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函授机电自我鉴定》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04:58

3招搞定《函授机电自我鉴定》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函授机电专业的自我鉴定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真实可信,并能有效展现你的学习成果和个人成长:
"一、 明确自我鉴定的目的和读者:"
"目的:" 这篇自我鉴定通常用于毕业申请、求职、评优或个人总结等场合。核心目的是展示你在函授学习期间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思想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要突出函授学习的特点,如工学结合、自主学习、克服困难等。 "读者:" 可能是学校的评审老师、未来的雇主、HR等。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真实、有潜力、符合要求的个体。因此,内容要客观、积极、有说服力。
"二、 确定自我鉴定的核心内容(需要写什么):"
1. "学习态度与过程:" "动机与目标:" 为什么选择函授机电专业?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例如:提升技能、转行、提高学历等) "学习方式与投入:" 如何平衡工作/生活与学习?是否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参加线上/线下辅导?是否认真完成作业和实验?体现了高度的"自主性和毅力"。 "克服困难:" 函授学习通常面临时间紧、精力分散等挑战。你是否遇到过困难(如工作繁忙、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实践环境

“煤三代”的别样青春

孟维雨是个“煤三代”,他的姥爷、父亲都曾是煤矿工人。他勤奋好学,苦练技术,成为机电大拿,获得了很多荣誉。别人处理不了的故障,他能处理好。

“今天我给大家报个喜讯,咱矿孟维雨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希望大家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在全矿掀起学技术、学本领、学技能的热潮。”

这是10月14日早上,河南能源集团鹤煤公司三矿党委书记柴天凯在调度会上给与会人员“报喜”的话。让我们一起了解孟维雨获奖的背后。

身单力薄志向大

今年40岁的孟维雨是河南能源鹤煤公司三矿采一队机电班班长,别看他身小力薄,个头不高,但他思维敏捷,做事麻利,走路风风火火,说话铿锵有力,工作认认真真,心中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他是个“煤三代”,他的姥爷、父亲都曾是煤矿工人。

1998年9月,18岁的孟维雨从故乡安阳滑县上官镇接班来到鹤煤二矿采一队当采煤工。由于他身材瘦小,干不了重活,单位照顾他,让他看管工具、开液压泵。他勤奋好学,自学机电维修,慢慢地,掌握了不少机电维修技术。当时队里搞机电工技术比武,他连续两次获得第一名。

2011年11月,孟维雨被提拔为机电班班长,他更加热爱机电这一行了。他总是随身带着笔和本,并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初学机电维修时,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自己反复琢磨、翻阅书籍。

渐渐地,孟维雨掌握了一定的机电维修技术后,在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他从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成长为机电大拿,可以说是一路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源于他的勤奋、好学和苦练。

力求上进的孟维雨感到自己缺少机电方面的理论知识,于是报考了河南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三年函授班。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他不退缩,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询、找专业机电工程人员请教来解决难题。终于,他在2014年顺利完成了学业。他说:“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虽说每条都有重重困难,但我不惧艰难。”

危难时刻亮绝技

2015年11月,孟维雨从二矿采一队调到三矿采二队当机电班班长,虽说单位变了,但他的责任心并没有改变,他的“绝招”“绝技”在关键时刻用得着,在安全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8年9月的一天夜里,孟维雨所在的队在3208工作面使用的综采割煤机显示漏电无法启动,单位维修工在工作面把割煤机全部打开认真检查了几遍也没有找到原因。当时正在中泰公司参加鹤煤公司技术比武集训的孟维雨接到队里的求救电话后,二话没说及时赶到矿上并下井处理故障。经过1个多小时的认真排查和细心检查,最终,他确定是电缆漏电的原因,及时组织人员对电缆进行了更换。很快,综采割煤机启动了,井下恢复了正常生产。

及时修好综采割煤机这件事后,有人夸赞孟维雨说:“还是人家孟班长技术精,水平高呀,别人处理不了的故障,他能处理好,这就叫本事。”

2019年春节假期的一天,孟维雨所在的队发现井下的割煤机不能启动了。孟维雨得知这一情况后,晚上9点多从新区打车到矿,下井处理故障。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他发现主控器上的一个线头氧化,他及时把氧化层处理好,恢复了生产。那个夜晚他是在井下度过的,虽然苦点、累点,但他觉得是值得的。

作为机电班班长,孟维雨深知井下机电维修、抢险任务的重要性。遇到难题,他总是冲在前面,无论是凌晨刚刚升井后,还是节假日,只要矿上需要,他总是二话不说打车奔赴矿上深入工作地点,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

让干部职工竖起大拇指的还有以孟维雨为第一主力的“智能化核心团队”。该团队是为该矿4101工作面智能化安装工作而专门成立的,有核心成员30名。由于该团队使用的设备科技含量比较高,一些设备在鹤煤公司又是首家使用,遇到了很多技术性难题。在2个月的安装过程中,整个团队白天在井下工作,夜晚研究资料学习。由于过度操劳,孟维雨2个月下来瘦了6.5公斤。

今年7月,孟维雨调到三矿采一队当机电班班长。一天,他下班后接到井下汇报,4101智能化井下运输设备不明原因不能正常启动,这趟运输线路属于新型设备,该矿以前没有使用过。孟维雨接到任务后,及时同厂家技术员进行沟通联系,掌握技术要领后,及时赶往井下,经过1个多小时的故障处理,终于使设备恢复了正常运转。

竞技场上展风采

“赛场如战场,只有把握好每次机会,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才华。”孟维雨说。虽然他参加技术比武的次数不多,但每次都力求完美,力求做到最好。

2018年,对于孟维雨来说是大丰收的一年。当年7月,在矿上开展的技术比武中,他取得了采掘电钳工、综采维修电工和矿井维修三个工种的第一名。当年8月,他参加了鹤煤公司采掘电钳工和矿井维修两个工种的技术比武,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两个项目的第一名。当年9月,他参加了河南能源集团矿井维修技术比武,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当年10月,他参加了河南省煤炭系统采掘电钳工技术比武,获得第三名。

谈到参加今年全国的技术比武,孟维雨说自己的目标是进入前三名,虽然没有实现,但也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无论是专项培训,还是厂家集训、赛前冲刺、模拟竞赛,公司、矿领导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这些都使他倍加感动,也更加让他下定决心刻苦训练,以优秀的成绩回报企业。

集训期间,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孟维雨和队友每日都早早地到达集训场地,到了天黑还不回去,为的就是把操作流程多练习几遍、多熟悉几次。在前往陕西赛场的前夕,孟维雨和队友想到了一个能够不间断训练的好办法,大型开关不方便随身携带,他们就把接线端子以及线路带到了宾馆,将接线端子绑在了宾馆的桌腿上训练。

在鹤煤公司的选拔赛中,孟维雨获得第一名。在参加“陕煤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比赛的102名优秀选手中,他以96分的好成绩获得比赛一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有这样的信念与坚持,孟维雨有了骄人的成绩,并且在各项技能竞赛中屡获大奖。他先后荣获“鹤壁市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河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煤炭报

“南粤工匠”郭春光深耕连铸机改造27年——高温精炼 钢水连铸(工匠绝活)

来源:人民日报

【绝活看点】

结晶器铜管升级、中间包容量、振动台参数、热送辊道、水口孔径……郭春光深耕连铸机改造27年,带领团队开展连铸机高拉速技术研究,逐个破解技术难题,申请了十几项个人专利。

轰隆作响的厂房内,红得耀眼的钢炉,发出炽热的光……对于郭春光(见图,资料照片)而言,这里有着独特的意义,他称之为熟悉的“家”。作为阳春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钢厂机械工程师、连铸高级技师,郭春光与眼前这3台连铸机“较劲”已有27年。

“连铸,顾名思义,就是全天连续不断地铸造,它是一个节约能源和效率的工艺。连铸机就是把高温的液态钢水,通过冷凝器快速冷却,变成特定规格尺寸钢坯的综合性设备。”从一名普通的连铸机操作工人干起,郭春光深耕连铸机改造27年。但谁能想到,头一次参加连铸机的筹建工作时,他连图纸都看不懂。

当时,为了弥补知识上的不足,郭春光参加了夜大函授班,专业是机电一体化,开始系统学习图纸方面的专业知识。

“刚开始,设备厂长对我画的图纸很不满意。”带着不服输的劲头,郭春光利用休息日继续画图,又重新画了一套图交给厂长看,最终过关。“后来根据图纸,加工制作出了一套盖板,制图人写上了我的名字,感觉心里特别自豪。”就这样,郭春光边铸边学,逐渐成为技术岗位的一把好手。

2009年,郭春光来到阳春新钢铁担任连铸车间主任,负责3台连铸机的监督建造工作。一上手,郭春光就发现书本理论与现场工艺的实际常常有出入。

“如何将知识与现场所需结合起来,是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成功完成任务,郭春光每天至少要看10个小时的图纸,持续修改了2个多月,终于在2010年顺利连续投产3台连铸机。投产之后,郭春光开始思考: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帮助小方坯连铸机生产设备升级换代,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郭春光通过对连铸机设备的布置和参数的调整,基本上实现3.2到3.5米每分钟的拉速,提高了30%的拉钢效率;改造铸坯,单位时间内产量实现了9%的提升;和博士团队合作,设计了一种均匀冷却的新型结晶器铜管,加速了凝固速度,把拉钢速度提高到每分钟4米以上。

在持续的技术创新下,阳春新钢铁炼钢厂钢坯产量连续5年直线增长,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2020年产量突破363万吨,小方坯连铸机最大拉速超过每分钟5.73米。

结晶器铜管升级、中间包容量、振动台参数、热送辊道、水口孔径……一系列难题,郭春光勇于担当,带领团队一步步开展连铸机高拉速技术研究,逐个破解技术难题,申请了十几项个人专利。

如今的郭春光,更喜欢待在轰隆隆的工厂里,耳边没了噪音反而觉得不习惯。“连铸机这个设备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它深深吸引着我去不断琢磨、不断研究。”

邹智宏是郭春光的徒弟之一,每个月郭春光都会给他布置学习任务、制订学习计划,还会在工作中随机安排考试。“学生们刚进炼钢厂,脑袋里只有书本上的理论,实际操作的时候往往手忙脚乱。”在郭春光的悉心指导下,邹智宏很快从一名操作工转型为机械工程师,还参与了多项技术改造项目。

看论文、实地做试验、做计算,郭春光的时间表始终排得满满的。“到现在我依旧热爱着连铸机,但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去研究。”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