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18:29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寒假自我评价的范文,以及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希望能帮助你:
"范文:"
这个寒假,我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在休息放松的同时,我也积极安排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收获颇丰。
首先,在"学习方面",我没有放松对知识的追求。我认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并在此基础上,复习了上学期学过的知识,巩固了薄弱环节。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了新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预习,为新的学习任务打下了基础。此外,我还阅读了几本课外书籍,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业余生活。
其次,在"生活方面",我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坚持每天锻炼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我还帮助父母做家务,分担了家庭责任,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也增进了与家人的感情。此外,我还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了他人,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最后,在"思想方面",我积极反思,提升了自我。我回顾了过去一年的成长与不足,明确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学习效率不够高,时间管理不够合理等。在新的学期里,我将努力改进这些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这个寒假我过得很充实,收获了很多。我不仅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努力
23岁那年,芳芳觉得自己好像“觉醒”了。
在此之前,作为潮汕家庭的长女,她的人生轨迹早已被传统责任框定——好好赚钱,照顾4个妹妹和1个弟弟。
13岁考上初中,每个夜晚和周末她都要去工厂里做工。16岁考上了高中,她却被迫辍学前往深圳打工补贴家用。在那个陌生的城市里,年轻的芳芳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在苛刻的老板娘手下咬牙坚持,并将微薄的工资汇回家。
无数个夜晚,同一个梦境反复出现:她穿着校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身边都是熟悉的同学。这个梦,一做就是很多年。
长久以来,她都默默接受着命运的安排,因为“长女如母”的责任深深刻进她的骨血里。直到互联网的信息闯进她的视野,那些自信而又充满活力的故事让她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
于是,“学历”——那个一直压在芳芳心底的一块石头,也成了前方悬着的一盏明灯。2021年,23岁的芳芳报名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是她第一次努力地为自己做一件事。
根据教育部公报,2023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考”)报考人数达582.14万人,取得毕业证书42万人。在高考这座“独木桥”外,自考为很多人提供了另一条路。
然而,部分专业停考的消息,让许多像芳芳一样的自考生陷入了更深的迷茫。或许自考并不是唯一出路,他们仍然在努力,等待着另一个答案。
2023年4月15日,芳芳在东莞参加自考。受访者供图
圆一个“大学梦”
4月13日下午5点,随着铃声响起,芳芳放下卷子,从深圳一所中学的教室里走出。她刚参加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科目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这是她的最后一战,走出教室,心里除了忐忑还有点兴奋——或许这场跨越了4年时间的自考,终于要迎来一个句号。
2021年4月,还在东莞工作的芳芳,通过社交平台第一次了解到自考。这是我国从1981年开始试行,1998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教育制度,像一扇没有门槛的大学之门:无需入学考试,几十元报名费即可参考,全凭自学通关。因为初中时语文成绩最好,芳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自考的时间不同省份略有不同,但大多集中在每年的4月和10月,一次最多可报考4科。在此前的4年里,芳芳先后考过了12门科目。这是最后一门,通过后就可以领取专科毕业证。
考前两个月,芳芳开始冲刺学习。清晨拥挤的地铁上,她握着手机刷题;午休时分,同事们闲聊的间隙里,她低头默背笔记;晚上10点,当整座城市渐渐安静下来,她的台灯依然亮着,书页翻动的声音在夜里格外清晰。
临考前一周,芳芳焦虑得辗转难眠,那些模拟题的答案像走马灯一样,不受控制地在眼前轮番闪现。考前她迷迷糊糊地做梦,梦到考试通过之后,自己开心地拿着大学的毕业证。
深圳的另一个考场里,刘洁也结束了自己的考试。这次她考了3个科目,其中就包括芳芳考的那一门。看到卷子时,她心里就咯噔一下:题目有些偏,许多内容她都没背过。
备考的这段时间,恰逢她记忆力的低谷期。今年1月,她刚刚生完二孩。刚出生的儿子每晚半个多小时醒一次,将刘洁的睡眠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
丈夫一周上六天班,家里老人挪不开身,刘洁只能独自照顾婴儿。孩子不分昼夜地哭闹,时常将刚睡着的母亲惊醒。有时刘洁醒来,发现手机屏幕还亮着,上面是自己睡着前未完成的模拟题。
为了让丈夫和大女儿睡好,刘洁晚上带着儿子睡在客厅。直到考试那天,她也没能睡上一个整觉。她感觉记忆力下降得厉害,去年背过的知识再看时已记不清了。
然而,这次考试对两人的重要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场——这是广东汉语言文学自考专科的最后一次考试机会。
2022年5月16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发布停考通知,宣布22个专业2026年起不再颁发专业证书,其中便包括汉语言文学的自考专科。一个月后,广东省自学考试委员会也发布了停考通知,宣布在过渡期内,停考专业的相关笔试课程将继续安排考试至2025年4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自考诞生时,由于通过高考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非常有限,需要其他类型的考试作为补充。但现在,高考的准入条件已逐步放宽,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力者均可报考。这使得许多社会人士也能直接参加高考进入高校。
“这些通道打通之后,许多人完全可以借助高考来提升学历,对自考有需求的人数自然就减少了。”储朝晖觉得,这是部分专业停考的原因。
这是过渡期结束前最后一次机会,由于剩下的课程不多,他们都想尽力追赶把考试完成。在出成绩前十多天,芳芳还特意去深圳的伯公庙拜了一下,祈求能顺利通过。
5月9日是成绩公布的日子,芳芳没有勇气自己查分,是妹妹帮她看的。51分,只差9分就及格了。拿到成绩时,芳芳的“大学梦”,碎了。
2023年夜里12点,一位考生在职工宿舍蚊帐里开着小灯学习。受访者供图
迟到的课堂
对于“上大学”这件事,芳芳一直是有执念的。
她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连生四胎女儿后,终于在第五胎迎来一对龙凤胎,比芳芳小8岁的弟弟。
这个八口之家仅靠一两亩薄田维生。父亲在附近打零工,母亲照料孩子,作为长女的芳芳早早就担起半个家长的责任。初中,她带着三妹去邻村袜厂做工:每天放学后4点到8点,周末全天,姐妹俩把袜头的两面串在机器上缝起来,月收入合计2000多元。
16岁中考后,家里人托关系在深圳给芳芳找了一份皮具店的工作,月薪2500元。她没有踏出过村子,曾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模糊的想象。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同龄人,每逢回乡总是光鲜亮丽,芳芳偶尔也会心生羡慕。
可真正开始打工,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她和工友挤在一张单人床上,每天工作12小时,干的却只是带客人看货的重复活计,学不到任何技能。
一个月后,中考成绩出来了。虽然没有考上如愿的学校,但分数线也够一所尚可的高中。芳芳想要回家上学,母亲本已答应,但老板娘不想失去这个听话的劳动力,反复游说她的母亲和小姨。
“你不能那么自私,家里还有那么多弟弟妹妹,穷成这样,早点赚钱才是正经事。”小姨的话像最后一记闷棍,加上家里一直灌输“女孩子读书没用”的观念,芳芳最终留在了深圳。
后来,老板娘家的保姆辞职,芳芳的处境急转直下。她被安排住进保姆房,凌晨5点起床做早饭、打扫卫生,晚上9点下班后还要去超市买菜,照着菜谱给全家人做饭。工资一分没涨,辱骂却成了家常便饭。最荒唐的一次,凌晨3点,老板娘一个电话打来,命令她去照顾生产的弟媳。
每次她偷偷给妈妈电话哭诉想回去上学,妈妈总将这个问题回避,叫她再忍忍,“外面打工哪有不苦的?”逆来顺受的芳芳也只能强忍泪水,捱了一年才成功离职。
后来芳芳辗转跟随表哥、舅妈打工,她觉得自己越来越与社会脱节,但上学的想法一直没有中断过。每逢开学季,她都很羡慕弟弟妹妹能继续读书。而自己上学的模样,她只能在梦里见到。
与芳芳一样,29岁的湖南人王丽也在年少时早早离开了校园。高二会考结束后,她因早恋辍学,次年便结婚生子。在与前夫共同生活的十年间,他们先后尝试了四次创业:手机店、早餐店、坚果店和摆地摊,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一次创业失败后,王丽找了一家客服公司上班。因受领导赏识,仅用两个月时间,她就从普通员工晋升为管理10人团队的组长。随着工作深入,她逐渐意识到自身管理知识的不足。最初只是想学习管理技巧,后来索性报名参加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科自考,用考试督促自己完成学习。
虽然尚未完成全部考试,但王丽觉得,自考这3年的成长远超过去10年。不同于儿时被迫学习的状态,现在的她把解题当作一种游戏,每完成一道题目都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18岁刚与前夫恋爱时,王丽曾多次表达继续求学的愿望,但前夫总是刻意不理睬。直到某次醉酒后,前夫才吐露心声:身边人都说如果她去读大学就不会再跟他在一起,因此他百般阻挠。
去年,王丽终于下定决心结束了这段婚姻。如今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她已被提拔为储备主管,管理着40人的团队。但想要顺利转正成主管,她还需要提交学历凭证。
王丽的笔记。受访者供图
一条新的出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5%。尽管社会上偶有“学历贬值”的说法,但不可否认,学历仍是就业市场重要的敲门砖。对于那些未能通过高考“独木桥”的人来说,自考无疑提供了另一条出路。
刘洁想要自考的最大原因,简单却沉重——她不想让女儿再经历一遍她的人生。
30岁的刘洁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在深圳打工,家里4个孩子全丢给爷爷奶奶拉扯大。每当看到家长会别人有父母出席,她总会掉眼泪。学校的公用电话前,她攥着听筒,听着父母匆匆的叮嘱,可话费太贵,不到五分钟,电话那头就会传来“嘟嘟”的忙音。
高一时,因遭受同学言语霸凌,刘洁深陷抑郁,最终辍学来到深圳和父母一起打工。
几年过去,刘洁也成了母亲。因工作太忙,她曾短暂将女儿送到茂名老家,让婆婆帮忙照顾。
但不到一年,她发现女儿的牙齿出现了“地包天”(反颌)。更让她心痛的是,女儿看她的眼神,像在看一个陌生人。当她蹲下身,张开双臂说“我是妈妈,过来抱抱”时,女儿竟怯生生地往后退。家里人告诉她,女儿有时会对着邻居喊“妈妈”。
刘洁的心都要碎了,她仿佛在女儿身上看到了自己命运的“轮回”。于是她把女儿接回深圳,反复辞职、找工作、再辞职,生活再苦她也要跟女儿在一起。
如今,女儿已经5岁了,即将面临上学的问题。刘洁知道,没有深圳户口,女儿迟早要被送回老家读书。于是,自考,拿一个大专文凭,给女儿挣一个留在身边的资格,这成了她心里最深的执念。
自考也弥补了山东人赵培的遗憾。高考落榜那年,他无数次哭湿枕巾,三本的学费一年要几万块,于是他拉着行李迈进了专科院校的大门。在全系240多名学生中,他的高考成绩排进了前3名。
刚进大一,赵培就在想未来的路怎么走。他不愿等待三年后的专升本机会,于是报名了本科自考,日夜泡在图书馆学习。三年后,他在获得大专毕业证的同时,也拿到了自考本科的学历证书。
赵培从不掩饰自己自考本科的身份,反而很骄傲当时的选择。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他依靠着自考本科的学历,成功“上岸”某机关单位,还拿到了北京户口。
他把自己的经历发到社交平台上,吸引了不少网友评论。“有些刚上专科的学生私信我询问下一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选一个未来想从事的工作,自考本科。拿到本科后,要么继续考研,要么直接参加工作。”
赵培的法律自考成绩单。受访者供图
未知的未来
如今,芳芳在深圳一家电商公司做直播助理,家距离单位地铁通勤两个小时。地铁口人头攒动,车厢内汗味弥漫。
这个工作对于她来说并不轻松:跟进订单、制作商品链接、配合直播流程……每天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多,等吃完晚饭、洗漱完毕,往往将近晚上10点才能休息。
这不是她理想的工作,却是待业三个月后,依靠妹妹介绍才勉强找到的。这也成为她坚持自考的动力:“也许学历能帮我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对于芳芳来说,自考,算是她真正为自己争取过的第一件事。她把备考的时间从每天的夹缝里挤出来,还曾因没有抢到考位跨城赴考,蜷在广州朋友家的沙发上睡了一宿。考点间的奔波更是煎熬,晕车的她总会在下出租车后呕吐。
为了4月的最后一门考试,她把此前七八年的真题都刷了一遍,把错题收藏起来反复练习。想到最后一次机会就这样流逝,那几天,她吃不下饭,整个人浑浑噩噩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当她在社交平台记录下这份遗憾时,意外引来了上百位处境相似的考生关注。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但大多只差一两门就能拿到毕业证:有人一门课考了五六次才通过;有人辞去工作专心备考;还有人挺着七个月的孕肚走进考场,在强烈胎动中完成考试。
与广东情况类似,全国多地自考停考专业都处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许多省份也为考生提供了解决方案:有的允许以其他课程替代停考科目;有的则允许在开考专业中选择同层次专业进行学分对接;还有省份为需求集中的考生额外安排了一次加考机会……
群里的考生们将各地的过渡政策整理成“调研报告”,这重新点燃了芳芳的一丝希望。
27岁的芳芳已经在外漂泊打工11年,累计给家里汇款超过30万元。家里用这笔钱盖起了小二楼,可她住过的天数加起来不到一个月。
她最羡慕的当年一起去隔壁村工厂做袜子的三妹。三妹很有主见,考上民办二本却因学费昂贵选择了大专,尽管母亲反复劝说“女孩子读书没用又花钱”,她还是靠着寒暑假打工和奖学金,硬是凑够了学费和生活费。
如今的芳芳,也逐渐从思想的桎梏中觉醒。最近几年,她开始为自己攒钱,偶尔出去旅游开阔眼界。回首往事,她总忍不住想:如果能够重来,不管遇到什么阻碍,她一定会坚持读书。“也许那样,我的故事会是另一个版本。”
(应受访者要求,芳芳、刘洁、王丽为化名)
来源:新京报微信公众号
老家位于河北的小伙Astro也上岸了公务员,不同的是,他是在加拿大做公务员。
“加拿大公务员的报考流程有点像企业招聘,每个人都可以一次性报很多不同的岗位。”Astro表示,他最近正在准备升迁考核,考核通过后工资到手能多1000加币(人民币5000元左右)。
在加拿大做公务员的两年多以来,发生了很多让Astro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比如说开会时领导会帮忙摆桌椅、工会十分替基层员工考虑、直属领导无法决定职工升迁……
Astro。图/受访者提供
以下是Astro的自述。
像企业招聘,笔试有一种形式是开卷考
我叫Astro,今年26岁,在加拿大做了快两年公务员。我是河北人,家里人知道我在加拿大上岸公务员后还挺高兴的。
一开始我也没想过要在加拿大做公务员,硕士毕业后,我入职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下简称BC省)的一家中小型公司。虽然加班不多,但因为工作氛围一般,有一定的压力,导致我患上了颈椎病,每晚疼得睡不着觉。
工作一年后,了解到加拿大的公务员比较轻松、稳定,便决定开始报名公务员考试。
加拿大公务员的报考流程和国内也挺不一样的,比较像企业招聘,首先需要去各级政府官网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大部分情况下,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笔试、面试题目,不像国内有全省统考。
只要持有加拿大合法工作签证或者本地身份的人都可以申请部分政府工作,没有特别的硬性要求。投简历时,简历中没有照片、性别、年龄和国籍一栏,更看重工作经验以及工作能力是否符合要求。
我当时投了挺多个公务员的岗位,简历通过后会进行笔试、面试。笔试有一种形式是开卷考,会先给应聘者几个题目,有一星期或几天不等的准备时间,可以搜集资料慢慢写,作答结束后再通过邮箱发回去。
笔试通过后会进行面试,面试难度还挺大的,很多情况下会大概提前一天发给应聘者准备,一般是四五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逻辑清晰、观点有力地阐述十分钟,中途不能停顿太久,否则面试官会判定这个问题的已经完成。
较为热门的岗位竞争也挺激烈的,并不容易通过。
从投简历开始,到最终拿到offer入职,整个过程也用了几个月。我当时也拿到了几个政府岗位的offer,考虑到工作地点以及薪资等条件后,最终择优选择了我现在的行政岗。工作内容则比较类似于国内办公室的岗位,主要负责整理材料以及管理项目等。
换了工作之后,我颈椎病也好了,工作氛围很友善,领导布置任务时也很客气,大多数时候都会用“Can you please”,请你把这个事干一下。工资每个月到手4000-5000加币(约合人民币2.1万-2.6万元),在加拿大算中等水平。
比较不好的点是没有食堂,也不会分配宿舍,但加拿大物价高,在加拿大吃饭住宿还挺贵的,吃碗牛肉面平均要15加币,所以基本上攒不了多少钱。
假期多,开会时领导需帮忙摆桌椅
我感觉加拿大政府对于很多资金支出都管得挺严的,比如说我之前组织过一个600多人的全体员工大会,因为场馆最多只能容纳300人,因此需分两天开会。而这两天的场地费、600人份的中午饭,再加上其他的费用,只批准了很少的预算。参会的员工只能吃比较基本的面包或者三明治,相当于咱国内一人发几个包子吃,有些人就会吃不饱。
Astro的午餐。图/受访者提供
优点是假期比较多,这边遵循8小时工作制,加班需要支付加班费。并分为“大周”和“超大周”,一周休两天后,下一周就可以休三天,刚入职第一年时年假为15天,会随着入职年限的增加增长年假,休假期间我偶尔会出去玩,或者做自己的自媒体账号。
另外,加拿大政府部门都有工会,工会是比较起作用的,职级较低的职员会更受工会保护。如果基层职工想投诉领导,工会便会参与介入,如果属实,领导便需接受相应处罚,
还有一点比较有趣的是,在很多会议前期,除了会议组织人员,都是领导在帮忙摆桌椅。结束时,也是领导帮忙收拾。基层员工只需要开会,开完会就可以离开。同时,直属领导并无法决定职工的升迁,无论是想升职还是调岗,都是需要像当初入职一样,去省政府官网去寻找想要的职位,并进行申请,重新递交简历、笔试以及面试。
升职后工资待遇也会涨,但到手的比例也会变低,而且随之而来需要做的事情也会变多,所以很多人其实还挺不想升职的,就是愿意做基层员工。我认识的一个加拿大人,他从20多岁入职,干到现在干了快40年,从未进行调岗或者升迁。
和国内比较不一样的是,在加拿大做公务员社会地位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高,其实就和其他职业都一样,拿维修技术工人来举例,很多人还会觉得做维修工人反而更吃香,因为掌握了一门手艺,工资也挺高。
在加拿大生活了这么多年,交了一些本地人朋友,但我始终不曾觉得自己完全融入当地的文化。比如说过节,我还是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有时候会参加拿大的一些节日派对,但从内心深处我并不完全适应。
幸运的是,加拿大的年假比较长,每次休年假我都会回国待一段时间,所以也会宽慰自己,即使留在国内工作,但在不同省份,可能一年也只能见到家人一次。
其实我一直都还挺想家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是无法代替的。可能未来我也会回国发展,国内可能机会更多。
转自:九派新闻
来源: 潇湘晨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