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植树心得体会800字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06:27

植树心得体会800字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植树心得体会的8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1. 明确中心思想 (Theme):" 首先要确定你的作文核心想表达什么。是关于环保意识的提升?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还是对劳动付出的感悟?清晰的中心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灵魂。
"2. 精心选择素材 (Content & Examples):" 围绕中心思想,回忆并选择具体的植树经历或观察到的细节作为支撑。 "时间地点人物:" 清晰交代植树的时间、地点(如学校、社区、荒山)、参与的人物(如自己、家人、同学、老师、志愿者等)。 "过程细节:" 详细描述植树的具体过程。比如: "准备阶段:" 如何领取树苗、铁锹?工具准备是否充分? "植树过程:" 挖坑的辛苦、放入树苗的技巧、培土的细致、踩实的力量、浇水的滋润。可以描写遇到的困难(如坑挖不深、树苗不好存活、天气炎热等)以及如何克服。 "后续关怀:" 提到植树后是否进行了持续的浇水、观察等。 "感官体验:" 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描写。看到绿色的树苗、泥土的颜色;听到工具的碰撞

“植”此青绿 不负春光

本报记者 刘乐艺

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段,水清岸绿,风景如画。 孙 猛摄(人民图片)

日前,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图为青年志愿者积极行动参加植树造林,为荒山添新绿。 胡攀学摄(人民图片)

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柿溪乡溪口村青山秀水,桃花盛开正艳,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田 敏摄(人民图片)

春风起,又是一年植树时。从南到北,一片片新绿初绽,各地开展植树造林,努力增厚“绿色家底”,共建美丽中国。不少网友表示,“‘植’此青绿,不负春光”“今天的‘苗’小梦想,会变成明天的满树繁花”。

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44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超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国土绿化 注重“提质”

累计造林超过10亿亩、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整个世界近20年来增绿的四分之一都是由中国贡献……新时代的中国交出一份举世瞩目的“绿色答卷”。

成绩来之不易,但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仅要有量的扩张,更需注重质的提高。为此,各地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提质”,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

日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干部群众正挥锹铲土,植入梭梭、红柳等耐旱苗木。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中,于田县林草局党组书记贾存鹏表示,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是起点,接下来将通过规模化植树,让原本线状的防护带扩展为网格化固沙体系,同时引入沙棘、肉苁蓉等经济作物,让防护林带兼具生态与富民功能。

据长城网报道,近日,河北省邯郸市北贾璧乡,村民们把一捆捆山杏树苗背上荒坡,熟练地打坑、栽树,让荒山更绿。河北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进一步加快人工造林的同时,河北将坚持“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坚决遏制“非农化”,逐步把营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据人民网报道,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缘,通过探索“以路治沙”等创新模式,累计完成沙地综合治理500多万亩。翁牛特旗林草局副局长乌华说:“今年将完成生态治理103万亩,不断提升沙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与此同时,科技成为国土绿化“提质”的关键引擎。

不久前,在位于黄河“几字弯”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40多台无人机、植树机器人、履带式多功能植树铺设机等,开展柴草调运、机械打坑、苗木栽植等全流程作业。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当地通过“机器人打坑+人工精植”的创新模式,已种植近3万株苗木。

福建省长汀县曾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据新华网报道,经过几十年的治理,杨梅、水蜜桃等果树种满山野,长汀县的水土保持率提高到93.56%,森林覆盖率达79.55%。“已恢复正常水土涵养功能的地块,同样需要精心看护,将绿色生态屏障牢牢扎在水土流失区。”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高级工程师林根根说,中心综合运用“天地一体化”、无人机航测等科技手段,持续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网友“亦安欣”表示:“以前觉得植树就是体力活,现在发现这里有着满满的科技含量。”网友“启航扬帆”认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要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走好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

好生态 好“钱”景

植树造林,种下的不仅是树苗,更是发展动能和优势。

据人民网报道,这个清明小长假,上海市民周思媛对自驾前往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的短途游恋恋不舍:“这里森林环绕,不仅是天然氧吧,也刷新了我对乡村游的认知。”

漫步森林氧吧,跟随乡村志愿者近距离观察昆虫和鸟类;在野趣工坊参加手工体验,亲手烧制陶土杯子带回上海;又在衢江畔支起帐篷,体验森林露营,还在田野中的流水席上品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好玩的项目数不过来,年轻人也很多,在大自然中度假很治愈。”周思媛说。

围绕“林”字,做活“绿文章”。小南海镇党委书记刘振介绍,近年来,小南海镇大力挖掘自然生态禀赋,创新发展低碳旅游。为迎接清明小长假,镇里推出了露营采摘、候鸟观赏等6条精品线路,开发互动式消费场景,让游客在绿水青山中收获更丰富的体验。

近年来,通过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经济林生产基地建设,我国的森林食物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野山参、林下参、即食人参片……在吉林省抚松县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琳琅满目的人参产品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抚松县被誉为“中国人参之乡”,全县近800万亩森林是高品质人参的“温床”。近年来,抚松县推动人参产品精深加工,推出人参口服液、人参咖啡、人参蜜片等600多种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森林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光明网报道写道:“空气还能卖钱?”江西省铜鼓县华联村村民黄伟卿以前怎么都不相信。经过林业科技人员的多番讲解,黄伟卿如今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种的树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种的树越多,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就储存下了大量碳汇,可以交易给有需要的单位。

黄伟卿说,种树不仅有务工收入,“卖空气”还能有碳汇收入,靠着家里承包的200多亩林地,他每年能赚2万多元。据了解,铜鼓县有200多万亩林地,通过碳汇等手段变现生态资源,当地许多村民像黄伟卿一样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

好生态带来好“钱”景。《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4年全年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4666.7万公顷、年产值超2万亿元,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4000万公顷、年产值约1万亿元。

网友表示,森林资源蕴含着巨大的自然财富和社会财富,应持续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绿色空间 惠民利民

植树造林,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春日,走进北京市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登上59米高的观景台,眼前绿染枝头、五彩花开。丰台区德鑫嘉园小区居民宋阳举起手机,定格美好风景,“我家就在公园旁,推窗见绿,赏景看花,方便得很。”

以人民为中心,绿色空间随处可见。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植树造林,深化森林城市、公园城市建设,压茬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建成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公园总数达1100个。如今的北京,山区有绿屏,平原有绿海,城市有绿景。

从北京再看全国——目前,我国城乡绿化美化水平持续提升,开工建设“口袋公园”6200余个,建设城市绿道7300余公里,满足城市居民对“推窗见绿,行路有荫,出门进园”的期待。

绿化祖国,植树造林,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据央广网报道,3月12日,“绿润天府美丽中国”——2025年“3.12”植树节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据悉,此次活动采用“线下种树+线上积分兑换”的新模式,只要在支付宝上传植树照片和心得,参与者即可兑换绿色能量,该绿色能量可用于解锁更多环保成就或参与其他公益项目。

“以前通过步行、骑共享单车、低碳生活打卡等兑换了很多绿色能量,已经‘种’了梭梭树和樟子松,此次通过植树兑换还是第一次。”成都市民周女士表示,线上线下联动的模式很新颖,也充满趣味。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为让人民群众更好更方便地参与国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创新开展,尽责形式已拓展到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自然保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其他形式等八大类,并有各自的折算标准:比如林中悬挂人工鸟巢1个,折算1株植树任务;认养和保护古树名木1株,折算完成3株植树任务;自愿向合法公募组织捐赠资金用于国土绿化,或者捐献当地国土绿化急需物资,也可以折算相应的植树株数。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持续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2024年全年发布各类尽责活动6.1万个,建成各级各类基地2600余个,为适龄公民就近、适时、多样尽责提供服务,推动全民义务植树不断走深走实。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网友表示,义务植树是全民行动,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要携手绘出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

植绿护绿,让锦绣河山造福人民

【总书记关心的民生事⑤】

编者按

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连续10年同大家一起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这既是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也是要推动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号召大家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国土绿化离不开全民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如今,随着植绿护绿、关爱自然蔚然成风,绿色版图在中华大地延伸铺展,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守护绿水青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我们走近总书记多次“点赞”的塞罕坝老中青三代务林人,从他们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并三位平凡护林员讲述亲历与心声。

【人物特写】

奋斗不息,接力书写塞罕坝绿色传奇

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3月30日晚,正在塞罕坝望海楼值守的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的报道,顿时感到满心鼓舞。

“特别是听到总书记说‘要弘扬塞罕坝精神’时,我们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作为塞罕坝护林员,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守好护好这片林子,让这片林海更绿、更美,造福人民!”他们说。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点赞他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去年8月,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留下了“我们建这片林,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要永远发挥下去”的嘱托。代代传承、不负嘱托,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代表有话说——

攻坚造林后的塞罕坝山坡林王龙摄/光明图片

陈彦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把树种好管好”

时至今日,78岁的陈彦娴依然清晰记得58年前那个晚上做出的决定。

1964年夏天,听闻塞罕坝机械林场刚成立不久,造林需要人手,正在承德二中读高三的陈彦娴和同宿舍姐妹们坐不住了:“响应国家号召,种树去!”她们给时任场长刘文仕写了一封“求职信”,一个月后收到了录用回信。六个姑娘喜滋滋地卷起了铺盖,坐上大卡车奔赴塞罕坝。

“六二年那么呼儿嘿,进林场那么呼儿嘿,知识青年怀着热情,来到塞罕坝,创大业那么呼儿嘿……”陈彦娴哼起了当年的歌谣,回忆道:“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和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住地窨子、窝棚、泥草房。冬天气温零下40多度,晚上穿着衣服睡觉,身下毡子都会冻在炕上,想卷起来还得用铁锹慢慢铲开……面对当时的恶劣环境,我们不气馁、不服输。”

春天,她们在苗圃学习育苗。为了掌握好播种时盖土的厚度和压实度,她们拿着滚筒和刮板一遍又一遍地练,手磨出了血泡,手臂肿得抬不起来。“大家可有干劲儿了,无论多么苦、多么难,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就是要坚持下去,就是要把树种好管好。”陈彦娴说。

刘海莹:“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

1984年,19岁的刘海莹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来到塞罕坝做了一名基层林场技术员。尽管彼时的塞罕坝不再“风沙弥漫,草木稀疏”,但生产生活条件仍很艰苦。“是‘老坝上’的榜样力量和师傅们的传帮带,让我坚持了下来。”他说。

刚到林场不久,刘海莹发现,苗圃地里云杉苗木的茎干,有时莫名其妙就变白了。经过分析,他判断苗子白化只是一种“生理干旱”的表现,并非真的生病枯死。经过及时补充水分,苗子果然活了过来。

当时樟子松在造林次年总会有许多苗木死亡。面对这个难题,刘海莹细致观察后认为,“这些树苗不是冻死的,而是旱死的”。他分析,“塞罕坝春天风很大,许多树苗就这样因风失水而死亡。就差那么几天。如果根部水分能够及时输送,树苗就能成活”。

一定要攻克难关。刘海莹与总场林业科人员开展实验,在秋季就给小树苗加盖防风土。有了防风土的保护,一棵棵小树苗果然挺过了“生理干旱”这一难关,实验成功了。他们的做法在全场推广后,塞罕坝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塞罕坝天寒、干燥,极端的气温和环境,不断为植树造林设置一道道障碍。刘海莹和同事们一起,先后解决了沙地栽植樟子松等多项难题。随着林场造林事业蒸蒸日上,他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

“塞罕坝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刘海莹说。

于士涛:“握紧接力棒,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2005年,80后定州小伙于士涛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正赶上塞罕坝招人,于士涛二话没说就报了名。他觉得,“既然学林,就要到一线去,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践中”。

从防火防虫到资源管护,从育苗整地到植树造林,从割灌抚育到经营利用,于士涛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林场的每个角落。细心的他,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每片林子的位置和特征。

造林季节,于士涛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门了,一直到晚上才回来。午饭一般是在山上吃口干粮,喝捧山泉水。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沟沿打个盹。晚上回到宿舍,他还抓紧时间学习林业技术知识,整理工作笔记。“那段时间虽然很艰苦,但感觉很快乐、很充实。”他说道。

十多年来,于士涛和团队开展了大径级材培育、珍稀树种培育、优质树种引种和樟子松嫁接红松等项目研究,并利用塞罕坝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承揽绿化工程等产业,传承并不断丰富着一套适合塞罕坝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再三叮嘱,“防火责任重于泰山,要处理好防火和旅游的关系,坚持安全第一,切实把半个多世纪接续奋斗的重要成果抚育好、管理好、保障好”。“我们必须握紧接力棒,加强林业科研,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于士涛和同事们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心里的干劲儿满满的。

【一线讲述】

巡山护林,只为草木茂盛风光好

讲述人:甘肃武威市天祝县安远镇柳树沟村生态护林员 朱生玉

“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

我是土生土长的柳树沟人,家乡的山山水水我都熟悉得很。当上护林员以后,我就一个心思:踏踏实实巡山护林,不为别的,就为草木茂盛风光好。我经常去镇里参加培训,学习林场养护知识,掌握森林防火技能。日常巡山,除了关注森林防火,我还捡捡垃圾,给树木洒药防病虫害,到村子里发放宣传资料,引导村民不要进山乱采乱挖、乱砍滥伐,多植绿护绿、关爱自然。

我巡护的区域有900亩林地,就在家附近的小柳树沟。路不好走,摩托车上不去,大半路程要靠双脚走,一天大概得走12公里。夏天早上七点开始巡山,一直到下午四点才回家。我有个习惯,巡山一次就写一次日志。每天巡护了哪些区域、这些区域有什么变化,我都详细地记录下来,已经写了满满5大本。

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群众爱护自然的意识提高了,乱砍滥伐的现象再也没有了。以前四五十厘米高的灌木林,现在都长到两米高了。山绿了,水清了,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看着这景致,人心里也舒坦。

我想,这大概就是“林草兴则生态兴”的意思吧。以前老说靠老天爷给饭吃,其实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只有把生态保护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在江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邹鸿堰带着小朋友观察植物。新华社发

在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桥管理站专职护林员肖治金用望远镜观察动物活动情况。新华社发

怒江山林里,有位“彩虹护林员”

讲述人: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生态护林员 李玉花

我们怒江州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78.08%。虽然自然资源丰富,过去却是云南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长期以来,人们过江靠溜索、生存靠打猎,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因为贫穷,我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就辍学了。结婚后,全家5口人只能靠务农和丈夫外出打零工维持生活,经常为没吃没穿发愁。

2016年,村干部找到我,告诉我村里要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问我愿不愿去。这份工作既不用离开家又有收入,还有啥可犹豫的?我立即报了名,当月便领到800元补助。

生态护林员的工作都在野外进行,我是这支队伍中为数不多的女性。由于怒江地貌特殊,每次巡山,我都要翻山越岭。遇到没有桥的河流,我就用麻绳把身子绑在溜索上,用力一蹬,越过水流湍急的江面上空滑向对岸。巡山时,我喜欢穿独龙族特有的独龙毯做的衣服,线条五彩斑斓,就像彩虹一样,老百姓常常唤我“彩虹护林员”。

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我们经常要进村入户做宣传;还常年参加义务植树,带领乡亲们一起动手,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开来。感谢农林部门的扶持,我还种上了十几亩草果、黄精、重楼、茶叶、葛根等经济作物,学会了养蜂,2018年就脱了贫。为了让更多人念起致富经、走上小康路,我还发动周边群众学习草果、黄精果、葛根等作物的种养技术。

都说阳光总在风雨后,是啊,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愿继续做一片“彩虹”,引着乡亲们奔向幸福。

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滩河保护站龙道山护林点,护林员黄通甫和妻子黄日秀在清理杂草。新华社发

在大山中坚守,管好每一棵树

讲述人:青海互助县松多乡松多村生态护林员 贾尼玛

我的工作岗位,在青海省互助县东南四十多公里的松多林场。每天早上天刚亮,我就会穿好迷彩护林服,戴上毡帽,背上妻子准备好的糌粑和热水壶,踏上巡山护林之路。

这里山高路险,条件艰苦。有一次雪后巡山,我和同行的两位护林员踉踉跄跄走在山间积雪上。刚到半山腰,一个不留意,我瞬间脚底打滑失去平衡,整个人摔在斜坡上快速往下滑坠。我立马用手抓住草皮,同行的伙伴也连忙死死拽住我的衣服。说起来真有些后怕,那时距悬崖边沿只隔了短短几厘米。

有时候巡山路途远,冬天日子短,一天之内赶不回来,我就在牧民临时搭建的牛羊圈舍内借宿,两三天后才能走回家。巡山经常要走20多公里的路,每次一个人时,我就大声唱歌排解寂寞。

5年多的护林工作中,我跑遍了辖区的每一条山梁、每一道山沟、每一片林地。一有时间,我就和其他护林员一起走家串户,跟乡亲们讲讲护林护绿、珍爱生态的重要性。

以前,由于偷盗柏木和乱砍滥伐现象严重,这里的森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常发生山洪、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随着天然林禁伐规定落实,脆弱的松多林场逐渐恢复,现在灌木和阔叶林面积增加了,自然灾害越来越少了,还出现了很多以前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经常可以见到雪鸡、狐狸、石羊和梅花鹿。

我是松多的孩子,我将继续在大山中坚守,护好每一片林、管好每一棵树。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张胜、李慧、宋喜群、王冰雅、耿建扩、陈元秋、姚亚奇、万玛加、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杜笑)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1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