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曾国藩 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12:44

推荐《曾国藩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曾国藩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既有深度又不失条理:
"1. 明确核心观点与主旨 (Clear Core Argument & Theme):"
"问题意识:" 首先要思考你阅读曾国藩相关书籍(或文章)后,最想表达、最想探讨的核心问题或观点是什么?是对他个人品质的赞扬?对其成功方法的总结?对其局限性的反思?还是对其思想在当代的启示? "聚焦:" 曾国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涉及的方面很多(家训、军事、政治、思想、个人修养等)。你的作文不宜面面俱到,要选定一个或几个最触动你、最有话可说的切入点,进行深入挖掘。例如,可以重点写他的“勤勉”、“自律”、“诚敬”等品质,或者重点分析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2. 素材选择与运用 (Material Selection & Application):"
"紧扣原文:" 读书笔记的核心在于“读”。务必结合你所阅读的具体书籍或文章,引用相关的原文段落、语句、事例来支撑你的观点。避免空泛地谈论曾国藩,没有具体的文本依据。 "典型性与代表性:" 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你所论述观点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或言论。比如,写他的坚韧不拔,可以引用他屡败屡战

曾国藩读书笔记

唐浩明版本的《曾国藩》一直放在书柜,多次搬家,每次搬家就要扔掉一批,捐赠一批,但是,这三本书一直放着,虽然,书籍斑驳,没有打开过。

疫情期间,读完了《李鸿章》,作为从曾国藩账下谋士出身的晚清名臣,更能深刻的看到曾国藩的胜利来之不易。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李鸿章的建议,用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选用育留,到了曾国藩完成剿灭太平天国事件时,天下督抚,一半来自曾国藩账下。打破了汉不掌兵,督抚重臣不用汉人的传统。

近期,镇长说继续打卡,其中一本书是冯唐《成事》。于是,打开阅读器,找到《成事》继续阅读。偶尔,打开得到,搜索“曾国藩”,继续听书。

今天,听了峰瑞资本的李峰讲课,提及苏世民,随即,将苏世民的书也快速听了一遍,结合前期的瑞达利欧的《原则》,突然有了一个领悟,世界的高手,都是善于总结,提炼出方法论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掌握了底层逻辑的人。

曾国藩一身阅人无数,因此,总结出《冰鉴》,看似是相面之术,实际上是将经历变成经验,然后形成自身的人力管理招聘方法论。

“结硬寨,打呆仗”,是将孙子兵法的善战者攻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的兵法进行了活学活用。硬生生的将进攻战,变成了防守战,战,首先要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家人,则是用长期的笔耕不辍来维系血战沙场,戎马生涯的心灵秘境。还在自身风光无两的时候,规劝家人“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对于个人的荣辱得失,用了一句”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因此,他能在创立不世之功之后,依然能平安的降落,不至于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功高震主之人,善始善终,殊为不易。

对于子女,儿子曾纪泽虽然不曾考取进士功名,但是其在作为大使出使海外,用从小耳濡目染的世界级的眼光和沟通能力,为清朝之大厦将倾续命。

难怪,蒋介石也好,毛泽东也好,都对曾国藩钦佩不已。

曾国藩让人尊敬,因为他能进士出身,10年升级7次,腰跨六部中4个部位的侍郎官衔。

曾国藩让人佩服,丁忧期间,在国家危难之际,在地方官不配合的情况下,居然能拉起来团练,并且历经10年,搞定连正规部队都搞不定的天平天国。而且,国家不曾拨款,不曾配置人员,他居然无中生有的用捐班募资,用厘金充费。用结硬寨打呆仗步步为营,最终战天京,为清朝续命。

回归到曾国藩的底色,竟然是那个读书很笨,连房梁上的贼都嫌弃他的愚钝的人。

对于,这样的高手,你难道不想深入了解一下吗?

读书笔记五 曾国藩的“忏悔录”

咸丰七年,曾国藩与江西官场已势同水火,不独工作难以推进,精神也支撑不下去了。二月,曾接到父亲去世噩耗,便立即抛下一切返回湘乡。与其说是奔丧,不如说是逃离,逃离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从咸丰七年二月至咸丰八年六月,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曾国藩以守制在乡,俨然一个打了败仗的将军、一个战场上的逃兵,一个官场上的失意者。“回思历年在外办事,愆咎甚多,内省增疚。”(咸丰八年正月十一日)“坐是中怀抑塞,亦常有自艾之意”。(咸丰八年二月初二日家书)不出意外,曾国藩病倒了。“近日心血积亏,略似怔忡之象。”

回忆起往事的不堪,愤懑、不甘、悔恨、愧疚、自责、苦闷种种情绪,于心中交叠,翻来覆去,折磨着他的精神,令他日夜不得安宁。精神状况却越来越差,以至患上了严重的失眠。

“余日内心绪少佳,夜不成寐。盖由心血积亏,水不养肝之故。”(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家书)

“兄身体如常,惟中怀郁郁,恒不甚舒畅,夜间多不成寐。拟请刘镜湖三爷来此,一为诊治。”(咸丰八年正月初四日家书)

“兄病体已愈十之七八,日内并未服药,夜间亦能熟睡。至子丑以后则醒,是中年后人常态,不足异也。”(咸丰八年三月十三日)

那个时代没有抑郁症概念,曾国藩起初也只当是身体虚弱,或者是中年常态。经久不愈,才发觉是心病。

“大抵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余今日之目疾及夜不成寐,其由来不外乎此。”

“兄回忆往事,时形悔艾……即一无所思,已觉心慌肠空,如极恶思食之状。再加以憧扰之思,益觉心无主宰,怔悸不安。”(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余病体渐好,尚未痊愈,夜间总不能酣睡。心中纠缠,时忆往事,愧悔憧扰,不能摆脱。”(咸丰八年五月初五日)

“目下在家,意绪极不佳。回思往事,无一不惭愧,五一不褊浅。”(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

此时,曾国荃,就是那个年轻时跑到北京住了几天又闹着非要回家的九弟,此时独立率湘勇赴江西作战,号吉字营。这段时间里,曾国藩与曾国荃频繁通信,交流思想,一方面把自己治军打仗的经验教训传授九弟,一方面也将内心悔恨纠结坦露家书,其忏悔之情溢于言表:

一、事业半途而废,愧对信赖他支持他的江西父老。

“回思往事,处处感怀。而于湖口一关未得攻破,心以为憾……亦常觉梦魂萦绕于其间。此外,错误之事,触端悔悟,恒少泰宇。”(咸丰八年正月初四日家书)

“余在外数年,吃亏受气实亦不少,他无所惭,独惭对江西绅士。此日内省躬责己之一端耳。”“吾在江西,各绅士为我劝捐八九十万,未能为江西除贼安民。今年丁忧,奔丧太快,若恝然而去,置绅士于不顾者,此余之所悔也。若少迟数日,与诸绅往复书问乃妥。弟(曾国荃)当为余弥缝此阙。每与绅士书札往还,或接见畅谈,具言“江绅待余家兄甚厚,家兄抱愧甚深”等语。就中如刘仰素、甘子大二人,余尤对之有愧。刘系余请之带水师,三年辛苦,战功日著,渠不负吾之知,而余不克始终与共患难。甘系余请之管粮台,委曲成全,劳怨兼任,而余以丁忧遽归,未能为渠料理前程。此二人皆余所惭对,弟为我救正而补苴之。”(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家书)

曾国藩觉得心里特别对不起江西那些支持他、为他奔走募捐军费的绅士,有负他们的期望,而且离开得太快,连告别都没有。特别是有愧于刘仰素、甘子大两个人。一个担任了他水师前驱,征战立功不少;一个为他管理后勤,任劳任怨,对这两个忠心耿耿、鞍前马后、劳苦功高的人,没有任何交待便离开了,感到十分对不住。

二、家庭照顾不周,愧对家庭父母。

“弟(曾国荃)在营所寄银回,先后均照数收到。其随处留心,数目多寡,斟酌妥善。余在外未付银至家,实因初出之时,默立此誓,又于发州县信中,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自明,不欲自欺其志,而令老父在家受尽窘迫,百计经营,至今以为深痛。弟(曾国荃)之取与,与塔、罗、杨、彭、二李诸公相仿,有其不及,无或过也。尽可如此办理,不必多疑。”(咸丰八年五月初五日)

在老家的日子里,曾国藩发现家里各项大小开支,九弟曾国荃都会从前线军营寄来,钱数都十分妥当,考虑周全。这让他深深愧疚自己这些年对于家里贡献太少。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曾之前每年都往家一百两银,还要分一半给亲戚们,总以为这就不少了。这回在老家生活,曾国藩才发现一大家子开支是非常巨大的,自己那区区五十两根本是杯水车薪,可以想见这些年老父亲在经济上是怎样的窘迫,然而,子欲养而亲不待,悔之晚矣。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考试17次,43岁才考中秀才,起初在山乡做私塾老师,辛苦拉扯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个。这么一个普通人,却有极为可贵的品质。曾国藩初在京当官,作为父亲他却极少向曾国藩伸手要钱,反而让儿子不要为家中操心,安心为国效力。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家书记:“至于家中欠债,则兄实有不尽知者。去年二月十六接父亲正月四日手谕,中云:“年事一切银钱敷用有余。上年所借头息钱均已完清。家中极为顺遂,故不窘迫。”

家里生活周转不开,到处借钱拉饥荒,曾麟书却告诉曾国藩家里啥都不缺,欠人家钱也都还清了,咱家日子过得好着呐。还是弟弟们写信,曾国藩才知道家中的困境。读之令人泪目。

后来曾国藩官越做越大,父以子贵,曾家也成了湘乡名门大族。家中访客请托不断,但曾麟书却严格约束自己,不去干预地方公事。深居简出,居然整整5年时间,没有去过县城。有此贤父,也难怪曾家兄弟个个杰出。

越是如此,越是令曾国藩愧疚。当时湘军将领都不免中饱私囊,而曾国藩自我要求极严,虽然经手之钱,常常几十上百万,却俸禄之外,不取分毫。“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橐。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家书)一想到自己当着大官,就为了个人的信念、为了清廉的操守,让老父亲享不上福,经济上处处受制,还谈什么孝道啊。与之相对照,曾国荃就完全没有哥哥那么多自我的道德束缚。曾国荃出道以来,战场该拼命拼命,该拿钱拿钱。无论统兵还是为官,对下属对朋友都十分慷慨,对家里更是照顾周到。因此,曾国藩的观念也为之松动,尽管不改自己的初衷,却认可了九弟的行为——该拿拿吧,也不用回避我。反正大家都拿,你拿的也不见比他们多……

三、提拔重用吝啬,愧对追随多年的下属

“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余昔在军营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弟须优保之,借此以汲引人才。余未能超保次青(李元度),使之沉沦下位,至今以为大愧大憾之事。”(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

自我要求严格的人往往对别人要求也格外严格,才能高超的人往往对他人的才能不以为然。曾国藩起兵,许多有志之士前来投奔,麾下可谓人才济济,盛极一时。晚清名臣左宗棠、李鸿章即出于曾国藩幕府,其他如彭玉麟、郭嵩焘、刘蓉、丁日昌、李元度皆以军功著世,成为一方封疆大吏。此外黎庶昌、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子”,皆是当世奇才。曾国藩前期不肯胡乱保举手下的人做官,是本着对国家负责任、宁缺毋滥的精神,但同时不免有些过于严苛,手下人才多,不能及时保举,导致长期沉居下僚,才能不得施展,也伤害了一些人。如信中提到的李元度,追随曾国藩多年,靖港之战时还救过曾,却一直不得单独带兵建功机会。好在曾国藩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作出改变。

四、心高气傲,官场经验欠缺

“至于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家书)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它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家书 )

“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百无一成。”(咸丰八年正月十一日家书)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家书)

“性素拙直,不善联系地方官,所在龃龉。”(咸丰八年二月初二日家书)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余平生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嚚讼。静中默省愆尤,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二者。”(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家书)

“余平生于‘敬’字无工夫,是以五十而无所成。至于‘恕’字,在京时亦曾讲求及之。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近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家书)

自认为道德修养功夫已经很高的曾国藩,在治军带兵时便与湖南格格不入,后至江西,又与江西官场屡生龃龉,甚至一度水火不相容,被迫离开。这当然有晚清官场陈陈相因、积弊丛生的原因,但与曾国藩个人的政治经验不足也有很大关系。返乡期间,曾对自己心性、为官方面的不足进行全面的盘点与自省,为他后来复出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人在低谷时,比在顺境时更能看清楚自己,更容易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书里描绘的那么简单那么温情,身处于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人,如何达成和谐,个人又如何在这个人与人欲望利益交织成的江湖中成就自己。这是个大命题。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