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手把手教你写《元宵读书笔记》,(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29 20:59

手把手教你写《元宵读书笔记》,(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元宵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其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富有感染力:
"1. 明确“读书笔记”的核心:"
"区分笔记与读后感:" 元宵主题的读书笔记,重点应放在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感悟、关键信息、疑问或个人联想",而不是简单复述情节。它更侧重于“读”与“思”的互动过程。 "聚焦元宵主题:" 你的读书笔记需要紧密围绕“元宵”这一核心。这可能是直接阅读了与元宵节相关的书籍(如描绘元宵习俗、历史、诗词、传说故事的),也可能是阅读了看似无关,但书中内容触发了你对元宵节相关思考的书籍。
"2. 内容选择与挖掘:"
"选取关键内容:" 不要试图涵盖整本书。选择那些与元宵节主题最相关、最能引发你思考或情感共鸣的段落、句子、观点或人物。 "深入思考挖掘:" "作者如何描绘元宵节?" 描写的景象、氛围、情感是怎样的? "书中与元宵节相关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例如,灯笼可能象征希望、团圆;汤圆可能象征甜蜜、圆满。 "阅读内容让你联想到了哪些元宵习俗或文化内涵?" 如赏灯、猜灯谜、吃汤圆、舞龙

元宵佳节随笔

来源:三峡晚报

每逢正月十五,便是我国农历新年里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大街上红火而美丽。这天过后,浓郁的年味渐渐淡去,人们陆续开始新一年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此时,各地的气候不一,但总体而言仍乍暖还寒,带着对春节的些许眷恋,更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人们载歌载舞、舞狮耍船、逛花灯、猜灯谜、品元宵,播撒新春希望的种子。

元宵节是热闹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闹”字是画龙点睛之笔,反映出了人们自由欢乐和热情奔放的状态。“千户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古人诗词中对于元宵佳节的喜爱程度,尤为体现在“闹”字上,真可谓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沿袭了传统文化,现代人也是一样,游花车、打铁花、踩高跷、跑旱船、舞龙舞狮、二鬼扳跌,各式各样的表演数不胜数、热闹非凡。记得小时候跟着爸妈一起逛灯棚、猜灯谜、看故事,都已经成为美好的记忆。现在大城市里的定点的景区,各种表演也吸引着人们争相前去观赏,只是少了鞭炮的喧嚣,欠缺了点味道。

关于元宵节为什么要“闹”,说法不一。但我愿意相信的一种传说是,汉代民众初春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舞龙”的习俗传说源于唐代,也是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承载着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希望和祈福。

元宵节是充满趣味的。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起自南宋,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一直流传至今天。猜灯谜,题目形式或拆字组字或趣味取义,答案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思维方式上有些类似现在的脑筋急转弯,锻炼思维、启发心智,是一种我国传统的益智娱乐活动。清朝纪晓岚的一则谜语,恰恰十分准确的解释了“谜语”本身。谜面是“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打一字,答案是“谜”。灯谜为热热闹闹的元宵节增添了趣味和欢笑,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已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为了把年过得圆满,人们在元宵节向年表达最后的祝词,高高挂起的灯笼在初春的夜空微笑,回味着舞龙舞狮热闹的气氛,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品尝元宵从感性上成了过年的句号,元宵节一过年就算过完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繁花似锦都将归于平静,人们将开始新一年的生活,新一年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播种和收获。

元宵节就是这样的热闹、美味、充满希望,并且我们的很多传统节日都伴随着美丽的传说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节日里,我们举杯欢庆,祝福家人、朋友们元宵快乐!人生不长,快乐就好,繁华看淡,笑叹悲欢,在平淡的生活里,随遇而安。努力追求梦想,领略人生中的风轻云淡,愿你一切美好!(万方)

本文来自【三峡晚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杂感随笔 | 汤圆香里话元宵

□谭谦

距离元宵节还有些时日,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早已迫不及待地占据了C位。我精心挑选了一袋钟爱的黑芝麻馅汤圆,又去菜市场买了两斤洁白的糯米面。我九十八岁高龄的老公公尤其爱吃白汤圆。将糯米面搓成乒乓球大小,煮熟后撒上白糖,老人家一口气能吃六个。

做了一辈子教师的老公公常说,吃了汤圆就能交好运,还曾兴致勃勃地为我讲述一个关于汤圆的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昭王的国家濒临灭亡,他被敌军追至长江上。发现江面漂浮着一些白色的不明物体,里面裹着粉红的馅料。饥肠辘辘的将士们一尝之下,竟发觉味道十分鲜美。向博学多才的孔子求教后,才得知此物名为浮苹子,据说吃了便能打胜仗。后来,果然如孔老夫子所言,楚昭王打了胜仗,成功复国。由于发现浮苹子的那天恰逢正月十五,楚昭王便下令,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甜甜的“浮苹子”,后来,逐渐演变成浮圆子、汤圆。

老公公还说,元宵节不仅要吃汤圆,更要“闹”,越热闹便越兴旺发达。他的这番话,勾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元宵节前后,村里热闹非凡,玩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莲船等表演精彩纷呈。我们在鞭炮声与喝彩声中穿梭,不知疲倦地跟着演出队伍,从一个村子奔赴另一个村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全家搬到了坊城,居住在青龙水库边。熊廷弼公园建成后的连续两年,都举办了盛大的灯会。绵延数里的灯笼,将当时还未安装路灯的青龙路周边照得亮如白昼。人们在公园里游玩、猜灯谜、领取礼品,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喜悦。

那时的我尚且年幼,诵读欧阳修的《元夕》,仅能对“花市灯如昼”的热闹场景感同身受,全然无法体会词中不见故时人的淡淡伤感。年岁渐长之后,我才明白,元宵节在古时也是情人节。古代的女子平日不能随意出门,唯有在元宵节这天,才能有机会与心爱的人相约见面。古人的元宵节,充满了含蓄而浪漫的韵味,在月光之下、黄昏时分,于人群中寻觅那个心心念念的人,这份情愫最终都被藏进了诗词之中。

上世纪90年代初,江夏体育馆连续几个元宵节举办的烟花活动,同样令人难以忘怀。人们吃过汤圆后,便扶老携幼前往体育馆观看烟花。现场万人空巷,场面极为壮观。孩子们提着小白兔、小金鱼等电子灯笼,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

与我们的热闹欢快不同,住在楼下的冯阿姨家过元宵节则显得格外隆重。她们钟祥人将元宵称作小年,冯阿姨说,过大年是迎来,过小年则是送往,过了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大家又将回归各自的生活轨道,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这一天,冯阿姨会像过大年一样,准备一大桌丰盛的酒菜,至亲相聚,喝酒吃肉,品尝一碗香甜的汤圆。

中国人向来注重食物所蕴含的美好寓意,一碗甜甜的汤圆,承载着团圆与圆满的期许。吃过这碗汤圆,这个年便过得圆满了。在新的征程里,无论前方是坦途还是坎坷,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想起这碗甜蜜的汤圆,心中便会涌起阵阵暖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