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11:45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英语有效提问作文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文章:
"点亮思维火花:小学英语有效提问的注意事项"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思维发展、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学生认知的大门,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英语世界的奥秘。然而,并非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效果。要想让小学英语提问真正发挥其价值,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提问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目标明确,紧扣教学"
提问不是随意的口头禅,而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战略工具。教师的每一问都应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展开。问题是用来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应用语言技能,还是用来启发思考、培养语感和跨文化意识?提问的目标必须清晰。例如,在学习水果名称时,问“What's this?”是检查词汇认知;而问“Do you like apples? Why?”则引导学生运用句型进行表达和思考。确保问题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避免离题万里或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或过于复杂(超出学生能力)。
"二、 难度适中,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英语水平有限。提问的难度应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可能通过努力获得答案的范畴。问题应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例如,在学习颜色
很多家长都清楚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所谓教“书”育人,优质阅读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有些家长会陪着孩子一起进行英文阅读,通过陪伴阅读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识字能力。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陪伴英文阅读才是最有效的?
1 陪伴阅读中的提问意识
教育研究者鼓励家长在陪伴阅读中多跟孩子进行互动,包括介绍书本的背景知识、针对书本内容进行提问等。其中,提问意识尤为重要。
提问能帮助孩子对所读内容进行思考并给出反馈。通过提问,孩子能进一步理解阅读内容,家长也能了解孩子的掌握程度。
但是,提问也分不同的类型和难度,怎样提问最科学?
2 提问要适应不同的认知水平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提问需要适应他们的认知需求水平。以6-7岁的孩子为例,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词汇,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足以达到他们的认知发展需求。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语言能力、识字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表达复杂性语言的基础。因此,家长可以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多提一些更有难度、更加具有认知挑战性的问题,以刺激他们的思维发展。
3 提问的类型
提问有多种不同的分类,为方便大家理解,以下列举最常见的分类方式之一。
二选一提问:Do you like dogs or cats?
是否式提问:Are you going to the park?
简答式提问:What’s this?
开放式提问:How do you know that?
延伸式提问:What happened when you visited your grandparents last time?
简单提问VS深度提问
对于前三类提问,孩子只需要:从“dogs”或“cats”中选择一个;“Yes”或“No”;说出“A pencil.”之类的简单答案。前三类简单提问几乎不需要进行任何深层次的思考,而后两类问题则更能激发孩子的深度思考。
开放式提问示例:Why do you believe that the bunny is sad?
这类问题要求孩子理解书本的内容和传递的情感,然后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孩子可以自由发挥。
延伸式提问示例:What did you do when you saw whales the first time at the Ocean Park? /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lost in a shopping mall?
这类问题从书本内容出发,联系实际生活。孩子需要回忆、讲述以前的经历,或者想象、预测自己遇到类似场景的反应。通过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和个人体验,让阅读落到生活实处。
开放式提问和延伸式提问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简单提问相比,这两类深度提问更注重孩子对阅读内容的解释、评价和想象。
深度提问示范
教育研究者鼓励家长在陪伴阅读中减少简单提问、加强深度提问。接下来,就让我们以绘本故事The Gruffalo为例,来看一看如何进行深度提问。
阅读前:
What can you see on this page? (cover page)
Can you tell me what’s happening on this page? (cover page)
阅读中:
(你可以指着一张插画或照片提问)
Tell me what’s happening here.
What will happen next?
What will an owl ice cream look like?
How do you know tha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when you feel scared?
What does a scrambled snake taste like?
The Gruffalo wants to put the mouse on a slice of bread. What do you usually put on your bread?
阅读后:
Why did the little mouse ask the Gruffalo to walk behind him?
Are you going to be afraid of the little mouse? Why?
一开始,你可能会不习惯进行深度提问。提问是一种技巧,当然也就需要练习。你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深度问题,用便利贴写好贴在书本上。当你养成习惯后,就能熟练地进行提问啦!
4 如何进行深度提问
“老酒换新瓶”
请注意,我们的目标是提高深度提问的比例,而不是要“一棍子打死”所有的简单提问。如果你想到了一些简单提问,只要换一下说法,就能把它们变成深度提问了。
以简单提问“What’s this?”为例,你可以把这句话改成:“Tell me what you see.”
通过转换提问的语言,这一问题从“询问物体的名称”变成了“要求孩子描述画面”,从简单提问变成了开放式提问。转变为深层提问后,你就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复杂的词汇和句子有了“用武之地”,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锻炼。
用反问代替
如果孩子问你:“What’s this?”或者“Why did it happen?”请不要直接孩子,你可以反问说:“What do you think?”
用反问代替可以让孩子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在你的反问下,他/她也许就能自己想出答案。
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答案
家长需要有耐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问题。如果一个孩子说“I don’t know”,这并不意味着他/她真的不知道怎么。很多时候,孩子都会先说一句“I don’t know”,只有当你耐心地等待他们思考和组织语言,他们才会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
适应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深度提问,是家长陪伴孩子进行阅读的关键。这样“问”,孩子才能读得更好!
天使爸已正式入驻微信“视频号”,在视频号里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原版阅读,家庭阅读以及亲子关系的心得和感悟,非常期待与大家见面哈~
27 Aug. 2020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王颖媛
摘要:介绍语篇相关内容。本文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Unit5 A party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设问,引导学生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达成对主题意义框架建立、内容建构和价值彰显的目标,最终在语篇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出精准解读语篇,确立主题意义;创设统领性问题,建立主题意义框架;创设精准问题链,建构主题意义内容;创设高层次问题,彰显主题意义价值等措施。
关键词:小学英语;主题意义;语篇教学;设问
引言
语篇是现实生活中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生产的语言。交际的情景就是语境。语言学习就是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主题意义的语篇来实现的(程晓堂 2018)。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及英语水平,创设真实情境,解读语篇,深入探讨和定位语篇的主题意义。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篇的主题意义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达成理解语篇内容及主题意义,并能在真实语境中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讨论或交流,最终实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的。问答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形式。问题设计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设计的问题应有目的性和层次性,能有效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并服务于整节课的教学目标(陈则航、王蔷 2009)。
下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Unit 5 A party为例,探索如何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课堂设问进行小学英语语篇教学。
一、精准解读语篇,确立主题意义
(一)解读语篇,确立故事主题
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教育部 2022)。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Unit 5 A party的Story time板块涵盖一个语篇和两个活动(Match and say & True or false),话题是“儿童节聚会”,分别围绕聚会前孩子们所做的准备工作和聚会当天刘涛(Liu Tao)扮演小丑给大家带来惊喜的趣事展开叙述。本单元的主题是“聚会”,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下的子主题“学习与生活”,涉及“自我管理和行为习惯”及“团队活动和社交中的参与意识和集体精神”两个方面。
(二)根据主题,切入主题意义探究
儿童节聚会是学生熟悉的话题,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其情感体验和已有经历,促进其参与语言实践和个性表达。语篇有对孩子在儿童节聚会前做的各种准备工作进行了详细叙述。要想读懂原文内容,学生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意识到一次成功的聚会活动离不开提前计划、合理分工和认真准备。围绕“儿童节聚会”这个话题,语篇传达出“要组织好一次聚会,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同时要合作与分享”的主题意义,也是语篇的内在含义。据此,教师将本课时主题意义探究目标定位为初步感知文本表层内容和内在含义。
二、创设统领性问题,建立主题意义框架
(一)视图导问,引出语篇主题
高效、准确地引出文本主题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感知和注意(罗小菊 2021)。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分享一个女孩的公园生日派对的视频和问题“What’s the video about?”直接导入本节课的主题:A party。接着,教师追问:“How do you know it’s about ‘A party’? What do you see?”同时呈现视频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聚会的重要要素。
导入环节的问题要精准、直接、目的性明确,能快速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情境。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通过视频与图片快速引出主题,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同时,教师设计较低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情境提问,初建主题框架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学生很少提问。学生为什么不提问呢?是不会提问还是没有机会提问呢?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小学英语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要在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立好指路牌。最好的指路牌是真实情境加上精准、有效的设问引导。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special days的情境,提出“What am I going to do on these special days in 2023?”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日期逐步运用目标语言猜测课堂活动:Maybe you are going to ... Are you going to ...? Is he / she going to ...? 教师给出的答案均指向“聚会”主题,并且追问:“Why am I going to have the parties? What am I going to do before the party?”由此向学生传达举办聚会的原因和准备活动。
学生在一系列猜测中不断激活思维,逐步形成与主题相关的知识框架,即人们举办聚会是出于某种原因,聚会前会做一些准备活动,同时为语篇学习打下基础。
(三)统领提问,初探主题意义
通过上述问题并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而要引导他们走向主题意义探究的道路,还需要教师创设紧扣主题意义的统领性问题,并围绕该问题展开教学活动。统领性是单元整体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根本原则,它既避免了问题设计的盲目性、随意性、碎片化、孤立化等现象,又为单元教学中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方向和依据,为整体性教学提供了保障(巫伟民 2020)。
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出主题与其框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What is a party?”这就是直指主题的统领性问题。
学生在讨论与聚会相关的问题后有了初步印象,但还不能完整、系统地进行表达,因此教师降低难度,请他们说出自己认为和聚会相关的词语即可。这一设问起着统领语篇主题意义的作用,同时是学生在第一阶段对主题意义探索的反馈。
在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Story time板块的语篇作为单元最主要的语篇,通常是单元主题意义的承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统领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并根据统领性问题设计相关问题链。
三、创设精准问题链,建构主题意义内容
(一)通过精准问题链,获取语篇关键信息
“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教育部 2022)教师应设计精准问题链,帮助学生获取、梳理语篇中的信息,加深对语篇的理解,探寻语篇的主题意义。精准问题链强调问题精练、问题类型比例得当、问题与问题之间能精准挂钩和无缝衔接,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逻辑性和递进性,并呈螺旋上升的形态,旨在探究文本主题意义和达成教学目标(罗小菊 2021)。
在读前设问中,学生已经能准确定位本节课的主题是“聚会”,并通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逐步递进,搭建好主题相关框架,即了解聚会举办的主题、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以及举办的原因和前期准备工作。
在学生正式进入语篇学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链:(1)Who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2)What kind of party are they going to have?(3)Where are they going to have the party?
接着,学生通过听文本录音问题,在听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取与聚会相关的关键信息,挖掘与主题相关的重要要素。
之后,教师围绕第一部分语篇进行追问:(1)What are they 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2)What is Mike going to do before the party?(3)What is Liu Tao 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 在这一系列追问中,教师引导学生准确了解每个人的分工和准备工作。学生也在追问中认识到每个人所做的准备工作和为聚会付出努力的事实,初步形成聚会前参与人员分工不同、需要各自准备的印象。学生在阅读中能获取第一个问题的相关信息,而后两个问题需要发挥想象,结合生活经验来。
最后,教师设疑,引出悬念并不急于给出答案,创设以下问题链:(1)How do the children feel at first / then? Why?(2)Who is the clown?(3)How to be a clown? 逐步引导学生梳理孩子们在儿童节聚会上发生的趣事。这一系列问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刘涛在儿童节聚会上为朋友们准备的惊喜,进一步完善了主题框架中儿童节聚会的特点——快乐、有趣、令人惊喜。
通过以上问题链的设计,学生能逐步获取语篇中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聚会的基本信息、聚会前的准备工作和聚会上的趣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二)通过适时性追问,捕获主题意义内容
在语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追问,深究学生的,引发他们对主题意义的思考,帮助他们学会自主探究,提高思维能力。
在讲授聚会前的准备工作时,教师提问:“Where is Su Hai going to buy snacks and drinks? Why is Yang Ling going to bring toys to the party?”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聚焦语篇中的图片信息,学会观察,并进一步启发他们要与朋友分享。在讲授儿童节聚会趣事时,教师在学生刘涛带了气球来参加聚会后,适时进行追问:(1)What else does Liu Tao bring to the party?(2)What do you think of Liu Tao? Why?(3)If you go to a party,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your friends?
在学习聚会趣事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内容,缺乏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关注。因此,教师通过追问让学生认识到刘涛带来的不仅仅是气球,更多的是快乐、惊喜,表现了他对这场聚会的用心程度及他想与朋友们分享快乐的思想。最后一个问题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共情能力,使他们学会为他人着想或与他人分享。
四、创设高层次问题,彰显主题意义价值
高层次问题需要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和评价(陈则航、王蔷 2009)。在主题框架下,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并完善主题意义,建立语篇与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总结性提问,建立语篇与主题意义之间的逻辑联系
语篇的主题意义随着课堂设问的深入和递进,逐步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个环节中。在语篇学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对主题意义进行提炼和总结,但这个
过程应由教师通过巧妙自然的方式进行适当引导。因此,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arty? Why?”帮助学生对语篇知识及主题意义做出梳理和提炼。最后,回到课堂伊始的主题问题:“What is a party?”让学生尝试用句子来描述自己的观点。至此,完整的主题意义框架形成,语篇与主题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得以建立,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对聚会有了清晰且深入的认识。
(二)半开放提问,学生表达对主题意义的认识
在学生总结完语篇与主题意义之间的逻辑联系后,教师要引导他们从书本走向生活,将所学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用英语表达个人观点和思想是一项重要能力。因此,教师设计半开放性问题“What party are you going to have?”并根据语篇及主题意义为学生提供语言框架,让他们在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情感态度的同时,基于语言框架提升对主题意义的认知深度。
(三)评价性提问,彰显主题意义价值
通过设计评价性问题,学生能在明确的主题意义中进行思考和评价,对主题意义的认知不仅停留在表面的探索,还能深入进行实践探索,更能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设计评价性问题:“Are you going to this party? Why?”旨在让学生对所听内容进行思考,即参加或不参加,理由分别是什么,并尝试对聚会计划提出意见或建议。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参照主题意义,思考聚会的信息是否明确、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是否有吸引自己的特别之处、是否是一个有意义的聚会等。
结语
语言学习是通过在语境中学习有主题意义的语篇来实现的。语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语篇的主题及主题意义,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设计紧扣主题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篇内容,共同探究语篇主题意义,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最终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引用文献
陈则航,王蔷. 2009. 小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原则与策略 .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11):1-7.
程晓堂. 2018.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0):1-7.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48.
罗小菊. 2021. 互动课堂视角下精准问题的设计与实施 . 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7):12-17.
巫伟民. 2020. 聚焦主题意义探究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问的实践 .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49-53.
(本文首次发表在《英语教师》2025年第1期)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