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09: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 "不是故事复述:" 读后感不是简单地把故事内容再讲一遍。重点在于你的"感受、思考、启发和联系"。 "聚焦个人体验:" 表达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你对哪些情节印象深刻?人物让你有什么感觉?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
2. "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基础):" "情节梳理:" 简要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关键人物(小圣哪吒、大圣孙悟空)、主要冲突(哪吒如何运用智慧、法宝降服孙悟空)以及结局。这是你抒发感想的基础。 "人物分析:" 哪吒:他展现了什么性格特点?(如:勇敢、机智、有耐心、善用巧计、不畏强敌)。他为什么能成功?他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孙悟空:故事中的孙悟空是怎样的形象?(可能不同于《西游记》中那个桀骜不驯的大圣,这里他可能显得有些急躁、自负或被激怒)。这与他平时的形象有何不同?为什么哪吒要选择在这个时机、用这种方式对付他? "主题思考:" 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作者:张怡微
我在复旦通识教育中心教《西游记》导读课程时,面对的是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因此会收到来自不同专业视角下同学们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最近印象比较深刻的话题,是一位来自临床医学八年的同学在课堂上作了一个有关“琵琶骨”的报告。她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画图、分析为什么勾穿琵琶骨可以制服孙。我猜想她的理论依据,来自《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年第9期中一篇名为《琵琶骨》的小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医学专家段逸山认为,“琵琶骨有两解:一指肩胛骨,一指大腿骨……十九世纪初,有两部较为著名的伤科著作先后问世,一部是钱秀昌的《伤科补要》四卷,另一部是胡廷光的《伤科汇纂》十二卷。二书都提到‘琵琶骨’”。他还特地谈到《西游记》第六回,及武侠小说中“琵琶骨”(金庸的《连城诀》)已延伸至对于“锁骨”的指称,很有意思,但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熟悉《西游记》的读者应该印象深刻,孙在大闹天宫时期曾与二郎神有过精彩斗法。小说里是这么写的:“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这段故事里,原本观音想出手降伏,却被太上老君阻止,他掷出金刚琢,孙摔了一跤,最终被二郎神团队制服。我小的时候读《西游记》时经常不理解,这一回的回目为什么叫“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因为世本《西游记》中孙与二郎神战力不分上下,若不是太上老君出马,孙未必会被降伏。后来读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才知杂剧中二郎神战队的作战实力远在孙之上,但剧中并未出现过“琵琶骨”,只说“三尖刀紧劈铜脖项,锟铻剑光彩似冰霜,火尖枪更刺咽喉上”。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只写“众绑行者上”,而后观音云“将他压住,老僧画一字”。留意观音此处的动作,颇值得玩味。
世本《西游记》这一段写得非常隐晦。首先,将孙压在五行山下的并不是观音,而是如来佛祖,可见小说创作者作出了调整。第七回如来与玉帝开了安天大会,欢庆孙被镇压。巡视灵官来报说孙在山下探出头来,于是,如来命阿傩将一张帖子贴在山顶上。这张帖子上写着:“唵、嘛、呢、叭、咪、吽”。张静二先生在《西游记人物研究》一书中谈到这六个字就是密教的六字大明咒。这张帖子写的是“皈依莲花宝座上的观自在菩萨以摧破四魔三障”,可见这一时期孙的厉害。《西游记杂剧》中观音一人出手即可做到的事,此处经过创作者的改动,显出了孙的实力。而后小说第八回开篇,借鉴元代《西游记杂剧》的故事开场,也就是观世音登场后说的:“自佛入涅槃,我等皆成正果。涅槃者,乃无生无死之地。见今西天竺有大藏金经五千四十八卷,欲传东土。”由如来在盂兰盆会上宣布取经大业提上日程,看似佛光普照,实则有不少玄机。如李天飞先生曾指出这一段对如来涅槃、舍利等描写,与佛经中释迦牟尼涅槃的场景非常雷同。由此,世本《西游记》似乎暗示了取经大业几乎是佛祖拼尽法力、断臂度世后的一项传经使命,希望观世音能找到善信的嘱托,也变得更严肃了。
假若就这样看过去,也许读者早将“穿了琵琶骨”这个细节忘记了。其实“琵琶骨”在《西游记》中出现了不止一次。最有代表性的、受“勾穿琵琶骨”所苦的,是小说四十三回黑水河的鼍龙妖(众海兵一拥上前,揪翻住,将绳子背绑了双手,将铁索穿了琵琶骨,拿上岸来)、第六十二回碧波潭的鲇鱼怪奔波儿灞、黑鱼精灞波儿奔(行者教:“拿铁索来,穿了琵琶骨,锁在这里”)、万圣龙王的夫人龙婆等(行者叫取铁索来……把龙婆琵琶骨穿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铁索穿琵琶骨”制服的都是水怪,二是孙熟练运用了这个制服水怪的技能,是他主动提议这么做的,即使他自己也曾被如此对待过。但孙并不是被铁索穿骨的,而是勾刀,以致丧失了变化法力。
大闹天宫并没有出现水,孙也是水怪吗?孙为什么懂得如何制服水怪?
我们再看《西游记》第六十六回中写到,“南赡部洲盱眙山蠙城,即今泗州”,较为明确地暗示这段故事与泗州洪水神话有关。“那里有个大圣国师王菩萨,神通广大,他手下有一个徒弟,唤名小张太子,还有四大神将,昔年曾降伏水母娘娘。”更是将孙本土形象来源与中国水母神话以平行宇宙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及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都提及孙的兄弟姐妹,其中《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提到了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西游记杂剧》提到了“二妹巫枝祇圣母”。另有南宋话本,也就是孙原型来源之一的《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提到齐天大圣的“小妹便是泗洲圣母”。水母,是中国古代水神的一种。中国许多地区都有水母神传说,圣母也可看作是水母的别称。龟山、泗州如今都是景点了,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黄河夺淮入海之后,泗州水患极为严重,最终于康熙十九年被彻底淹沉。(那是不是意味着水怪最终还是赢了一众治水英雄呢?)围绕着泗州水患,出现了许多民间传说。如“僧伽降水母”传说来源就非常古老。僧伽是唐代西域僧人,“僧伽降水母”在现存文献中首见于南宋罗泌《路史》,后与流传地域相近的另一个传说“禹擒无支祁”拼贴成了《西游记》故事中(鲁迅先生认为的)孙形象的本土来源,即无支祁水怪。换句话说,本来有两个传说,一个是西域僧人僧伽治水,另一个是大禹治水降伏淮河无支祁水怪。然后两个故事被黏合在一起。据元代钟嗣成《录鬼簿》记载,高文秀《锁水母》杂剧的题目正名为“木叉行者降妖怪,泗州大圣锁水母”,这是僧伽及弟子木叉进入水母传说的最早记录。僧伽作为西域僧人,他的治水事迹是与其作为观音男相的化身一起出现的。随着明代僧伽信仰的衰弱,如今戏曲作品中的观音形象已为女相,即使说的还是治水故事。这中间发生了大量的替换和拼贴,例如僧伽作为观音的化身替代了英雄大禹,水怪无支祁也由更类似于猿猴的形象,演变成了水母娘娘。
我们现在还能看到洪水神话与西游人物的结合,如京剧《泗州城》(也叫《虹桥赠珠》《大泗州城》《双泗州城》等)就是一个例子。剧中的水母娘娘,自称是东海龙君之女。她本来要与人结婚,后来被偷走避水珠(孙好像也会念“避水诀”)。一怒之下放洪水,水淹泗州。观音于是派孙、哪吒等前去降伏,最终擒获了水母娘娘。这出老戏,经过了不少的改动,例如原本是水母娘娘强迫小生入赘,后改为自由恋爱。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泗州城》可以看作是一个与西游故事群落有关的“大女主戏”,它曾经很像《白蛇传》,千年蛇妖非要与人类结合,最终酿成水祸,且被收伏。除了京剧以外,另有包括婺剧、粤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搬演。B站上有不少高清视频,我看了一下这些演出的结尾,大多是水母娘娘打不过孙、哪吒及众神将,戏就落幕了。但在其他文献戏考中,我们可以看到制服水母娘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她饿了,吃了一碗面条,然后“卖面婆用铣锁锁心,孙上,扯锁下”。这个吃面条的设计,听起来很荒谬,它很可能典出明代小说《梼杌闲评》,本来写的是魏忠贤祸乱朝政的故事。小说却从洪水写起,说大禹治水,淮渎中的水怪被大禹镇于龟山潭底。唐代时水怪复现,为观音大士收之。观音变化成饭店老妪,将铁索化作切面给了饥饿的水怪,“那铁索遂锁住了肝肠”。“铁索绕山百道,又于泗州立宝塔镇之,今大圣寺宝塔是也。”这个泗州大圣宝塔遗址,如今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村寺内,听这个名字就知道那里和《西游记》有很深的渊源。
另一种制服水怪的方法,就是通过铁链穿琵琶骨。中国社科院的朱佳艺在《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一文中为读者揭开了“琵琶骨”之谜——“明人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中,骊山老母去请水母,水母道:‘我琵琶骨上的铁索不得离身。’明末清初天花藏主人小说《梁武帝西来演义》第十九回,大禹用神铁链索锁着水母的琵琶骨,又用定水神针绾住铁索,令水母无法逃脱。”可见在明代,用铁链锁水母琵琶骨是作为一般常识为民众所了解的。所谓的定水神针,令我想起《西游记》中孙从龙王处薅来的金箍棒,本来也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在《西游记》中它没有被用来绾住铁索制服妖怪。《梁武帝西来演义》中补充写道:“这禹王是个大圣人,见洪水泛滥,便审视地形,将一件宝物名为定水神针,使人拿了到洪水之处试探深浅。”小说后文狡诈的水母与大禹谈条件,说自己能将浮山穴口塞住,却又忙着脱逃。水母变作小青蛇,神铁链索也变小如铁丝;水母又变长数十丈,神铁链索也变大数十围粗。这可能是金箍棒功能的延伸。
换句话说,世本《西游记》从淮水神话中取材、拆解,较为隐蔽地在故事中安插了神话情节要素。如将“穿琵琶骨”情节提前,安置于孙与二郎神斗法的故事中。又将杂剧中观音制服孙的情节,演变为一张密教咒语,在小说中协助如来镇压孙于五行山下。孙在元杂剧中本为水母怪的兄弟,在世本《西游记》故事中,为了降妖伏魔竟不惜对亲人下狠手,以“穿琵琶骨”制服了多个小水怪。甚至,《西游记》中的孙还把万圣龙王的妻子龙婆锁在了金光寺十三层塔心柱上。孙的武器金箍棒,亦是洪水神话的化身,其神通细节出现在了清代小说里,和水母传说更明确地结合在一起。
今年是蛇年,微博上有一位网友“九之尾”精彩回应了“白素贞实际上是孙失散多年的妹妹”这一有趣的脑洞。该网友结合洪水神话、僧伽信仰、《西游记》、白蛇故事等,最终将水母娘娘水淹泗州城和白素贞水漫金山的情节做了拼贴,认为“法海的原型仍是僧伽和尚”。这令我想起了孙与“穿琵琶骨”话题的来龙去脉,刚好补充进来。中国神话真是一个庞大的宇宙,其不断替换主体、要素和故事情节,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缘应化。(张怡微)
来源: 解放日报
好书推荐榜
本周推荐
《红岩》
《西游记》
今日为大家推荐的是《红岩》和《西游记》,我们还结合了中考考题来给大家带来更好地阅读体验。
《红岩》
定价36.00元 中国青年出版社
《红岩》作者以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再现了国民党统治行将覆灭、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成功地塑造了许云峰、江姐、成岗和华子良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同时对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很有特色,既揭示了他们的反动本质,又不流于脸谱化。作品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被誉为“革命的教科书”。
《红岩》中高考题选登
(2019年河北省)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下题。
(2015年安徽省)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 题。(4分)
(2)“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歌曲《绣红旗》表现的是《红岩》中的主人公_________和难友们在渣滓洞里为庆祝____一起绣红旗的场面。
答案:(1)罗广斌(2)江姐(江雪琴);新中国诞生
(2017年河北省)在《红岩》中,渣滓洞监狱战友绝食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在保护水源(水坑)的斗争中,龙光华被特务毒打,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全体战友向特务提出悼念龙光华及其改善待遇等要求被拒绝。
▼ ▼ ▼ ▼ ▼ ▼ ▼ ▼ ▼
《西游记》
定价47.20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典名著《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也是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小说以整整七回的“大闹天宫”故事开始,把孙的形象提到全书首要的地位。孙遂紧随唐三藏上路,途中屡遇妖魔鬼怪,二人与猪八戒、沙僧等合力对付,展开一段艰辛的取西经之旅。
《西游记》中高考题选登
(2018 安徽卷)“却说那(甲)久坐林间,盼望行者不到,将行李搭在马上,一只手执着降妖宝杖,一只手牵着缰绳,出松林向南观看。”
上面文字中(甲)指的是《西游记》中的______,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受封为_______ (2分)
【答案】沙僧(沙悟净、悟净、沙和尚) 金身罗汉
(2018长沙卷)《西游记》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被孙直接打死的妖魔鬼怪并不多,被太上老君菩萨甚至如来佛祖收走的倒是不少。
请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看法。(3 分)
【答案】这一现象体现了人们和社会对犯错之人的包容与拯救之心,给予犯错之人一个改过自新、向善求美的机会,让整个故事少了一份血腥,多了一些温情。(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018宁波卷)
《西游记》目录(摘选)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二回 唐王秉诚修大会 观音显圣化金蝉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十五回 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十七回 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十八回 观音院唐僧脱难 高老庄大圣降魔
第十九回 云栈洞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
(1)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2分)
五行山收孙 ( )( ) 流沙河收沙悟净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6分)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①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的性格。(2分)
②整部小说写到孙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4分)
【答案】
(1)鹰愁涧收白龙马 云栈洞收猪八戒
(2)①示例1:选段通过“按不住心头火发”“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等语句,表现了孙任性(急躁、率性)的性格。
示例2:选段通过孙“不必恁般绪咕恶我,我回去便了”等语言,表现了孙任性(急躁、率性)的性格。
②示例1:孙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赶他走,孙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2:孙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孙离队时的表现2分,能与第一次离队比较说明成长变化2分,言之成理即可)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宇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