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创意》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18:59

怎么写《《创意》读书笔记》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创意》主题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内容充实、结构清晰且富有洞察力:
1. "明确核心概念与目标读者:" "核心概念:" 首先要清晰界定你所读的书中,“创意”究竟被如何定义?它包含哪些要素(如想象力、知识、好奇心、跨界、实践等)?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心理学、社会学、商业、艺术等)探讨创意的? "目标读者:" 思考你的读书笔记是写给谁看的?是写给同样对创意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写给需要将创意应用于工作/学习的学习者?这将影响你写作的侧重点和语言风格。
2. "深入阅读与精炼笔记:" "广泛阅读:" 不要只停留在书名和目录,要仔细阅读全书,尤其是核心章节和引言、结论部分。 "批注与摘抄:" 在阅读时,用不同颜色的笔或电子标注工具,圈出关键概念、核心论点、让你有启发的句子、重要的例子或数据。可以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或列表来梳理思路。 "提炼要点:" 不要试图记录所有内容,而是提炼出书中的主要观点、关键理论、重要方法或步骤。思考作者为了证明观点使用了哪些证据或案例。
3. "

一个创意活动,让孩子顺利从阅读过渡到写作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之一;

快乐与体验,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需求之一。


如何平衡这两个“重要”,让阅读与写作变成快乐而富有吸引力的体验,让孩子动手又动脑,最大程度迸发学习热情,挑战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学员王怡文老师,从教28年,她用一个创意活动,让班级里的孩子顺利从阅读过渡到写作。一起来感受下“谁动了我的棒棒糖”的神奇魔力~


王怡文

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


《写读后感》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也是这一册的习作重点之一。


写读后感,既需要阅读,又需要写作;既需要概括,又需要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没有充分的实践训练很难掌握。


可是一味的多读、多写,只会让学生久而生厌,事倍功半。于是我试着设计了“谁动了我的棒棒糖”系列创意活动,来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热情。


创意设计

“谁动了我的棒棒糖”系列创意活动,其实是将“写读后感”进行一次有趣的包装,融进好玩的游戏因素。


简单来说,就是指导学生将写好的读后感藏入自己制作的“棒棒糖”内,通过交流传递,拿到一个新的“棒棒糖”,再阅读其中隐藏的读后感和所推荐的书目,写出新的读后感,最后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比,体验交流、分享、写作和游戏的多重乐趣。


下面我来逐字拆解一下这个活动的设计想法:


“棒棒糖”

这里的“棒棒糖”,是学生加入自己的奇思妙想亲手制作的。大大的“棒棒糖”里隐含着一个“机关”(开口),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读后感、以及设计的漂流卡和糖果等礼物藏进去。“棒棒糖”的外观要尽可能漂亮、吸引人,但是不能署名,以免泄露秘密。



“谁”

“谁”是个未知数,为这个活动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也符合儿童的猎奇心理。


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棒棒糖”会花落谁家,会遭遇什么,于是做“棒棒糖”也好,写读后感也罢,都带上了美好的祝福和期盼。这奇特的阅读经历,也许会成为学生阅读和习作最好的内驱力。


“动”

“动”是谓语,做“棒棒糖”需要动,寻找“棒棒糖”需要动,写读后感需要动,交流、分享甚至吃棒棒糖都需要动……正是这一次次的动口、动手又动脑,让学生的身心都经历了一次美好的体验,感触也更加丰富。



“谁动了我的棒棒糖”

“谁动了我的棒棒糖”,既是活动主题,也成为一句非常顺溜的广告词,充满张力、召唤和互动,是写读后感系列活动最响亮的口号,也演变成五年级师生间非常有趣的暗语。


“棒棒糖对对碰”

最后的颁奖的时候,“优秀读后感”作者会感谢原“棒棒糖”主人推荐好书,一对对“偶然”相遇的幸运伙伴上台领奖的场面,我称之为“对对碰”。此外,我们也会通过照片和实物的展示,寻找每个“棒棒糖”的主人,也是“对对碰”。


活动流程


#

Step1:活动准备

1. 推荐好书;

2. 指导写读后感。

#

Step2:学写读后感

1. 阅读一本书,写读后感;

2. 制作“棒棒糖”,将读后感藏在里面;

3. 与自己的“棒棒糖”合影。

#

Step3:第一次分享

1. 在文化长廊摆放所有同学的“棒棒糖”;

2. 挑选自己喜欢的“棒棒糖”进行阅读。


#

Step4:再写读后感

1. 阅读“棒棒糖”推荐的书目;

2. 写新书目的读后感;

3. 班级读后感评比,交流推荐优秀习作。

#

Step5:第二次分享(颁奖典礼)

1. “谁是幸运的棒棒糖”摇号;

2. “棒棒糖对对碰”颁奖;

3. 分享读后感佳作;

4. 品尝真实的棒棒糖,分享喜悦。

#

Step6:社团分类

1. 读后感现场赛;

2. 读后感人人过关。


操作要点


“谁动了我的棒棒糖”读后感习作活动,在孩子的眼中,就是一场游戏。


恰如《游戏力》一书中指出:

游戏,是生命的本质,也是孩子的语言。用他的语言,才能最有效的让孩子知道:我们听懂了他的心声,我们赞赏他的努力,我们相信他能合作。

当然,“棒棒糖”毕竟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写好读后感才是这场活动策划与实施的内核,不断激发阅读、习作的动机和热情才是该创意活动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始终要注意:


指导写好读后感是重点

读后感,是连接课内和课外的桥梁,是表现阅读成果的重要形式。怎么指导呢?


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进行好书推荐和人物(事件)评论,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口语表达能力,为写读后感埋下伏笔;


进而依据“先写后教,以学定教”的习作教学宗旨,通过口头作文指导、学习优秀范例和反复的习作评点,明确“读是基础,感是重点”。


审视学生的读后感习作,发现大的问题:


1. 主要内容概括不简明,比较啰嗦;

2. 不知道该怎么写“感”,如何“感”得有说服力;

3. “读”与“感”割裂。


小的问题有:题目拟的相对随意;书名号的使用不够准确;“我”与“作者”的使用混乱等。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的读后感评点课力求做到“一评一得”,梳理出几种课型:专题评点式,五步评点式(分标题、开头、主要内容、感想和结尾五步),辩论评点式和竞赛过关式等,一次次评点,一次次夯实,不断提高。



营造浓郁氛围是外驱力

营造热烈的、浓郁的氛围让游戏进行到底、快乐进行到底:


(1)借助道具:做“棒棒糖”是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就像“火把节”的火把、万圣节的小鬼装扮一样,学生会因为好玩而投入大量的精力。


(2)海报、照片:对环境进行布置和渲染,让学生一进入“活动场”就被吸附和感染。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海报,与心爱的“棒棒糖”合影,看到或想起这些,便能唤起美好回忆。


(3)奖品设置:所有奖品都是超级甜蜜的棒棒糖,既可以收获快乐和成就,也能亲口品尝甜蜜的味道。


(4)评比颁奖:优秀读后感评比、“谁是幸运的棒棒糖”摇号、“棒棒糖对对碰”等等,设置了不少悬念,所有参与者都有可能获奖,人人都有机会。


交流和分享是最大内驱力

学生在习作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我到底为什么而写?我的文章写给谁看?

前一个问题需要有明确的写作动机,后一个问题需要考虑读者。“谁动了我的棒棒糖”系列创意活动中的交流和分享,恰好都能解决。


因为有道具、有奖品、有氛围,所以就是平日里不那么喜欢习作的孩子也有了外驱力;


因为“棒棒糖”是流动的,读后感是要漂流和评比的,所以不得不考虑除老师外的读者——于是不管推荐书目还是写读后感,都要尽可能考虑同伴的喜好,知己方能知彼;


因为写成的读后感或者体验日记是要一次次交流展示的,所以在同伴学习中更有内容可写,也会努力写得更好,习作的内驱力不断被激发。


效果评析


“谁动了我的棒棒糖”系列教学创意活动,对学生和教师的意义都不小:

学生:熟练掌握“读后感”写作

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


回顾“谁动了我的棒棒糖”系列活动,学生至少读了2本书,写了2篇读后感;参加了摸底习作、现场大赛和过关活动的3次集体习作;再加上日常练习——每个学生至少写过8-10篇相关文章。有自主习作的热情和这样充分的实践,想不提高都很难。恰如孩子们所言:


“谁动了我的棒棒糖”活动太好玩了,摇号、颁奖的时候我激动得不得了。可惜我与“超大棒棒糖”失之交臂,遗憾啊! 你已经把划掉的名字,回想过很多次了吧。


听了犹太教子的故事,我曾说:“爱书吧,书很甜”,被老师们夸赞不已;学会写读后感,拿到“优秀读后感”的探花奖,手捧大大的棒棒糖,我要高声说:“读后感,更香甜”。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佳作不断涌现,这里选取一篇《渔王和他的儿子》读后感给大家分享。


教师:以研修改进日常教学

读后感,对教师而言是一种常见文体,但少有老师会开展专项研究,可以以此为切入口、用研修的方式改进日常教学。


策划“谁动了我的棒棒糖”系列活动,既考虑了学生的发展,更兼顾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课例的形式循序渐进地梳理了读后感的指导过程(启动课、指导课和评点课);


制定了《五年级学生读后感习作的评分标准》,力求学生人人过关,教师心中有数;


全组教师通力合作、各显神通,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显著提升


所以老师们说:


通过《读后感评点课》的课例研讨,我们一起分析学生习作,一起磨课研讨,我觉得自己评点学生习作的语言更专业了,对课堂的调控也更有底气了。读后感研讨,真好;“棒棒糖”,真甜。


每一次策划学生活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让孩子喜欢,能够抓住每一个孩子的眼球并吸引他们自觉去努力。“谁动了我的棒棒糖”,人人读书,人人写读后感,人人评比过关,人人赢得棒棒糖,加上我们参与研讨磨课,真是人人有收获,师生大欢喜。


你看,从教师最需要的地方入手,按教师最习惯的方式进行,紧密联系教学工作的要求,我们的研修体验也更丰富,受益也更多,更有幸福感。【END】




王怡文老师策划的“谁动了我的棒棒糖”系列写读后感活动紧密围绕语文教材要求,架起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从设计思路到操作要点,再到效果评析,系统连贯、生动有趣且实践性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活动范本。


如何打造阅读环境?

班级读书会如何组织?

阅读活动如何策划和开展?

儿童的阅读素养又该如何评估?


加入儿童阅读师资能力认证

一站式学习儿童阅读教学

唐糖小君《故事创意指南》读书笔记

唐糖小君《故事创意指南——剧本、小说创作法》

1.金句

通往作家的路很轻松,轻松到敌人只有你自己。
通往作家的路也很艰难,艰难到每一次遇到的敌人都是你自己。
———唐糖小君


2.怎样让小说畅销

要学会写人物小传、故事大纲,还得会找切入点、做场景描写、做人物形象设计、做对话设计等。

要反复去练习、构思,当你能够把人物小传写得足够深刻、故事大纲写得很有逻辑、开头的切入点写得非常精彩、场景的描写很有条理性、人物的形象设计很高明、人物对话设计得也很有意思等的时候,你的作品才会经得起市场的推敲,也才会畅销。
要用一个作家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

作家会做什么?作家会认真观察生活、体察社会、收集素材,作家会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构思自己的故事,作家会观察别人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表情变化、情绪变化、穿着打扮等。


3《白雪公主》故事梗概:
1)国王和王后非常恩爱,他们想要一个孩子,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名叫白雪公主,她漂亮善良很受人喜欢。
2)王后不幸生病去世,国王给白雪公主娶了个后母。
3)后母最恨别人比她漂亮,她从随身携带的魔镜那里得知白雪公主比她漂亮,就决心杀掉她。
4)她派卫士去杀白雪公主,卫士下不了手,放了白雪公主。
5)白雪公主在森林里遇到七个小矮人。
6)七个小矮人把白雪公主留下。
7)王后得知白雪公主还活着,就装成卖苹果的老婆婆,她卖毒苹果给白雪公主吃,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就死了。
8)七个小矮人给白雪公主举行葬礼,邻国王子经过,王子的吻让白雪公主复活。王子爱上白雪公主并带她回宫。
9)王后得知白雪公主没死,就骑着魔扫帚去杀白雪公主,途中被一道闪电打下来。
10)王子和白雪公主举行婚礼,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4.主人公的特点

“故事”就是“事故”,我们设计的主人公需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们设计的主人公都是有生活缺陷的,这个“生活缺陷”是指他们正面临生活的变故,陷入困境中。
第二,主人公会采取积极行动来摆脱困境。
第三,主人公在行动的过程中会遭遇阻力,这个阻力一个比一个大,靠他本人根本不可能解决。因此在设计人物时要设计出对手和帮手,包括设计出一个导师(师傅)一类的人物。
第四,主人公的行动每一次都要有结果,作为下一次行动的起始。
第五,主人公要有成长,这个过程伴随着人物的情感,将外部遭遇的困境转化为内心的成长和强大。比如更加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并认为它比一切都重要。


5.故事的要素

故事包括人物,欲望,行动,阻力,结果五大要素。
在写故事前,要用一句话把这五大要素概括出来。
在设计故事时要明确定位主角的身份,要给故事中的人物做出分类,谁是主角的帮手,谁是主角的对手。
主角的欲望,行动和阻力构成故事的冲突。

冲突分为内在冲突(个人内在的矛盾和斗争)和在外冲突(环境,对手)。
最后要设计出故事的结局。结局是主角的目标,在动笔前要明确主角的目标是否实现,是怎样实现的,主角是怎样做出选择的,这种选择是否符合观众的预期,是否能让观众接受。
故事的开头要和结尾相呼应。

6.“三幕剧”结构

创作故事的时候可以分为三段:起因,经过,结果。在好莱坞一般称为“三幕剧”结构。
“起因”就是“钩子”,就是引起故事发生的事件。
“经过”是一个故事的主要对抗部分,对抗部分的紧张度不断加强,主角在经过一系列的行动后把自己置于更大的困境,他需要面临最终抉择。
“结果”是主角面临在新情况下做出选择,需要给读者做出是否成功的交代,以及他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7.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问题+解决办法。
设计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设计难题,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
故事情节需要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什么样的故事是跌宕起伏的?
在小说中,主角不断遇到麻烦,又不断从麻烦中脱身,即不断遇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就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事件经过二到三次逆转。主角不断陷入困境又摆脱困境。
故事节奏经过紧张——舒缓——紧张——舒缓这样一个过程。
观众情绪经过担心——放松——担心——放松这样一个过程。

8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即是故事的起因,是故事发生的动机。
这个部分要写主角的生活发生了意外,扰乱了他本来安静和平的生活,让他不得不做出应对的措施。
在这个部分中,要找到一个事件,让主角下定决心进入第二个部分即对抗阶段,跟对手进行较量。
结尾是主角和对手进行总决战的阶段,这个部分是总决斗,要有结果,分出胜负,了结恩怨。
这个部分包括解决方案,最终决战以及对最终结果的认识。

9.怎样塑造人物?

人物的外在描写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描写不仅是为了让读者对人物有足够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外表如何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外表如何影响人物的行为?外表如何影响别人对人物的反应?
同样,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很重要,包括人物内心世界的一切:情绪、感觉、激情、恐惧、爱、恨、希望、羞愧等。要用细腻的笔触把这些情绪情感勾勒出来,在具体场景中赋予它们生命。想象出是什么事导致了人物内心的羞愧或傲慢,害怕或悔恨。并进一步设想,这样的心理如何影响人物和其他人的交往。

10.什么样的人能让读者喜欢?

真实的人物是复杂的,他们有很多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东西,即使是十恶不赦的人也有令他心软、心碎的人,也有让他无法拒绝的人。
只属于一种类型的人物会让人一眼看透,没有思想深度,失真的同时也让人没有继续阅读的欲望。
要让读者喜欢你的主人公,得让读者在乎他(她)。人类天生就会同情弱者,欣赏和钦佩遇到艰难险阻时能仍然坚持勇敢抗争的人。

11.人物出场的方式

人物出场的方式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式。
可以用闻名,见面,相处三个阶段来展示。
闻名就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评价以及反映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先安排一个个的人给林黛玉介绍贾宝玉,说贾宝玉是混世魔王,玩世不恭等,最后再安排贾宝玉出场。
见面就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往往会写作者通过一定的视觉所看到的人物的样貌,包括外形,穿着等,以及对这种形象的人物的主观感受,推测,判断等。
比如张爱玲的中篇小说《第一炉香》中女主角葛嶶龙第一次见到姑妈时对她的印象。
相处,就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了解人物,展示人物形象。
这些事件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落魄画家杰克的形象就是通过他同贵族小姐露丝的几次交往中展现出来。


12.对话的作用
第一,呈现故事信息。
对话有交代信息的功能,但切记不要设计出两个人都知道的信息,不要让读者感觉到人物是专门在为输送信息而对话。
第二,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说话的语气、用词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大学生和农民的语言风格就不一样。地域不同,人物说话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东北人和福建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
第三,设计场景。
对话产生画面感,通过对话让读者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第四,传达主题。
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观点,不要用说教的方式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达出来,最好是通过激烈冲突中的对话表达出来。
第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我们说“祸从口出”,人物你来我往的对话,促使人物采取下一步的行动,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3.怎样把对话写精彩?
首先要制造矛盾冲突,进入场景,参与对话的人都是有矛盾的利益体,要找到他们的矛盾冲突点,即便是亲子关系,夫妻,兄弟姊妹也是各自有利益的矛盾体。
第二,将人物对话设置在高压下,比如,父子之间的代沟引起的争吵,夫妻之间的误会引起的猜疑,婆媳之间的斗智斗勇等等。
第三,把握人物的身份及情绪情感,设计出充分暴露情绪情感的对话,或有意遮掩克制情绪情感的对话。
第四,把人物置入极度的情绪中,比如极度惊慌、恐惧、悲痛、愤怒等。


14.怎样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问题,就是抛给读者一个问题,引起读者注意,然后给出解决办法。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要不断抛出悬念,吸引读者欲罢不能地继续往下读。
我们抛出的问题,第一要引起读者关心,第二要非常迫切。
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三个问题:
(1)接下来会怎么样?
(2)为什么会这样?
(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悬念的设计:

一部作品中的悬念有以下四大类:

(1)超级悬念,就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悬念。故事开头提出问题,结局时才给出答案。

(2)大悬念,即贯穿主角和对手的一次次搏斗。

(3)场景悬念,每个场景都要有悬念,都要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期待。(4)段落悬念,每个段落都要有悬念,激发读者不断往下去阅读。


15.怎样找故事开头的切入点?

怎样找故事开头的切入点?就是要找到主人公身上发生的意外,即变化。故事的开头无外乎三种: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
以变化前开头的,比如电视连续剧《我的前半生》,就是从女主罗子君婚变前开头的。是从她的阔太生活开始写的。
以变化中开头的,比如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是写商鞅变法给大秦帝国带来的影响。是从秦国在积弱的情况下,秦国国君被迫重用商鞅推行新政切入开头的。
以变化后开头的,比如电视连续剧《琅琊榜》,是从赤焰军被害全军覆没,幸存者梅长苏回京城复仇作为切入点开头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