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列子 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02:13

列子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列子读书笔记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
"点亮思维之光——撰写《列子》读书笔记作文的注意事项"
《列子》,这部蕴含着先秦时期道家智慧光芒的古籍,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寓言故事和深刻的哲理,为后世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奇思妙想与心灵宁静的大门。撰写关于《列子》的读书笔记作文,不仅仅是记录阅读内容,更是对经典进行消化、吸收、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为了写出一篇有深度、有见地的笔记作文,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深入阅读,把握精髓是前提"
笔记作文的基础在于对《列子》原文的充分阅读和理解。切忌囫囵吞枣或浅尝辄止。
"通读与精读结合:" 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列子》大致的内容框架和主要思想倾向。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觉得特别有启发性的篇章、段落或寓言进行精读,仔细揣摩字句含义、故事寓意和人物行为。 "理解核心思想:" 《列子》的核心思想围绕着道家哲学展开,如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虚静守神、破除执念等。阅读时要时刻思考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具体的寓言故事中体现出来的。

学霸笔记:伯牙善鼓琴(《列子》)必考考点总结(中考+开学必备)

No.23

伯牙善鼓琴(《列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峨峨兮若泰山    峨峨:山高耸的样子

(2)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水流宽广的样子

(3)钟子期必得之 得:懂得,知道

(4)钟子期辄穷其趣 辄:总是,就 穷:穷尽 趣:旨趣、意旨

(5)吾于何逃声哉 何:哪里 逃:使……逃脱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2)志想象犹吾心也。

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


3.试分析伯牙如何“善”鼓琴,而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从“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等都能看出伯牙“善”鼓琴;从“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等可看出钟子期“善”听。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通过钟子期对伯牙琴音所传达出的心情的准确理解,说明了这就是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真正友谊。

《列子》笔记78则理论与实际(部分)



  关于理论,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理这玩意吧,怎么讲都通,左也是理,右也是理,只要结果对了,理就是对的;一旦结果不好,理怎么讲都是错的。理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文字,二是辞令。但实话说,无论理怎么讲,与实际情况往往相去甚远,甚至无关,说辞不过是说辞,文字不过是文本性的,这个事人们也基本心知肚明。列子通过邓析与子产的事说了其中的道理。

  邓析,名家代表人物,口才非常了得,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很少有人能说得过。子产,郑国贵族、国相,挺聪明挺挺有办法手段的一个人,历史上有“子产治郑,人不能欺”的说法。

  列子讲,邓析这个人理论水平高、口才好,“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拿现在的话讲,就是邓析这个人懂辩证法、逻辑学,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没完没了,一般人都拿他没办法。子产在郑国任国相时,指导制定了一部刑法,在郑国实施推行。邓析对这部刑法有看法,经常给子产提意见,甚至联合国人和社会团体一体来阻挠刑法的推行。想想,邓析是社会名流,理论水平很高,煽动性自然很大,搞得子产一点招都没有,一生气,就把邓析抓起来杀了。当然,这是列子杜撰的,据史书记载,邓析不是子产杀的。

  总之,这件事虚虚实实的说不清,我们就事论事即可。类似的事历史上很多,皇帝作了一个决定,上书反对的大臣多的是,有无事的,有受奖掖重用的,也有被打被罚被杀的。对于这种事,一般人聚焦的往往是邓析该不该杀?子产杀邓析对不对的问题,即使孔圣人也是这样看待历史,并评价历史人物的。而列子的看法很独特:之所以事情成了这个样子,并不是哪个人的意志,而是形势使然。子产的刑法并不是随随便便定的,是根据当时郑国的国情定的;邓析对这部刑法有看法也很自然,这个法律执行中肯定有漏洞有问题的,如果邓析不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就不是邓析了。面对这个情况,子产该怎么办吧?国相还得当吧,国家还得治理吧,但又辩论不过邓析,只好将他处死了,这样就没人敢对刑法的实施提反对意见了。除此,子产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和选择。这样三个必然就出现了:子产治郑,必然用法定法;邓析雄辨,必然反对抨击;子产无奈,必然会杀邓析。孔子诛少正卯,与此情形似乎类似。

  当然,列子中的这个故事是文言文,用今天的方式解读还能读出另一种剧情来:邓析与子产二人关系很好,子产任国相的时候,邓析出主意帮助子产制定了一部刑法。这部刑法在实施过程中遭到国人的强烈反对,根本执行不下去。子产屈服了,废止了刑法,并杀了始作俑者邓析,平息了事态和群情。这种情况历史上也很多,比如汉景帝与晃错,景帝想削藩,晃错卖力地帮着景帝削藩,造成了“七国之乱”的严重后果。景帝为了平息事态,将晃错杀了,但事态并没有平息。如果事情是这样,列子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认真地努力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剧情不是每个人所能控制得了的,所以事情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并没有个是非对错在其中,似乎是自然而然演进的。

  列子这种理论和历史观,初看之下让人觉得很是怪异,但仔细想想,事情确实是这样。有句话叫“形势比人强”,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形势将人一步步逼到了这个份上,很无奈地做了一些决定或一些事情,就跟数学公式和化学反应一样,几个数字代入一个特定公式就会有一个必然的结果,几种元素放在一起就会有一种必然反应。

  这种情况,诗人西川《虚构的家谱》中有一句诗,描述得很形象:“三十年前是一家数口在耕种/三百年前是几个男人的豪饮。”从列子的观念出发,事情就是这么回事:如果生在三百年前,我们根本不知道电脑、汽车之类,对驴马牛倒可能真懂一些;如果生在三千年前,我们根本不会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一生大量的应该是从茅屋到田地到集市之间的折返,最多再打过几次猎、几场仗而已。

  接下来,就是列子近乎玄学的哲学了,引用下原话:“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生,天罚也。”这句绕口令一样的话,究竟讲什么呢?一般来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或离开这个世间,都是非自愿的。那么很清楚,列子是在讲宿命观。在世间活得怎么样,态度是第一位的。如果认为来对了,既来之则安之,生寄死归,那么一生就会过得很好,起码心态心情很好。如果认为爹妈将自个生错了,不该生在这样的家庭和世道,那么一生就会很难过,即使锦衣玉食一生也是郁郁寡欢的。如果认为不该死不想死不能死,那么死的阴影会时时刻刻笼罩你困扰你,让你时刻不得安生。对待生死的根本态度确定了,列子的这个观点就好理解了,一生也就坦然安然了。来到了这个世间,有了生命,一切都是难得的,就珍惜并好好活着吧,遇合的一切都是新鲜美好的。该死的时候就果断地咽气闭眼,一生结束落幕了,舞台交给后来人,会演绎得更精彩。否则,对生死的问题理不顺,抱怨这个,不满那个,这辈子就泥泞不堪了。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