄估测200年以上!鸡蛋花别名贝多罗,据说源自西洋,百年前这里曾是成片花海,如今仅剩寥寥。暑夏时节,花开清香,落叶后的树干光秃,反而别有韵味。更撩人的是,这些鸡蛋花晒干能泡茶解暑,有人特地从广州赶来看“正宗蛋花茶原产地”。
不止一株鸡蛋花。含珠径与观音阁间,还扎根着一棵老树。靠石灰岩生存,逆境中枝繁叶茂。文献和实地考察遥相呼应,树龄至少在150至200年间。星岩的蛋花,水源皆取自山泉。泡茶入口,甘甜清润。每年6月,满山树荫下,一围人等掏出手机,跟蛋花合影,连带着茶业公司造势:“肇庆蛋花八月采,高山不如七星岩。”
此刻的七星岩,夏风带着蝉鸣。树下,游客们呼吸着古树释放出的湿润空气。暑气难挡,却总有人选择在树荫下沉思,任思绪随风流转。百年古树成为了游人的庇护,也成了这座城市的生命符号。微博上已有人发起话题,“你最喜欢的七星岩古树是哪一棵?”下方留言刷屏,有人写下“相思树下初遇恋人”,有人晒出姥姥儿时在榕树下的黑白照片。粉丝互动碰撞出新的记忆。
这批古树并非只属于过往。它们跨越数代,作为自然、历史与城市文化的联合遗产,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有人说,相思树的红豆仿佛见证了肇庆的情史,榕树攀岩的姿态像极了岭南的坚韧,大叶榕与铁冬青则是“本地基因”抗争气候的最佳写照。还有一种说法,再坚强的树,也需要人来守护。毕竟,古树在风霜中坚守,风景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古树之外的世界在变化。景区变得商业化,更多的噱头和流量进场,人们对“新星湖十景”的命名跃跃欲试,现场甚至出现争执。本地人坦言:“我们喜欢的不只是山水,更是躲在树下那种‘活着’的味道。”游客在树荫下泡一壶蛋花茶,或为祈福系上红绳,安静地与数百年的时光对话。几代人在树下聚散,风光、记忆不再只是历史瞬间,而是今日还能实实在在触碰得到的实体。
数据无法骗你——1982年第一次官方树木普查,七星岩内登记百年以上古树名录不过几十棵,真正超过300年树龄的不足10棵。2016年复查,部分树种消失,部分新芽成长。痕迹残存,印证了山水与人、与信仰的胶着。榕树板根每年生长不过1-2厘米,却用三百年织成“雕塑”。海红豆的树干即便空心,也能在顶端孕育新枝。
人工与自然、守望与更替,从七星岩的古树开始拉锯。肇庆人对树有执念。遗民笔记和微博话题下,还有市民“实名表白”:山不变、水不老,老树在,故事就在。
七星岩的古树不是死物。它们在风里低语,为山水留下体温,也让涌来此地的每个现代旅人心生敬畏。在古树荫下避暑还是拍照,是吟咏还是感慨,谁想到,讨论最多的,是这些树如何跨越四百年不屈?新旧交替、人文与自然的博弈,你准备怎么选择?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