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29 23:13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大学中途自我鉴定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砥砺前行,映照真我:撰写大学中途自我鉴定应注意事项"
大学时光,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既有绚烂的色彩,也伴随着探索的迷茫。中途进行自我鉴定,不仅是对过往学习生活的阶段性总结,更是审视内心、明确方向、规划未来的重要契机。一份高质量的自我鉴定,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发现不足、激发潜能。然而,要写好这份自我鉴定,避免流于形式或空泛不实,确实需要留意一些关键事项。
"一、 客观真实,拒绝空泛——以事实为基石"
自我鉴定的核心在于“自我”,因此,内容的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切忌夸大其词,粉饰太平,或者相反,过于自卑,否定一切。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支撑你的评价。
"具体化优点:" 不要只说“我学习认真”,而应具体描述,例如“在上学期《XXX》课程中,通过认真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完成所有作业,最终取得了XX分的好成绩,并在小组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负责XX部分,得到了老师和组员的一致认可。” "深入剖析缺点:" 不要只说“我有时不够主动”,而应分析具体情境,例如“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时过于依赖他人安排,
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是偶数,反之就是奇数,偶数包括0,2,4,6,……这些双数,奇数包括1,3,5,7,……这些单数。不过表面上看似平白无奇的奇偶数,其实“暗藏玄机”,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时候都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不少人小时候都玩过“一笔画”游戏,规则是笔不能离开纸面,起点终点任选,从起点一路画到终点,每条线都要走过,但又不能重复走第二次,当然每个节点是可以反复穿过的。对于下面左中右三个图形,可以试下,是否能够一笔画出来?左侧和中间的“蝴蝶结”和“横八字”图形,应该是“小菜一碟”的任务,参考答案也画在了下方。可是对于右侧第三个图形,恐怕是遇上硬骨头了,用尽浑身解数,怎么试也不会成功。实际上这第三个图形就是著名的“七桥问题”,七条线相当于七座桥,想一次性不重复地走完七座桥是不可能的。
那么什么样的图形可以一笔画出来,什么样的不能?奇偶数就是幕后的支配者。图中如果某个节点连接的线条数为奇数条,称为奇点;如果某个节点连接的线条数为偶数条,称为偶点。一笔画规律是:只有图中具有0个或2个奇点的图,才可以一笔画成。上面三个图形中各个节点的线条数,以及属于奇点还是偶点,在标注了之后(如下图),就一目了然了。第一个“蝴蝶结”图中有0个奇点,第二个“横八字”图中恰好有2个奇点,都满足上述条件,可以一笔画出来,而第三个图中有多达4个奇点,自然不符合一笔画的条件。
以上所说的规律又是怎么得到的呢?在一笔画的过程中,所有的节点可以分为一个起点,一个终点,其它中途点这三类。中途点到达了一次之后,也必须离开一次,所以无论是“一面之交”,还是“多次拜访的老朋友”,必须要是偶点,而起点允许有一次“一去不复返”,出发后就不再返回,终点允许有一次“落叶归根”,到达后就不再出发,这样起点和终点可以“破例”成为2个奇点(如“横八字”图),但如果起点和终点是重合的,这一个点也会和其它中途点一样成为偶点,也就是0个奇点的情形(如“蝴蝶结”图)。而像“七桥问题”中有四个节点全部是奇点,实在让人勉为其难,起点和终点怎么样也不需要有那么多个,于是“七桥问题”成为了无解的一笔画难题。
现实中一笔画不仅仅是个游戏,还属于计算机图论专业研究范围,在物流,运筹,交通,网络通信,社交关系结构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一个快递小哥选择怎样最方便的路线,才能“不走回头路”地送完所有邮件。
(a) (b)(c) (d)除了一笔画之外,奇偶数还有一个更加神奇的本领,可以帮你“心灵感应”,读出别人的心思,你相信吗?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扑克牌魔术说起。魔术师首先把16张扑克牌正面朝上摆成一个阵列(如左上方图a所示),其中9张是黑色,都摆在了一起,剩下7张是红色,摆在了外围一圈。接下来找三位观众上台,在交代了每位观众需要做什么之后,魔术师就背对大家,对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毫不知情”。首先第一位观众选择任意数量黑色牌翻过去,负责把黑色牌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打乱(达到右上方图b的效果),但规定不能动红色牌。然后轮到第二位观众选择任意数量红色牌翻过去,负责把红色牌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打乱(达到左下方图c的效果),但规定不能动黑色牌。最后第三位观众在所有的十六张牌中选一张,再翻一下,原本正面朝上就变成背面朝上,原本背面朝上就变成正面朝上(达到右下方图d的效果,例如黑桃2被翻了)。此时魔术师再转过身来,他说自己并没有看到刚刚发生的一切,但凭借第三位观众留下的蛛丝马迹,就能猜出最后哪张牌被动过了,并成功指出是黑桃2.。
那么魔术师是怎么做到的呢?可以提示一下大家,三位观众中有一位是“托儿”,你能猜出来是哪位吗?正确答案是第二位观众。而魔术师事先也仅仅和这位观众做了一个简单的约定,就是尽管他只能翻红色的牌,但要假装随意翻的,实际有意地保证每一行和每一列中正面朝上牌的个数都是奇数张(1张或3张),而不是偶数张,大家可以从左下方的图里再次确认下是不是这样。之后第三位观众无论翻了16张中的哪一张,都会破坏奇数张的规律,造成某一行和某一列正面朝上牌的个数变为偶数张,魔术师从这一行和列的交叉点位置就可以找出最后被动过的牌。
这同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扑克牌魔术,在现在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中,各种信息都表示为了大量的二进制的1和0数据,如果扑克牌正面朝上和背面朝上分别表示1和0,每张牌相当于一个比特,那么9个比特的黑色牌可以表示实际要储存或者传输的数据,7个比特的红色牌相当于外加的校验数据,通过这种“奇偶校验”,当16个比特中任何一个出错的时候(相当于被第三位观众翻过来的“误码”),接收方就可以检测并纠正过来,整个过程称为“信息纠错编码”。当然奇偶校验只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还有其它很多更加精巧设计的复杂信息纠错编码方式。
我们平时在超市购物所使用的条形码,还有移动支付和社交小程序使用的二维码,里面的黑白线条或者黑白方块就表示了大量的1和0,为了应对扫码读码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其中也都使用了信息纠错编码,一个二维码不清晰了,扭曲变形了,甚至部分区域被一个头像遮挡住,还是可以正确读取信息。
奇偶数还可以用来表演另外一个魔术,下面左侧和中间两张”胡椒”的图片,是不是看起来一模一样,你能观察到有任何的分别吗?但诡异的是,左侧胡椒图片一切正常,无法提取出信息,中间胡椒图片却“另有乾坤”,可以从中提取出右侧的密码信息。这称为图像信息隐藏(或隐写),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在计算机上,每张照片或者图像放大了之后,都会像马赛克一样,是由一个个小方块组成的,每个小方块称为一个像素。而单个像素的明暗程度或者颜色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比如在一张黑白照片(专业称灰度照片)中,可以用0到255中间某个数字表示灰度深浅,0表示全黑色,255表示全白色,之间的数值则表示从黑色,深灰色,中灰色,浅灰色,一直到白色的逐渐过渡。如果两个像素的灰度值只相差1,表示颜色非常接近,人眼实在难以分辨。而如果是彩色图片,则要用三个数字表示一个像素,分别表示红绿蓝三原色的深浅。
正常来说,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是奇数还是偶数是随机的,碰巧决定的,如果人为通过加1或者减1,把一些像素的灰度值做稍微更改,就可以让奇数和偶数像素值的排列不再随机和无意义,而是表示要隐藏的信息。如上所说,各种信息都可以用二进制的1和0表示,一个像素灰度值如果是奇数,就表示1,偶数就表示0,这样每个像素可以表示一个隐藏的比特,一整张处理后的图片就可以隐藏着大量信息,并且图片本身发生的改动还微乎其微,很难察觉出来。
图像信息隐藏在保密通信,版权保护,军事情报,文件票据防伪等场景中有很多的应用。例如一位作者自己创作了一幅画或者一段视频作品,公开上传后,被别人抄袭,结果脸皮厚的抄袭者还反过来声称作品是自己先创作的,真正作者才是抄袭的一方,原作者如果事先在作品中把个人信息隐藏进去,就可以作为证据,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版权拥有者。而如果一份保密文件只能在十个人内部传阅,不得泄露外传,可以将分发给每个人的文件分别隐藏进不同信息作为标记,当有人违反规定将文件外传之后,可以根据外传的文件中隐藏的信息判断出谁是“内鬼”。
奇数和偶数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通过巧妙的设计,可以在计算机图论、信息编码、图像信息安全等各种任务中大显身手,无所不能的表现简直超乎想象。
作者:焦述铭 大湾区大学
宿舍“琐事”积怨引发的悲剧
去年春天,周某人往麦片里投入剧毒物后,他和室友张某某的人生彻底改变。
7月11日上午,湘潭大学宿舍投毒案在湘潭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本案将择期宣判。
2024年4月7日,张某某(男,25岁)在该校就读研究生期间,食用了宿舍室友一罐“发苦的麦片”,6天后经抢救无效去世。经鉴定,张某某系急性秋水仙碱中毒致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死亡,同寝室友周某人(男,27岁)有重大作案嫌疑。今年4月7日,周某人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中国新闻周刊从该案主办法官处获悉,周某人提起上诉。
中国新闻周刊从庭审现场获悉,双方争议焦点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被告人是否为预谋犯罪、杀人动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被告人是否存在坦白情节、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等。
二审开庭。图/赵雨萌 摄
利用专业知识,趁机投毒
据此前判决,周某人因日常琐事对室友不满,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趁机投毒,意图杀害两名室友,其中一名室友因未食用麦片而幸免;在张某某毒发抢救期间,周某人刻意隐瞒事实,延误治疗,终致张某某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身亡;案发后,周某人试图隐匿和销毁重要物证掩盖罪行、逃避惩罚,犯罪动机恶劣,主观恶意极深,罪行极其严重,依法应予惩处。
张某某的姐姐张女士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去年4月7日早上,弟弟吃了麦片后,上吐下泻,次日室友陪同其前往湘潭市中心医院。病历记录显示,张某某自述发病前吃了“味道发苦的麦片(未过保质期)”,持续性腹痛,腹泻20余次,呕吐10余次,以“腹痛腹泻”收治在该院。在医生诊断中,从入院时考虑“急性肠胃炎?”转向“考虑感染所致?毒素?药物性肝损害”等。
由于病情进一步恶化,张某某转院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4年4月13日,经抢救无效离世。
医院死亡病例记录显示,患者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但病因的诊断仍不明确”,对于可能的毒物,此前湘潭市中心医院送检的血液及尿液样本中,已排除常见的农药。
直到一审开庭,家属才得知毒物系秋水仙碱。
公开资料显示,大剂量摄入或长期使用秋水仙碱,可导致急性中毒或蓄积中毒。急性中毒者,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频繁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血尿、蛋白尿、电解质紊乱等,最后进入多器官功能损害、衰竭期出现休克,心跳停止。通常在摄入后24-72小时期间,因循环衰竭、呼吸麻痹或致命性心律失常死亡。
这些症状与张某某中毒后的病程高度相似。
法院经审理查明,2024年1月,周某人从网上下载多篇涉及秋水仙碱的资料,并网购秋水仙碱粉末藏于寝室衣柜。同年4月3日,周某人向寝室内张某某、周某某共食的罐装麦片内投放秋水仙碱粉末。
公诉方举证,案发前三个月,周某人以做“猕猴桃实验”为由,218元网购了1克秋水仙碱,未使用实名身份购买。
对此,周某人当庭辩称,购买秋水仙碱是为了给自己制作预防痛风药物,因个人尿酸较高,从医生处得知其为主要药物成分,由于本科所学专业为生物工程,对制药比较感兴趣,家里吃的药很多都是自制的。
证据指出,2024年1月,周某人下载了百余篇“秋水仙碱”相关论文,却依然辩称只是为了查阅有关痛风的文献。
至于为何要将秋水仙碱投入麦片,周某人辩称“想做人体实验,看食用秋水仙碱后人体会有什么反应,并没有想要毒害谁,只是有制药的兴趣”。然而法院查明,周某人在大学本科期间,所学内容就已涉及秋水仙碱。
检测数据证实,周某人投放的秋水仙碱含量足以致死:送检麦片检测出1.8mg/g秋水仙碱,远超致死量0.8mg/g。2024年4月17日,周某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事发后,在被害人毒发抢救期间,周某人多次否认投毒,他说是因为害怕,存在侥幸心理,后来又改口说担心对学校、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此前,法院经审理认为,周某人为泄私愤,向寝室内两名室友共食的罐装麦片内投放剧毒物质,致张某某一人死亡,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周某人随后提起上诉。
二审时,周某人否认预谋杀人,其辩护律师认为,一审量刑过重,并强调其他因素综合导致被害人死亡,被检方驳回。
检方质疑周某人未及时施救,周某人辩称自己并不清楚张某某食用了该麦片,“我当时在床上打游戏”,投毒系与另一被害人周某某发生争吵后,“让他身体难受一下”。
周某人强调,“我本人对张没有意见,周某某与我吵架时,张还拉架”,他自认为和张某某关系很好。
“琐事”积怨
张某某却不这样认为。他曾写下一篇日记:“上学期结束来了一个新室友,是近段时间一切痛苦的根源。”
湘潭大学琴湖学生公寓10栋608室,住着法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张某某和2名法学院同学。2023年6月,另一学院的周某人调入608寝室。此后,周某人因琐事与张某某等室友多次争执,产生积怨。
中国新闻周刊获悉,2024年3月底,寝室长张某某及室友们共同提交了一份寝室调整申请,其中列举了周某人各种生活习惯问题,包括卫生打扫、开窗通风、作息时间等。这份申请的落款时间为2024年3月30日,也就是张某某中毒前8天。
室友们认为,周某人在使用过宿舍厕所后,不及时清理,常有异味。又或者,周某人要求在寝室必须开窗,其他人关上,他仍坚持打开,“这种争吵不下20次”,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引来隔壁寝室拉架。
作息的差异加剧了矛盾。室友认为周某人常凌晨晚归,发出声响扰人休息,尽管屡次提醒,改观不大。多次激烈争吵后,3人向辅导员申请协商,双方辅导员表示可以调整寝室,对此,“周某人仍拒绝”。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2024年4月3日,校方通知周某人调离寝室,周某人对此不满。此后,他将秋水仙碱粉末,投入室友周某某桌上的麦片罐,并搬离宿舍。
次日早上,张某某食用该麦片后,发现很苦,下午出现呕吐等症状,4月13日,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审开庭前,中国新闻周刊在湘潭大学琴湖公寓10栋看到,该公寓楼共7层,有200余间寝室,为上床下桌的4人间,有独立卫生间,相邻寝室共用一个阳台。今年的毕业生已离校退寝,房门大多敞开,只有个别门上贴着“非毕业生寝室”或“延期寝室”。
出事的608寝室,大门紧闭。据多名同楼层同学透露,事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608都关着门,“里面没人住”。
608寝室 赵雨萌/摄
多名周某人本科期间的同学,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到,他喜欢与人辩论,曾获得辩论赛个人组冠军,“喜欢讲道理说服别人”。
在学校公众号中,他曾这样介绍自己:“周某人这个名字很简单,这个名字告诉我以仁义修身、做人。我想问题喜欢深入,周围人说我爱钻牛角尖,不过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我是一个喜欢充分利用资源的人。除了没事钻牛角尖,我也喜欢运动,足球、骑车旅游。”
据其本科足球队队友回忆,“周大学时是比较开朗的人,也有朋友”,他们也不明白后来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中国新闻周刊在庭审现场看到,庭审时周某人几乎始终低着头,发言时声音较小,法官多次提醒其声音洪亮些。当辩护人提及,其父向被害人家属下跪道歉时,他抬头望向了辩护人席位。
关于这整件事,周某人父亲拒绝了采访。
庭审最后陈述环节,周某人两次鞠躬,说:“我做错了,导致张某某死亡,法律会给我应有的惩罚,对不起张的父母、学校、社会,对不起了。”
宿舍空间里的边界感
“他非常自信,没有边界感,好奇宝宝属性,喜欢输出观点教育别人,每说几句话都要带一点大道理。”张某某曾这样形容周某人。
“第一次正式接触感觉不愉快,越相处就越感觉难受。”例如,当周某人得知张某某的本科学校不如自己后,展示出某种优越感,并告诉他“不要自卑,你很励志”。以及对其家人和生活进行评价与打量,例如周某人评价张某某桌上的水杯太“女性化”,爱喝的饮料太便宜,袜子质量不好,等等。
为了避免交流,张某某形容自己“每次都狼狈地逃出寝室,相处模式让我如鲠在喉,回寝室仿佛变成了一个负担,好像要接受某人的调查”。
中国新闻周刊实地走访时,多名湘潭大学受访学生称,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寝,在该校研究生中并非个例。开学前可以在学校系统里选择寝室和床位,如果有关系相近的同学,可约定选择同一寝室。如果中途有人退寝,或有空床,也会随机补进新室友。还有同学在校外租房,方便个人作息。
湘潭大学琴湖学生公寓 赵雨萌/摄
在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四川和光临床心理学研究院理事长姜启壮看来,宿舍本质是具有私密属性的公共空间,建立并遵守共同认可的秩序准则,是和谐共处的前提。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若对“公共性”认识不足、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打扰与冒犯便会引发冲突。比物理秩序更难的,是尊重他人无形的心理边界——行为的正当性不由发起者意图判定,而应以接受者的感受为准绳。强调“无心之失”却忽略行为本身的不当,正是人际摩擦的常见诱因。
对于宿舍矛盾引发的悲剧,在他看来,大学宿舍矛盾频发,根源在于个体差异的碰撞,与边界意识的模糊。成长背景、地域文化带来的巨大差异,深刻影响着生活习惯、互动方式和价值观念。缺乏对差异的理解与包容,矛盾便容易滋生蔓延。
对此,姜启壮建议,个人要努力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强化边界规则认知。在教育中,也应嵌入尊重差异、规则意识、人际冲突调节的学习,培养对多元复杂、差异化背景关系的理解和共处能力。
当代大学生普遍权利意识强烈,他认为这本身值得肯定,但若过度伸张个人权益或价值观,忽视乃至侵犯他人边界,冲突便在所难免。双方应及时沟通解决,一旦对方消极应对,负面循环便极易形成。
姜启壮指出,寝室关系的特殊性,更在于时空“回避”机制的失效,狭小空间迫使个体持续暴露在潜在冲突源前,情绪无处缓冲,矛盾更容易升级激化。若冲突激化,则立即引入第三方(在大学,多为辅导员或者心理专业老师)协调、协助解决,阻断狭小空间中因“回避机制失效”导致的情绪升级,避免悲剧发生。
关于校方在此事中对双方的协调过程,7月10日下午,湘潭大学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应称,该案件为刑事案件,“校方坚决支持和服从司法机关判决”,涉及案件具体细节请联系办案机关。上述问题已记录,将请示相关负责人后联系反馈。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令人痛惜的是,事发前张某某通过了司法考试,原本准备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他写下:“我有多喜欢法律呢,希望有一天,我有资格对他(法律)宣誓就职。”
记者:赵雨萌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