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一座城池的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03:12

如何写《一座城池的读后感》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座城池的读后感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感受真切、结构清晰: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读”的对象是什么?" 是一本关于这座城市的书(小说、历史著作、纪实文学等)?还是一部描绘这座城市的电影、纪录片?或者是他人关于这座城市的文章、游记?"必须首先明确你“读”的具体载体是什么",因为不同的载体会引发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你的读后感应该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感”的落脚点在哪里?" 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感慨?对城市风貌变迁的感触?对书中人物与城市关系的共鸣?还是对城市所代表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感悟?"你需要提炼出最触动你、让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作为文章的情感和思想核心。"
2. "深入理解“城池”的内涵:" "不仅仅是地理概念:" “城池”不仅仅指城墙、城门,它更是一个承载了历史、文化、记忆、情感、故事、社会生活的综合体。你需要思考这座城市是如何通过文字(或影像)呈现给你的? "挖掘独特性:" 思考这座城市与其他城市有何不同?它的灵魂是什么?是古老的韵味?是现代的活力?是某种特定的历史印记?还是某种人文精神?

用一间厨房温暖一座城

文/丹颜
来源/《读者》杂志2018年21期

来我家做饭吧

菜刀在案板上有节奏地起落,土豆片变成了细细的丝。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李朋的刀功有了很大进步。

热锅冷油,葱花炝锅,随着“欻啦”一声,香气弥漫整个厨房,再倒上少许酱油,快速翻炒起来。

给女儿子轩做饭,他有不少心得:“油要少,水可以多加点儿,火候大一些,盐分几次放。”

李朋一边翻炒,一边小心翼翼地试着口味。

“好了,味道不错!”他放下锅铲,笑着说。

今年33岁的李朋是一位地道的山东汉子,朴实率真。

他和妻子在河北省打工,一家人虽不富裕,但温馨快乐。

女儿子轩7岁那年,儿子出生了,为生活更添喜色。

但这一切因子轩生病而改变了。2017年2月底,子轩连续几天高烧不退,随即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看着病痛中的女儿和襁褓中的儿子,李朋安慰产后身体尚未恢复的妻子:“放心,有我呢。”

从这天起,照顾女儿的重任落在他身上。

小医院没有专业的儿童医疗设备,成人用的穿刺针头扎下去,子轩哭得撕心裂肺,医生让李朋帮忙按住孩子。

可女儿一哭,他就心软、手抖,眼看越帮越忙,医生只得让他出去。

隔着一道墙,女儿在里面哭,他在外面掉眼泪。

过后,李朋对女儿说:“要配合医生,病才会好。”

子轩点了点头,下次检查,她果然咬牙忍住了。

看着懂事的女儿,李朋心里更不是滋味,只能趁人不注意时悄悄抹一把泪。

孩子的病情稍稍稳定,李朋的积蓄就所剩无几了。

子轩说:“爸爸,你可以卖我的画挣钱啊。”

子轩生病前就一直喜欢画画,起初,李朋并未在意,可从那天起,子轩坚持每天治疗完都画一会儿画。

一位护士见了,对子轩说:“轩轩,你的画好漂亮,能不能卖给阿姨一幅?”

子轩开心极了,眼睛笑成了小月牙儿:“爸爸,你看,护士阿姨都说我画得好呢。”

自女儿生病以来,他很少见她这样开心。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李朋被感染了,是啊,孩子的治疗是长期的过程,好的心情才有助于身体恢复,说不定画画能帮她缓解病痛。

想到这儿,他立刻答应:“你好好画,爸爸帮你卖。”“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病房里传出了清脆的童声。

说到做到,为了女儿,李朋彻底豁出去了。

2017年3月底,他开始走上街头卖画。

初春的泰安气温很低,衣着单薄的李朋冻得瑟瑟发抖。

但一想到女儿,他便咬牙坚持。

这时,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孩子,吃点儿东西,喝点儿热水。”

还没等他回过神来,一位大爷将一个热乎乎的餐盒放在他手里,随后又拿出50元钱给了他。

李朋本想抽出一幅画递给老人,但一眨眼工夫,大爷已走远了。

看着大爷的背影,李朋泪流满面,冲着老人离去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在好心人和媒体的帮助下,女儿的几十幅画售卖一空。

李朋凑了十几万元医药费,带着子轩来到位于济南市的山东省立医院。

李朋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一家四口暂时落了脚。

医生嘱咐李朋:“孩子的饮食必须特别注意,外面的快餐不健康,不能再吃了。”

临近中午,李朋问女儿想吃什么,子轩歪着头想了想:“豆角炒肉,还有土豆丝。”

回到出租屋,李朋立即投入“战斗”。

平时很少做饭的他乍一下厨,手忙脚乱:土豆丝因为淀粉没洗干净,很快糊了锅;油太热,一不留神肉炒老了。

看着粗细不一的土豆丝和近乎酱色的豆角,李朋有点儿忐忑。

但子轩居然吃得津津有味,还跟小病友们炫耀:“这是我爸爸做的,特别棒!”

李朋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爸爸保证以后会越做越好。”

李朋的“爱心厨房”

从那天起,李朋每天坚持给女儿做饭,看着一盒盒越来越可口的饭菜,病友们羡慕极了。

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和家属们来说,吃上一顿干净卫生的家常菜,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李朋爽快地说:“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去我家做饭吧!”

从那天起,每天都会有四五个病友的家属来李朋的出租屋借用厨房。

后来,子轩一个疗程结束,出院回到出租屋,病友们怕人多影响孩子休养,便不再来了。

李朋有些不安,他想起了帮助过他的好心人,想到眼下自己有余力,为什么不帮帮别人?

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在医院对面居民楼又租下一间40平方米的房子,命名为“爱心厨房”。

2017年6月27日,李朋的厨房正式对外开放,病友家属可以随时过来做饭,完全免费。

爸爸的厨房,爱的味道

除了必备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李朋尽量把屋子布置得温馨:

进门左手边贴着白血病儿童的饮食注意事项,右边墙上是女儿画的画:哆啦A梦唱着歌,穿彩裙的小姑娘跳着舞,小蜗牛和妈妈在草丛里悠闲地散步……书桌上摆着图书,沙发上铺着碎花毯……

很快,李朋的爱心厨房迎来了许多人。

老陈的女儿在附近的医院化疗,白天吐,夜里又饿得睡不着,老陈一筹莫展。

这时,有病友给他推荐了李朋的爱心厨房。

他立即赶过来,亲手为女儿煮了一碗面,看着女儿吃得干干净净,昏黄的灯光下,老陈的眼角泪光闪动。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一对济宁的老夫妇带着孙女来这里治病,为了省钱,老两口白天买几个馒头充饥,夜里露宿广场。

李朋听说了,立即把老人接到爱心厨房,让老人在这里搭伙将近两个月。

血液病患儿大多年纪尚幼,一般由妈妈在病房陪护,所以,来爱心厨房做饭的重任就由爸爸承担。

爸爸们带着粮、油、米、面来到爱心厨房,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曾从事不同的工作,有货车司机、修车工、电焊工、农民。

但在这里,他们的身份只有一个——白血病患儿的爸爸;

他们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孩子能够康复并且快乐成长。

最初,爸爸们手艺不佳,菜不是淡了就是咸了,因为刀功不精,切菜时还会挂彩。

他们做起饭来手忙脚乱,蘑菇刚下锅,拿起酱油就往里倒,蘑菇立马变成了黑色。

“哎呀,搁多了!”眼看自己越帮越忙,“酱油爸爸”憨憨地笑了。

张滨是子轩同病房小朋友的爸爸。儿子生病前,张滨连面条都不会煮。

第一次做番茄炒蛋,十分狼狈,蛋清流到碗沿外;

翻炒时,火大油少,立马有了焦煳味儿;

最后,他一紧张,盐还放多了。儿子吃了一口,皱起了眉头,张滨有些气馁。

李朋拍着他的肩膀安慰:“没关系,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后来只要有机会,李朋就陪张滨练习做菜,没想到,他进步特别快,没多久就掌握了好几样拿手菜,成了厨房里的明星爸爸,还经常有人让他帮着做饭。

张滨有些感慨地说:“以前以为一辈子也学不会做饭,如今看来,只要有心,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看着孩子一日三餐都吃得好,我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

给孩子们送完午餐,爸爸们围坐在一起,拿出馒头和榨菜,就着剩菜,边吃边讲讲笑话。

此刻大概是他们最轻松的时候,难怪有的爸爸说:“几天不来爱心厨房,心里就发慌。”

正在画画的李子轩

爸爸们厨艺精进后,除了给自家孩子做饭,还为10多个贫困患儿提供免费午餐。

为此,李朋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20多位“大厨”爸爸,他们排了值班表,每天固定三四个人值班,专门给孩子们做午餐。

“爱心厨房”成了名副其实的“爸爸厨房”。

临近过年的时候,李朋和几位爸爸把爱心厨房装饰一番,贴上福字,挂上小彩灯。

大年三十,几位爸爸为住院的病友做了近300份餐。

晚上,大家坐在一起,猪头肉、白菜炖排骨、土豆鸡块摆满小茶几。

爸爸们破例点上烟、倒上酒,不知谁提议唱一首周华健的《朋友》,当唱到“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时,他们的眼泪都肆意地流出来。

李朋说:“我们是同病相怜的人,是战友、亲人!”

温暖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有人说,以一人之力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

所以,我们需要别人帮助,也要去帮助别人。

李朋这份不经意间的暖心举动,让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多了一抹暖色。

做饭时,爸爸们喜欢在厨房里聊天,谁遇到困难了,说出来,大伙儿一起帮忙。

一位来自泰安的50多岁的大哥,女儿10年前因意外去世,现在儿子又得了白血病。

巨大的打击让他忧郁寡言,经常边做饭边掉眼泪。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李朋和几位爸爸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每天忙完后,会特意给大哥炒个菜,陪着他吃。

大哥不会上网,他们便把自己搜集来的治病资料分享给他,还教他用微信,指点他办理报销等手续的捷径。

大哥感动地说:“以前憋在黑乎乎的旮旯里,特别绝望。现在,你们帮我把窗户打开了。”

爸爸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或许是这些小苹果特别甜,上帝咬得多了一点儿。”

他们约定,尽量让孩子快乐成长,给他们创造美好的童年。

2017年11月,李朋突发奇想,要帮每个患病的小朋友实现一个小心愿,几位爸爸立即表示支持。爸爸们给这个活动起名为“小白的愿望”。

“一来,孩子们都是白血病患儿;二来,爸爸们愿意做贴心的“大白”,爸爸是“大白”,孩子自然就是“小白”了。”李朋笑着解释。

短短几天,30多个愿望被收集上来。

大多数孩子的愿望很简单,玩具车、小模型、洋娃娃,这些很快就实现了。

山东德州一个叫晓娜的13岁女孩提出一个近乎奢侈的愿望:“我想回学校。”

这让爸爸们犯了难。

李朋把这条消息发在了朋友圈,几天后,有热心的媒体朋友回应。

在各界朋友的帮助下,李朋和晓娜爸爸还有另一位厨房爸爸驱车300里,护送晓娜到她所在的学校上课。原来的班级解散了,校长特意把晓娜的同学们召集起来,和晓娜一起上了一堂手工课,鼓励她战胜病魔,早日返校。

那天后,晓娜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饭量增加了,治疗时也特别配合,这让爸爸们欣慰极了。

“为了‘小白’们,我们这些‘大白’再苦再累都值得。”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2018年5月底,爸爸们又收集了全病区100多个孩子的愿望,李朋把愿望发到朋友圈,不到半小时就被爱心人士认领一空。

爸爸们约定,一定要越来越坚强和勇敢,自己乐观起来,才能给孩子战胜病魔的勇气。

吃着同一份“爸爸午餐”,孩子们在治疗过程中相互打气,也都成了好朋友。

他们会比赛今天谁吃得多,谁最勇敢,谁打针没有哭鼻子。

没有治疗时,孩子们就在一起画画、做游戏。

听说这些爸爸有让孩子快乐起来的魔法,越来越多的爸爸加入了他们。

但在采访中,李朋也说出了他的忧虑:“爱心厨房办了一年多,尽管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但仍然举步维艰。”

李朋透露,现在厨房的爱心基金只剩下两万元,最多能支撑4个月。

现在,李朋每天早上会去市场批发些蔬菜售卖,以补贴爱心厨房和家用,其他爸爸也在积极想办法。

“孩子们的状态越来越好,生活仍然充满了希望。”

“爱心厨房”里贴着一幅子轩画的小蜗牛,下面写着:“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困难总会有的,坚持住!毕竟,温暖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李朋说出了自己和每一位爸爸的心声。


人间蒸发17年,患癌后求妻子帮忙治病?这些调解节目,差不多得了!
“ 为了她身体里的敌人,我试着做一个男人”

作者:丹颜。来源:《读者》杂志2018年第21期。

德州天衢新区:奋进,向着未来之城

编者按

走进天衢新区,就是走进了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看这一处处工地热火朝天、一场场“大讲堂”“对接会”群英荟萃、一个个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全区上下围绕各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努力开好局、起好步。本报从今日起开设《锚定“三个领先” 实现“七个走在前”》栏目,全面报道天衢新区建设中取得的新成效、新突破,敬请关注。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枝繁叶茂的梦想——如何在新的契机下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天衢新区来说,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新区破题,重在产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天衢新区筹备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祁小青说,我们的定位是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食品制造研发基地、区域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有影响力的会展文化中心“四基地两中心”,未来要建设成为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鲁北智慧活力新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要走好天衢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新区”发展之路,唯有“变道超车”,如今的天衢新区开启的是产业发展“倍速模式”,对27个市级挂图作战项目、88个区级在建项目、173个政府专项债包装项目制定包保清单,实行挂图作战,被誉为德州“未来之城”的天衢新区徐徐铺展、落子有声,产业发展蓝图正不断从“施工图”逐步变成“实景图”。

从 “产城人”到“人城产”之变——

“人才链接”打造共赢循环

6月20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研究院直通车”发车首日。

熬夜写完科研论文,早6时30分许,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副研究员许继勇准时乘上班车,赶赴太阳能德州小镇。与他同行的还有23位博士,大概2个半小时,他们到达目的地,换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切换另一种“频道”开始工作。

自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落户德州后,许继勇他们既是大学教师,又是项目研发人员,在两种身份之间不停切换,俨然成了工作新常态。

“走出‘象牙塔’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我们浑身充满力气,感觉太不一样了。以前搞研究为了物以致用是我们‘追’企业,如今在天衢新区是被企业‘追’。”许继勇说,眼下,他们已经收到了新区60余家企业发来的技术人才需求清单,涉及生物制药、高端设备、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多个产业,“我已经发到学校交流群,很多大学部的负责教授、导师都很感兴趣,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项目多个学部‘争’的情景。”

“山多峰少”、如何增强高端人才来德意愿一直是德州产业发展亟须破解的难题。过去招商,只要劳动力便宜、交通通畅、土地够用就能成功招商;现在,区域高质量发展更重视亩产效益高的高端产业,而高端企业在选择落户地时,首先要考察的是一座城市有没有高端技术人才,如果人才愿意在此聚集,企业也愿意把项目投进来。

“变道”就要勇闯新路。过去发展遵循“产城人”引领,现在天衢新区则坚持“人城产”逻辑,字面看仅是“三大核心要素”在次序上的小调整,实质上却是城市发展逻辑内涵的大变革,通过强化“人才链接”打造产业发展共赢循环。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是天衢新区站在新历史起点、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校地企“牵手”的务实举措。项目总投资1.8亿元,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为主线,旨在通过搭建全省一流科创平台,形成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成果,力争3至5年建成省内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孵化基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地。“目前,项目基础条件建设已完成,有40多名专家陆续进驻办公。首批入驻的有7个研发团队、9个科研项目,比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工程学部、食品科学学部、材料学部,这都与天衢新区甚至德州的优势产业不谋而合。”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德州研究院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部长舒明雷介绍。

一方是科研尖端,一方是市场终端。如何让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阐释了一个生动而有力的答案。而在此项目校企地深度融合的背后,体现的是政府为媒“牵线”搭桥,让处于人才和技术供需两端的高校与企业由“各自为战”向“双向奔赴”转变。

“超车”就要加快发展。未来,天衢新区还将不遗余力地尝试和努力,比如,与山科集团共同成立合资公司,优先承接京津冀鲁高校、院所优质科创资源,集中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新区乃至全市发展点燃科技引擎。

从“一枝独秀”到“航母编队”进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站“风口”

区域要实现成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前瞻性的产业布局。

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风口”,天衢新区正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但与其他地区单纯性“一枝独秀”的引进方式不同的是,天衢新区采用的是“引进一个龙头,形成产业集群,培育产业航母编队”的产业发展模式。

有研项目的落地就是一个生动范本。从2017年考察初识,到2018年签署协议,再到2020年通线量产,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落户天衢新区,曾被人津津乐道,更成为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央企的生动写照。

2020年8月,有研半导体项目传出好消息:8英寸半导体级直拉硅单晶一次性拉制成功。目前,以有研半导体项目为龙头“牵引”,有研艾斯12英寸硅片项目、有研亿金高纯溅射靶材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

有研艾斯项目计划总投资62亿元,第一阶段将建设加工厂房、动力站、化学品输送等配套建筑和设施,设计年产能力为120万片12英寸硅片,预计今年11月完成主体封顶,明年下半年通线量产。此项目联合有研亿金高纯溅射靶材项目,对解决集成电路产业的“卡脖子”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发展至今,推动了3个德州市级以上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发展期间,每个重要节点、关键环节的任何问题,都有专人协调跟进,及时发现解决。这背后,体现的是新区速度,彰显的是新区温度。”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果虎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区域有没有发展潜力,企业用“真金白银”投票。以有研项目为例,该项目带动形成了年产值近3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了包含硅片、靶材在内的国家重要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有研半导体项目作为亿级产业“航母”,好似高昂的产业“龙头”,正在舞动整个产业链,为天衢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赋能。

此外,天衢新区还积极整合优势资源,突出实体企业优势,对产业带动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企业进行系统谋划,全面提升企业与产业链结合的紧密度和耦合度,致力于形成集成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格局,着力将新区打造成为高端装备、医养健康、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集聚区。

从单打独斗到“拢指成拳”成势——

“园”聚特色 “区”分发展

园区是什么?天衢新区的答案是为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拳头产品,建设成为全省甚至全国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平台。要达到这一目标,园区硬件建设就要做到“布局科学、规模合理、适度超前、有序推进”,最终实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

为此,承建方先后多次去深圳考察学习,在与设计院充分沟通后,才确定施工图纸,项目于去年9月开工,由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造价评审单位五方共同参与,前后有将近40个班组、1000人参与。

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封顶,1至5号厂房正处于内外墙装饰阶段;试验楼、食堂宿舍楼、6号厂房的二次结构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抹灰和配套施工。同时,室外配套雨污、电力管道也在施工埋设,已完成30%。“施工期间,我们积极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班加点赶工期,预计8月份实现全面竣工。此外,已与6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项目总负责人赵天钰介绍。

“园”聚特色,天衢新区着手产业生态群落、聚力特色发展。除了建能高新产业示范项目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示范园,示范园由德州建能实业集团投资兴建运营,预计投资106.5亿元,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额43.8亿元。目前,已有6个地块开工建设,囊括了建能高新产业示范项目、京津冀产业转移项目、新能源产业园、英望产业园、嘉源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