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保险公司活动率》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12:57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关于保险公司活动率文章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洞察与精准:撰写关于保险公司活动率文章的关键注意事项"
在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保险公司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塑造品牌形象、吸引客户、招募人才并提升市场认知度。撰写关于保险公司活动率(Activity Rate)的文章,无论是用于内部沟通、市场宣传还是投资者报告,都需要特别注意一系列事项,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传达的有效性和预期的达成。
"一、 明确核心目标与受众"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清晰界定文章的核心目标。是为了:
1. "内部沟通?" 例如,向销售团队展示业绩、分享成功经验、强调活动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士气?
2. "市场宣传?" 例如,向潜在客户展示公司的活力、市场覆盖率、服务响应速度,以建立信任和吸引力?
3. "投资者关系?" 例如,向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展示公司的经营效率、市场拓展能力和增长潜力?
不同的目标决定了文章的侧重点、语气和呈现方式。同时,必须明确文章的受众是谁。是面向一线销售人员、内部管理层、普通消费者还是金融分析师?受众的不同,决定了需要使用何种语言风格(专业术语 vs. 普通易懂)、需要强调哪些信息以及需要避免哪些内容。例如,对销售团队的内部文章应侧重激励和技巧分享,而对投资者的文章则需侧重财务影响和市场地位。
"二
深扒平安、国寿、泰康、太平近10年分红实现率!谁更优秀?
很多朋友买分红险,更喜欢买大公司。不过大多数人对于大公司的分红实现率,都不太清楚。这不,我们花了一周时间,深度扒了国寿、太平、平安、泰康四家大公司,还有关注度比较高的中意人寿,300 多款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到底哪家的分红实现率更优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买了15万分红险,每年只有几百块分红?我们有个同事小悠,她妈妈 2022 年花了 15 万买了新华的稳得福分红险。本来想着新华是大公司,而且前一年的分红实现率也很高,有 172%,那后面的分红收益应该不会很低。银行工作人员当时还给小悠妈妈做了收益演示,加上高档演示分红后,满期 IRR 可以达到 3.7%,能比定存多赚 8 千来块。结果在买完 3 年后,小悠妈妈想把钱取出来买车,去账户一看吓一跳。15 万放了 3 年,一共分了 2256 块红利,平均每年就是分 752 块。这款产品的分红实现率更是从 2021 年的 172%,跌到了 2022 年的 20%,2024 年也只有 61%。这三年的分红真的是一言难尽,大公司的分红实现率真的很差吗?我们下面来看看其他大公司的分红情况。大公司分红实现率,究竟表现怎么样?为了数据更客观,我们扒了国寿、平安、太平、泰康四家大公司,还有大家比较关注的中意人寿,300 多款产品近 10 年的分红险实现率数据。下面表中数据,每家保险公司统计的时间维度有可能不同,最优的标橙色,分红实现率 130% 以上;第二标黄色,分红实现率为 100%-130%。统计这个数据非常不容易,如果你觉得有用,记得点赞分享出去,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1、中国人寿国寿是国内最早开始做分红险的,1999 年就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分红险产品,也算是分红险界的元老了。官网上公布了 2013-2023 年的实现率,我们挑选了部分有完整数据的产品,具体可以看表格。整体来看,国寿近 10 年以来的分红实现率还可以,至少有 1/3 数据超过了 130%。从年份来看,11 年里有七年的平均分红实现率超过了 110%,而 2018 年、2021-2023 年比较差,2023 年只有 37%。2023 年偏低主要是因为利率下行,保险公司投资收益降低,监管担心发生经营风险,去年就出台了“限高令”。监管要求分红险的分红收益,大公司不能超过 3.1%,小公司不超过 3.3%,导致 2023 年的分红实现率水平普遍偏低。下面其他几家公司也跟国寿一样,2023 年开始受限高令影响,实现率普遍降低。据统计,2023 年 46 家寿险公司的平均分红实现率为 48.3%。而国寿 2023 年 37% 的平均分红实现率,稍微差一点。从产品来看,58 款产品中,有 36 款产品的近十年累计分红实现率都超过了 100%,也就是达到了预期的分红水平;只有 22 款在 100% 以下,但也不是非常低,大多数还是能达到 80% 以上。2、太平人寿下面,我们再来看下老七家中的太平人寿,我们一共统计了 68 款产品。太平的分红实现率挺有意思的,要不是反复核对,真以为是不是看错了。2014-2022 年,这 68 款产品的实现率基本是清一色的 100%,只有两款达到了 144%。而 2023 年,同样是因为“限高令”影响,所有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基本都是 36%。这 10 年累计分红实现率能达到 90%,已经算不错了。总体来看,太平家的实现率非常稳定,没啥大波动。如果你 10 年前买了他们家的分红险,这些年平均也能拿到预期的 90% 左右。3、平安人寿平安最早能查到 2015 年的数据,我们统计了 70 款产品,下面来看看具体情况。平安的产品大多数有两个账户,生效时间不同,分红实现率也不一样。实现率高于 130% 的基本都是生效时间为 2002/1/1-2007/9/24 的产品。从 2015-2024 年,只有前4年的平均分红实现率超过 100%。2019-2023 年达到 82% 以上,而 2024 年比较惨淡,只有 34.3%。总的来说,平安的分红实现率还是比较稳健的,虽然超过 130% 的不多,但是除了 2024 年也没有特别低的。4、泰康人寿接着来看下泰康的分红情况。泰康的部分产品有两个账户,投保普通产品的是个人账户,有养老社区的叫长寿账户。泰康只公布了 2019-2024 年的分红实现率,前 4 年都能达到分红预期。而 2023-2024 年跟其他保险公司一样,平均分红实现率稍差一些,特别是 2024 年,只有 29%,比前面几家公司都要低一点。另外,长寿账户的分红实现率要比个人账户的高一些,特别是在 2024 年实现率低迷的情况下,长寿账户普遍比个人账户高 10% 左右,其他年份部分产品甚至能达到 30% 左右。整体看下来,如果是普通保单,跟其他大公司情况差不多,前几年的平均分红实现率都能超预期;如果是买了养老社区的长寿账户,实现率达成比较突出,在大公司里面算不错了。5、中意人寿看完前面的四家大公司,我们下面再来看下分红险界的“尖子生”——中意人寿。中意的名气虽然没那么大,但也是行业公认的分红险做得非常好的保险公司了。他家实现率到底怎么样?有没有传说中的优秀呢?很明显,2013-2023 年这 11 年的分红实现率都很漂亮,前 10 年都能达到 100% 以上。更亮眼的是,2023 年在其他公司普遍只有 30% 左右的情况下,中意也能做到 90%,比 48.3% 平均线还高出了 40% 多。看到这可能有朋友会疑惑:不是有限高令吗?怎么中意 2023 年分红还能这么高?主要是因为中意的投资能力出色,获得了突破限高的许可,在分红水平上可以有更大灵活性。除了中意,恒安标准、大都会、中英、友邦和陆家嘴国泰,都获得了突破限高的资格。在投资环境这么差的条件下,还能有这么高的分红水平,确实很拔尖了。以上保险公司就是我们这期要分析的数据,大家在购买分红险时,可以作为参考。如果你买的是其他公司的产品,想知道分红实现率的话,可以到保险公司官网去看。具体查询路径一般有 2 种:① 公开信息披露→专项信息→分红型保险② 公开信息披露→专项信息→新型保险→分红型保险如果还查不到,也可以 咨询我们,或者在文章底下留言。买分红险,只看分红实现率可以吗?我们买分红险,都希望分红实现率越高越好,但我们选择产品时也不能只看实现率,还要考虑以下 3 个因素。1、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才是高实现率的金标准分红的其中一部分来源于保险公司的利差,也就是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监管规定,实际分红不低于当年可分配盈余的 70%,保险公司赚得多了,就要多分给客户。实际分红高了,自然分红实现率就会越高。由此可见,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非常重要。不过这几年,经济环境不太好,利率不断下行,且速度非常快。比如 2023 年某银行 3 年期存款还有 3.4%,目前已经降到了 1.8%,同样是 10 万块,利息直接缩水四五千。就连 30 年超长期的国债,现在也只有 1.88% 了。而保险公司主要的投资渠道,就是存款、债券等,收益自然受到很大影响。保险公司拿着 3% 的投资收益,怎么支付得起3%以上的分红险收益?何况还有其他的巨额经营成本!保险公司为了自己能活下去,可能少分或者不分,那分红实现率就明显降低了。既然投资能力这么重要,我们可以透过哪些数据来了解呢?你可以去保险公司的官网,查看近3年平均综合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等数据。2、演示分红,有一定水分分红实现率,说白了就是,保险公司预估给你的分红,实现了多少。比如演示分红 100 元,实际分红 80 元,分红实现率就是 80 %。分红实现率=实际分红/演示分红*100%。但分红实现率是过去的数据,我们没办法了解当下的情况。我们可以去了解保险公司的演示分红,不过演示分红是有一定水分的,没办法真实反映未来的分红。比如 A、B 两款产品,A 演示分红 100 元,B 演示分红 80 元,实际分红都是 80 元,A 和 B 实现率分别为 80%、100%。B分红实现率更高,但实际分红是一样的。所以,大家不用太看重演示分红,应该关注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3、政策因素,分多分少受监管影响保险公司赚的钱要分给客户,到底要分多少?有时并不是保险公司说了算。就算保险公司想多分或少分,也要过监管这一关。比如前面说到的“限高令”,即便保险公司有钱想多分,在未来利率还可能持续下行的趋势下,为了避免发生经营风险,也不允许多分。此外,保险公司还有个“平滑机制”,意思就是赚得多的年份,要把其中一部分收益存起来,在投资收益不好的年份就可以拿出来分红,降低收益波动。综合来看,如果要买分红险,不能只看分红实现率,或只看某年的数据,要拉长时间维度,结合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去考量。写在最后我们接触过很多用户,有些朋友很认可分红险,毕竟在这个经济环境下,分红险是极少能提供3.4%左右收益的产品了。但也有不少朋友很抵触,认为分红太不确定了。每个人的需求和风险偏好都不一样,如果你接受不了,就选择其他工具就好,无可厚非。如果分红险很契合你的投资理念,也不妨考虑一下,可以点击【保险严选】,找我们1对1的专人咨询。如果今天的分享对你有用,就在文章底部点个“赞”吧,也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亲朋好友。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深度:以“综合视角”解码寿险公司的经营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公司业绩常被媒体抽出一两个指标过分解读,导致真实经营状况被误解。”近日,某寿险公司高管向记者坦言,行业对单一指标的过度关注已成普遍痛点。这一抱怨折射出寿险业评价体系的关键矛盾:在复杂经营逻辑下,简单用保费、利润等数据“以点代面”,可能遮蔽企业真实的发展全貌。
单一指标的局限:寿险经营的“多维棋局”
寿险公司经营远非制造业的“规模-利润”线性逻辑可比。其指标体系涵盖业绩、风险、规模、价值、效率、质量等多重维度:新单保费反映市场拓展能力,偿付能力体现风险抵御水平,新业务价值预示长期增长潜力,而续期率则直接关联客户粘性与业务稳定性。
例如,保费规模增速过快未必是好事。若增量主要来自高成本、高风险的短期产品,可能加剧资产负债匹配压力,甚至侵蚀净资产。同样,利润增长若依赖投资收益波动,而非死差、费差、利差“三差平衡”,也可能掩盖长期经营隐患。
转型期的“指标悖论”:短期承压与长期向好
当前寿险业处于深度转型期,新旧动能转换下,部分指标下滑恰是战略调整的必然代价。
以渠道转型为例,某公司从“人海战术”转向“精兵之路”,短期内人力脱落导致新单保费收缩,但人均产能、活动率等质量指标显著提升;产品转型中,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增加虽可能减少固定收益型产品规模,却能优化资产负债久期匹配;聚焦保障型产品虽暂时降低利润率,但死差收益占比提升为长期稳健奠定基础。
“不敢取舍,莫谈转型。”业内人士指出,评价转型成效需紧扣战略目标——若个险转型旨在提升队伍质量,则应关注人均产能而非保费规模;若资产端改革目标为降低利率风险,则需观察久期匹配度而非短期投资收益。
低利率周期下的评价革新:从“当期聚焦”到“可持续发展”
在低利率环境与“三端约束”(资本、资产、负债)背景下,寿险业正从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亦需同步升级。
粗放模式下,业务指标多聚焦当期规模与利润,而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更综合的指标网络:既涵盖偿付能力充足率等风险指标,也纳入新业务价值率等价值指标;既关注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等结构指标,也重视续期率等质量指标。
“高质量发展一定是全面而平衡的发展。”中国精算师协会相关专家表示,穿越低利率周期需避免“单一维度狂飙”,而是通过多指标动态平衡实现资本、资产与负债的协同管理。
结语:以“综合视角”解码寿险经营
寿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犹如一幅需要多角度欣赏的画卷。媒体与公众需摒弃“指标简化论”,在理解企业战略意图的基础上,结合长期数据与多维指标综合评估。唯有如此,才能穿透表象,把握寿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