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描述心理活动》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10:12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描述心理活动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描摹内心世界:撰写心理活动描写的注意事项"
心理活动描写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能够让读者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其行为动机,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然而,要写好心理活动,仅仅写出“我想”、“他感到”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读者真正“身临其境”地体验人物的所思所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区分视角,精准选择"
首先要明确描写的对象和视角。是在写第一人称“我”的心理活动,还是第三人称视角下的“他”或“她”的心理活动?不同的视角,描写的自由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人称(我):" 可以直接、深入地袒露思想、感受,包括一些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想法,但受限于“我”的认知范围和主观性。
"第三人称(他/她):" 需要作者扮演一个“观察者”的角色,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情变化、环境烘托等间接方式来推测和描绘其心理活动。描写时要注意保持叙述的客观性,避免过多地代入主观臆断,除非是明确要表现叙述者(作者)的介入。
"二、 聚焦具体,避免空泛"
心理活动描写切忌流于表面和空泛。
案例分享|重燃热情的火花:一个学生的心理重建之路
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时代,许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他们看似阳光,却在内心深处挣扎:失去了动力,难以入眠,沉迷于短暂的娱乐,却无力面对现实中的挑战。
在与学生的心理咨询中,我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就是不想学了,提不起劲。”就像文中的一个名叫“小乐”的女孩的经历一样。
◎图源Pexels/图文无关
(文中案例已获来访者授权发布,仅作心理咨询科普,为保护隐私,人物名字和内容情节略有改动,请勿私自转载)
1
热情被打断:小乐的挣扎
小乐原本是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小学与初中阶段成绩表现稳定,自述自己自律而学习轻松。然而一次突如其来的生病打乱了她的节奏——她不得不休学一个月,等她回到课堂时,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不少。
她没有放弃,开始拼命补习、整理错题本、反复练习,终于赶上了进度,成绩也逐渐回升。她还兴奋地加入了梦想已久的校啦啦队,青春在音乐中跳跃。
但好景不长。高一的学习强度加大,成绩再度下滑。与此同时,她暗恋的男生也另有所爱。
这对她来说像是一种双重打击:她不仅在学习上“失利”,也在关系中遭遇“拒绝”。
她开始失眠、情绪低落、对自己充满质疑:我还能做到吗?为什么我不如其他的同学?为什么我做不到?
◎图源Pexels
2
困境中的求助:一个关于泥泞中的前行的“梦”
在咨询中,小乐描述了一个反复出现在梦中的画面:
“天空灰蒙蒙的,我在雨中走向远处的房子,泥泞的路让我寸步难行,感觉自己随时都会陷进去。泥土也在下陷。天一直在下雨,周围空无一人。”
这个梦境是她内在心理状态的象征 —— 无助感、孤立感和动力丧失的综合体现。我们可以理解为“创伤后的心理冻结(trauma freeze)状态”。
面对失败和拒绝,大脑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让她选择退缩与麻木。
她告诉我:“我现在根本不想学,也学不进去……感觉自己完蛋了。”
◎图源Pexels
3
咨询中的工作方式:先看到当下的自己
在咨询中,我们用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对不同阶段的“自己”打分。
我请她回顾以下几个时间点,并对那时的表现自评打分(满分10分):
- 初中阶段的自己:8-9分
- 成为啦啦队队长时的自己:8-9分
- 喜欢的男生未被拒绝时:6-7分
- 被喜欢的人拒绝后:3-4分
- 考试成绩再次下滑后:2分
这个过程不是为了“评判”,而是帮助她外化她的心理波动过程,看见变化与挫折如何影响了她对自我的评价。
我们进一步探讨:
“你是否只有在达到8-9分的状态时,才认为自己值得行动?”
“是否可以接受现在的自己只有4分,但正在一步步向5分、6分努力?”
这个方法帮助她建立了自体价值感(self-worth)的复原通道,也是一种促进自主性恢复(autonomy recovery)的路径。
我们并不急于找回“热情”,而是支持她在现实基础上,逐渐找回行动的可能性与方向感。
◎图源Pexels
4
建立心理弹性:从10%到20%的自我恢复计划
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个“自我鼓励与恢复计划”,目标不是回到巅峰状态,而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恢复信心:
- 情绪低落时,学会不苛责自己,而是温柔地照顾
- 烦躁或拖延时,学会识别自己的想法并写下来
- 每周评估自己是否进步了10%,哪怕只是从10%到20%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提升心理弹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即便被“打回冰点”,也有能力再次走出来。
5
咨询师的反思:温柔地与“光环焦虑”共处
小乐看起来像个“小太阳”,总是努力、乖巧、认真,但在她的“光环”下,其实藏着对自我价值极深的焦虑。
她对“优秀”的渴望非常强烈,仿佛只有在完美表现下,才值得被认可、被喜欢。而一旦未达预期,就全盘否定自己。
这也是其他的青少年常见的困境:
青少年与家长常常困在简单的提升成绩中,一旦成绩波动,就会启动“灾难化的思维”:我完了,来不急了,考不上我想去的学校啦——情绪淹没了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从此陷入情绪的漩涡,开启了与情绪的对抗、控制与否认。
心理咨询承接着、涵容着来访者的焦虑、烦躁、失望、挫败这些复杂的情绪,从来访者当下的困境出发,在泥泞中陪ta走一段路。
当来访者感觉到安全时,就会开始打开情绪背后的人生经历:渴望、述求、失落、挣扎、努力前行。
我亲眼看见,当来访者能清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想法与愿望时,他们眼中的光。
生命热情的火花,其实一直都在。它可能会熄灭,但从未彻底消失。
◎图源Pexels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身边的人有帮助欢迎转发或留言交流愿每一个迷茫中的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重燃生命之火
【习作妙招】第23集 作文难?试试这些习作小技巧
【习作妙招】作文难?试试这些习作小技巧▆ 不用成语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作文其实不然,在“就是不用成语”写作技巧中,老师指出: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让孩子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什么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比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孩子作文写不长写不细的难题。▆ 遇到“很”和“非常”一般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孩子,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看过无数学生习作,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包括“很,非常”,请家长提醒孩子,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不要轻易下笔,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个字眼?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文章自然就能写长。▆ 环境里面有“真”“情”到了五六年级孩子都要学习环境描写。如有的孩子会写:“早上天气还挺好的,放学回家时,却哗哗下起雨来。雨珠在下,泪珠在滴,老天也好像在为我哭泣。”孩子能用环境衬托自己的心情首先要表扬。但是很多孩子只要一写环境,肯定就是小花微笑,小草点头、小鸟歌唱、小雨哭泣,成了套路,难道世界上只有小草、小鸟、小花吗?为什么不能写身边更真实的东西呢?云、雾、桌子,哪怕是电线杆都可以写,这个技巧是提醒孩子不仅要让人活在环境里,还要让人活在真实的环境里。▆ 要动连着动文章要一波三折才好看,但现在的孩子生活都很平淡,你不能强求他们写出一波三折的内容,那就让他们学会一波三折地使用动词,就这是要动连着动——学会连续使用动词,某学生写一场乒乓球球赛:“他发了一个旋转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句话把文章就给写完了)学会动词技巧后将修改成:“只见他高高地将球抛起,眼睛死死盯着,球接触球板的一瞬间,他手腕轻轻一抖,脚一跺,球高速旋转着,向这边飞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个动词转瞬变成六七个,文字即刻灵动丰富起来。▆ 一秒钟的事写三百字还是针对作文写不长的一种技巧训练:用三百字来描写1秒钟内发生的事。如关于破校运会跳高纪录瞬间的描写原本只有几十字:只见某某纵身一跳,一下子飞过横杆,新的校运会纪录诞生了!怎么变成三百字?可以有条理地加上动作解剖:如何助跑、起跳、翻越、落地;加上联想:往届校运会有人挑战失败,平时如何一次次练习等等;还可以加上细节来充实,起跳前如何与同学们进行眼神交流,成功后同学如何向他祝贺……家长可以找一些1秒钟的素材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学会了这个技巧还怕考试写不出四五百字吗?▆ 一段话里至少出现6个标点很多孩子不会用标点,习作中常只有逗号句号逗号句号,甚至逗号都没有,把老师读到断气为止。针对这个现象,可以让孩子进行“一段话至少出现6种标点”的技巧训练。比如,。?!……:“”这些标点你的作文中都有吗?没有的话请尝试用起来。经过几次训练后,你会发现孩子的惊人变化:意味深长的句子会写了、人物语言会加进去了,心理活动结合进去了,还会用反问句了,这些句子加进去后,文章当然生动起来。一位作家就曾用这种方法对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孩子进行训练,收效明显,进步很快。▆ 字数三四五这个技巧说白了就是学习写短句。学了一段时间写作的孩子容易在作文中写长句,而长句写不好就变成病句。事实上很多作家也是以写短句见长的,像沈从文、汪曾祺。家长要提醒孩子注意控制每句话的字数,建议把十几个字几十个字的长句改成只有三四五个字的短句,孩子们会发现这样的作文有语感会舒服很多。如某学生的原文:“高高的绿绿的草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一根一根都看得那么清楚,很挺拔的样子。”经指导后改成:“草绿了,高了,散发着清香。一根一根,看得清清楚楚,很挺拔的样子。”是不是很有节奏感?▆ 写外貌不用“有”作文如何写外貌?孩子的作文里总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名字:“XX可漂亮了,她有一头卷卷的黄头发,有一双乌黑的葡萄般的大眼睛,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还有一张樱桃小嘴。”如果你试着让他们去掉文中的“有”,把文字重新串联一遍,会发现作文顺了很多。写上段文字的同学经老师指导后修改如下:“XX可漂亮啦。一头卷卷的黄头发自然地披在肩上。她的眼睛太吸引人了,乌黑乌黑葡萄一般。高高的鼻子,和樱桃小嘴配合起来,有点混血的味道,同学们可喜欢她啦。”是不是读起来舒服多了?▆ 写说不出现“说”让孩子比较以下三句话。张三说:“……”;张三无可奈何地说:“……”;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让孩子的写作水平切实得到提升,让他们学会细节描写,不会仅干巴巴的地写“某某说”。▆ 写想不出现“想”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孩子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按照老师“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如何?“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别忘了提醒孩子要给心理描写加上适当感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