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读书笔记《猫》》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06:5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读书笔记《猫》》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猫》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表达得当:
"1. 明确写作目的和核心观点 (Clarify Purpose and Core Argument):"
"是总结故事梗概?" 如果是,重点在于清晰、简洁地复述《猫》这篇短文的主要情节。 "是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在于深入剖析文中“我”和猫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是探讨主题思想?" 重点在于挖掘作者通过猫表达的情感(如喜爱、愧疚、自责)和寓意(如人与动物的关系、生命价值、对待错误的态度等)。 "是结合自身感悟?" 重点在于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相结合,谈出独特的理解和启发。 "确定你的核心观点:" 你想通过这篇作文最想表达什么?是强调作者的爱心,还是反思自己的过失,或是赞美生命的脆弱?这个核心观点将贯穿全文。
"2. 精准理解《猫》的内容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t"):"
"通读全文:" 确保对故事情节、人物(主要是叙述者“我”和猫)的言行举止、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清晰的认识。 "抓住关键细节:" 注意文中描写猫外貌、神态、

读书笔记——莫言《蛙》

说起莫言,简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我国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气足以让他载入史册,青史留名。不过大家都对莫言耳熟能详的作品多数是《红高粱》《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而这篇小说《蛙》是一部魔幻写实的文学小说作品,莫言以第一视角人称讲述了我国早期计划生育时期的种种事迹,莫言就是凭借《蛙》这部作品,获得了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则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对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说起魔幻写实,说实话,我随大流买了一本《百年孤独》,并没有从头至尾的完整读下来,至今还束之高阁。而这本《蛙》,读到最后,我竟然产生了疑问,“这个最后出生的婴儿究竟是作者的妻子“小狮子”所生,还是那个毁了容的陈眉所生?”

作品之一问:“为什么叫《蛙》?”

说起蛙,脑海里立马浮现这样的诗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生命之源,是丰收与喜悦。

其实,作者莫言在2009年台湾麦田出版社繁体字版的《序言》中对“蛙”一字有解释,2002年构思这部小说时,他刚开始取的名字叫《蝌蚪丸》,2007年,重起炉灶又改写了结构为书信体的作品,易题为《蛙》,借用最后一部分话剧版中姑姑的话是:“蛙的同音字是“娃”,也是女娲的“娲”,女娲造人,青蛙多子”,另外,作者笔下的“我”叫“蝌蚪”也是异曲同工之处。

作品之二问:“《蛙》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写了姑姑万心的一生,跨越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作为抗日英雄、革命烈士的后代,16岁的姑姑从卫校毕业后,开始了妇产科大夫为村里“接生婆”角色,她从1953年接生的第一个孩子“陈鼻”开始,就陆陆续续接生了快一万名孩子。凡是经她接生的,必定母子平安,皆大欢喜,那个时候,国家经历列强侵略、日本侵华、内战等,国家需要人口增长来补充战乱引起的人口空虚,每个新出生的孩子,家长都可以去公社领到一丈六尺五寸的布票、两斤豆油。

第二个时期是到了60年代,仅仅十年,国家的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姑姑从村里万人敬仰的“接生婆”变成了“结扎”和“堕胎”者的“杀人犯”。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从“送子娘娘”到控制计划生育的“杀子狂魔”,姑姑这一身份的转变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困境。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

国家的政策不容置疑,姑姑作为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她又有什么错呢?可是,在没有纠正生育理念而强行执行生育政策的那个年代,计划生育就让姑姑从村子的亲人变成了仇人。怀四胎的耿秀莲被她硬拉去流产,逃跑途中被吓得引发心脏病,最后和腹中胎儿一起葬身河中。孕妇王仁美是姑姑的亲侄媳妇,也是小说主人公蝌蚪的前妻,为了躲避姑姑,藏在家里。可是姑姑带着计划生育工作队的人,对邻居喊话,要是王仁美不出来,就先扒邻居的房,再扒孕妇家的房。这种把敌我矛盾引到人民内部矛盾的“道德绑架”,使得孕妇只得现身去做引产手术,结果不幸去世。

另外一个情节,孕妇王胆在家人的帮助下准备乘坐竹筏逃到外地生产,姑姑居然开船去追赶孕妇,结果导致王胆羊水破裂,早产生下了女婴,但孕妇却不幸去世。

书中的故事,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也揭示了人身上的善与恶。眼看着生命就这样一个个消失,作为执行者的姑姑履行职责的同时,内心及其煎熬,村民在计划生育政策时的表现和悲剧,也展现了人性的无奈。这场生育大战中,谁对谁错?国家面对人口过多采取的国策,姑姑作为国家干部进行坚决的贯彻,而村民们仅仅是为了要个孩子而东躲西藏,很多事情都在于,站在每个角度都没错,但是却造成了伤害和对立。

第三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孩子却成了紧缺物,大家物质生活富裕了,却生不出孩子了。于是有了一个“待孕公司”。牛蛙养殖公司表面上是养殖牛蛙的,实际上却是非法代孕。蝌蚪的儿子就是在这里出世的。

作品之三问:“《蛙》这本书表达了什么?”

作者莫言在《蛙》这本书里,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生命与生育、人性与命运的沉沦。在时代的巨轮面前,个人的力量如此渺小,渺小到连自己的生命、生育、生活都无法保障。作者也在表达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在特定的时期,有着特定的政策,在保障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的同时,是否也能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强硬呢?

莫言的《蛙》构思于2002年,初稿在2007年,那个时候,还是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他的作品已经有了超前的理念,因为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一些对人性、社会的思索,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孕妇的怜悯。文中的姑姑在晚年时期嫁给了泥塑大师郝大手,通过泥塑各种泥娃娃将自己引产过的婴儿——用泥娃娃的形式再现出来,未尝不是对自己亲手扼杀的婴儿的一种救赎?

而莫言估计也想不到,20年后的现在,国家的政策又发生了“逆转”,因为计划生育国策导致我国人口结构的失衡,国家又开始鼓励二胎、三胎,鼓励生育,甚至准备出台一定的举措来刺激人们生育,用政策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可是,那些失去生命的孕妇和婴儿呢?那个年代被扒房牵牛、罚钱罚款、失去工作的人们呢?他们的命运改写又该谁去负责呢?

只能是一声叹息罢了。


精选语录

1、所谓爱情,其实就是一场大病。我的病就要好了。——莫言《蛙》

2、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莫言《蛙》

3、人一辈子生几个孩子,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母亲说,这还用得着你们计划?我看你们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莫言《蛙》

4、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岳母跳出来说,这些年来,她糟蹋了多少性命啊?她的双手上沾满了鲜血,她死后要被阎王爷千刀万剐!——莫言《蛙》

5、一个人并没有傻,但却得到了傻子的称号,那是他获得了巨大的自由。——莫言《蛙》

陈子善:林语堂译《猫与文学》

林语堂翻译的《猫与文学》是英国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的一篇随笔,刊于1936年8月1日上海《宇宙风》第22期,为其专栏“小大由之”之十六,是该专栏的殿后,也是唯一的一篇译文。林语堂1936年8月11日举家赴美定居,在出国前的忙乱中,他还挤时间译出这篇“闲文”,自然有其原因。

《猫与文学》译文前有林语堂的《小引》,开头就说:“上期读丰子恺先生的《物语》,读到葡萄、南瓜、鸽、猫,体会入神,想这种小品文何尝不是文学家修养要素之一?”丰子恺的《物语》刊于1936年7月1日《宇宙风》第20期,后收入1937年1月开明书店初版《缘缘堂再笔》。此文别致,文中“缘缘堂主人”冥想种植葡萄南瓜和养鸽养猫的种种好处,对家养的黑猫尽力追捕老鼠大为赞扬,“它的捕鼠非为一己口腹之欲,全为我家除害。故终日终夜皇皇然,唯恐老鼠伤害了我家的一草一木。它仰起头,竖起尾巴,向我‘咪呜,咪呜’地叫了。这神气多么威武,这声音又多么柔媚!”没想到黑猫的却是“那老头儿以为我在这里为他驱鼠,谬赞我服务忠诚”,“我们都是受命于天而长育于地的平等的生物,应该各正性命,不相侵犯。……但我们自认吃鱼吃老鼠不讳,态度是坦白的。”丰子恺爱猫养猫很有名,后来还写过《白象》《阿咪》等妙文,《物语》大概是他最早的写猫之文,却一直鲜有人关注。

正是丰子恺这篇《物语》,引发了林语堂翻译赫胥黎,他在《小引》中说得很清楚:“看了丰先生的文章,使我动起兴趣,翻译这篇幽默精深之论。”当然,林语堂也借题发挥,借丰子恺文提出“把文学整个黜为政治之附庸,我是无条件反对的,这也是基于文学的见解,无可如何的一桩事。”同时他更提醒道:“我愿大家不要看不起小猫,只要你的心虚,你的眼细,可以从这小动物得到极大的教训。赫胥黎(《天演论》作者之孙)此篇原名Sermons in Cats,意思是猫身上所含蓄的演讲,劝你要做文人,先买一对猫,话似离奇,然而人生本来是如此离奇变幻的。”

赫胥黎一定是位爱猫人,他观察猫的生活如此细致入微,文笔又那么幽默风趣,再加林语堂的译笔也十分生动了得,真可谓珠联璧合。不妨节录《猫与文学》之一小段加以体会:

我看那只母猫在空闺踯躅无聊,才深觉这层的悲惨的真理。“我的命真苦啊!我的命真苦啊!”她一直啼诉。而她最善表情的尾巴在空中摇摇曳曳,表示无聊,绝望。但是每回尾巴一动,嘣噔!蓦地由椅下,由书架后,由随便她在的地方,闪出她的孤儿(只有这一只我们没有送人),像一只具体而微的小老虎,跳跃伸爪要抓他母亲的尾巴。有时他扑个空,有时给他抓着了,用牙咬住了尾巴的尖尾,作出种种的形相,跟这尾巴恶作剧。他的母亲得用死力一摔,才能把尾巴从他口中摔出来。然后他又回去安乐椅,蹲下作势,后腿摇颤,预备再作一试。这条尾巴,这条可歌可泣善于诉苦的尾巴,是小猫最不能不玩而不可不玩的玩物。母亲待他的慈悲温存,就可比观世音菩萨。一句也不骂他,一下也不打他;儿子太骄恣了,她只躲开,如此而已。(陈子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