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03:4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雨伞”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文章既符合读书笔记的要求,又能展现你对“雨伞”这一主题(无论是具体事物、象征意义还是某种感悟)的深入思考:
1. "明确“雨伞”的指代范围和主题:" "是具体事物还是象征?" 首先要弄清楚你写的“雨伞”主要是指现实中的雨伞,还是它作为一个象征(如希望、保护、遮蔽、连接、脆弱、平凡中的不凡等)。如果是象征,你需要明确是哪种象征意义,并围绕这个意义展开。 "是哪本书/文章/故事里的雨伞?" 读书笔记的核心是与阅读内容相关。你需要明确你写的“雨伞”是哪部作品中的元素,或者它是否是你从多部作品中提炼出的共同感悟。如果是指某部作品,要结合作品内容来谈。
2. "紧扣“读书笔记”的性质:" "记录思考,而非简单复述:" 读书笔记不是作品内容的简单概括或情节复述。重点在于记录你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感悟、疑问、联想等。关于“雨伞”的笔记,就是要记录你对这个元素的理解和它带给你的启示。 "体现个人感悟:" 作文应融入你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你对“雨
“水漫金山”的故事家喻户晓。但若你问人(最好猝不及防)这水漫金山究竟是怎么回事?得到的十之八九是:还不是那老法海心理变态,见不得人家夫妻恩爱?其实不然,追本溯源是由于一把伞。京剧《白蛇传》说得明白,妖精也有闲情逸致。白蛇、青蛇游览西湖,不巧遇雨,巧的是帅哥许仙灵隐祭扫归来,手擎雨伞一把,而更巧的是此人还是个“单身贵族”,又懂得怜香惜玉,临时充当起护花使者,这伞就顺理成章地做了媒人!后来白素贞与许仙拜堂成亲,香案的上方,便悠悠然悬挂着那把成人之美的雨伞。
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古典式的雨伞最为可取。这所谓的“古典式”就是油纸伞,线条流畅舒展,造形自然大方。竹制的伞骨密密匝匝,每一根都挺得笔直,共同支撑着一个规则的圆。伞面平坦,一直伸展到边缘,尽可能地多呵护些空间,雨点落下,如打芭蕉,清脆可听。不像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钢骨尼龙伞清一色呈锥状,且“起伏跌宕”,扭捏作态,严严实实地把一颗脑袋罩在里面,持伞者局促不安尚在其次,更有甚者,顿觉“永无出头之日”。油纸伞在转动的时候,可以产生出一种眼花缭乱的美,若在雨中握住伞柄轻轻地旋转,伞骨的末端就会连续而均匀地甩出一串串水珠,叫人百看不厌。油纸伞出现在舞台上尤其好看,传统的戏剧总是尽量地利用这样的机会,不只是那一天许仙打的是这种伞,就连当年董永卖身葬父路遇七仙女,斜挎在他身上的也是这种伞。
伞给人的总体印象虽说是雨具,却可以“水陆两栖”,既遮雨又遮阳。如今现实生活中,男人与伞的关系日渐疏远,觉得它脂粉气十足,避之惟恐不及。而女同胞独具慧眼,知道它还具有另一种功能,故反其道而行之,有事无事提包里总藏着一把小巧玲珑的伞,她们在阳光下眼睛半睁半闭,似看非看,肩上懒洋洋地扛着一把细花阳伞,别有韵致,胜过穿金戴银。
伞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同样令人心动。台湾作家林枕客写过一篇《怕伞的姑娘》,说的是小两口和和美美,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分手。妻子样样都好,惟独有个怪癖:雨中出门从不打伞,一碰雨伞即惊恐万状。而丈夫任性,她越是怕伞,越要叫她拿伞,想以此来纠正妻子的“恶习”。妻子只好屈从,可每次拿起伞必哀哭不已,直至昏厥。万般无奈,妻子只好申请离婚,理由是“饱受提伞之苦”。离异后的女人虽不再受到虐待,却郁郁寡欢,所幸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才重新找回了快乐。原来这女人幼年丧母,而继母狠毒(似乎古今中外的后妈都以折磨前妻的子女为赏心乐事),她小时候既没有胶鞋又没有雨伞,一天适逢考试,偏偏大雨滂沱,情急之下偷用了继母的伞,不料一撑开,里面竟藏着条蛇。从此她见伞就怕,久而久之居然又忘其所以。当她听见心理学家说,你也可以像常人一样拥有一把伞,简直喜不自禁。“她伸出发抖的手,握住伞,撑开来,她觉得那是多么新奇、安全、有趣的伞呀!她忽然感到一阵害羞袭来,急把伞儿遮住脸。”
台湾还有个叫陈启佑的作家,写过一篇《永远的蝴蝶》的微型小说,至情至性,传颂一时。有对情侣雨中上街寄信,信是男孩写给母亲的,说他下个月即要结婚。雨下得很大,而他们只带了一把雨伞。两人起先在街边躲雨,邮筒就在马路对面,仅咫尺之遥。女孩性急,说她一个人过去寄信得了,“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女孩微笑着说,她在撑伞的时候,伞骨渗下的雨点溅在了“我”的眼镜玻璃上。然而就在她横穿马路的当儿,车祸发生了,这女孩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像一只夜晚的蝴蝶”,于是“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男孩痴痴地自责:“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制造一场悲剧的因素很多,怎能仅怨怪那把雨伞?且不说,作为故事中惟一的“道具”,在反反复复的咏叹中,这伞多美!
雨伞(散文)
王贵文
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我们仍旧租住在县城小张家村,儿子到第二实验学校上学,需要横穿两次马路,那时的马路路面并不宽敞,因为是县城的主街,所以平日里这两条街道车水马龙异常热闹,一到上下学时间,更是人声鼎沸拥堵不堪。我上班的学校和儿子上学的学校相邻,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我也接送儿子上下学,如果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有课,我就没有办法接他了,只能让他自己回家。
这一天,我正在一楼的教室里上着第四节课,这口教室窗子朝阳,正对着大马路。平时明亮的教室里,突然间灰暗起来,外面的天空,乌云密布,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眼看会有一场大雨袭来,我心里顿时有些紧张:儿子放学遇上大雨怎么办呢?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马山子镇中学上班、儿子在其中心小学读二年级的两次遇雨的情境,第一次是下班回场部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临时没处躲藏避雨,一直骑车到付山子村,找了路边一户人家避雨,他家的小孩和我家儿子,在学前班和一年级时是同学,孩子妈妈拿了条干毛巾,我给儿子擦干了头发和脸颊,俩小孩写起了作业。待雨停了,我们才回的家。
第二次,是去上学的时间,下起了瓢泼大雨,我提议请假,儿子不干,要去上学,雨太大,没法骑车,我和他穿上雨衣,步行去站点坐班车,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车没来,我们才返回家中。
哗哗的大雨把我拉回到了现实中,马路上已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他们有的骑自行车,有的骑摩托车,有的步行,那时候私家车还很少,接孩子的轿车不多。骑车的、步行的人们穿着各色雨衣,打着各色雨伞,形色匆匆,拥挤在马路上,拥挤在雨幕中,我只在心里期盼,到儿子放学时雨停了就好了。
我收回游走的心神继续上课,人到了没办法的时候,只能顺其自然,盼望奇迹出现。我也希望儿子经历过两次淋雨之后有所经验,有所成长,能保护好自己。
讲起课来,时间过的也快,转眼间,下课铃声响起,我和同学们告别后,匆匆向教室门口走去,想尽快回家去看看儿子。推开教室门,我一下子愣住了,只见我的儿子,手里拿着两把雨伞,在教室外等我下课,接我回家!我激动地蹲下身子,抱住他,亲了又亲,小脸冰凉,头发还湿漉漉的,我的眼睛里顿时蓄满泪水,愧疚又倍感欣慰,心里暖融融的,一下子觉得我的孩子长大了。我牵起他的小手回家。外面的雨小多了,淅淅沥沥,正是吃饭的点,路上的行人少了很多,我们各自撑起雨伞,儿子的雨伞在前方晃动着,此时的儿子肯定很自豪,他做了一件妈妈经常做的事。此时的我也很自豪,享受了一次儿子给我的温暖。举着手里的雨伞,它给我遮着风又挡着雨,我仿佛看见长大后的儿子,撑着一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之伞在雨中前行。
回到家,我做饭,儿子给我讲接我的经历:“老师把我们班带出来的时候,雨还很大,没有雨具,我也知道你不能来接我,正犯愁呢,看见了房东阿姨来接姐姐,我就跟她们一起回来了。我想着不能让我的妈妈淋雨着凉啊,就带着雨伞去接你了。”孩子说地眉飞色舞。我说:“今天幸亏你阿姨了,不然你就淋透了。儿子,你长大了,知道想办法不被雨淋,懂得保护妈妈了!而且,你能打着伞安全地过马路,说明你注意安全的意识提高了。”儿子很开心地说:“那是,你儿子可不是小孩子了。”
是啊,对孩子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放手才算适当。平时,我们做父母的包揽的太多,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限制了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放手,在被外力束缚的时候才放手。我们应及早寻找机会,在保证孩子安全地情况下,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的长大,才能羽翼丰满,才能扛起身上的责任,才能真正撑得起对家庭对社会的那把雨伞。
Christian Tagalog/Photographer
作者简介
王贵文,英语教师。自幼喜欢读书,喜欢在书上写心得,对于重要的书籍喜欢写笔记。喜欢把生活中的情感寄托于笔端。愿余生读书不止,笔耕不辍。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