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08: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胜九败”主题的读后感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有深度、有逻辑且能引起共鸣: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文本依据:" "理解“一胜九败”的含义:" 这通常不是一个字面统计,而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强调在经历绝大多数失败(九败)之后,最终获得一次关键性成功(一胜)的不易和珍贵。它可能关乎个人成长、团队奋斗、商业竞争、科学研究等。 "确定文本基础:" 你的读后感是针对哪本书、文章、演讲或某个具体事件/人物的故事?务必"清晰引用"你阅读或思考的具体对象,这是你观点的根基。如果是一个泛泛的概念,也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情境或案例来探讨。
2. "深入分析“九败”的内涵与过程:" "为何会有“九败”?" 探讨导致这些失败的原因。是外部环境不利?是策略错误?是能力不足?是缺乏坚持?还是其他因素?分析失败本身包含的教训和挑战。 "“九败”的过程是怎样的?" 描述这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其中可能经历了哪些挣扎、痛苦、质疑、甚至绝望?人物或团队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的?这部分的描写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理解“一胜
三国演义关于郭嘉谈十胜十败,感触颇深,惊艳于古人之智慧,也感受到其谈十胜十败也可以作为我们现代商业之经营策略,具体理解如下:
道胜一:制度繁冗、效率低,导致执行不利;而制度简单、高效、明确,并能根据时代需要而演进是制胜关键;
义胜二:逆势而动必败,顺势而为则必胜,趋势判断价值极大;
治胜三:仅人治,过于宽范,没有威慑力,不能保障各类事项得以顺利推进;应严格按照法制执行,上下同欲,共同遵守制度法规,则可保障目标得以达成;
度胜四:表面大度宽容,内心嫉贤妒能,并任人唯亲则必败,而任人唯才,内心澄明,用人不疑而评价有法;
谋胜五:多思量而不决策,必有失;深思熟路后执行到位,并对未来突变有预案则胜者多;
德胜六:依赖外物奖赏而让人依附,而不能诚心对人,则无法受真正忠诚之人信赖,一起攻克难关。
仁胜七:仅专注自己之所见,而无法思虑周全,则必败,因此要着眼细小,宏观统筹,做事得法,才为制胜之道;
名胜八:内部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而无法上下同尊法治,则必败;
文胜九:是非不明,不能礼法待人,则无法获胜;
武胜十:虚张声势,而不懂兵法,而不善于以少胜多,军纪不严、执法混乱,怎可制胜。
读《中国历代党争史》有感
作者:张森林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以上,是我旅行中的见闻和思考。
(一)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桂林和阳朔的山水就是这样,山清水秀。2019年8月30日-9月1日,我和爱人来到鲁家村,度过了美好的周末;时隔五年,我们又来了。但没有想到,这次是和众多老朋友一起出发。两次的感觉都很不错。各位老友记来自五湖四海,有着共同的兴趣和选择,一同踏上了这趟旅程。
而本次的旅程,也让我对2个月前读完的《中国历代党争史》有着感同身受的体会。本来在7月分读完了这本书,就想写一份读后感,但是一直憋不出来。哈哈~~
八年前读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印象中摘录了欧阳修的《朋党论》。在《续资治通鉴》中,整体的感觉,就是宋朝的君臣都在无时无地地辩论和讨论,但能最终变成决策且长期执行的很少,除“求和”之外。从太祖起,就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的地位逐渐高于武将,但文臣容易坐而论道,不切实际,正如后文所讲的“武夫力而战诸原,书生坐而议其后”。
而文武之争,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分化的,文武应该是一体的。我读过《历代状元文章汇编》,正德六年辛未科状元杨慎在殿试,“创业以武,守成以文,昔人有是说也。然兵农一致,文武同方,其用果有异乎?文武之分始于何时?兵民之判起于何代?”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文武并用,出治之全德也;兵农相资,保治之全功也。”并用《易经》的离卦和师卦,来说明“三代而上,同一道也,戡乱则曰武,守成则曰文;同一民也,无事则为农,有事则为兵。”
宋仁宗是守成之君,一大班历史上有名的文臣武将同时出现,比如韩琦、富弼、范仲淹、滕子京、包拯、狄青、欧阳修、三苏、司马光、王安石等,开创了文治盛世,然而“盛世下有危机”,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社会矛盾交织,宋朝的衰败从仁宗朝起就已经有了端倪。
如是我闻,“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应次第尽”(《楞严经》)。确实如此!以前可能因为年少经历浅,读不太懂欧阳修的《朋党论》,不明白什么叫做“小人有党、君子无党”,或许欧阳修要论述的就是“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但随着阅历的沉淀,渐渐地理解了。同时,在《中国历代党争史》的“七条结论、七种危机”中的第四条,对“朋党”的论述更让人易于理解。主要内容如下:
1. 以人为结合之中心,不以主义为结合之中心;
2. 不许敌党存在;
3. 以阴险狠戾之手段相竞争;
4. 党内复有党;
5. 其乌合也易,其鸟兽散也亦易。
一句话,就是以个人私利之目的而相结。
关于第二点“不允许敌党存在”,这里我想提一个想法:“需要建设性的意见和批评,而不要因反对而反对,要充分进行讨论。”前几年碰过一件事,有几个利益纠合者,不允许别人发表意见,一有不同意见,就像疯狗一样群而攻之。后来被人戳破了他们背后真实目的,灰溜溜地闭嘴,掀不起波澜,落得被人唾弃的局面。
关于“党争”,实际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地域黑”,在书中称为“方舆之见”。正如作者所说“南人詈(lì,骂)北,楚人斥齐,以个人乡土为本位,而排斥乡土以外之人物、或政见、及学说。”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以宗族为中心,哪怕是同一地区的不同村落,不同的克兰(clan,即族群)也有不同的利益和争端。应该是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这种乡土文化也在慢慢解构。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预见的那样,到时会“没有宗族,没有家庭,没有国家”。除此之外,还有“门户之见”、“门第之见”。
1921年4月25日,作者王桐龄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写了这本《中国历代党争史》。一百年前,中国是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有感于民生多艰,因此在序论中,作者指出了当时左右中国政治上二大潜势力:旧式军人、半新式政客,来源于中国古代十大乱源(人主昏暴、女后擅权、女宠、宦官、外戚、权臣、朋党、藩镇、乱民、外国)。其中,半新式政客就是朋党。全书中,作者集中讨论了中国古代史上几次非常重大的党争,具体如下:先秦学派之竞争、汉末钩党之狱、两晋南北朝时代门第之见与方舆之见、唐中叶以后的牛李党之倾轧、北宋中叶以后的新旧党之争、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和战论、南宋中年伪学之禁、明末东林党之祸、清末帝后党之争。
梳理了以上各个朝代的党争史之后,作者得出来了七条结论:
一、中国全盛无党祸,衰弱时代或渐濒于衰弱时代有党祸。
二、士大夫与宦官竞争时,士大夫常居劣败地位,宦官常占优胜地位。
三、朝臣分党互相竞争时,则君子常败,小人常胜。
四、竞争者双方皆为士大夫时,则比较品行高尚者常败,品行卑劣者常胜。
五、新旧分党互相竞争时,适合于国民心理者胜,否则败。
六、学术上分派对峙时,时常带有地方色彩。
七、学术上分派对峙时,时常含有门户之见。
从上面七条结论中,作者也认为中国社会将会有七种危机。而这七条结论、七种危机,直到今日也有同样的情况,让人感受深刻。
一、苟欲进取,必以诈伪;苟欲自全,必以卑屈。将来的社会会是:强者去、明者亡、阳刚之分子被淘汰、光明磊落之人受到环境压迫、洁身自去;弱者留、愚者存、阴柔之分子被擢用、阴险狡猾或圆活模棱之人物得以恣横跋扈、委蛇迁就、以独占社会应享之权利。
二、我国历史的国民性,适宜于专制,不适宜共和。
三、儒教束缚太甚,士大夫不敢作破格之举动。汉末、明末诸君子,非不爱国,然爱国之心,不敌其好名之心,敢于杀身成仁,而不敢牺牲名誉为国家除害,则儒教之教义害之也。
四、利己心之范围太狭隘,见近忘远,顾现在不顾将来。
五、地方之观念太重,有族民资格,无国民资格;有村落思想,无国家思想也。
六、议论多而成功少,工于措词,拙于实践,勇于争论,怯于履行也。武夫力而战诸原,书生坐而议其后,为用兵之大忌。向者,晋室去古未远,受儒教之毒害不深,故仗钺专征之大将,尤能进退自如,不受朝议牵掣,因而能以蕞尔江南,屡抗大敌,对五胡十六国,时常声罪致讨,为汉民族生色。
而“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是宋明二代之朝议。
七、胸无定见,富于雷同性、附和性与盲从性。乘一时之意气,雷同附和,敢作敢为,胜则争功,败则诿过。
书中所写的,虽然是依据一百年前的社会现实来对五千年朋党相争的讨论,仍然对今天有着启示。确实,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底线较低的人,往往会活得更好。儒家的温文尔雅,是用不上场的。中国历来不是单靠儒家来治国的,“外儒内法”,两者相结合,才能走得通。但是,“斗争求团结”一向是艺术,也是不容易做好的。
(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旅行的意义就在于:走远望宽,不断对自己所听到的所学到的进行检验,不断增加自己的见闻,修正自己的偏见。走出去,和当地人沟通交流,“想要知道梨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这也应该是解决“地域黑”的一个好方法。
此次去到阳朔,顺便探访了爱人高中的老同学。他和他爱人在兴坪古镇开了间店,也有崖柏雕刻。爱人几年前有跟他买了几个木雕,有一个是弥勒佛祖,惟妙惟肖,还有木头的香味。
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才能从另一角度去理解免签和新农合政策。
在疫情期间,由于各种政策和限制,和出于对人民生命安全的负责,国家投入了很多的财政。疫情过后,本以为在消费上能够拉动经济,但是由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财富存量的缩水,国内的消费并没有出现轰轰烈烈的预期。因此,此时对国外来华旅游免签,实际上就是为了拉动经济的增长,增加收入。正在交谈之间,一个相识的导游,带着外国人进来消费,店家笑着说“是这两天最大的一单”。
我注意到:导游和店家夫妇可以自由用英语地和外国人进行交流。所以,懂得和掌握一门外语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有发达的翻译软件,但只有自己掌握的才是能力。不过,店家对外国人也有着清醒的看法:“没有必要过于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生活环境不同,是不可能真正彼此认同的。过于热情地了解,对人家来说,可能觉得冒犯。并且有很多外国人是很伪善的。”
同时,关于新农合。老板娘对新农合是很支持的,她说有了新农合之后,看病真的便宜了很多。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反对本本主义》,有一句话:“离开实际的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风物长宜放眼量”。过去,我的确对免签和新农合的涨价,有异议,觉得“要对等签证条件”和“新农合降价”。一项政策好不好,关键是要听到不同的意见,赞成的多,还是反对的多,反对是因为什么原因,要解决实际问题。不然,就会闹出像前阵子“广州市民热烈盼望自来水涨价”的笑话。当然,我非常讨厌洋垃圾、讨厌骗国家医保的行为,以及憎恨令人气愤的新冠疫苗造假。
此外,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不无惋惜地感叹道:疫情三年对中国的创伤是很大的。有些地方本来已经脱贫了,有返贫的迹象。有些地方甚至不愿意脱帽,因为脱帽了就拿不到国家的补贴了。这确实和小品演的一样。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以上,就是旅行中的见闻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才能避免“坐而论道、只知寻章摘句”的不足,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旅行和读书的意义。我很喜欢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9月9日,致敬和缅怀永远的教员
伟大领袖毛主席
作者张森林
于广州碧桂园凤凰城
2024/09/11 05:24 夜·清风星空,有茉莉花香
作者张森林简介
作者张森林
作者:张森林,男,广东普宁市人,红色后代,是张光升的长子。现定居广州。文化程度:大学本科:理学学士(应用心理学)、文学学士(商务英语)双学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初中、高中英语、历史教师资格证。2013年赴美访问学者。原供职于英国汇丰银行环球贸易部门。2021年开始供职于新东方教育集团广州学校。2022年获评华南区十佳教师奖,于2023年获评新东方教育集团优秀教师奖。
张森林老师熟读中华经史,深研西方哲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青年儒者。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