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06: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任职专业自我鉴定(通常指在某个专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后的自我评估和总结)的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客观、有深度,并达到自我鉴定的目的:
"1. 明确目的与读者 (Clarify Purpose and Audience):"
"目的:" 首先想清楚你写这份自我鉴定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年度考核、晋升申请、项目总结、个人发展规划,还是仅仅是阶段性的回顾?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你写作的侧重点和语气。 "读者:" 谁会阅读这份自我鉴定?是上级领导、同事、HR,还是自己?了解读者有助于你调整写作风格和措辞,确保信息传达清晰有效。例如,给领导的可能需要更侧重于工作成果和对团队/公司的贡献,给自己的则可以更侧重于个人成长和反思。
"2. 突出专业性与岗位相关性 (Highlight Professionalism and Relevance):"
"紧扣专业:" 自我鉴定应围绕你的“任职专业”展开。要体现你对该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运用能力。 "岗位结合:" 将你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你的具体岗位职责联系起来。说明你是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各项任务的。 "使用专业术语:" 适度使用本专业的术语,可以展现你的专业素养,但要确保使用准确、恰当。
公职人员下班送外卖是什么体验?近日,四川遂宁公职人员孙先生分享了其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的经历。
孙先生曾当过消防员。去年底转业后,分配至遂宁市船山区某单位工作。
7月22日,孙先生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不久前,其任职单位下发了公职人员可以做副业的相关通知,他第一时间行动了起来。每天下班后送外卖三个小时,感觉“像打游戏做任务”一样快乐!
孙先生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
获批后送外卖
感觉像打游戏,一天能赚100多元
孙先生,山东人,从消防员转业前,一直在遂宁工作。去年底转业后,他被分配在船山区某单位工作。“每天上下班规律了,但回家后觉得有点无聊。”
7月10日,孙先生所在单位下发了公职人员可以做副业的相关通知。“我想,每天下班回家刷短视频,还不如出去送外卖。”于是,第二天,他就主动向单位提交“从事副业”的相关申请。经单位批准同意后,他便购买了电动车,下载并注册外卖软件。当天,孙先生下班后兼职送外卖的生活便开始了。
截至7月21日,孙先生下班送外卖已有6天时间。
这6天时间来,孙先生一般选择晚上8点左右开始接单,平均每天送三个小时左右。
“送外卖感觉像打游戏,接任务、出发、完成任务、得到奖励。”孙先生算了一下,他兼职送外卖,一天能赚100多元。
孙先生生活照
分享兼职经历
没觉得掉面子,都是服务行业
除了接单送单,孙先生还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其送外卖的经历。
看到孙先生的分享,有人表示不解。
“没觉得掉面子,都是服务行业。”孙先生说,晚上骑着电瓶车,在江边吹着风,还能赚一点点钱,其实很开心的。
消防员时期的孙先生
孙先生说,送外卖过程中,有时也会遇见不安全的行为,他不忘自己的消防员本色,“一次,我碰到一个大姐拖着电瓶车进电梯,我还顺便普及了一下消防知识。”
据孙先生透露,自相关通知下发后,身边不少同事都“动”了起来,有尝试跑代驾的,也有跑网约车的。“目前,适合我的只有送外卖,毕竟比较自由。”他说,后续,如果有更合适的副业,他也会积极考虑和尝试。
孙先生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
公职人员从事副业
需提前向单位报备并获批准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能否从事副业?公职人员开展副业需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并结合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及副业性质综合判定。
同时,也明确了以下几类合规兼职:
体力劳动,如跑网约车、送外卖等,需利用业余时间且不影响工作,且需提前向单位书面报备并获批准。
投稿赚稿费,通过撰写文章、小说、散文等,向杂志、自媒体平台或出版社投稿获取稿费。
自媒体运营,开通个人公众号、号等平台,分享职场经验、生活技巧等内容,通过流量分成或广告合作获得收入,需注意内容不得涉及敏感话题,收入需申报。
专业技能服务,若具备维修、设计、编程等技能,可接小型私活(如家电维修、PPT制作等),需确保服务对象与工作职责无关联。
健身/培训教练,若有健身教练、教师资格等资质,可兼职健身房教练或开设线上课程,但需避免利用职务资源招生。
农产品种植/养殖,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家庭农场种植或养殖,销售农产品(如蔬菜、家禽),需注意与工作职责无关联。
需注意的是,公职人员从事兼职应当避免利益冲突,不得从事与职权相关的营利活动,同时报备单位,确保副业不影响本职工作,避免因疲劳或时间冲突引发纪律问题。
来源:封面新闻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
背景调查公司未核真伪便出具调查结论引发纠纷
“背调”越界?小心侵犯名誉权!
前同事的一句负面评价,被写入背景调查报告中,导致求职者入职新单位后薪酬打了折扣。近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样一起案件,求职者主张背景调查未核实信息真假侵害其名誉权,起诉要求背景调查公司赔偿。
一句负面评价导致薪酬降低
据介绍,王某于甲公司离职后,向乙公司投递简历。乙公司在王某入职前,委托丙公司对其进行背景调查。王某向丙公司出具《背景核查授权书》,丙公司承诺将依法、全面、客观、真实开展背景调查,并对个人信息保密。
丙公司在背景调查过程中联系了王某在甲公司任职时的同事刘某,对王某在甲公司的工作情况等内容进行询问。后丙公司向乙公司出具《目标雇员背景调查报告》,其中调查结果评级部分载明:“雇主一HR刘某表示候选人王某的价值观、生活作风存在问题(黄灯)。”
王某因此诉至法院。她主张刘某所述均不属实,丙公司出具报告中所载对其负面评价导致其入职薪资水平降低,且该内容已被一定范围内人员知晓,致其社会评价降低,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犯,要求丙公司对此承担侵权责任。
丙公司称,其出具的背景调查报告中有关王某生活作风的内容,来源于刘某的访谈陈述,其作为背景调查服务提供方,仅将刘某的陈述内容进行客观记录、呈现,不对其陈述内容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进行核实及评价,其对王某不存在侵权行为。
本案审理中查明,王某曾以与本案相同事由将刘某作为被告诉至法院。该案庭审中,王某申请其在乙公司的同事出庭作证。
证人到庭陈述:“王某的背调报告中有价值观和生活作风方面的言论,当时公司内部是有争议的,后公司选择聘用王某,但在入职时薪酬打了九折,每月差了大概5000元钱。在王某入职前听别的同事说她的生活作风方面有问题,大家对这个事情议论挺多的。”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中,丙公司在进行背景调查过程中应尽到合理核实义务。根据背景调查报告所载评级标准及说明,“黄灯”体现为对王某的负面评价。丙公司在未核实访谈对象信息来源与可信度的情况下,对王某作出黄灯评级,并将访谈对象对王某生活作风的负面评价及评级结果载入背景调查报告,发送给王某拟入职单位,使得该报告为第三人所知悉,对王某的入职、薪资、社会评价均造成一定影响。
丙公司的行为已造成王某名誉受到贬损、社会评价降低的不良后果。王某据此要求丙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其名誉权的行为,并对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于法有据,法院判决予以支持。
丙公司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现判决已生效。
背景调查不应超过边界
近年来,随着市场主体增加、人才流动加速,背景调查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招聘流程中,调查内容、维度也愈发宽泛。但背景调查的边界在哪里,背景调查侵犯个人权益该怎么办,成为很多求职者的困惑。
“从企业高管任命前的从业审查到普通岗位的入职评估,背景调查正从行业、职级、岗位等方面深度渗入职场生态。”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法官柴海燕说,“但是,背景调查并不是一张可以无限延伸边界的表格,它不仅关系着劳动关系的诚信建立与和谐发展,亦牵动着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权益与人格尊严,应当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合理开展。”
柴海燕表示,用人单位的知情权是有限的,其有权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情况必须限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由此,背景调查应有所边界,遵守‘知情—同意’原则,向求职者告知背景调查的具体内容及调查结果的使用方式、范围。”她说,“用人单位背景调查所需要收集的信息应确保与对应的岗位直接相关,这是确定信息收集边界的基本原则。且对于获取的个人信息,只能用来判断劳动者是否满足入职条件,不得他用或泄露,否则可能构成侵犯求职者隐私权。”
(记者 卢越)
来源:工人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