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推荐《孔子 伦理思想》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20:44

推荐《孔子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孔子伦理思想的文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的深度、准确性和逻辑性:
1. "明确核心概念 (Clarify Core Concepts):" "理解准确:"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包括“仁 (rén)”、“义 (yì)”、“礼 (lǐ)”、“智 (zhì)”、“信 (xìn)”等。你需要对这些核心概念有清晰、准确的理解,避免望文生义或现代语境下的曲解。例如,“仁”不仅仅是爱,更是一种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基础的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则和境界。 "区分联系:" 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仁”是根本,“礼”是表现形式,“义”是行为的准则,“智”是判断的基础,“信”是立身之本。它们共同构成了孔子的道德体系。
2. "抓住思想体系 (Grasp the System):" "整体性:"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是零散的,而是有机的整体。写作时应展现其内在逻辑,例如,如何通过“礼”来实践“仁”,如何通过“信”来体现“义”。 "社会背景:" 理解孔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他强调“礼”和“仁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伦理表率

◇易学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孔子的政治思想,非“德治”莫属。孔子的德治思想包含两个方面:“道之以德”和”为政以德”。“道之以德”强调的是由内而外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突出的是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其中,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要求居上位者率先垂范、自觉践行道德伦理,从而引领社会伦理风尚,实现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乃至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正如陈来先生所言:“为政以德并不是泛指以道德治理国家,而是特指为政者以自己的道德作为民人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是孔子德治思想中伦理表率的逻辑起点,也是孔子德治思想伦理逻辑的原点。

“身教重于言教”的逻辑起点

在孔子那里,“言教”和“身教”都是教育和引导人的重要方式,此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孔子既注重“言教”,也注重“身教”,讲求言行一致。但是,就“言教”和“身教”的重要性程度而言,又是有所区别的。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认为“言”必须有“行”支撑才有说服力,缺乏作为伦理表率的“行”,言教即沦为空谈,因此“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将“身教重于言教”这一理念贯彻于其政治主张,因而其“德治”思想亦强调居上位者率先垂范,即“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居上位者唯有自身修德向善,才能为民众树立以身效法的伦理人格典范形象。同时居上位者唯有自身修德向善,为民众塑造率先垂范的伦理表率示范形象,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化民众。基于孔子身教甚于言教的伦理逻辑起点,它要求居上位者在知、情、意、行四个层面作出伦理表率。其中,“正人正己”的伦理认知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首要前提;“仁者爱人”的伦理情感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内涵基础;“克己复礼”的伦理意志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内生动力;“选贤任能”的伦理行为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实践旨归。

“正己正人”的伦理认知

伦理认知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首要前提。所谓伦理认知,即是指“在人与人、人对物的关系上,强调以心相知式的推己及人、推情及物,即在人与外界之间,添加一层伦理的意义,通过伦理共情形成一种体验性认知。”“推己及人”是孔子倡导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伦理认知方式。从孔子的德治思想中我们可以引申出一条重要结论:道德首先是用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只有先做到“正己”,才能够实现“正人”,“正己”是“正人”的前提和基础,“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同样,“政治的要点,是执政者发挥其道德表率的作用,以实现和促进整个社会的‘正’”。

“仁者爱人”的伦理情感

伦理情感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内涵基础。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仁”中。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道德追求,是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苦乐相关,仁是心之德性,是爱的情感的根源。仁的实质是爱,其基本含义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不仅仅是行为意义上的德行,爱是一个诉诸心理的情感,所以“爱人”是德行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德性。具备爱人之仁是为政者安乐百姓的道德担保,它反映在政治的意义上就是爱民。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尊重民众的生存权利,保证民众的生存需要,尊重民众的意愿和人格尊严。因此,爱人之仁并非抽象的博爱,它所指的就是对民生的一种关怀,把致力满足民生需求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因。

孔子像

“克己复礼”的伦理意志

伦理意志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内生动力。所谓伦理意志,“是一种整体意志,它把人格的整个生命转变成一种伦理生命。”孔子非常重视伦理意志对于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重要作用。他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居上位者只要坚守仁道理想,培养“仁心”和道德品质,整个社会就会逐步走向礼乐文明。那么居上位者如何才能坚守伦理意志呢?孔子认为重要的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即要求执政者提高遵礼义、行仁政的道德自觉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恪守道德礼仪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就是说,执政者必须在视听言动等各种行为方面都符合“礼”的道德标准,才能达到“仁”的思想和境界。

“选贤任能”的伦理行为

伦理行为是居上位者作出伦理表率的实践旨归。所谓伦理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可以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与居上位者在行为层面的伦理表率相关联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选贤任能”。“选贤任能”是执政者的伦理责任,也是保证德治推行的必要手段,只有德才兼备的贤人在位才会实现天下盛世。那么执政者如何才能做到“选贤任能”呢?孔子认为,首先要知人善任。仲弓问政。孔子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又问:“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他是贤才而任用他?”孔子答道:“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舍其诸?”(《论语·子路》)其次要任人唯贤。统治者在选拔任用人才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对方出身的高低贵贱,而应看他是否德才兼备。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最后,孔子还提出了“举直错诸枉”的用人原则。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湘阴县文庙

质言之,“正人正己”的伦理认知、“仁者爱人”的伦理情感、“克己复礼”的伦理意志和“选贤任能”的伦理行为共同构建了孔子德治思想之伦理表率理念的系统内涵和价值深蕴,同时也为居上位者提出了严格系统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责任。可以说伦理表率理念体现的就是以居上位者精英阶层为主体对象要求,通过持续性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等伦理规范与行为,唯以克己复礼为核心内生伦理精义从而引领伦理风尚,实现道德动机与目标所引起的伦理义务或责任与行为统一的应当与善。唯有坚持伦理认知、伦理情感、伦理意志和伦理行为“知情意行”四维一体的伦理表率理念,方可回归孔子“为政以德”的本质要求,彰显孔子德治思想的伦理精义。

结语

“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是新时代的伦理表率理念宣言,“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的实质就是“优势方自律”,伦理表率也应逐渐融入我国当下的国家治理中,并成为一种执政者精英群体的伦理风尚。“道德的力量必须通过社会道德楷模的感化而起作用,而统治阶层作为社会道德楷模率先垂范无疑最有利于发挥道德的感化作用。”在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现代社会,孔子“为政以德”思想中的伦理表率理念仍具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居上位者修德向善,首先作出伦理表率,居下位者才会更有道德自觉感和法律意识,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落实到民众之中,从而得到普遍认同和有效运行。习近平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做表率,打头阵。”唯有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遵循“自上而下”的伦理表率理念,践行新时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伦理使命,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义务,履行“优势方自律”的伦理责任,坚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伦理信念,彰显“执政为民”的伦理风范,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

陈来.儒家的政治思想与美德政治观.中国哲学史,2020(01).

郭斯萍,柳林.儒家伦理认知思想初探.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7,43(01).

曾云.胡塞尔对伦理意志的反思——绝对应当和意志真理.道德与文明,2010(03).

王海明.伦理行为四规律与道德六原则:一种新伦理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

刘湘溶,易学尧.论儒家道德理论的建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此文摘自《伦理学研究》2021年6期,原文《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约11000字。作者系湘阴县鹤龙镇人,双创智库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哲学与科技伦理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哲学博士。)

孔子的伦理思想研究

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甚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一生中提出过很多先进的思想,直到现在都熠熠生辉。而在其中,孔子伦理思想的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我们生活之中随处可见。而其伦理思想又分为教育、历史、休闲、等方面。本文将针对其中的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在教育方面,孔子的因材施教便是其中之一。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考虑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等方面,以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实现自身目标。反观当今的教育,因为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个班级的同学都在以大部队的形式学习前进,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个性及学习兴趣,这对学生的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孔子的这一教育伦理思想便为这种状况提出了良好的解决方法!同时,孔子又一著名的教育伦理思想有教无类也对当今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从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到不同省份的加分制度以及其他招生政策,都可以体现国家普及教育公平的决心。让偏远落后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读上书,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有教无类的思想贯彻下去。第三个教育伦理思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要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的培养一定是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近年来,社会上不少出现高智商犯罪的事件,其中的犯罪嫌疑人虽然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但由于道德素质教育的缺失,使其走上了一条违法犯罪的不归路。针对这些现象的出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工作必须要落实下去,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力量。孔子作为“大成至圣先师”,门下弟子三千,培养出贤人七十二,足以证明以上这些优秀教育伦理思想的先进性,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经验指导。

在历史方面,孔子善于在史书中使用春秋笔法以实现其“寓褒贬,别善恶”的目的。春秋笔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一历史伦理思想对后世的史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夏、商、周三代文化以及孔子的教学实践的影响之下,孔子的历史伦理思想应运而生。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提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以看出在他眼中,天命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孔子非常关注历史发展与道德的联系。在《论语·微子》中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其中孔子对商纣王的暴行表示不认可而赞赏微子、箕子、比干的贤士品格。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人物的道德与活动价值观构成了历史的脉络。他对历史中人物的褒贬评价体现出了他的历史伦理思想以及其所倡导的“为仁”思想。孔子在其作品尤其是《春秋》之中对不同历史人物或是历史事件的褒贬评价中无不暗含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同时蕴含着其希望该思想对未来封建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期待。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并将融入其历史伦理思想之中。

在休闲方面,在《论语·述而》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以看出孔子希望人们的休闲活动能够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选择。六艺作为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对于想要克己复礼的孔子来说,是必须要继承下去的。孔子生活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其并没有放弃过对德育美育的推崇。与当今人们所理解的休闲不同,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休闲,是在空闲时间的一种自我修养或称道德追求。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倡导的休闲不是无边界的无休止的休闲,其认为休闲活动要在礼的约束下进行,这样的休闲不仅能获得身心的愉悦,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君子之性。反观当下,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生活节奏加快,娱乐活动向快餐化、碎片化,我们的娱乐方式可能是看一个短视频,可能是看一个网络段子,可能是打一局游戏……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我们很难维持内心的宁静,甚至朝着娱乐至死的时代前进。这些各不相同给我们带来的是真的休闲吗?和孔子所谓的休闲相同吗?我们是否能在现代的娱乐方式中学会反思自身从而提高道德修养,还是将最基本的道德抛之脑后?我们是否会像尼尔·波兹曼所说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孔子以礼约束自身,他并没有在休闲之余稍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他看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等才是快乐的由来,才是休闲的目的。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个人心中的标尺,在道德的适当约束下进行休闲娱乐。

孔子其一生的理想是实现“克己复礼”,在以上提到的伦理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他每一方面思想的提出都在暗中埋下了这一条明确的线索。在他周游列国或是教育弟子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渗透他所秉持的政治观点。但是,在那个兵荒马乱,诸侯割据的年代,孔子并没有得到赏识。孔子妄图恢复的周朝礼乐制度缺乏有力的统治集团支持,各个诸侯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只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那个受到朝奉的周王朝早已摔下神坛。尽管如此,在历史洪流的冲击之下,孔子的伦理思想并没有被侵蚀,而是在岁月的沉淀下保留至今。在现代社会,孔子的思想再一次被挖掘运用,时代证明那沉淀已久的不是糟粕,而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华。孔子的思想虽然具有其自身的狭隘性且受制于历史环境,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继承下去并指导我们的生活,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分有益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