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12:44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竞选卫生部部长的演讲稿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演讲稿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可行性:
"一、 明确核心目标与受众 (Clear Core Objective & Audience)"
1. "核心目标是什么?" 你想通过这篇演讲稿达到什么目的?是展示你的领导能力、专业素养、对卫生事业的热情?还是阐述你对当前医疗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你未来的施政方向?明确目标有助于你组织内容。 2. "受众是谁?" 你的听众是谁?是国会议员、选民、医疗行业的专家、还是普通大众?不同的受众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和侧重点。对专业人士可以强调政策细节和行业知识,对普通大众则应更侧重于问题的普遍性、解决方案的易懂性以及其对民生的影响。
"二、 深入研究与分析 (In-depth Research & Analysis)"
1. "了解现状:" 必须对当前国家/地区的卫生系统现状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资源分布、人均医疗支出、主要健康问题(如老龄化、慢性病、传染病)、公共卫生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存在的挑战和危机(如看病难、看病贵、医保漏洞等)。 2. "掌握政策:" 了解前任政府或当前政府的相关卫生政策、法律法规以及改革措施,分析其成效与不足。这能体现你的了解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健康是“1”
事业、财富、名誉种种都是“0”
有了前面的“1”
后面的“0”才有价值
如果前面的“1”没了
后面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
无论你有多么忙碌
都要保重身体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
不仅属于自己
也属于整个家庭
最好的早晨
其实只是
一觉醒来
身上无痛、心中无忧
你有责任让自己健康
演讲者:原卫生部副部长 王陇德院士
演讲稿选自《开讲啦》(有删减)
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到以健康为中心。
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对家庭有责任,对子女有责任,对父母有责任,对社会有责任。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早地来关注我们自己的身体健康,以便能够承担起我们应该能承担的责任。
要健康,每天吃“十个网球”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全球的研究,认为对于健康和寿命来讲,影响最大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占60%。比如怎么样去吃饭?以往专家给大家讲,这个东西吃200克,那个东西吃300克。那么您知道多少是200克,多少是300克呢?不好实际操作。要指导大家来做运动、吃饭,就得让大家能够直观地去把握。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推广“十个网球原则”。(编者注:王陇德提出,人一天的进食量要参照“十个网球原则”的膳食标准,这“十个网球”就是每天主要摄入的食物量)“十个网球”,分成一天四大类食物:
每人全天吃肉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可参考拳头大小)。
吃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
保证吃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
中国人吃水果太少太少,我们在全国调查发现,人均45克,不到一两,国际上大量的研究,表明,经常吃水果的人,冠心病、中风、肿瘤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所以要把水果作为我们每顿饭的必备食物。(编者注:王陇德特意提出,水果一定要在饭前吃)
每天吃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蔬菜可以使劲吃,里边很多纤维素,对健康很有好处。
只要你吃好了,食物多样化做到了,你不需要任何补充,不需要许多所谓的营养品、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用的营养品来补充。
再不锻炼,就晚了
患慢性病风险的另一个方面是什么?缺乏运动锻炼。世界卫生组织总结的全球四大死因,前三大死因是血压、吸烟、高血糖,第四大死因就是缺乏锻炼。每年全球有300多万人因为缺乏锻炼而死亡,而我们现在国民的锻炼率,符合要求的非常低,几次全国调查基本上就是百分之十几。
经常锻炼的是什么人呢?您看公园里跳操的都是退了休的老头、老太太。中年人是锻炼率最低的人群。每周锻炼超过三次,每次不少于半个小时,锻炼强度相当于快走,符合这三个条件的能有多少人?
通过生活方式和行为的调整,得出什么样的效应呢?可以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和2型糖尿病,可以预防55%的高血压,这55%的高血压指的是原发性高血压,因为有一部分高血压是其它脏器的疾病引发的,不包括在内。另外还可以预防什么?40%的肿瘤,这是全球水平。对我们国家来讲,中国的肿瘤60%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中国的肿瘤大部分是生活习惯和感染性因素造成的。
想延缓衰老?负重锻炼,保住肌肉
大家知道人为什么衰老?人衰老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肌肉流失。你看老人颤颤巍巍,他肌肉拿不住了,肌纤维是人生下来有多少条,每个人就是多少条,固定了,然后从30岁左右开始,如果不刻意锻炼肌肉的话,逐年丢失,丢的速度还很快,到75岁,肌肉剩多少?50%,一半没了。
所以运动锻炼,特别是负重锻炼,是保住肌肉最好的办法。美国心脏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在保健指南里提出,65岁以上的老人每周也应该做2~3次,8~10种的力量锻炼。
你与健康的距离,只差一个习惯
总的来讲,针对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国际上提了16个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很多同志说,这需要毅力,我这人没毅力。实际上,行为学的研究表明,坚持三个星期,初步成为习惯;三个月,成为稳定的习惯;半年,成为牢固的习惯。我希望大家行动起来,把自己的健康保护好。
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医学专家最想给你的健康忠告↓↓
身体会生病,心也会
人们常说“心病要靠心药医”,很多人都单纯地认为“心药”就是患者亲近的人帮助其找到困惑的根源,然后共同面对。然而事实上这样做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毕竟再亲近的人也无法“知心”。
心病就像一场心灵感冒,当患者求助于身边亲近的人,可能换来的却是他们的“你想开点,坚强点”“一切都挺好的,你想多了”等类似的话。对于患者来说,这些善意好言听着就像让他们不要感冒、不要生病一样,使他们更加自责,心理负担更重。
“心药”,顾名思义必然首先是一种药物,心理疾病同样具有医学属性,并不是外界的一件事情使人生病,而是大脑发生了异常。所以,当心灵真的生病了,应当求助于心理医生,专业药物加上医生的指导才能使患者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 魏镜
戒烟,戛然而止
真正的健康维护,医学只是帮手,主要的责任在自己。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保持心情愉快。另外,生活方式一定要尽可能的健康。
20世纪最不争的医学结论,就是吸烟危害健康。但在中国,却有2/3的吸烟者没有戒烟的欲望。中国目前每年因吸烟死亡的人口保守估计有100万,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约15年之后,这个数字将飙升至300万左右。
吸烟是人类若干种可控疾病因素中最可控的一种。很多人认为戒烟的过程可以循序渐进,所以不少“烟民”家属以为将烟没收,每天限量供应,时间一长,自然就戒掉了。其实不然,如此递减式戒烟是最不奏效的。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永远是戛然而止。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病学专家 王辰
九成的脑中风可预防
脑中风每年在中国的新发病例能达到250万,且每21秒就会夺去一个中国人的生命。而事实上,90%的脑中风都是可以预防的。
如何防患于未然?首先要去医院做脑血管病的基因普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可能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疾病因素和行为因素。就行为因素来说,比如吸烟、精神压力、久坐不动。除此之外,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心脏和脑血管,也很重要。
建议30岁之后,每五年查一次,45岁之后每一年查一次。
——神经病学专家 王拥军
为心脏健康做“加减法”
理论上讲,人类的心脏能够跳动120~160年,但想尽办法也总是不能实现。为什么?多是由于积劳成疾所致。为此,建议坚持“加减法”原则延寿。所谓“减法”,就是去掉生活中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第一个,减少应酬;第二个,减少在高峰时间出门;第三个,少坐电梯。
除了“减法”,还要做几项“加法”。第一项就是多了解健康知识。第二项是多走路;此外,饮食注意低盐低脂,每次只吃八分饱;多喝汤,可以少吃一些主食,保证菜多肉少。
老人保健记住这十个字!
老年人保健最重要的是什么?十个字,那就是:戒烟、慎酒、锻炼、食疗、心宽!
关注老年人的健康,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防摔倒。家里的老人如果步态有问题,一定要用拐杖!因为跌倒是引发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不要任性,不要逞强,需要用拐杖就一定要用拐杖。另外,建议有老人的家里多安装一些扶手,让老年人随时想扶的时候都有一个扶手,这一点也很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专家 李小鹰
愿你身体健康
更关心疼惜自己
内容整编自《开讲啦》、央视新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致敬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人物】
光明日报记者 田雅婷
她发现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一种全新的抗疟药,进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
她在抗疟药物研发道路上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青蒿素的研发,是她生命中的重要历程,也是她人生的壮丽风采。
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
是她,让青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神草”;也是她,让青蒿素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都有数亿感染者,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20世纪60年代,很多国家都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希望找出有效的新药,但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1969年1月,屠呦呦接到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她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
屠呦呦认为,有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中医药一定蕴藏着精华,应该在挖掘上狠下功夫。因此,她决定从本草研究入手。凭借熟悉中西医两门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她广泛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并走访民间,多方请教老中医专家,仅用3个月时间,就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精选编辑了包含640个方药的《抗疟方药集》。她还带领课题组,先后进行了300余次筛选实验,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
然而,结果令人失望,大量实验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让屠呦呦开始产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路子走错了?但她没有轻言放弃,她对前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认真分析,并遍查典籍,反复研读文献。直到有一天,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忽然想到,绞汁而非煎服,温度有可能是关键所在。在这个启迪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尝试采用低温提取,并首次以乙醚为溶剂,终于创建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动物抗疟实验结果出炉,对疟原虫的抑制率竟达100%,这是青蒿素发现史上最为关键的一步。后经研究证实,用乙醚提取这一步,是保证青蒿素有效制剂的关键所在。
为了加速研发进度并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并证明了其安全性。之后,课题组又分离纯化出青蒿素。1981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原卫生部,提议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由此,抗疟新药青蒿素被世界熟悉和认可。此后,课题组还首次发现了疗效更好的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是屠呦呦及课题组对中国乃至世界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出各类青蒿素衍生物,促使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
由于在青蒿素发现中的原创性贡献,屠呦呦获得了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6月,获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然而,接踵而来的荣誉,并没有让屠呦呦止步于此。鉴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深层机制仍模糊不清,尤其是部分疟疾疫区已经出现了青蒿素耐药迹象等问题,屠呦呦仍时刻关注科研工作,期望找出解决方案。前不久,屠呦呦团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青蒿素抗药性”的合理方案,该方案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影响因子79.26,这是迄今为止,中医药学科领域成果发表的最高影响因子文章。此外,屠呦呦团队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这对中国乃至全球来讲,无疑又是一大喜讯。
屠呦呦说,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奉献于祖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正是因为始终把“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当作人生追求,如今已年近九旬的屠呦呦,仍继续主持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新的成果,造福于人类健康。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27日04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