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弟子规亲仁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14:11

弟子规亲仁的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弟子规·亲仁》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
1. "深刻理解“亲仁”的核心内涵:" "“仁”是什么?" 《弟子规》中的“仁”主要指仁爱、仁德、仁心。它强调内心的善良、同情心和对人的尊重与关爱。 "“亲仁”做什么?" “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让自己也变得有仁德。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接近,更是精神上的向往和模仿。 "重要性:" 明确为什么要“亲仁”——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师益友能引导我们明辨是非、增长智慧、修养品德,是个人成长和完善的捷径。
2. "紧扣《弟子规》原文,引用恰当:" "引用原文:" 适当引用《弟子规·亲仁》篇中的关键语句,如“同是人,同是类,同此心,同此理”、“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不亲仁,如人之遗子于沟壑”等。这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理解原文:" 对引用的原文要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阐释,而不仅仅是

弟子规 亲仁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依据孔子部分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分为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内容涉及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等。三字成为一句,琅琅上口,每一句讲述的都是至关重要的做人的道德和规范。

“弟子”,就是学生,当然不仅仅指小朋友,广而言之,凡是想要学习古圣先贤文化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为“弟子”。“规”即规范、规矩。因此,《弟子规》就是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的启蒙书。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良莠不齐。受社会潮流风气影响的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所以大家才会起敬畏之心。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真是再好不过了。因为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一天比一天进步,过错也跟着减少。如果不肯亲近仁人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影响,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弟子规》亲仁(3)——【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上一节我们分享了“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同样是人,品行高低、善恶邪正却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凡夫俗子很多,而真正仁慈博爱的君子却很稀少。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因为他会使我们的道德学问一天天的进步,过失就会逐渐地减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亲仁的好与不亲仁的坏是显而易见的,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历代帝王的辉煌、沉浮,辉煌的是亲贤臣远小人的有善报,没落的是亲小人远贤臣的恶果。

下面有两个故事:

先讲“齐景公采纳谏言,施行仁政”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又名“景公之时”。

春秋时代,齐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了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

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自己温饱能想到尚未得到温饱的人,而且能够想方设法使得那些人也能得到温饱。有些人能想到,也许还能说上几句,可是仅仅停留在想到、说及,仅仅表示同情、怜悯,这还不能称之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要有行动,晏子是想到了齐国还有人在忍饥挨冻,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好找到机会启发景公来完成救济饥寒这件善事,使国君得施德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桓公。

齐桓公一生显赫,是—位有治国才干和雄图大略的统治者,他在自己的国内实施了一些整顿和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国中成为第一个霸主。虽然争霸战争对社会经济有很大破坏,劳动人民对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对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齐桓公早年任用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晚年亲近易牙、竖刁一帮弄臣,使自己活活饿死,国家败乱。我们来看看“齐桓公的教训”:

齐桓公有三个宠臣,他们是易牙、竖刁、开方。

易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臣子,为了讨好齐桓公和他的卫姬,让他们尝到人肉的味道,竟然把自己刚刚三岁的儿子杀了,做成了肉菜献给齐桓公吃。

竖刁本来是侍候齐桓公的一个小童,为了可以随时随地跟随在齐桓公身边取宠,竟主动阉掉自己成为宦官。

开方是卫国的太子,却放着太子不当,跑来做齐桓公的臣子,15年不回家看自己的父母,父母死了也不去奔丧。

齐桓公认为,易牙爱国君超过爱自己的儿子;竖刁爱国君超过爱自己的身体;开方爱国君超过了爱自己的父母,所以对他们言听计从,十分宠信,国势日渐衰败。

当宰相管仲病重之时,这三个小人要接宰相班的野心差点得逞了。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齐桓公说:“对自己的儿子、父母都不爱的人,对自己身体都不爱惜的人,怎么会真心爱您齐桓公,对您尽忠呢?开方放弃太子的地位来侍候您,可见他的野心比太子的地位还要大!”

齐桓公哪里听得进这些忠告。后来,齐桓公病了,这三个小人原形毕露,公开为非作歹,对病重的齐桓公不理不睬,齐桓公终于被活活饿死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圣人之言,不可或忘。只要我们在内心种下一颗仁的种子,不断去亲仁,吸收养分,必然会获得福报,获得成功。

亲近仁者,亲近我们的良师益友,必定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好处。“德日进,过日少”,道德学问一天天地进步,自己的过失越来越少,能得到无限的利益,让我们这一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一定是富贵的生活,但一定是快乐的生活。快乐从何而来?从德。颜回贫穷到极点,他依然是“不改其乐”,因为他有德。

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亲近良师益友?

就是说与良师益友相处,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要至诚、恭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恭敬心才能够受教。

我们如何选择老师?要听其言,观其行。一旦找到了我们由衷佩服的人做老师,我们就要对老师有坚定的信心,因为信心非常重要。我们能不能够成就,关键就在于是否对老师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

“亲仁”不仅是亲近仁德的人,也包括亲近圣贤教育。“仁”,也代表仁道。

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讲,一个君子,哪怕是在衣食住行、日用平常之间都不能违反“仁”,时时刻刻都不能违背仁道,这是真正亲仁。“造次”,就是在急促、匆忙的时候,“颠沛”就是困苦、受挫折、流离失所的时候。这些时候都不能够违背仁道,这是真正行仁道的君子。

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立志行仁道的人,不会做坏事。如果还有做坏事的时候,还有起恶念的时候,就是还没有真正行仁。

所以我们要检查自己有没有真正生起亲仁的志愿。如果真正有志于仁,立志于行仁,那么时时刻刻都会检点,都会反思,用圣贤教育来反思自己。

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那是古人,现在一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可憎了。一天如果不学习、讨论圣贤的教育,烦恼习气就会起来,就又会造恶了。因此良师益友不可以远离,圣贤的经教不可以不学。

如果不学习,不亲近良师益友,就会出现“小人进,百事坏”。何为小人?追求世间名闻利养、自私自利、胸无大志,对圣贤教育不想学习,这是小人。“小”是心量小,他的心量只有他自己。大人心量大,心怀天下,心里装着宇宙一切的众生,没有自己。这样的人就是仁者。

《易经》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如果不亲近仁者,则必定就在亲近小人了。人都是同类相聚的,我们如果不好学,不肯深入学习圣教,就与仁者越来越远,就会与小人相聚了。时间久了,自己不知不觉也就成了小人了。我们要很警觉,亲近仁者还是亲近小人,全在自己,这是从因上讲。从果上讲,亲仁者必定能够得到幸福人生,必定有成功事业,最后必定成圣、成贤。亲近小人则会烦恼,做人就会很失败,最后就堕落,结果是痛苦人生。

所以,第六章虽然很短,但是也非常重要,告诉我们不可一日远离良师益友,不可一日不读圣贤书。

亲仁就要实践仁,如何实践仁呢?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得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典故【滕文公向孟子学习】

典故亚圣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社会最为动荡混乱。身处战乱之中,孟子用心学习孔子的道德理伦,承扬了儒学的精髓。为了推行仁政的思想,孟子效仿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不料却同孔子如出一辙,到处碰壁。然而滕文公却是例外。滕文公做太子时,跟随老师和朋友出使楚国,路过宋国,听说孟子正在宋都彭城,于是急忙去拜见,从此两人结拜。滕太子举止文雅,谈吐不凡,刚见面就给孟子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彭城逗留之时,太子虚心求教,孟子也非常热情地为他讲解"人性本善"和"尧舜之道"。二人经常促膝交谈到深夜。一个月以后,滕太子出使回来,带着一系列问题又再次访问孟子。孟子综合了他的各种疑惑,发现他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成为圣贤人格的雄心壮志,从而来加以勉励。滕太子和孟子的这段友谊,成为了历史的美谈。从中我们看到滕文公因为结交孟子这位大仁大义的大学问家,自己的品德和才学也得以不断地提高,真是"能亲仁,德日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