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10: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物资员自我鉴定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客观、专业,并能够准确反映你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养:
"1. 明确目的和对象 (Clarify Purpose and Audience):"
"目的:" 你写这份自我鉴定是为了什么?是年度考核、晋升申请、内部评优,还是个人总结?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你侧重点的不同。考核和晋升需要突出亮点和贡献;个人总结则可以更全面地反思。 "对象:" 这份鉴定是写给谁看的?是上级领导、HR部门,还是同事?了解读者有助于你调整语言风格和侧重点,使其更具说服力。
"2. 内容要真实客观 (Content Must Be True and Objective):"
"实事求是:" 自我鉴定不是自我吹捧的舞台。要基于事实,客观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能力和不足。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支撑你的观点,避免空泛的形容词。 "避免夸大:" 过于浮夸的描述会适得其反,降低可信度。同时也要避免过于谦虚,缺乏自信。 "正视不足:" 诚恳地指出自己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计划或思路,这更能体现你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潜力。
"3. 结构要清晰合理 (Structure Should Be Clear and Logical):"
"总分总结构:" 建议采用“总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95岁抗战老兵牛全富说——
“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张 翼 牛春红
“老乡想想前几年,日本鬼子进中原,杀人放火奸妇女,整整闹了七八年……”近日,在河南省卫辉市一个普通院落,95岁的抗战老兵牛全富哼唱起当地民间艺人创作的抗战歌谣。
牛全富早年参加革命,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1957年,因开垦北大荒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时至今日,牛全富始终保持军人本色,活跃在国防教育宣讲一线。每次宣讲前,都精心准备讲课内容,他说:“即便老了,也要尽好一名共产党员的本分。”
参加辉县联防队时期,牛全富着军装留影。
牛全富给女儿牛春红讲述自己的经历。
牛全富在社区活动广场给青年讲述抗战时期的战斗故事。
牛全富同参观红色纪念馆群众合影。
当地人武部官兵看望慰问牛全富。
牛全富走进当地学校,为孩子们开展红色教育。
烽火淬炼:一声召唤赴国难
1930年,牛全富出生在河南省辉县羊圈村的一个贫苦农家。1940年,日寇入侵中原,又赶上灾荒,牛全富一家人逃难到山西,投奔在八路军129师当兵的三舅刘黑子。
“三舅早年参加革命,思想进步,经历丰富,我们全家人都是在他的影响下,成了抗日积极分子。”说起逃难的经历,牛全富记忆犹新。
1943年,一家人返乡后,全都参加抗日斗争。父亲牛喜福给不熟悉地形的八路军当向导,母亲刘月英为八路军缝补衣服。牛全富年纪还小,就加入儿童团,一边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一边学习文化知识。
牛全富打小就机灵。一天中午,村口来了一名陌生男子。该名男子拿不出“路条”,却装出一副非常着急的样子硬要进村。正在放哨的牛全富灵机一动,对这名男子说:“既然是自己人,那就唱首《游击队歌》听听,唱对了,咱就信你!”结果那人支支吾吾,愣是没唱出一句成调的歌词。牛全富见状偷偷让同伴去报信。经查证,那人果然是个伪军特务。
1944年2月,因在儿童团表现出色,牛全富加入辉县联防队。考虑到牛全富年龄小,机灵警惕,队里安排他当通信员,经常去给山西晋城八路军驻地送信。
“务必要将此函安全送到!”一次,联防队领导交给他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顺利通过封锁线,牛全富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脏兮兮的小乞丐。他找来两只不一样的草鞋,拿着一个破碗,再把头发弄得乱糟糟,脸上抹一层黑灰色的柴灰,又巧妙地把密函藏到一根讨饭棍里。一路上,他躲过了敌人的重重盘查,把密函安全送达。
1946年冬天,牛全富被编入129师386旅771团,先后参加豫北战役、豫东战役。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1年,牛全富作为一名铁道兵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刚到朝鲜不久,正赶上美国空军进行大规模轰炸,许多重要桥梁、道路被毁。牛全富所在部队担负保护清川江、大同江等重点大桥任务。在此期间,牛全富和战友们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完成了第二、三便道的修建,保证了物资运输畅通。连队刚入朝时有200多人,坚守76个昼夜后,只剩下30多人。牛全富在一次作战中负伤,左大腿被打穿,落下残疾。在朝鲜战场,他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战争结束后,牛全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东北,开垦北大荒。在那片霜雪刺骨、荒原莽莽的土地上,作为分队长的他身先士卒,带领队员战天斗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用汗水和热血,将荒芜的土地变成丰饶的粮仓。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57年,牛全富作为全国农业战线劳动模范赴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躬耕乡土:一腔真情报桑梓
1974年,在北大荒垦荒21年的牛全富,转业回到老家,分配到河南汲县农机局。
其实,他当时有三个选择:一是去北京,因其单位隶属北京公安五处;二是去郑州,分配到河南郑州管委办;三是回老家,投身家乡建设。
“一起参军的同乡,就剩我一个人了,我要替他们回家。”回到家乡后,牛全富不以功臣自居,把军功章、荣誉证书压在箱底。
脱下了军装,但军人的本色没有变。在单位,牛全富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去东北拉木材,跟车皮半个月,风餐露宿啃干粮、喝面汤;去内蒙古买马,他带着几十匹烈性马往回赶,辗转一个月,身体消瘦十几斤。
“光能吃苦不行,要想办法帮老百姓把日子过好。”作为农机局干部,牛全富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的诉求和意见。
在北大荒,牛全富学会了树木嫁接技术。下乡调研时,他发现很多荒山乱石滩无人开垦,于是决定开荒种果树。第一年,雨水较多,牛全富一人挖渠排水;第二年,果木遭受虫灾,他跑到城里找农业专家,学习抗虫害知识;第三年,果树终于挂果了,但口感较差,他又想方设法嫁接优质品种,改良口感。果子成熟后,他将果子摘下分发给村民。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学习种果树经验技巧。那些年,果树种植给当地群众增加不少收入。如今,每到秋季,还有山区群众送来新鲜果品感谢他。
同村的牛印保和牛全富一起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上战场前,两人相互承诺:如果一人回不去,另一人要照顾两家老人。
后来,牛印保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返乡后,牛全富去看望牛印保父母,跪下磕了两个响头说:“我和印保约定过,以后你们就是我的父母,我来照顾你们。”此后10多年,牛全富一有时间就上门为二老挑水、劈柴。老人生病了,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吃药,直至两位老人离世。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是牛全富的口头禅。除了关心烈士父母,他也关爱村里的贫困群众、孤寡老人。
1989年,退休后的牛全富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开垦荒地,种上瓜果蔬菜,果蔬成熟后,他摘下来分成几份,骑着三轮车给贫困群众和孤寡老人家里送去。
如今,羊圈村已更名为龙门村,村里修了公路,增建了许多便民惠民场所,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果树种植产业也越做越大。
有一年,村里的秋梨滞销了,乡亲们都等着钱用,可没有更多的销售渠道,愁坏了村民。村民武冬青提议说:“牛全富擅长种果树,去问问他吧。”了解情况后,牛全富就挎上军用水壶,揣着笔记本,跑到县城,走遍了果品市场,记下每一个商户的电话。
深夜归来,他开始绘制简略的地图,在地图上一一标记收购点信息。第五天,一份特别的“秋梨销售作战图”送到了村委会,乡亲们挨个打电话推销自家的果子。最终,大部分的秋梨被成功销售到县城里。
如今,村里又有了新的发展蓝图,准备把青山绿水开发成景点,利用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再提及牛全富为乡亲们做的这些事,街坊四邻都一致地竖起大拇指说:“他这人,堂堂正正;他的心,至真至诚。”
薪火相传:一片赤心系长城
走进牛全富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并排悬挂的4张不同年代的军装照。
在牛家,有一个不成文的家规:男子完成学业后,都要去报名参军。
“小时候,总听父亲跟我们说他的苦难童年和成长经历,长大后,才明白父亲是希望我们都去当兵保家卫国。”牛全富的长子牛正文说。
1977年,牛正文19岁时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参军,二是上山下乡。他毫不犹豫决定参军,遗憾的是,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
牛正文下乡后,经常写信鼓励弟弟牛双文加强锻炼,努力学习好文化知识。“希望你能替我去当兵!”带着哥哥的梦想,1979年,18岁的牛双文报名参军,顺利成为一名装甲兵战士。穿上军装后,牛双文第一时间将军装照寄回家。看到照片里,神采奕奕的牛双文,牛全富欣慰不已,他在回信中勉励:“不要怕吃苦,要当个好兵。”
红色家风接续传承,孙辈长大后,牛全富从小就教他们学唱红色歌曲,读《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等红色故事。
“一次偶然间,我翻到爷爷的军功章,好奇地问是什么,才知道爷爷曾经参加过那么多场战斗。”耳濡目染下,长孙牛池18岁时,也选择参军入伍,成了一名武警战士。
无独有偶,牛全富的外孙刘思远也在外公的感召下参军,当了8年雷达兵,还考取了士官学校。刘思远告诉笔者:“去学校学习前,外公还将他的军功章送给我,让我带着它,在部队干出一番成绩。”
退休后,牛全富有个习惯,每逢周末和烈士纪念日就去烈士陵园,他说:“我就是想和老战友们聊聊天。”
一次,他蹲在烈士墓前擦拭墓碑,正好有当地小学组织师生代表到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他们看到身着旧军装的牛全富后,好奇地围拢过来。“孩子们,既然你们这么感兴趣,那今天我就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那天,牛全富从年少时投身抗日讲起,一直讲到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作战经历。一个个传奇故事,深深吸引了孩子们。
从那时起,牛全富便成了烈士陵园的“编外讲解员”。后来,他又走进周边的中小学、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活跃在国防教育一线。
“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居委会的宣讲室、中小学校的课堂、社区广场的树荫下,常能见到牛全富精神矍铄的身影。他操着一口浓浓的乡音,讲述亲身经历的战争往事,将“国无防不立”的道理深深植入街坊邻居心中。“牛老讲的都是实在话、心里话,听了就明白,和平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有强大的军队保卫!”常听牛全富宣讲的居民谢强说。
前些年,一到征兵季,牛全富都会自告奋勇到征兵宣传现场。每次他都认真准备,不会使用电子课件的他,把平时读书看报收集的相关内容,做成报刊剪贴本,给应征青年深入浅出地讲述国家安全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道理,鼓励莘莘学子携笔从戎、报效国家。
如今,95岁高龄的牛全富依然活跃在国防教育宣讲一线。前不久,牛全富在家人陪同下,来到当地的红色党建馆,为卫辉市道西街社区党员代表,讲述光荣传统。
宣讲结束时,牛全富轻抚泛黄的军功章和劳模奖章,饱含深情地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讲下去。我是党的人,这辈子都跟党走。”
受访者供图
版式设计:王秋爽
来源: 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视频加载中...
高温、暴雨、洪水、大风,你是不是觉得这几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极端天气咋就这么多?天气到底怎么了?天气预报有时为什么感觉不准?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新华访谈专访国家气象中心主任(中央气象台台长)金荣花,解开你心中的疑惑。
最近天气为何这么热?
金荣花: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我国往往会出现大面积的高温炎热天气。今年的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西伸北抬。同时,今年的大陆高压也较为活跃,大陆高压易造成晴晒天气。两者共同造成了我国大范围的异常高温天气。一般来讲,夏季出现高温天气,属于一种正常的气候态。在6月下旬的时候,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大部地区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天气,确实比较异常,部分地区气温打破了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也是造成夏天温度升高的原因。相较于过去,出现高温天气气温升高的幅度、持续的时间、影响的范围,以及频次都可能增加。
预报35℃,体感却超40℃
气象部门有没有压低数值?
金荣花:近期,我也看到了有人说“超过40℃时,气象局不报40℃以上天气”。网民出现这样的质疑,主要是因为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是观测到的温度。这个温度是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的温度,它跟我们在城市中的水泥地、草坪或裸露空间下,感受到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大家有这种感受很正常。另一方面,体感温度还与环境、相对湿度、个人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开始尝试做体感温度预报,希望能让预报温度更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
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为何变多?
金荣花:实际上,不是说天气热一点,雨下得大一点,就是极端天气。极端天气是对标气候平均态来界定的,只有远离平均态的才能叫“极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波动变得越来越剧烈,偏离气候平均状态的频次就会增多,这也使得极端天气事件更容易出现。气温升高了,为什么极端天气会变多?这就好比一锅水,常温下是平静的,如果温度升高,这锅水就开始冒泡,变得活跃,大气的活动与此类似,就是一种不稳定天气。这种剧烈的大气运动容易产生极端天气。近20年,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和变暖的幅度增加,在此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也越来越强。
气象部门是怎么监测天气的?
什么天气最难监测?
金荣花:现在,全国气象部门已经建立起天空地立体监测网,包括8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500多部天气雷达和9万多个地面观测站,能够严密捕捉各类天气现象和灾害,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有一些天气突发性非常强,生命史又很短,并且非常的局地,这种天气很难监测。比如,龙卷风。龙卷风的空间尺度也就是公里级,有些甚至才500米,它触地后也是很小的一个天气系统。有些龙卷风的生命史就20分钟,最长的也就1小时,还没等到你去观测,它可能就结束了。类似这样的天气,我们的观测网是没有办法去捕捉的。正因为很难捕捉,所以很难去认识它,很难去预警,这也是世界性难题。
什么情况下会发布预警?
预警提前多久发布?
金荣花: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主要有14类,比如,台风、暴雨、强对流、冰冻、寒潮、高温、沙尘、大雾等等。不同天气的提前预警时限不同,像寒潮和高温这类系统性天气,提前7天可研判,提前2至3天可发布预警;强对流和暴雨等天气,成因复杂,研判更谨慎,一般提前1天发布预警。
预报的大风为何没“吹”到我?
天气预报不准了吗?
金荣花:有网民说“前段时间预报有15级大风,前天晚上去超市采购好物资,结果第二天风没有预报的那么大。”其实,这是非常考验我们预报员的,预报员每天都在和“准”较着劲。天气预报本身是预测科学,预报员一直在努力提高准确率。多数情况下,对于天气的研判是准确的。就像提到的大风天气,它不是没有发生,只是你所在的地区没有那么强。这一类大风天气,是一种冷空气大风,和台风不一样。台风是一个系统性的风,它会一直持续,而这种冷空气大风它是阵性的。所以,天气预报上,对于冷空气的大风,我们会强调阵风。不过,大家有这样的感觉也提醒我们,要针对不同天气,更好地向公众传达和解释信息,减少信息差。这个信息差是我们预报的难点,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
哪些天气预报最有挑战性?
“十四五”的“作业”完成了吗?
金荣花:暴雨、台风和强对流是我们预报挑战性最大的。
对于台风路径的预报,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设定的目标任务。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的目标值是92%,去年评估已经达到了91%,今年有望实现目标。
强对流天气预报难度最大,是预报领域的天花板。“十三五”末,强对流提前预警时间为38分钟,去年提升到43分钟。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发展了AI数字预报员助手和AI预警的自动化系统。通过这些手段,强对流预警的预警时效也有提升。
从38分钟提升到43分钟,提升的这5分钟,很难。每一分钟的提升,对我们的观测体系、模型系统、预报员,以及上下联动的所有业务流程和支撑平台,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气象部门将持续投入资源和精力,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提升强对流天气预报能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不是对天气预报带来更多挑战?
金荣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预报员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多了。过去,在气象这个学科,总结的规律都是基于经验和认识来提炼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很多天气的发生,强度的极值都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认知,每一次预报都是对自己能力的突破。我们有这么好的观测系统,再进一步深化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的规律性认识,再加上人工智能的赋能加持,未来,我们有信心应对挑战,更好地把握天气变化,服务百姓和各行各业。
策划:储学军 车玉明
统筹:李晓云 李由
编导:于子茹 黄桂花
主持人:关心
导演:韩光
视频剪辑:陈杰
摄像:刘厦 刘庆生
导播:彭雨荷 赵祎鑫 陈琳
设计:史泽瀚
鸣谢: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