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任教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00:14

如何写《任教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作文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特别是针对“任教读书笔记”这类特定文体的建议:
"点亮思考之光,绽放文字之翼——任教读书笔记写作要点"
读书笔记,是连接书籍与思考者的桥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对于身处教育岗位的我们而言,读书笔记不仅是个人阅读的记录,更是教学实践与理论反思的熔炉。一篇高质量的任教读书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深化理解、提炼智慧、指导教学,最终惠及学生。那么,在撰写任教读书笔记时,我们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撰写笔记前,首先要明确写作目的。是为了梳理书中核心观点?是为了记录个人深刻感悟?是为了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关联?还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教学困惑?不同的目的决定了笔记的侧重点和呈现方式。例如,如果目的是指导教学,那么笔记应更侧重于书中能直接应用于课堂设计、学生活动、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思考如何“化书为用”。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和记录,才能避免泛泛而谈,使笔记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精准提炼,抓住核心"
书籍往往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笔记的关键在于“提炼”而非“抄录”。要学会快速阅读,抓住书中最核心的概念、最重要的理论、最精妙的观点或案例。可以使用关键词、核心句、思维

马冬平:走最远的教育之路  做最“慧”爱的老师——读《“慧”爱学生》有感

五年前,对于刚刚进入小学工作的我来说,最渴望的就是一位能够随时为自己答疑解惑的好老师。这样的渴求,在平日忙碌的工作中,是很难得以满足的。就在我茫然不知所措时,学校派我们出去学习,于是就非常有幸地聆听了全国优秀班主任桂贤娣老师的讲座,她讲话时的风趣幽默、自信与魅力,使我发自内心的佩服。并且,被她教育过的孩子,都有一个特征——温暖。我想,这一份温暖应该是来自于桂老师的言传身教。

回到学校后我就如获至宝似的找来桂老师的《“慧”爱学生》深入研读。这本书是桂老师三十年班主任工作智慧的结晶,书中有真实生动的师爱案例和实践性强的德育方法,给当时刚刚进入小学从教的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也为我以后的班主任成长之路指明了方向。

方向一:慧爱学生,不忘初心。

桂老师说她在入行之初,先想着如何搞好教学,如何搞好班级管理,如何提升自己。于是,桂老师开始动脑筋,对待不交作业的孩子,桂老师善用策略,对于班级后进生,桂老师给予帮助,研究教材,12天做3万多套毕业班卷子,教会孩子如何考试,给每一个孩子写评语,连家长会通知书都煞费苦心,桂老师还坚持每星期写下一个教育故事,为自己的孩子精心选取阅读材料......桂老师所做的一切,可能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我只是透过这些事迹后面,看到她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之心。

对桂老师而言,初心,是放飞梦想的决心;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恒心;是满怀期待、充满希望的信心;是献身教育无怨无悔、真诚滚烫的赤子之心。想想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似乎已经忘了当初报师范的初心,已经忘了踏上三尺讲台的初心,重复着单调机械的工作,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又是什么?因此,在教育这条漫长路程中,不忘初心,要以爱施教、以德立身。师者,人之模范也。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是道德上的合格者。一个好老师,并不仅仅是上好一门课,还需要高尚的师德师风,这才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课堂上不忘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树立榜样,在课下,要竭尽所能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或学习上的困难,在平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点滴细节中时刻告诫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班主任工作中,保持阳光、善意的心态,给学生树立一个无声的榜样。慧爱学生,不忘初心。

方向二:慧爱学生,爱而平等。

教师的伟大之处正是因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所以,教师要以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我班级曾经有这样一名学生,名叫宁文豪,一岁时父母离异,由奶奶一手把他带大,奶奶没有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宁文豪学习不努力,上课睡觉,看小说。在班上,不和任何同学交往,没有朋友,成绩不理想。对于这种情况,我先和他多次谈心。了解到父母在他心里只是个代号,只有奶奶是他的最亲的人,只听奶奶的话。通过这个情况我决定从他的奶奶那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开导他。让他认识到家庭的不完整及学习上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信,从而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鼓起前进的勇气,树立自信心,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家庭的困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孩子的脸上有了笑容,学习大有长进,班级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基本上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了。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把老师比作一个琴师,那么一个班级就是一篇乐章,学生就是乐章中的一个个音符。琴师对于乐章上的每一个音符必须一视同仁,不因高音而偏爱,也不因低音而嫌弃。单亲生就如乐章中的低音符,如何使他们同样发出和谐优美的音调,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平等爱学生,让每个都感受到我们的爱。桂贤娣老师在书中说她每周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爱我的学生吗?我会爱我的学生吗?学生感受到我的爱了吗?进入小学,在工作上我一直兢兢业业,在教学上我认真负责。可是,身为人师,除了教书还有育人,我们都一定是爱自己学生的,我会爱我的学生吗?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不会爱我的学生,他们感受不到我的爱,至少有一部分学生感受不到我的爱。什么是会爱自己的学生呢?就是科学地爱学生,智慧地爱学生,让每个孩子能被平等地爱。所以让我们也像桂老师一样,每周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了你的爱吗?慧爱学生,爱而平等。

方向三:慧爱学生,爱而不同。

真爱不是慷慨激昂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不是随处可贴的标签,而是点点滴滴的流露。有的孩子活泼好动,爱出风头,就要给他一定的空间让他展现他的自信,同时多谈心加强引导,他们会体会到老师的用心,健康的成长。当我读了“小红帽的故事”,我的视线模糊了。小女孩得了癌症,需要化疗,期间头发全掉了。小女孩不怕病魔的折磨,不怕打针吃药,不怕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担心的是自己的头发掉光了,不戴帽子不好见同学,戴帽子又担心被同学笑话。为了那个坚强的小姑娘,桂贤娣老师专门到武汉的汉正街买了64顶小红帽,在家访时悄悄地给了女孩家长1顶,让孩子上学时戴上。为了不让女孩以为是特意为她自己全班才戴小红帽,桂老师特地安排全班当天进行野游活动。从那以后,班上每天都有五六位同学戴着小红帽,一直到这个小女孩头发长出来。桂贤娣老师说:“病残生爱在得体。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在施舍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到贴心的爱。”“贴心的爱”诠释了桂贤娣老师对待学生那种无私的,得体的,智慧的大爱。这种爱深深地打动了我,也震撼了我,只有这种真心的发自肺腑的爱才能让孩子从心灵上感觉到,才能让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不让学生出丑”也是桂老师爱学生的一个典型例子,范伟是桂贤娣老师在快活岭任教时的学生。在小学时他有个习惯:只要和桂贤娣老师站在一起,范伟总会紧贴着桂贤娣的身子,同时用手拉住她的衣角。原因是一天上语文课,范伟把大便拉在了裤子里,弄的教室臭烘烘的。范伟趴在课桌上不敢抬头。桂老师见了慢慢走到讲台边,突然一下坐到地上,大喊肚子疼。学生的注意力都被桂老师吸引过来,只有范围刚想站起来又坐了回去。“范伟,你妈妈是医生,快去帮桂老师打个电话。”见到范伟还在犹豫,桂老师捂着肚子跑到范伟身边,抓住他的手,让他扶着自己走出教室。在厕所里,桂老师帮范伟清理干净,帮他换了条干净裤子。回到教室,为了打消学生的疑虑,桂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把范伟一阵夸奖。“你们看,在范围的帮助下,范伟的妈妈治好了老师的病,范围同学真厉害。”桂老师的方法既解了范伟的围,又让他在同学面前争了光。难怪范伟那么以来桂老师,信任桂老师。这样的例子好多好多,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爱,怎样去爱,只有懂得如何用情感育人,才能让爱传承,才能让爱延续。

“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宽容;屡错生,爱在启迪;学困生,爱在鼓励;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指引;自卑生,爱在补偿;单亲生,爱在守护;流动生,爱在平等;贫困生,爱在无痕;超常生,爱在点拨;顽劣生,爱在扬长”。这些方法处处体现了桂老师智慧的爱、得体的爱。这种爱让师生之间亲密无间、让师生间平等和睦、情感融洽。“因生给爱”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学习,把爱在师生之间传播,让爱得到传承。慧爱学生,爱而不同。

教育贵在“慧”爱学生,不忘初心,始终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因生给爱”影响着我,也改变了我,以爱为前提,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用真诚唤起真情,用人格影响人格,用爱心培育爱心,用心灵照亮心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爱每一个孩子,在乎每一个细节,从点滴做起,走最远的教育之路、做最“慧”爱的老师!

马冬平:女,中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学二级教师,中共党员,区级教学能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8年,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爱心。在多年的教学中以愉快式教学为主,并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喜欢教书,寓教于乐,尊重、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展现课堂的无穷魅力。教学格言:爱心献给学生,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现担任四(3)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编辑:李思科

诗人随笔 | 燎 原:我的诗歌写作履历——由诗集《履历》

诗人随笔

燎   原

当代诗歌批评家。威海职业学院教授。著有《海子评传》《昌耀评传》等专著多部。

我的诗歌写作履历

——由诗集《履历》引发的相关回忆

本世纪初,我曾多次称自己为“前诗人”。这是因为时常有一些关于我的介绍,称我为诗人,而我已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不再写诗,因此,只能以“前诗人”自谓,避免名实不符。

仔细回想起来,我的诗歌萌芽期很早,似可追溯到我在陕西老家读小学时。有一天,我得到一本名为《杨七郎打擂》的小人书,便迫不及待地在课堂上埋头看起来。当看到攻擂的少年杨七郎将权臣家的恶少踢下擂台,正为之心花怒放时,书却被老师突然收走。晚上回家后,我先是失魂落魄地做完作业,继而是愤怒,接着越想越愤怒,遂恍若为杨七郎的神武气概所附体,我在作业本的最后一页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分行文字。大意是读课外书无罪,我绝不服气之类。结果第二天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斥我的第一句话便是,没想到啊,你还是个诗人!

多年后想起这段往事,我对“愤怒出诗人”之说就有了特别体会。而我与诗的羁绊始终缠绕着某种隐秘情愫。比如,当我看到黄昏巨大的落日映红村外的田野,而四周鸦雀无声时,竟有了想流泪的感觉,而且还真的拿出了铅笔和纸,只是没有写下任何字句。

我平生第一次发表诗歌,是在1977年的《青海日报》上,一首香烟盒大小的时政抒情诗,署名为“青海农机工具厂工人唐燎原”。而不久后再发表时,我的诗作已升级成“两个香烟盒”,署名则变更成“师范学院中文系唐燎原”。从此,我在这种流行的诗风中迅速有了“燎原之势”,名字也随之成了燎原。

1979年,我结识了刚刚回到《青海湖》编辑部的诗人昌耀。读过他的一些诗歌后,我像被漩涡骤然吸入,遂决定更换写作方向。由此开始,我一方面醉心于《山海经》《亚洲腹地旅行记》《草原帝国》这类著作的阅读,一方面沉浸于黄河源头、柴达木盆地及西藏、敦煌、帕米尔高原、西夏王陵等西部大地的游历……

我由此进入了真正的诗歌写作,开始在省外的一些报刊发表作品。那个年头,大家都讲究发表作品的刊物级别,而我的相关记录有:1985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十多行短诗《牛的雕塑》;1986年和1987年先后在《诗刊》发表《汉槐》和《沉舟》两首诗作;《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发表了我在祁连山采风后所写的《雄鹿》一诗。还有个特殊记录——《萌芽》1988年第1期发表了我创作的名为《创世纪》的组诗,并获得了该刊的年度诗歌奖。第二年春季,我先是前往上海,又转场到江苏金坛的活动举办地,切实享受了一回诗歌带给我的荣耀,更由此获得了一个特殊待遇:由杂志社资助,为我出版一本诗集。几经延宕,这部名为《高大陆》的诗集作为“萌芽新诗丛”之一种,于1996年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个时候的我,应该算个像模像样的诗人了,但这部诗集的出版并未让我顺风扬帆,反倒更像是对诗歌一次富有仪式感的致敬和告别——我的诗歌生涯已于这之前的1992年戛然终止。

终止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我于这一年的年底从青海调动到了威海,这一调动像是突然抽去了供给我地理气场的脚踏板,我的诗歌写作由此悬空。为此,我还专门写过《高原与海:悬置中的箫声》这样一篇短文。其二则是基于我对自己新的认识,其实从1979年起,我在诗歌写作的同时就开始了诗歌评论。先是关于昌耀及青海本土诗人的评论,继而是关于西部诗歌及西部诗人的评论,再接着,是关于海子和国内先锋诗人的评论,一路风生水起。到了1992年初,我应邀撰写的《西部大荒中的盛典》一书付梓(当代诗歌研究中第一部谈论西部诗歌的专著),而我倾力最多的诗歌创作却未达预期。就这样,我再次更换了自己的写作方向——从一名诗人变为研究诗人、撰写评传的评论家。

再次进入诗歌写作已是将近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此时,我因不时参加各地的一些诗歌活动而被要求交“作业”,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诗歌书写。这个“断断续续”的意思是,人们并没有由此看到一位“前诗人”的满血复活,却也不乏对重新出场者的新奇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在美国某高校任教的诗人偶然看到我的诗歌后,特意托人与我联系。另一位诗人朋友在微信中转发我的诗歌时,特意写了这样一句话:“我羡慕有经历的诗人。”这就是说,我是一个有经历的诗人,我在诗歌中写出了自己的经历,我的诗歌由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元素,而让他的心为我动了一下。

这个说法也让我蓦然心动,回过头来看我从早年到现在的诗作,其实就是由个人人生履历和精神文化履历交织而成,并因此有了某些特殊意味。

那么,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履历。

我1956年出生于青海某骑兵团营地,其时我父亲与他们那一代骑兵正驰骋在青海南部草原,并担任过护送班禅大师进藏的任务。而那些叱咤风云的战马,也成了我心中的永久情结。

五岁时,我随母亲回到陕西关中的唐家村老家。老家留给我深刻记忆的,除了黄昏中的落日,就是村庄北面二十里处九嵕山顶的唐代昭陵,它高兀巍峨,俯视了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那里有来自西域的六匹天马,它们曾随秦王李世民征战,此后 又以“昭陵六骏”的不朽石雕驰名于世。

读高中时我又随母亲回到青海,1973年冬,我与一群同龄人一起,跨过黄河上游一道大雪中的浮桥,成了一名在汉藏民众中杂居的“仄歪着腰身”的知识青年。

接下来便是1975年回城,我在一家千人大厂中做复杂刀具车间的车工,操作C—620车床;1977年恢复高考后,成为青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七七级学生。毕业不久,我成了一家报社的编辑兼记者,由此得以时常行走于辽阔的西部大地,直至1992年底调入威海。而地处山东半岛的威海本就属于黄河出海口的延伸地带,这也就意味着,我人生的上半场和下半场就是由这样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大河所贯通,正像我的个人履历。

我的诗歌写作也是这样,随着我人生履历的主线时断时续。直到2024年,我再次获得了出版一部诗集的机会,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二部诗集,以及诗集标题《履历》这一顺理成章的命名。《履历》中的作品,由我前后两个时期的诗作所构成,是我从两个时期的诗作中一再筛选的结果,并分为上下两编。

这里先说一下我早期的诗作。我早期诗作的数量比较庞大,而我筛选出来的只有三十来首。它们基本上呈现了我早期的写作轨迹和心灵轨迹,也再现了一位青春期的诗人从最初的单纯走向复杂,进而在青藏高原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宏大时空里,天马行空的汪洋恣肆——主要指《黑旸山》《高大陆(上)》《高大陆(下)》这三部长诗。《黑旸山》的主题比较明确,属于高原上的草原原生文化范畴,它以冰雪与灾难为基调,刻画高原生命族群在严酷的大自然中历经劫难终获重生的生存图景。而两部《高大陆》则是对高原大时空的玄想和史志性书写。前者涉及生命起源和史前神话,及其之于现代生存所投射的驳杂信息。后者大致是高原上的沙漠戈壁,它以沙漠与火为基调,勾连高原地质演化史,尤以沙漠腹地石油开采者为原型,构筑起创世神话般的现代史诗。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一下,“高大陆”是我为青藏高原自造的一个语词。这个语词在我1987年发明出它之前,可谓前无古人,但却后有来者。若干年后,它不但出现在一些西部诗人的诗作中,还显赫地印在某些诗集的标题中,诸如“高大陆上的吟唱”之类。

另有一件事也需要一提:在编选早期作品时,我意外地发现了著名编剧邹静之为《黑旸山》撰写的一篇短评:《〈黑旸山〉的结构及其他》。此文与《黑旸山》一起发表于1988年第8期的《西藏文学》——按该刊惯例,每逢重点诗作即配发评论,时任编辑马丽华特约邹静之执笔(在此附带提一句,该刊1985年发表昌耀的《慈航》时,我亦受邀写过《诺亚方舟:彼岸的赞美诗》一文。这也是有关《慈航》最早的一篇评论)。邹静之当时是《诗刊》编辑,同时是一位写出了极出色的诗作,却无意于诗歌功名的诗人。多年后,当他以《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影视作品成为王牌编剧时,估计很少有人还记得他的诗人身份。而这篇评论此次再读,其对作品透彻的洞察和中肯指说,让我有如遇知音般的珍贵之感,因此,特将此文收录于诗集之中,为过往的岁月留下一份存档。

最后,再简要说一下我现今的作品。与早期诗歌浓郁的游牧文化元素和史诗指向的高蹈风格相比,我现今的诗歌则转向无明显题材指向的随心所欲——在寻常事物中体认隐秘的诗意,并且在语言呈现上更倾向于扎实、准确,把话说透的表达。我想这两者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在不同的阶段书写不同的诗歌,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灵诚实,正如我在《落日观察》一诗中的体认:“我所观察到的落日不是陨落而是诞生/一种在燃烧中诞生的/贮满伟大的疲惫,磅礴而又晶莹的生命。”这样的体认,无疑来自生命经验之于我的赋予。

——选自《星星·诗歌理论》2025年6期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