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东西读书笔记》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14:1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东西方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观点有据:
"1. 明确写作目的与范围 (Clarify Purpose and Scope):"
"为什么写?" 是为了总结阅读内容?比较东西方思想差异?探讨某本书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还是结合自身思考进行批判性分析?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作文的重点和角度。
"写什么?" 是针对特定书籍、特定主题(如哲学、宗教、文学、历史),还是泛指东西方的阅读体验?范围要清晰,避免过于宽泛导致泛泛而谈。
"2. 深入阅读与理解 (Deep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扎实基础:" 读书笔记本身是基础。要确保对所读的东、西方书籍或思想有准确、深入的理解,不仅是情节梗概,更要抓住核心观点、论证逻辑、时代背景和作者意图。
"区分核心:" 对于东西方不同的经典或著作,要抓住其最核心的特质和贡献。例如,西方可能强调逻辑、个体、科学实证;东方可能侧重和谐、整体、伦理道德或直觉体悟。
"3. 确定比较的维度 (Identify Dimensions for Comparison):"
"选择切入点:"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宏大而复杂的,作文需要选择具体的、可比较
中文长篇21|东西《回响》:心理学读书笔记的图解
中文长篇21|东西《回响》:心理学读书笔记的图解《回响》能够获得2019-2022年度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是有些意外的,尽管作者东西早已在1996年,凭借《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还没看,不知道怎样,以后有机会学习一下吧。时隔20多年啊,额。案件相关人等和办案相关人士,两方故事互文的双线结构,也不是什么创新,而且硬要往一起对比,总体比较生硬。悬疑、警案、心理,容易让人一下子就将其归到类型小说,可遗憾的是,哪个方向上都没能到达比较深入的程度。悬疑或警案,早已有太多成功案例在前,这一篇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心理方面看起来费了一些笔墨,也许会让接触少的读者不明觉厉,但实际上是初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将悬疑、警案和心理,加在一起,也许乍一看,好像还算厚实,但遗憾的是,都马马虎虎,程度很有限。全篇充斥着名词解释的罗列,感觉好像是做科普来的,这似乎是对读者友好,但不仅断了文气,显得冗长拖沓;还低估了读者,简直过于多此一举。这可能多少受到时代的影响,就像有的漫画中加的文字说明框,或者一些实用、服务类的书、视频节目等的“温馨提示”、“tips”。当然,各种写法都可以,这是作者的自由,但此书这样处理,至少会让我感觉不适。太多的理论与人物事件的互作注脚式的写法,简直就是生硬地图解。人和事是为了解释和印证某个理论,成了举例证明;理论是为了支撑人和事,好像这样一来就增加了人和事的深度和广度式的。然而,哪有那么简单?哪有那么轻易?如果人极其复杂的内心靠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展现,那就简直就是把文学当作了应用题来做,还要作家干什么?这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和无奈——也许,这还可能被作为一种有学识和创新,而被歌颂和得意吧,唉。一些有关作家的内部梗,只能体现作家的内部趣味,拿出来难以引起共鸣,只能觉得狭隘,而且有些尴尬。整个就是一个大的书本理论和具体人事相互印证的读书笔记,理论还没有深入系统掌握,过于着急的拿出来运用,可能以为是完成了“交叉学科”式的创新和深化,其实只是浮皮潦草地生硬嫁接,说实话,体感是比较差的。高知识含量、高智商、深刻、洞察人性、精密复杂、…… 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大概不是这个写法。去年国贸有一个全国的电视剧论坛,作者东西好像是唯一一位现场签名赠书的作家,就是这本《回响》。网剧《回响》由小宋佳主演,冯小刚导演,虽然没有到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人世间》那样的程度,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带火了原著。说实话,对茅盾文学奖这一个宝贵的名额感到有些遗憾。实在没有太多可以分析的了,也就不硬逼着自己非要写多长,这篇就这样吧。(注:本来上面已经把主要感受都写得差不多了,就想就此收笔;但隔天回头感觉好像说的有点抽象,于是就补写了下面几段;又感觉之前整体抽象、简略的写法也成立,有自己的逻辑,已经比较完整,不好往里面插;就单独放在结尾,当作补充说明吧。)
冉咚咚被慕达夫如此不离不弃,又被邵天伟这位同事弟弟如此迷恋,虽然作者似乎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一下原因,但是显然过于公式化,至少从阅读感受,她不具备那么令人爱恋的魅力,大概是作者目标性很强地要把她塑造得迷人,认为有所谓心理学的支撑就可以成立,殊不知文学不是应用题作业,心理学的分析也不是这种路子和程度。慕达夫与贝贞,把文学作者与评论者推向了某种刻板印象,解扣还来不及,偏要自己系扣,也着实令人感到困惑。徐山川-沈小迎-夏冰清-徐海涛,这一组婚外恋+亲戚关系,就是一般电视剧或者通俗小说的桥段。案件实质的核心人物吴文超,被设定为童年阴影造成了心理问题,靠妈妈的安抚回归。至此,总体来看,《回响》是以悬疑、警案的旧瓶,装偏心理学精神分析方向的也不算新的酒。通过看书自学是获得了一些知识,并且生吞活剥的运用,可惜不系统、不深入,因此不地道、不到位。无用论对于文学还是学术,大约都有点儿两边不靠,就着实有些尴尬。所以,整篇就呈现出一种速成的、组装的、某种塑料制品的即视感,令人感觉不适——既不合适,也不舒适。心理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议题,关注这方面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想写好,得多坐一些年的冷板凳,将心理研究化入文学的血液中,才有可能完成理想的融合。且先不说那些理论,一百多年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几十年前的赫尔曼·黑塞,等等,已经把心理刻画到了何种程度呢?别着急,下苦功,扎实写。2025.5.3-6一直在观摩作品的过程中,但之前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时间、精力等把感受都写出来,趁着五一补一些吧,并附上自己选择的排名。牵扯的因素非常的多而复杂,如果把理由都写出就需要太多时间精力了,所以最后依据的是整体把握上的一种直觉。当然,可能随着我的学习、思考和实践,这些作品在我心中的排名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也会在更新中不断地调整。中文长篇小说我的选择排名:No.1《白鹿原》陈忠实(茅奖第四届)(20世纪华文百强小说第38)No.2《芙蓉镇》古华(茅奖第一届)(20世纪华文百强小说第68)No.3《宝水》乔叶(茅奖第十一届)No.4《遥远的救世主》豆豆(奇书)No.5《长恨歌》王安忆(茅奖第五届)(20世纪华文百强小说第39)No.6《雪山大地》杨志军(茅奖第十一届)No.7《生命册》李佩甫(茅奖第九届)No.8《平凡的世界》路遥(茅奖第三届)No.9《应物兄》李洱(茅奖第十届)No.10《喜宝》亦舒(20世纪华文百强小说第91)No.11《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茅奖第三届)No.12《千里江山图》孙甘露(茅奖第十一届)No.13《人生海海》麦家No.14《抉择》张平(茅奖第五届)No.15《英雄时代》柳建伟(茅奖第六届)No.16《解密》麦家No.17《秋园》杨本芬(本分)No.18《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夹生)No.19《花腔》李洱(过誉)No.20《人世间》梁晓声(茅奖第十届)No.21《回响》东西(茅奖第十一届)邢奕叡:我是家庭的一份子——《借东西的小人》读后感
作者:成师附小5年级8班邢奕叡
“这是一只眼睛,或者说它看起来像一只眼睛,像天空的颜色一样明亮,一只跟她自己的一样的眼睛,但巨大无比,一只闪亮的眼睛,她吓得透不过气来,坐起了身子。”这是《借东西的小人儿》这本书的片段,我深深地被这个童话故事吸引。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小女孩一家的故事,她们很特别,只有小拇指那么大,所有的生活用品和食物都是“借”来的,她们小心地躲在古老的时钟下面,过着不能让大人世界发现的生活。这天,小女孩儿和爸爸一起去借东西,一不小心,被一个大人世界的小男孩儿发现了,爸爸一慌神,从高处跌下来受了伤。从此,借东西的重任落在了小女孩身上,小女孩没有退缩,勇敢地挺身而出,承担起了家庭借东西的责任,让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我很欣赏这个小女孩儿,她很爱她的家人,在家人有困难、家庭出现危机的时候,没有担心自己小,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小女孩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脑海里全是小拇指大的小人儿。晚上我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我和爸爸变成了小拇指大的人,家里没有糖了,我们要去“借”糖。我们首先要经过一个巨大的柜子,爸爸把挂勾掐在缝隙里,很快的从柜子上滑了下去,可是这个时候,突然绳子断了,爸爸摔了下去。我看见了,赶忙一把拉住爸爸的手,可爸爸太重了,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在这紧急关头,我发现桌上有一个双面胶,我立刻把双面胶粘在自己手脚上,把爸爸的手也用双面胶和我的手粘在一起,我们一起奋力向上爬去。终于,我们到达了安全的地方。爸爸欣慰地拍了拍我,说:“小伙子,长大了,真棒!”
叮叮叮,闹钟响了,我睁开眼睛,原来是个梦。我很想对爸爸妈妈说:“你们的儿子长大了,我是家庭的一份子,请你们相信我,能够为你们做很多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