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团员小结自我鉴定》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01:43

3招搞定《团员小结自我鉴定》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团员小结自我鉴定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作文内容充实、态度诚恳、符合要求:
"一、 明确写作目的和对象:"
"目的:" 这篇小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学年或一学期)作为共青团员的表现进行回顾、总结、分析和评价。目的是展示自己的成长、进步,找出不足,明确未来努力方向,并向团组织展示自己的态度和表现。 "对象:" 主要提交给所在学校的团组织或上级团组织,也可能需要读给班级或支部的同学听。因此,语言应正式、规范,态度应端正、诚恳。
"二、 内容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紧扣“团员”身份:" 评价必须围绕“共青团员”这一身份展开。要体现你是否认真履行了团员的义务,是否发挥了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像普通学生自我鉴定那样写。 2. "突出思想引领:" "理论学习:" 是否积极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认真学习了团章、团史,关注时事政治。 "思想觉悟:" 是否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是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在重大事件或社会现象面前,态度是否正确、立场是否坚定。 "价值观念:" 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俘虏到团员:一位“解放战士”的《团员鉴定表》

国民党士兵、俘虏、解放战士……这些影视作品里的形象,竟意外邂逅于文书史料之中。

这份尘封66载的《团员鉴定表》,真实记录了一位青年从国民党士兵到解放军战士、到共青团员的蜕变历程。

《团员鉴定表》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建省第四康复医院总支委员会印制,1955年2月15日填写,规格为32开,所用纸张是60克胶版纸,铅版印刷,封面上方印有套红“五角星圆环”图案,色彩反差较强,共青团元素格外醒目。

《团员鉴定表》是团员档案的重要材料之一,在共青团史料征集中较为常见。它的作用是什么?

其封面背后印有“注意事项”,对鉴定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作了明确规定:

一、为便于团员调动时介绍情况及掌握团员各阶段的表现特制定此表,故凡团员调动时或一定时期须作鉴定。

二、鉴定的意义:团员本身总结一个阶段的表现,组织对团员负责。团员和团组织应慎重认真地对待鉴定工作。

三、在鉴定时应正确的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实事求是的进行,使鉴定富有教育意义。

四、鉴定的内容:主要是团员在一个阶段的思想演变及好坏表现。

五、鉴定的方法:先个人,后小组,再支部;先优点,后缺点。个人、小组、支部均须签名盖章,以示负责。

六、本鉴定由组织保存,团员调动时,随组织关系转移。

原来,《团员鉴定表》是对团员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表现行为,所进行的自我总结和组织评价。

《鉴定表》的内页共有5面,首页是个人基本信息及简历,第2—3页是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演变及优缺点),第4页是小组鉴定,第5页是团支部委员会意见、党支部审查意见和团总支审查意见。

被鉴定人毕乐成,男,20岁(1935年生人),职务是通讯班班长,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1951年5月在部队入团,介绍人为龚正翰、李永银。

钢笔字潇洒流畅,从1942年在老家读书开始,到参加国民党军队任传令兵,到被“解放”后加入解放军进入补训团学习,到任通讯员文书,到后来转业至福建省康复二院,简历写的简练而清晰。

咱们来还原毕乐成的从军史吧。

毕乐成原先所参加的国民党68军,其前身是冯玉祥所属的国民军一部,1926年,由宋哲元部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暂编第2师扩编而成。

1948年11月,该军在参加“淮海战役”中,打通津浦路徐(州)蚌(埠)段交通线作战之后,撤至安庆至彭泽地段,担任防守任务。

1949年4月下旬,我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68军弃阵南逃。5月初,该军第81师先在江西弋阳起义。第119师、第143师逃至厦门后,奉命在漳州地区组织防御,并重建第81师。9月中旬,68军在“漳夏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所歼灭。

那时,68军正好退守到毕乐成家乡江西彭泽县一带,由于节节败退,士兵锐减,1949年3月,他被“抓壮丁”,仅仅当了半年的“国军”炮灰,就在“漳夏战役”中(68军防守漳州),被解放军十兵团(辖第28军、第29军、第31军)抓了俘虏,洗心革面,加入解放军,成为“解放战士”。

解放战争后期,不少国民党士兵被我军俘虏后,志愿留下来加入解放军,这部分新战士被称为“解放战士”。

当时,他们也是构成解放军兵员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炮兵、通讯兵等技术兵种的骨干力量,相当多的都是来自“解放战士”和“起义战士”。

经过在解放军十兵团28军补训团的短暂学习,毕乐成先被分配到十兵团后勤第二兵站担任通讯员。1个月后,他又去十兵团后勤学习大队学习,并兼任文书工作。10个月学习任务结束后,毕乐成分到十兵团监护营三连作了1个月的通讯员。之后,去监护营通讯班担任通讯员。

2个月后,调入监护营五连连部担任文书,这期间,于1951年5月光荣入团。1年后,在监护营五连改任战士。半年后,再次回到监护营通讯班继续担任通讯员。3个月后,调到野战十八医院院部,做文书工作。

1952年10月,在野战医院干了3个月的毕乐成,脱去军装,转业到福建省康复二院,先是在院部做了1年半文书,1954年5月,又调入福建省康复四院,担任院部通讯班班长。

在《入团志愿书》中,时常可见“起义”“投诚”“解放”过来的战士,但遇到此类情形的《团员鉴定表》,倒是少见。

1949年3月,被国民党“抓壮丁”,半年后被解放军“俘虏”“解放”,1951年5月,加入青年团(不知是否有候补期),从国民党士兵到解放军战士、到共青团员的蜕变,毕乐成走向光明之后,思想与行动快速进步。

根据《鉴定表》的娟秀、洒脱字迹,以及多次担任文书及通讯员阅历来看,毕乐成受过良好的正规学习教育(简历显示,1942年至1948年在家读书,至少是高小学历),文化素质较高,有可能掌握一定的通讯专业技术。

“自我鉴定”部分,毕乐成对自己所做的思想认识和优缺点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他向团组织坦陈:“在未入团之前,只知道积极工作和学习,能得到上级的表扬,就算是进步,对团是没有什么认识,不懂得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这样也就产生不少的缺点”。

“但经过上级和党团员同志的教育帮助与通过整风,也就扭转了错误的认识,入团的要求也就迫切了,经过将近一年团的考验,光荣的加入了青年团”。

“在1952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思想起了变化,认为下地方没有部队光荣,待遇上也比不上部队,所以,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荣誉观点”。

……

关于优点,共总结了7条。关于缺点,共梳理了5条:

一是个性较强,有时对同志说话态度不和蔼。

二是说话很不注意,很容易使人不满。

三是生活上比较散漫,表现对制度的遵守。

四是进一步的抓紧时间学习还不够,有时学习不太喜欢动脑筋。

五是对班里同志学习互助做的不够。

对今后的努力方向,毕乐成向团组织作出郑重承诺:

“以上的错误思想,我今后要彻底的铲除,加强政治学习,经常的检查自己,把自己的工作推向前进与祖国事业联系起来,争取做个光荣的共产党员”(政治上有追求,准备向更高目标迈进)。

毕乐成在“鉴定人”处盖的菱形私印(小组长意见处亦钤印),设计简约朴实,富有情感色彩,印面上端是一枚五角星,象征着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下方则是一幅镰刀锤头图案,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徽标志,真情表达了自己从被“抓壮丁”,被歼灭解放的国民党士兵,到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若是毕乐成的《入团志愿书》可找到,与《团员鉴定表》汇合一处,就比较完美了,但愿能了却此愿。

来源:触摸团史

【百年团史 青春悦读】第六十六期:从俘虏到团员:一位“解放战士”的《团员鉴定表》

国民党士兵、俘虏、解放战士……这些影视作品里的形象,竟意外邂逅于文书史料之中。

这份尘封66载的《团员鉴定表》,真实记录了一位青年从国民党士兵到解放军战士、到共青团员的蜕变历程。



《团员鉴定表》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建省第四康复医院总支委员会印制,1955年2月15日填写,规格为32开,所用纸张是60克胶版纸,铅版印刷,封面上方印有套红“五角星圆环”图案,色彩反差较强,共青团元素格外醒目。


《团员鉴定表》是团员档案的重要材料之一,在共青团史料征集中较为常见。它的作用是什么?

其封面背后印有“注意事项”,对鉴定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作了明确规定:


一、为便于团员调动时介绍情况及掌握团员各阶段的表现特制定此表,故凡团员调动时或一定时期须作鉴定。

二、鉴定的意义:团员本身总结一个阶段的表现,组织对团员负责。团员和团组织应慎重认真地对待鉴定工作。

三、在鉴定时应正确的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实事求是的进行,使鉴定富有教育意义。

四、鉴定的内容:主要是团员在一个阶段的思想演变及好坏表现。

五、鉴定的方法:先个人,后小组,再支部;先优点,后缺点。个人、小组、支部均须签名盖章,以示负责。

六、本鉴定由组织保存,团员调动时,随组织关系转移。


原来,《团员鉴定表》是对团员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等表现行为,所进行的自我总结和组织评价。


《鉴定表》的内页共有5面,首页是个人基本信息及简历,第2—3页是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演变及优缺点),第4页是小组鉴定,第5页是团支部委员会意见、党支部审查意见和团总支审查意见。

被鉴定人毕乐成,男,20岁(1935年生人),职务是通讯班班长,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人,1951年5月在部队入团,介绍人为龚正翰、李永银。


钢笔字潇洒流畅,从1942年在老家读书开始,到参加国民党军队任传令兵,到被“解放”后加入解放军进入补训团学习,到任通讯员文书,到后来转业至福建省康复二院,简历写的简练而清晰。



咱们来还原毕乐成的从军史吧。


毕乐成原先所参加的国民党68军,其前身是冯玉祥所属的国民军一部,1926年,由宋哲元部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暂编第2师扩编而成。


1948年11月,该军在参加“淮海战役”中,打通津浦路徐(州)蚌(埠)段交通线作战之后,撤至安庆至彭泽地段,担任防守任务。

1949年4月下旬,我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后,68军弃阵南逃。5月初,该军第81师先在江西弋阳起义。第119师、第143师逃至厦门后,奉命在漳州地区组织防御,并重建第81师。9月中旬,68军在“漳夏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所歼灭。


那时,68军正好退守到毕乐成家乡江西彭泽县一带,由于节节败退,士兵锐减,1949年3月,他被“抓壮丁”,仅仅当了半年的“国军”炮灰,就在“漳夏战役”中(68军防守漳州),被解放军十兵团(辖第28军、第29军、第31军)抓了俘虏,洗心革面,加入解放军,成为“解放战士”


解放战争后期,不少国民党士兵被我军俘虏后,志愿留下来加入解放军,这部分新战士被称为“解放战士”


当时,他们也是构成解放军兵员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炮兵、通讯兵等技术兵种的骨干力量,相当多的都是来自“解放战士”“起义战士”


经过在解放军十兵团28军补训团的短暂学习,毕乐成先被分配到十兵团后勤第二兵站担任通讯员。1个月后,他又去十兵团后勤学习大队学习,并兼任文书工作。10个月学习任务结束后,毕乐成分到十兵团监护营三连作了1个月的通讯员。之后,去监护营通讯班担任通讯员。


2个月后,调入监护营五连连部担任文书,这期间,于1951年5月光荣入团。1年后,在监护营五连改任战士。半年后,再次回到监护营通讯班继续担任通讯员。3个月后,调到野战十八医院院部,做文书工作。


1952年10月,在野战医院干了3个月的毕乐成,脱去军装,转业到福建省康复二院,先是在院部做了1年半文书,1954年5月,又调入福建省康复四院,担任院部通讯班班长。


在《入团志愿书》中,时常可见“起义”“投诚”“解放”过来的战士,但遇到此类情形的《团员鉴定表》,倒是少见。


1949年3月,被国民党“抓壮丁”,半年后被解放军“俘虏”“解放”,1951年5月,加入青年团(不知是否有候补期),从国民党士兵到解放军战士、到共青团员的蜕变,毕乐成走向光明之后,思想与行动快速进步。


根据《鉴定表》的娟秀、洒脱字迹,以及多次担任文书及通讯员阅历来看,毕乐成受过良好的正规学习教育(简历显示,1942年至1948年在家读书,至少是高小学历),文化素质较高,有可能掌握一定的通讯专业技术。



“自我鉴定”部分,毕乐成对自己所做的思想认识和优缺点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全面的。


他向团组织坦陈:“在未入团之前,只知道积极工作和学习,能得到上级的表扬,就算是进步,对团是没有什么认识,不懂得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这样也就产生不少的缺点”。


“但经过上级和党团员同志的教育帮助与通过整风,也就扭转了错误的认识,入团的要求也就迫切了,经过将近一年团的考验,光荣的加入了青年团”。


“在1952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时,思想起了变化,认为下地方没有部队光荣,待遇上也比不上部队,所以,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荣誉观点”。

……

关于优点,共总结了7条。关于缺点,共梳理了5条:

一是个性较强,有时对同志说话态度不和蔼。

二是说话很不注意,很容易使人不满。

三是生活上比较散漫,表现对制度的遵守。

四是进一步的抓紧时间学习还不够,有时学习不太喜欢动脑筋。

五是对班里同志学习互助做的不够。

对今后的努力方向,毕乐成向团组织作出郑重承诺:


“以上的错误思想,我今后要彻底的铲除,加强政治学习,经常的检查自己,把自己的工作推向前进与祖国事业联系起来,争取做个光荣的共产党员”(政治上有追求,准备向更高目标迈进)。

毕乐成在“鉴定人”处盖的菱形私印(小组长意见处亦钤印),设计简约朴实,富有情感色彩,印面上端是一枚五角星,象征着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下方则是一幅镰刀锤头图案,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徽标志,真情表达了自己从被“抓壮丁”,被歼灭解放的国民党士兵,到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若是毕乐成的《入团志愿书》可找到,与《团员鉴定表》汇合一处,就比较完美了,但愿能了却此愿。


来源:触摸团史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