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22: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伊小星》的观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主题:" "《伊小星》是什么?" 首先要搞清楚这是一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还是其他类型的作品?它的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 "你想重点写什么?" 是对主角伊小星的成长历程的感慨?是对她性格特点(如勇敢、善良、执着等)的认同或思考?是对某个特定情节或转折点的看法?还是作品传递的某种价值观(如坚持梦想、家庭的重要性、面对困难的态度等)让你印象深刻?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能让你的文章更有焦点。
2. "内容充实,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具体事例支撑:" 不要只停留在笼统的感受或评价上。要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场景描写、细节等来支撑你的观点。例如,如果你想写伊小星勇敢,可以举出她克服某个具体困难的例子。 "分析人物:" 深入分析伊小星这个角色的性格、动机、行为以及她的成长变化。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她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或反思? "理解主题:" 尝试理解导演或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故事传达的信息或情感。伊
文 | 伊姐(周桂伊) 小星
大家都知道,上海目前还在封城状态;北京五一开始停止了所有堂食、文娱活动,整个朝阳区居家办公。
电影院实际开放率在国内大概也就6成,原本已定的8部新片接连撤档。
跟2020年的情况不同,现在大家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是一种在沙漠走了很久,不知道终点在哪的迷茫和沉重。
在这个情形下,谈论电影,一个全年价值也就600亿的产业,大家没有了2020年的激愤,甚至有几分羞赧。
哀莫大于心死。
但连我自己都没看到这部电影,我还是挺难过的,毕竟是朋友主演的,也因为,它的逆流而上,最后没有实际意义。
《出拳吧,妈妈》是赶着五一上映的三部新片之一,零星报道对它的形容是“逆流而上”。
故事并不复杂,白杨,原本是位优秀的拳击手,事业顺利,家庭合睦。
她人生的转折点是在五年前的一场比赛。
因为被人算计,她输掉了比赛,媒体的舆论还让她终止了自己的拳击生涯。从此,她一路向下直到坠入谷底。
为了生活,她在酒吧卖酒,遇上不讲理的客人,遭受侮辱,在混乱之中,她捅伤了人,进了监狱。
丈夫离开了她,只留下了一岁多的孩子。
面对支离破碎的生活,为了给孩子一个安稳的成长环境,她无奈之下把儿子小辉交给了姐姐(田海蓉 饰)帮忙抚养。
她自己一个人,开始四处打工,勉强维持着生活。
工作没了,家庭也碎了,原本以为这就是谷底,但现实证明了一句熟悉的鸡汤:过去一年是你人生里最坏的一年,但是未来最好的一年。
当儿子小辉已经长成了小学生,白杨等到一个噩耗——
姐姐拿着抚养权放弃协议让她签,因为他们要带着小辉去澳门了。
她想把小辉接走,可是,姐姐的灵魂发问让她无力辩驳:
“你有固定工作了吗?你有资格当妈妈吗?”
要把小辉留在身边,白杨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稳定下来。
从小到大,她把所有时间、精力都给了拳击,除此之外,她一无所长。
她没有选择,只能重返拳场。
她找过一些专业团队,结果一上来就吃了闭门羹——不入流的闲散拳馆,听说她要打拳,都觉得是个笑话,毕竟她30多岁了。
毒舌教练沈浩(田雨 饰)跟白杨说,先减到50公斤再说。
就因为这句话,白杨拼尽全力,进入了近乎于疯魔的状态——毕竟,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在30多度的夏天,她给自己全身裹紧塑料袋,疯狂地跑步、练习力量;晚上去烧烤店打工也裹着厚厚的羽绒服,不放过一分钟。
站上体重秤,知道自己达标那一刻,便因为过激的练习导致酮酸中毒晕了过去。
然而,这不过是个开始,她只是拿到了训练资格。
后边,等着她的是成为专业选手、参加比赛、与比自己小十几岁的选手对战,一个个打败对手,拿到冠军。
这部电影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出拳(励志),一个就是妈妈(亲情)。
在这个过程里,白杨在没有任何力气、艰难得无法前行的时刻,都看着儿子的照片,因为他的笑脸咬牙挺过来了。
说到这里,就要说一下电影的女主角谭卓,这不是她第一次演妈妈了,也不是她第一次挑战那么艰难的角色。
《暴裂无声》里,她是体弱多病且丧失劳动能力的翠霞。
儿子的失踪让她陷入深深的自责,可是对此又无能为力,只能每日求神拜佛,以泪洗面。
《误杀》里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阿玉,整日素面朝天,少言寡语且悉心地照顾着家和孩子。
当女儿遇到强暴,错手杀人,整个家庭在强权压迫下即将毁灭,她的母性力量顷刻爆发:“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她那如猛兽一样凶猛的眼神,至今仍然是无法超越的经典,老戏骨陈冲表示:“我完全被对手激发了。”
《我不是药神》里,谭卓饰演的单亲妈妈刘思慧,为了给女儿治病,晚上要去夜店跳钢管舞赚钱。
为了这个十几秒的钢管舞镜头,谭卓练了两个月,腿上淤青是常有的事儿,严重的还导致过右脚踝软骨骨折。
谭卓的人生,她每个阶段的选择,也颇有点逆流而上的意思。
很多网友说,谭卓是一个角色比自身红的演员。
因为她演得太投入了,太拼了,演一个角色,学会一门技术。
《西小河的夏天》里,为了演活那个越剧演员杨惠芳,她专门去学了越剧,那阵子基本曲不离口。
电影上映,观影后的蒋雯丽很惊讶:“我一度以为她是专业的越剧演员。”
这次也不例外,为了真实鲜活地呈现出一位拳击运动员的状态,她每天高强度训练,还因为训练过猛,脚踝扭伤。
还有一次,她强忍着打下来,以为自己可以扛住软组织损伤的疼,结果到了医院才发现,她有一根肋骨被打断了,完全不自知。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期盼有劫匪,这样可以有实践机会,教练则建议她放弃演艺生涯,跟着自己打比赛。
其实她大可不必的,因为她的起点太高了,在当演员这条路上,她太顺了。
众所周知,她从文艺片《春风沉醉的夜晚》出道,入围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后续,又接连出演了《Hello!树先生》《咖啡风暴》等电影,被欧洲很多媒体认为是“戛纳宠儿”。
眼瞅着大家对谭卓的印象将定位在“文艺片演员”时,突然发现,她已经转向了其他战场,演起了悬疑片。
(2016年,她参演了曹保平执导的《追凶者也》,后续又与宋洋、姜武共同主演犯罪悬疑片《暴裂无声》)
2018年,《我不是药神》的高票房高口碑,让更多人看到谭卓。
随后,2019年,谭卓更是在电影领域大爆发,一年上了三部电影:《烈火英雄》《误杀》《被光抓走的人》。
这时的她,已经在商业片里风生水起。
与此同时,在电视剧圈、戏剧圈也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2018年《延禧攻略》大火,她在其中饰演的高贵妃一角也迅速破圈,上了好几次热搜。
2020年的《沉默的真相》,谭卓饰演的李静,是侯贵平(陆思宇饰)的恋人,江阳侯贵平的同学,一出场是嫌疑犯张超的妻子,这个复杂的角色,也作为整个剧穿针引线的那根线,让整部剧的悬疑张力和严谨,都落在自己身上闭合。
而2021年最强谍战剧《对手》,更是把谭卓推向了口碑的巅峰。(我们特意写过《她到处乱睡,他一贫如洗,可他们的爱情把我看哭了》可戳)
(这一段谭卓演得太好了,那种临死的歇斯底里的恐惧,崩溃,镜头的运用让我想到了很多经典韩国电影。我也一下理解了谭卓说的,为这部片累得想中途退出,想息影,情绪消耗太剧烈了,太负面了)
她演的角色都太激烈了,太消耗了,她本身不是一个喜欢连轴转的人,她特别需要“生活”本身。
在《新京报》的采访里,她提到:“那样我就死了,我的灵魂会失去水分,所以必须得空出一段时间。”
她有家人、朋友、自己的生活,在拍戏之余,谭卓会逛超市,看展览,和家人出游……很多事可以做。
(元宵和孩子一起做鱼灯,冬天就出去遛弯玩雪)
出生在富裕家庭的谭卓,从没有过对金钱的匮乏感。
但因为父亲工作,她的青春期一直在转学里度过,这两者叠加了一个叛逆自由又敏感的她。
妈妈给童年的她买了很多书,从张爱玲、三毛到《一千零一夜》《希腊古典神话》,还有科幻,各种类型都有,妈妈是谭卓巨大的滋养和安慰,所以现在的谭卓,很孝顺妈妈。
仔细去看谭卓的经历真的被震惊到,演员只是她人生中一小部分。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谭卓当过电台播音主持,但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让她很快就厌倦了。
谭卓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给芭比娃娃们做衣服,长大后在三里屯开过服装店,她设计好,妈妈给她做出来,然后就挂在店里卖。
她在接受《看客》采访时说的:“我没什么界限感,就是试试看,遇见什么吧。”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大红之前,谭卓在戏剧圈已经7年,开启她话剧之门的正是一票难求的《如梦之梦》。
她扮演的是光彩照人、柔媚入骨的年轻时期的顾香兰。
这7年出演《如梦之梦》女主角的经历给谭卓最重要的收获是——“你清晰感受到了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力”。
这几年谭卓在干嘛?
她在北大研修《西方哲学史》,自己搞起了装置艺术。
2020年,以Baguette手袋为灵感创作了艺术装置作品:《无限可能的Baguette》。
谭卓觉得这个事儿好玩:像工人一样干活,各种材料在一起有化学反应,亲自动手组合、安装。
虽然说是玩儿,但一旦决定做,完美主义又开始显现了,对各种细节都力求完美。
2021年,她在上海黄浦江旁一座由废弃油罐工厂改造的艺术中心又展出了自己的一个装置艺术作品,取名《下午茶》。
它由光的设计、声音设计、视频影像的设计组成,直观上就像一个特别漂亮的盒子,可以想象为一个甜品店,里面还有一张餐台和餐具,主体则是10台电视机,放映的是谭卓饰演的神秘女郎沉默又细致的表演片段。
最关键的是,不间断在房间里回响的是谭卓精心挑选的从2014年至今的新闻大事件。(图片和介绍来源于看客inSignt)
嗯,一个有自己政治观的女演员。
这些年她靠女性议题越来越近。
也靠文化越来越近,敢于表达。
这几年,谭卓明显变得更自在了,越开越大。
她甚至连那点自我保护的孤傲也放下了一点,她松弛了,觉得“生活有活力”。
谭卓以前会抗拒鲜艳的颜色,衣服基本是清一色的黑,但现在,红的、白的、黄的,各种颜色都可以试,甚至还尝试了齐刘海。
“我一直觉得刘海太甜了,但是后来我自己的世界在不断打开,我觉得剪刘海也可以有一种新的表达,就像表演一样。”
你以为她忘记了本行?对不起,天赋这东西就是很气人,她随便一出手,又入围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
回到这部电影《出拳吧,妈妈》,之所以很想写,就因为,在今时今日,太多美的、值得的、振奋的,以文明名义的细微存在,已经在“关注生存”中失焦了。
像谭卓这样有趣的演员,像《出拳吧,妈妈》这样燃而倔强的电影。
我们怎么办?我也没答案。
我只能写出来告诉你,它(《出拳吧,妈妈》)的确存在过,她(谭卓)默默存在着。
别把她们真的忘记了。
我们哪天又热烈地为她谈论甚至争议,才是好日子回来的时候吧。
文 | 伊姐(周桂伊)小星
最近,我因为一个人,迷上了一档综艺《念念青春》。
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档和“青春”有关的纪实类节目,主持人张艾嘉每期会一位新朋或者老友,会去有他们青春记忆的地方走走看看,倾听他们的故事。
(她和五条人的仁科、阿茂坐在小三轮车里看着他们长大的小镇街道)
同时,选择他们个人青年时期的私密文本、涂鸦等,各类可视化的记录,进行念诵和演绎。借助这些最真实的“青春遗产”,发现嘉宾们青春的本来面目。
这个节目里,我们看到很多人的青春痕迹,周深、五条人、丁真、李雪琴、刘若英、黄永玉……每个人都很有故事,也非常有趣。
可是,里边最吸引我的,却是“倾听者”张艾嘉。
她身上有与生俱来的细腻敏感,也有经历沧桑后的舒展柔和、包容通透。
李雪琴那期,李说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异,自己的成长受到了很多亲戚照顾,现在父母各自组建新的家庭,两边她都希望尽到做女儿的责任,她希望能照顾身边所有人,能在对方需要时挺身而出,所以隐藏了柔软,把自己包裹成了更坚硬的样子。
听完这些,张艾嘉很认真地跟她说:“你是个好女孩。”
在李雪琴说:“可惜好多人不珍惜,看不到我的好”时,张艾嘉搂住她,拍拍她的肩膀:“会有的,我对你相信。”
但同时,张艾嘉身上还有另外一个部分,是像少女一样清澈,对世界仍旧保留着很多好奇、纯真。
第一期节目一开始,她坐在车上,穿着一件纯色的衬衫,偏头望向窗外,随性自在地唱着:“太阳下山明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地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永远不回来……”
唱完,自己笑着转回头,手边比划边说着:
“这是我们小学一定要学的歌,其实真笨,那个时候青春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哪儿还会飞去呢,后来知道了,青春原来是只小鸟。”
这些发生在她去见周深的路上。
周深是90后,他们之间隔了好几条代沟,见面前,她也会有担心,担心两个人聊天不在一个频次。但是,两人一碰面,真的毫无违和感。
她会和周深讲“悄悄话”:“制作单位会要求我们要访问什么的,其实我觉得访问是个很无趣的事情”,周深立刻表示赞同,双方一下破冰。
两个人聊到声音时,周深很冷僻地模仿起了杀猪的声音。
结果,这边周深声音刚止,那边张艾嘉也随即学了起来,这让一旁的周深很震惊:“你和我心中想的女神样子不一样诶”,她只是俏皮一笑。
她会跟周深学现在年轻人常说的“社死”、“尴尬”、“网生”……这些网络新词汇;两个人现场互加微信,来了一场表情包大战,她毫不忸怩贡献出了自己所有表情包。
她也会特别热情大方地融入五条人,和他们“混”在一起。一起自拍、一起坐在大排档里喝着红酒品尝着海丰(仁科、阿茂的家乡)的特色小吃,耐心地听仁科说着自己的童年、家里的事和自己的过往。
他们也会一起去海边弹琴唱歌,张艾嘉一边随着音乐舞动着身体,一边用相机记录着一切。
看着她的状态,每一个举动,真的让人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一个女人68岁的模样。
我还特意跑去查资料确认,没错,巨蟹座的张艾嘉刚在7月份过完生日,她真的68岁了。
所以,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为什么她的“青春”可以这么长?
但她注定是没办法只做这种“任人挑选、任人摆布”的角色的,事实是,她对演艺圈最大的贡献,在我看来,是参与香港电影新浪潮,并把新浪潮引入台湾。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从戒严时期松绑,张艾嘉参与了香港电影“新浪潮”,她出演的那部许鞍华处女作《疯劫》后来成了里程碑之作。感受到了它的有趣,1983年,张艾嘉在出任香港新艺城电影台湾分公司总监后,开始大力扶植文艺片创作,顺势把新浪潮引入台湾。)
那会儿,拍电影成本太大,一次逛书店偶然看到《十一个女人》的小说,张艾嘉觉得可以拍成系列剧,于是,网罗来了诸如:杨德昌、柯一正等等一批新导演一起做。
(那个时候大家一年多一直都聚在一起,现在回想起来张艾嘉仍旧觉得美好:“那是我们的全盛、最温暖、大结合的一个时期了。”)
在她的筹划下,当时“新艺城”出品了很多在台湾广受欢迎的影片,包括柯一正的《带剑的小孩》,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也是他的电影处女作)。起初,《海滩的一天》的高额预算让新艺城有所顾虑,一度被叫停,是张艾嘉给他拉来了新投资,让项目继续了下去。
天生的超强好奇心,让张艾嘉一直不断去尝试着新的事情。
从演员到歌手,后来“临危受命”成了导演,拍电影时剧本不合适又开始自己亲自承担起了编剧的角色,又成为监制……她身上的标签和角色太多,荣耀和光环也很多。
可是,她没有特别执着于哪一个,正如她不喜欢被大家奉为女神:
“我不太喜欢把一个人摆在神台,也不喜欢被大家摆在神台,因为我还活着。
我总是抱着好奇心与敬畏心,在所有经历和尝试中汲取养分。”
所以,直到今天,林奕华也这么评价她:“张艾嘉直到60多岁,依然活得很现代、自我,从来不封锁自己。”
张艾嘉身上的这些能量、勇气、有趣,不是一帆风顺得来的,相反,是命运千刀万剐地折磨,一次次涅槃重生的结果。
虽然含着金汤匙出生,但是她来到这尘世接受到的第一课,是离别和苦涩——父亲在她一岁那年意外身故,成了她生命里永远的空白。
她说,她得到过足够多的爱,曾经以为这个没影响,但她喜欢的都是年纪偏大的男人。后来发现,这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恋父情结。
25岁,在事业正红火的时候,她突然就嫁给大她16岁的刘幼林,原因很简单,觉得该结婚就结了。
而这段婚姻并不完美,维持没多久就结束了。后来折回头反思,她说,怪自己,那会儿一点也不成熟,不理解婚姻意味着什么。
1990年,张艾嘉37岁,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儿子Oscar出生了,她成了未婚妈妈,并且对孩子的父亲闭口不提。
你以为未婚生子已经是她人生最大的黑点,其实并不是。
后来,真相浮出水面,更让人震惊,也让她背负了很久骂名的事情是:她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香港商人王靖雄,Oscar正是他们的孩子。
儿子出生一年后,王靖雄离婚,和张艾嘉低调完婚。
两个人的感情其实经历了多年波折起伏,也让张艾嘉形象一度荡到谷底,但至少张艾嘉有了完整的家庭,和老公相处得也很融洽。她一直在努力,希望和两个继子能更好地相处。
然而,九年后,她又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意外:Oscar被歹徒绑架,并索要赎金两千万。
张艾嘉和丈夫悄悄报了警,一边按照警察指示和歹徒周旋,一边还要若无其事出现在人前。
经过几番波折,Oscar终于又回到了她的身边。这时,身为妈妈的张艾嘉内心几乎已经崩塌。
(每次看到张艾嘉在《观音山》里借角色说出的话,我都可以想到Oscar被绑架那段时间,她的绝望)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儿子是回来了,却因为过度惊吓,患上了自闭症。他足不出户,每天的饭让阿姨做好放在自己房门口。于是,张艾嘉放下工作回来陪着儿子。
张艾嘉受过的伤并不比谁少,但是她是痛过哭过,一身伤以后继续出去打仗的人。
曾经她对儿子很严格,会要求他要像绅士一样,吃东西不能发出声音、衣服必须穿顺滑笔挺的西服。
可是,自从儿子受伤后,她顿悟,转变了教育方式。
在儿子患了自闭症后,有次她带着他去埃及,两人共骑一峰骆驼,在金字塔前端详狮身人面像。儿子坐在前面,靠在她怀里,忽然动了动,把脑袋往她胸前挤了挤,梦呓般地说:“妈妈,谢谢。”
这简单的一句,让张艾嘉感慨万千:
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那些伤痛,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里不断磨砺心性。
秘诀很容易,但做到的有几个?
张艾嘉都做到了。
回顾张艾嘉这已走过的68年,她人生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爱。
她十分享受爱,也非常喜欢恋爱。
在上世纪80年代,张艾嘉曾豪言:不可一日无恋爱,恋爱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初,她的妈妈就是担心她,因为她谈了太多恋爱,才硬性把她带回台湾。后来,也是因为公司严令禁止女明星谈恋爱,所以,她和嘉禾解约。
提到这些,她总是毫不避讳地大笑着说:“太喜欢恋爱了。”
闺蜜张小燕曾经在节目中“吐槽”:张艾嘉男友换得很快,她常常搞不清现任是谁。每次感情遇到挫折,张艾嘉都会在喝醉后,打来电话,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大吐失恋的苦水。
除了两段婚姻,张艾嘉的生命里还出现过很多名字,比如罗大佑、比如李宗盛,他们都留下了不浅的印迹。
罗大佑曾经把自己写了整整三年的《童年》送给她,还量身定制了专辑《童年》。他后来写过一首歌叫《小妹》,而这是他一直以来对张艾嘉的称呼,懂的人都懂。
他对张艾嘉说:“这首歌是我少数写歌时就流泪的歌,因为我是想着你写的”。后来,两人一起合唱这首歌,他唱着唱着又落泪了。“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多年后李宗盛说:“《爱的代价》其实是我写给我姐姐的,却被大家以为是情歌。我不敢教人家怎么去恋爱,因为爱你的天使可能是另一个她的魔鬼,所以每一段恋爱都是独特的案例。”
张艾嘉坦然接受了这些代价,同时从未停止对爱的表达。
即便是现在,其实我也不确定张艾嘉就不恋爱了,因为,在道德和法律之内,也许恋爱对她而言,只是一种心里的感觉。
但很确定的一点是,她用电影、用文字,用更多的方式一直在表达着爱,而爱也激发她的活力,让她永远保留着那种懵懂。
在金马奖五十四周年的时候,她为每个提名的人准备了一双鞋子,上面有她亲笔写的一句话:
我的人生不过才64岁,跑起来,路仍长。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