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家》第一章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0 2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家》第一章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有深度、有逻辑且能准确表达你的感受和思考:
1. "明确核心主题与感受:"
"第一章讲什么?" 首先要准确把握第一章的主要情节、人物(尤其是高老太爷、高觉新、高觉民、高觉慧等核心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状态。
"你读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是震撼、压抑、愤怒、同情,还是对人物命运的感慨?确定一个或几个最触动你的点作为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你可能感受到封建大家族的威严与压迫,或是年轻一代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挣扎。
2. "紧扣“第一章”进行论述:"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将整部《家》的内容或你对该书的整体印象都塞进第一章的读后感里。你的分析、评论和感受都必须建立在对第一章文本的深入理解之上。
"引用具体细节:" 为了支持你的观点和感受,需要有选择地引用第一章中的关键语句、描写或情节。例如,高老太爷的出场、对长孙媳妇的苛刻、觉新的顺从与无奈、觉民的初步反抗迹象、觉慧的敏感与好奇等等。引用时要简洁,并加以分析,说明这些
读《家在石宝山》有感
刘光明经过数年打磨,范长敏同学退休之后创作的《家在石宝山》于今年盛夏付梓。第一时间,他送我一本品尝。不经意间,发现我俩的家庭及个人竟然有诸多相同之处。一下子,好像把我俩的深切友谊嵌在了灵魂深处。我俩的父母均是母亲长父亲5岁;我俩的父母均生育了5个孩子,其两家的长女都出生于1938年隆冬,我俩都是年迈母亲(40岁之后)生下的断肠儿(最后一胎);由于家庭贫寒,两个家庭都只有3个孩子长大成人;我俩的父亲均于82岁时寿终正寝。我俩1974年7月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后,均于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76年初成为农村联队党总支副书记和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如此之多的相同,我深感这不仅仅只是巧合,应该是天意……1972年春,我俩在舒家嘴中学读高中(一年后转至白洋中学)时相识,可谓一见如故,从此我们成为亲如兄弟的终身好友。读书期间,我们几乎是形影不离,在教室,我们同坐一条板凳,寝室里,我们同盖一床被絮;星期天,我们一起做小工赚生活费,闲暇时,我们一道粉白聊天、走亲访友。毕业后,我俩渐渐地拉开了档次:他务农4年后跳出农门,从而一步步走向辉煌,最终成为宜昌市新闻界的领导。而我在农村一干就是17年,成为乡镇干部后一直原地踏步。他长期生活在宜昌城区,而我一直生活在白洋乡下。但我们的友情始终没有降格,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给我予极大的鼓励和帮助。这种友情一直延续至今,或将延续到我俩生命的尽头。对于长敏的所有文章,我都是要认真拜读的。他的文章,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巧妙结合,给读者于情感上的升华。品读《家在石宝山》后,我感悟颇深!它似一部地方志书,挖掘了石宝山村“久远传说”的历史真相;复活了石宝山村的乡土文化;真实记述了石宝山村的人文趣事和发展变化历程。它是一部乡愁纪实,通过“复调的乡音”,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于纸上,这种真实、朴素、接地气的写作技巧,提升了人们的思乡情感。它是一部家史,把这个大家庭几代人在各个不同时代的亲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难得的家庭教育样本。它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从这些文章中,让读者触摸到了作者的成长轨迹,展现了作者“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访风格、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铸就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上精神,从而使其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家在石宝山》留住了乡愁,展现了时代风貌,是一部难得的故乡情书和饱含深情的家书,值得品读!2025年7月25日
观《家里家外》短剧有感
#家里家外#前几天追完了《家里家外》这部短剧,刷新了我对短剧的看法,以前短剧给我的印象是没有电视剧好看,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等等都有很大的瑕疵与不足,有的甚至狗血。自从看过《家里家外》这部短剧后,真的大为震撼了。人物塑造的真实,操着一口四川话,让人感觉很亲切,演员们选的特别贴合剧中人物,男女主角般配养眼,小演员们演的大方可爱,各个演技一流。故事情节十分紧凑,完整性特别高,生活气息浓,家长里短的还真是那么回事,太好看了,属于百看不厌型的。大家看过了吗?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