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16:58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大学动画专业自我鉴定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完成这份自我评估:
"点亮动画之路:撰写大学动画专业自我鉴定时应注意的关键事项"
大学时光如同动画片中的蒙太奇,充满了色彩斑斓的经历、技能的磨练与成长的蜕变。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而言,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自我鉴定,不仅是回顾过往的总结,更是展望未来的蓝图。它不仅是向学校、老师展示你的学习成果与个人素养的窗口,也可能成为你未来求职或深造时的重要依据。因此,认真对待并注意以下事项至关重要:
"一、 内容真实,展现个性:"
自我鉴定的核心在于“自我”,切忌空话、套话连篇,更不能过度夸大或虚构经历。真实是第一要素。要基于自己大学期间的实际学习情况、项目经验、实践参与、性格特点等,进行客观、诚恳的描述。思考: 你掌握了哪些核心动画技能?(如:手绘、二维/三维动画制作、角色设计、故事板创作、运动规律等) 参与了哪些有代表性的动画项目?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遇到了什么挑战?如何解决的?学到了什么? 除了专业技能,你的软实力如何?(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创新思维、艺术审美等) 你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你的学习和创作? 用具体的
作者:黄昱宁
一
与马伯庸的其他作品类似,《长安的荔枝》也是那种一边读书一边眼前就出现画面、然而真要投入影视改编又不见得那么容易的作品。《长安的荔枝》的核心事件特别集中,切入点巧妙,事件和人物的弧光同步伸展,历史时空里的现实性浑然天成:大到政治暗流,小到职场生态,荔枝虽小,五味俱全。
于是,我们在2025年初夏,就迎来了影视界蜂拥荔枝园的盛景:大小屏幕,此起彼伏,花开两朵,各表“荔枝”。
电视剧首先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原著太短。
版面字数九万的小说,如果不加叙事线,那也就是个限定剧的容量。对于一个叙事时空从西北横跨大半个中国直抵岭南的大制作而言,如果完全忠实于原著,那么这笔投入产出的账,怕是精算师李善德也算不过来。要知道,即便是马伯庸改编剧中时长最短(十四集)的《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由作者亲自操刀编剧,也还是必须把这个原先纯考据的故事戏剧化,给男一号帅家默加杀父之仇,给男二号程仁清添亡妻之恨。
曹盾导演的改编思路,大体沿袭的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做法:加人物,加行业,加往事,以转运荔枝为圆心,将圆规的针尖伸至最远处,撑开整部剧的叙事时空。
其实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里就可以看出,曹盾对还原并拓展马伯庸小说中独特的“命名”与“格物”、营造一个非古非今却又宜古宜今的时空的兴趣,不亚于对情节线的推敲。所以,时隔数年,我对《长安十二时辰》留下的最深印象,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长安城一百零八坊的质感,地下城的三教九流和波诡云谲,以及剧中对大唐情报系统(望楼)鲜活灵动的、近乎科幻的呈现。
剧版《长安的荔枝》几乎如法炮制。于是,除了原著里李善德转运荔枝的情节之外,电视剧安排岳云鹏(郑平安)也领到了一项几乎与主线分量相当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左相派出的“暗桩”身份,打入右相在岭南的势力范围,既搞谍战,也报家仇。遵循着电视剧的情节基本法,这两项任务阴差阳错地纠缠在一起,有几集就像进入了鬼打墙式的内循环,除了肩负着给叙事扩容的重任之外,也增加了鲜明的喜剧色彩。
二
平心而论,编剧在两件“不可能任务”的“并线”上耗费了不少心力,导演则利用拍摄手法的翻新又加上一层buff。比如第二集在“潘宝之死”时用两分半钟玩了把娴熟的(伪)一镜到底,再比如被很多观众津津乐道的第八集“斗鸡”动作由真人演员呈现,都产生了相当讨喜的视觉冲击力。最后几集在倒叙前情往事时,分别以木偶和动画来表达,也算是挖空了心思,用足了视听语言的表现主义。
第27集,李善德初见右相杨国忠,原著中是花园秘会,节奏平和舒缓;到了电视剧里,遭遇战被安排在众目睽睽之下。李善德又是拦马又是递札,杨国忠按唐律,让当值小吏披上李善德的官袍代其承受杖责。
于是,我们看到,李善德在墙上当众“板书”转运荔枝方略(此处与原著相似),而身边就是当值挨打的现场。像这样在文字中未必容易被人接受的情节,通过视听语言的渲染,得到了有效的合理化:板书战战兢兢,杖责声声入耳,镜头来回横切,观众就容易代入雷佳音凄惶的表情与动作,体会其进退两难的处境。这样的镜头调度不仅强化了电视剧的特长,甚至好像直接把观众带入了小剧场。
然而,剧版《长安的荔枝》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首先,岭南部分的置景,似乎与长安部分有一定差距,“棚感”稍重——按我的揣测,观众在播剧期间对打灯太亮、近景过多之类问题的吐槽,或许都与置景不够自然有关。
与技术上的瑕疵相比,叙事上的悖论更不容易解决。
《长安十二时辰》原本就是一个与美剧《24小时》同构的反恐故事,尽管最后成片引入太多线索——最应该向《24小时》抄的作业却掉了链子:十二时辰被活活拍出了48集,“实时对应”的时间节奏名存实亡,变成了“拍一(集)拖一(集)”的反复延宕——但毕竟,在该剧的情节线上叠的罗汉,都是为强化主线服务的。
相比之下,《长安的荔枝》调和两条线的难度要大得多。“喜剧谍战”与“生死物流”并不具备天然的兼容性,它们时而互相牵扯,时而彼此冲突,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候只能靠几位演员的勉力表演来维系,这就多少有点不妙了。
看到最后十来集,我都替李善德着急。这一路本就是天灾人祸千难万险,还要承受如此繁重的叙事任务:这个扣要解,那条线得圆,李善德辜负了苏谅,为什么没有表达足够的歉意——观众不高兴;牺牲了林邑奴、郑平安和狗儿,怎么都没有剧情表现他的悔恨与伤心——观众更不满意。前面撒的线头越多,后面收线就越容易百密一疏。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回到故事的起点,会发现编导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荔枝这个故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究竟在哪里?增加情节支线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削弱那个点?其间的增益与损耗,究竟怎样计算才合理?
在拍摄电影版时,导演大鹏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
三
从最终的成片看,大鹏的解题思路很实诚也很巧妙。
他懂得,《长安的荔枝》这个故事,最鲜明的记忆点并不是“任务”的“不可能”,而是“任务”的“无意义”——是内在的荒诞性与外在的“不成功便成仁”之间构成的尖锐而痛切的矛盾。
杨贵妃在生日那天,必须吃到在当时物流条件下难以长途运输的荔枝——打着这个幌子建立的项目,不得不算尽朝野各方政治势力的机关,耗尽沿途人力物力乃至无辜的生命,并且彻底地改变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这个荒谬的不等式(“孰轻?孰重?”)所折射的时代兴衰,是这个故事真正的戏眼,必须作为影片的底色,强有力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不过,在商业片的语法中,任务内核的虚无与商业片往往自带的“励志”属性其实是有潜在冲突的(007和《碟中谍》就不可能容许这样的虚无),与当下在大银幕上最奏效的公式——视觉奇观+直接简单价值观输出——也有些微游离,这里的“孰轻,孰重”,构成了电影叙事的最大难点。
最终的结果,是走了一条小心拿捏的折中路线,但大鹏将比例火候,把握得颇为得体:“大唐职场牛马”的现实观照与喜剧元素,大体集中在前半段,让人物与事件的弧线渐进爬升;后半段,李善德的转运实验获得初步成功,他本人被迫深度卷入官场系统,牛马一度头顶“老板”的光环,身不由己地成为压榨生态链的重要一环。
此时,他不得不面对的困境是:我不砍荔枝,荔枝因我而倒,我不杀骑手,骑手因我坠崖。人物弧光在升至顶点时徐徐下落,那层深刻而荒诞的底色渐渐露出端倪。这是传统商业片“升级打怪模式”的一种变奏。
四
基于票房压力,这样的变奏处理得小心翼翼——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大鹏显然并没有将《长安的荔枝》变成小众艺术片的企图与必要。
所以我们会在影片行进至四分之三处看到典型的好莱坞制胜法宝如期而至:大反派鱼常侍对荔枝路线的“杀无赦”式阻截,追马,杀戮,悬崖,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
好在,纵观全片,可以看出为了让李善德的思想转变历程不过分突兀,为了让内核与表象不出现明显的割裂,编导埋了聪明的伏笔,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弥合的努力。
在电视剧中早逝的李太郑玉婷,在电影里复活。尽管着墨不多,但作用很关键。在前半段,她的目光、耳光与泪光,除了嵌入整体喜剧氛围之外,也仿佛始终在暗示、消解着李善德走向“成功学”的可能——当李善德在重重雾霭中横冲直撞时,她是前方站在高视角上的一道清醒的路标。最后那一句“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是含金量很高的台词,将一叶浮萍所能体现的自由意志(尽管有那么一点理想化)提升至极限。
电影对胡商苏谅的安排,比小说原著与电视剧,都更契合读者的心意。他的黯然出走与江湖救急,都出现在合适的时机,既满足了通俗层面的“升级打怪”需要的峰回路转、绝处逢生,又在精神内核上让李善德找回了初心,为后来李善德近乎赴死般对右相的终极摊牌做好铺垫。
另一个同样改得出彩的人物林邑奴,在“最后一分钟营救”时承担了“小人物爆发成超级英雄”的高光功能;与此同时,他的以命相搏换来的不过是最后留下那几枚荔枝,任务的“不可能”与“无意义”再次构成具有反讽力度的交叉点。这个人物的落点也做得很好,观众的意难平,最终在对“林邑奴”化身成“林邑人”的墓碑特写镜头中,略受抚慰。
没看电影之前,我对高潮部分“红尘一骑妃子笑”的工整的图解,也怀有一丝疑虑,担心会失之流俗。然而实际看到这一幕时,我还是被精准地打动。
古道,西风,白发,疲马,死士,散落一地的木棉花,掠过一格格窗户——并不全是奢靡浮华——窗格里最动人也最揪心的是浑然不知大限将至的盛唐俗世人家。那一刻,我想,李善德打马走过的,也是大唐叙事的分野,是急转直下,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的界碑。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坚决给了一个具有强烈反讽意味的结局。电视剧延续整体上的权谋氛围,安排了一个刻意为之的反转,幻灭的李善德故意在最后关头提前催熟荔枝,令其变质。于是,到了圣人与贵妃嘴边的荔枝,被弃之如敝屣。电影的安排更简洁:特写的荔枝,贵妃的气息,被转移的注意力,终究也没触及荔枝的手。
这一场同题作文最终达成了令人欣慰的默契:这荔枝,不吃也罢。(黄昱宁)
来源: 文汇报
一边是坚守传统的严格训练,一边是结合现代技术的舞台呈现,马戏团正努力唤起年轻人的关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摄
黑龙江齐齐哈尔有两张广为人知的名片:一个是“齐齐哈尔BBQ”,另一个是象征吉祥如意的丹顶鹤。
齐齐哈尔还有一张名片,随着时代发展,逐渐被人淡忘。它就是拥有73年历史、被多位国家领导人接见的齐齐哈尔马戏团,该团也是国内少有的以“马戏团”名称注册的国有杂技团。
前两天,齐齐哈尔烤肉美食节开幕。作为活动表演者之一,齐齐哈尔马戏团为游客奉上了多场演出。很多人以为这是从外面请过来的马戏团。殊不知,他们已扎根黑土地数十年。
娱乐多元化的当下,马戏团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哪里?如何迎合“Z世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喜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两家马戏团、多位00后学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
“黑土杂技”走向世界
今年42岁的李欣辛是黑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空中飞人”项目)。出身杂技世家的他,13岁来到齐齐哈尔马戏团,“我们一家四代都在这里”。
李欣辛记得,当时家人把自己送到马戏团,是看好马戏的未来,“那个时候马戏很吃香。2000年我就开始去各国演出。出国对当时的人来讲,很奢侈”。
之所以出国机会多,是因为齐齐哈尔马戏团在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各种国际比赛崭露头角,声名鹊起。
“外国人就喜欢看刺激项目,越惊险越喜欢。”李欣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后来他们从朝鲜引入了“小飞人”项目,增加难度推出了“空中飞人”项目。
“我们当时是国内第一家引入“小飞人”的,改进后,我们的难度遥遥领先。这个项目差一秒,两个人就会撞上,十分惊险。”李欣辛说,后来,他们凭借这个项目,于2007年获西班牙第二届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扩大。“2007年,我们在丹麦97个城市参加商业巡演,老外很认可我们。”
外国人对中国杂技的态度是一点点好转的。李欣辛记得,2000年他去美国演出时,当地并不认可。“说我们的舞美简陋,服装也不大胆,很保守。再就是音乐,美国人对咱们的民族音乐不太感兴趣,他们很喜欢摇滚乐。前些年我们去的时候,人家都给我们重新包装、重新排练。”
随着出国次数增多,齐齐哈尔马戏团也在适应国外观众的喜好。“我们也有针对性地调整服装和配乐,后来人家就不会重新编排我们的节目了。”李欣辛说。
屡次代表中国出征国际比赛,齐齐哈尔马戏团也被商务部等多部门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这块牌匾至今仍挂在齐齐哈尔马戏团办公楼大门的上面。
扎根黑土地几十年,齐齐哈尔马戏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演员关键在这里工作33年了,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广袤无垠的黑土、四季分明的气候,造就了东北马戏的独特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
在多重冲击下思考自身价值
然而,支撑这种风格的是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和对技艺的极致追求。
7月16日,记者在齐齐哈尔马戏团,看到了一群小演员在排练“悬空走钢丝”。孩子们面孔稚嫩,看上去只有十几岁。其中一个小女孩悬在高空,细细的绳子在她脚下微颤。她屏住呼吸,极慢地探出一步。脚尖绷紧,小心翼翼地寻找那根维系平衡的线。身体像一根绷紧的弦,每一块肌肉都在无声地对抗着地心的牵扯。
已经转到教师岗的李欣辛说,近10年来,团里进的新人不多,大概有十三四个。
他坦言,现在不好招人,“练杂技不是在大街上随便抓个人就行。有时候我们觉得这个孩子喜欢杂技、身体素质也可以,但家长不同意,不想让孩子吃苦,阻力很大”。
这两年,齐齐哈尔马戏团引进新人,是去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挑人。这些孩子多数认可杂技,并想把杂技作为一生的事业。他们在学校已经练了好几年基本功,有一定水平。
除了引进人才存在一定困难,这两年,也有演员陆续离开,“他们觉得杂技没有前景”。2018年左右,李欣辛教12个孩子“悬空走钢丝”,“现在就剩俩,全都不干了”。已经离开的孩子,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学修车、理发。
李欣辛理解这些离开的孩子。“多种因素影响下,我们现在出国任务越来越少。大家都想出国,因为挣得多。”
面对现实经济压力和职业前景疑虑,如何留住这些年轻人,事业编制成了最后的“杀手锏”。
李欣辛有个徒弟,已经练杂技7年了,“业务非常好,练的节目也多”。一天,他突然提出不想干了,想去深圳打工。“我就做思想工作,让他再等等事业单位考试。第二年他参加考试,考进来了,就没走。”
90后青年演员王在宇也认为,编制是稳住年轻人的一大“利器”,“毕竟代表着铁饭碗嘛”。
从艺多年,他觉得一些人对马戏依然有滤镜:“你跟有的年轻人说看马戏,他们觉得就是猴子骑车、熊钻火圈之类的表演。喜欢小动物的年轻人觉得太残忍了,不想看。但这是一个误区,马戏早就没有驯兽表演了。不能光听别人说,就对马戏产生误解。”
虽然遇到了一些挑战,但齐齐哈尔马戏团的演员们表示,他们依然觉得杂技具有时代价值。
李欣辛认为,齐齐哈尔马戏团已经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我们以前参加国际比赛,都要求对方报幕的时候带上齐齐哈尔。外国人可能知道北京、上海,但肯定不知道齐齐哈尔。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这座中国小城。”
00后演员谢嘉豪经常刷短视频。他发现,一些素人发的炫酷视频,很多都有数十万人次的点赞,“杂技也很酷炫啊,我相信年轻人一定会喜欢”。
关键从事表演之余,还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和传承工作。在他看来,杂技代表中国文化。“我们团现在有10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智慧结晶应该传承下去。”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于学斌认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在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历史的连续性和未来的可能性。其价值不能仅用当下的观众数量或经济效益来衡量。
老技艺如何吸引年轻人关注
关键觉得,不是杂技不好看,而是现在的年轻人对杂技无感。“我们出去玩,可能说看看电影啊,去商场走走啊,很少有人说去看马戏,大家对这个没概念。我觉得应该多宣传,让更多年轻人知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名00后大学生,他们均表示,对马戏不了解,也不会主动想看。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生崔鑫焕表示,她理解的马戏还是动物表演。
同样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杨志成喜欢马戏,“可我不知道哪有马戏。我觉得我们00后还是比较喜欢新奇的东西,传统马戏挺难博眼球的。现在喜欢二次元的年轻人很多,复原一些动漫里的特技动作,结合一下应该会很好”。
黑龙江东方学院毕业生杨宇豪认为,应该多在短视频平台宣传,“快剪几个精彩镜头,比如那种难度系数很高的动作”。
这些来自年轻人的建议,与齐齐哈尔马戏团自身的思考不谋而合。
“老百姓正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让他们适应我们,我们必须想办法适应他们。”王在宇觉得,马戏想要赢得年轻人的关注,应该加入一些他们喜欢的东西,“国潮、二次元,我们也在研究是否能加到表演里”。
一些现代舞美技术也逐渐加入了表演中。李欣辛说,他以前表演时,只有一个大灯外加一些小彩灯,“我们现在有LED屏幕,舞台也做了很多改进”。
市场化运作的马戏团,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相比国有马戏团更快。7月18日下午,记者在哈尔滨融创乐园看了一场马戏,这是今年5月推出的项目。哈尔滨融创乐园相关负责人提供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宣传资料显示,采用“360度环绕式光影科技与沉浸式剧场设计,结合悬浮水幕、极光粒子特效等,突破传统马戏时空边界,构建超现实观演场景”。
对比记者6月22日看的齐齐哈尔马戏团表演,最直观的感受是,哈尔滨融创乐园马戏的舞美效果更具现代感,但节目难度略低于前者。
王在宇也来哈尔滨融创乐园“学习”过。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各有各的亮点吧,我们欠缺的是舞台舞美方面的设计。”
哈尔滨融创乐园相关负责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们以市场化方式运营马戏,能以最快速度响应年轻人需求。自上演两个月来,经初步调研,观众满意度超过90%。
“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马戏,我认为应该增强品牌意识。”于学斌建议,通过时下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表达方式打造马戏品牌,拉近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政府也要支持,比如有重大活动,可以让本土马戏团上台表演,让更多人知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