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21: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人物“先生”的观后感作文,无论是针对书籍、电影、戏剧,还是其他形式的作品,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作文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一、 明确“观后感”的核心:感受与思考"
1. "区分事实与感受:" 观后感不是对作品情节的简单复述或人物背景的介绍。重点在于“观后”的“感”,即你看了之后产生了哪些想法、情感、启发或疑问。先生这个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他/她的哪些特质、行为或命运触动了你? 2. "聚焦“先生”:" 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位“先生”展开。其他人物、情节、环境等元素只是服务的背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和深化对这位“先生”的感悟。
"二、 深入理解“先生”形象"
3. "全面把握人物:" 务必仔细观察和阅读(或观看)作品,全面了解这位“先生”的外貌、性格、行为、语言、思想、经历以及他人对他的评价。不要凭印象或片面的信息下结论。 4. "分析人物塑造:" 思考作者(或创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运用了哪些手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等)?这些手法如何共同塑造
王宝强在《Hello!树先生》中饰演的“树先生”,是中国银幕上罕见的精神废墟式人物。这一角色撕破了乡村温情叙事的假面,以魔幻现实主义笔触勾勒出一个被时代车轮碾碎的“零余者”肖像。其形象承载的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城市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集体失语。
一、角色内核:多重创伤叠加的“人格溃败者”
1. 原生家庭的诅咒:暴父与亡兄的幽灵
树的父亲因“流氓罪”勒死长子,这一设定暗含对特殊年代的尖锐讽刺。父权阴影化作具象鬼魂——披黑大衣的父亲反复入梦,象征传统伦理的暴虐;而文工团打扮的亡兄则代表被扼杀的自由灵魂。两种幻象撕扯着树的精神世界,使其终生困在弑兄现场的创伤循环中。
2. 社会关系的全面崩塌:尊严的“五重绞杀”
权力羞辱:村霸二猪强占土地、逼其下跪的桥段,揭露乡村权力结构的野蛮。那句“兄弟,外面人多,哥不对”的谄媚求饶,将底层尊严的崩塌具象为生理性佝偻。
友情背叛:发小陈艺馨(忆贫)的伪善最为致命——让树打扫学校却嫌其“碍眼”,出轨时却用树当挡箭牌。知识分子的道德虚伪在此被剥皮见骨。
亲情冷漠:弟弟对树的厌弃在婚车事件中爆发。帕萨特替代皇冠的落差,实则是树“面子人格”的终极破产;兄弟互殴点燃的婚棚大火,烧毁了最后的重生可能。
爱情幻灭:与小梅的婚姻本是救赎契机,但聋哑设定暗示沟通本质的断裂。新婚夜树因幻觉逃避圆房,隐喻他早已丧失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
存在湮灭:矿工小庄之死掐灭唯一温暖。作为亡兄的替身,小庄的消亡让树彻底沦为“无人认领的孤魂”。
3. 疯癫作为武器:荒诞秩序下的“复仇”
树预言停水、矿难的“通灵”能力,实则是疯癫赋予的另类权力。当二猪跪求消灾时,导演完成了一场辛辣倒置:正常世界向疯癫世界臣服。这并非救赎,而是对现实更大的嘲弄——唯有成为“神棍”,弱者才能短暂僭越阶级秩序。
二、表演艺术:王宝强的“肉身化”演绎
1. 身体语言的革命性创造
手的隐喻:树总在空中无措挥舞的手,如“枯枝渴望嫁接却无处生根”。握烟、抓护士、搂小梅的肢体动作,暴露了尊严饥渴与欲望压抑的撕扯。
眼的空洞:焊接灼伤后的眼睛成为灵魂窗口——初期的木讷渐变为疯癫后的虚焦,尤其在红色幻境中瞳孔扩散的镜头,让观众直视精神黑洞。
腿的寓言:摇摆如树根的步态,既是生理残缺的写实,更是“扎根乡土却无养分可汲”的命运注脚。
2. 黑色幽默与悲剧性的共生
王宝强将树的“虚荣表演”解构为悲喜剧:
逢人便说“有事要办”的强撑体面,与蜷缩树干的佝偻背影形成残酷对照;
调戏护士时模仿“阿Q摸小尼姑”的猥琐,却被颤抖的手指出卖了孤独本质;
婚礼上醉酒高歌的狂欢,下一秒切至跪地哀求的溃败——喜剧糖衣包裹着悲剧核弹。
三、象征系统:树·乡土·时代的三角寓言
1. “树”的双重意象
囚禁之根:老屋门前的枯树是树的肉体映射——无法逃离乡土,只能“在工业化荒野游荡成幽灵”。树上眺望的镜头,暗喻困兽对远方的无效凝视。
疯癫之梯:爬树行为实则是精神逃亡。当现实碾压加剧,树越爬越高,最终坠入红色幻境:小梅怀孕说话、剪彩受捧……疯癫成为最后的乌托邦。
2. 乡土中国的三重消亡
| 维度 | 影像呈现 | 隐喻指向 |
| 伦理 | 父亲勒死长子 | 传统宗法制度的嗜血性 |
| 生态 | 矿业集团导致地陷 | 发展主义对自然的掠夺 |
| 信仰 | 村民跪拜“树半仙” | 道德真空后的荒诞替代品 |
3. 零余者的镜像效应
树先生的终极意义在于照见众生:当观众讥讽他“好吃懒做”时,导演掷出致命反问——“在权力结构中,谁不是他人眼中的树?”。从被公司优化的白领到被算法困住的外卖员,“初看不知树中意,再看已是树中人”的弹幕,印证了角色跨越阶层的共情暴力。
结语:疯癫作为一份诊断书
树先生不是单向度的受害者,他的虚荣、懦弱、阴暗(如调戏护士)揭示了人性复杂光谱。王宝强以“自毁式”表演将角色焊进中国电影史——那双在空中抓挠的手,成为城市化狂飙中千万失语者的图腾。
当树身披红绸为矿厂剪彩时,魔幻与现实完成互文:疯癫是清醒者的病,也是病态社会的药。正如网友所言:“看不懂这部电影的人何其幸运”——因为读懂的每个人,都曾在某个瞬间,与树先生共享过同一片精神的雪原。
作者:黄显功
以纸为媒的历史记录,既有文字的书写,也有图像的描绘。旧时的藏书票属于广义的图像文献之一。作为藏书标志的藏书票,以书为载体,以人为核心,书以人为归属的特性,赋予了藏书票丰富的历史内涵。藏书票的历史是一部以人书互动为中心的文化史。对于中国藏书票爱好者而言,对国外藏书票的历史性认知还处于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中,亟待加强研究、介绍与出版。
书页缤纷启书林
当1984年我国以版画家群体为核心的藏书票组织诞生后(当时名为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多位热心的版画家和美术评论家在报刊上陆续撰文介绍外国藏书票。这是继叶灵凤在20世纪30年代和唐弢在60年代发表推荐藏书票文章之后的新一轮藏书票宣传,与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积极引进外国文化的时代潮流共起伏,培育了国内第一代藏书票收藏者。藏书票研究会内部刊物《藏书票信息》(后改名为《书票研究》《中国藏书票》)应运而生,成为业内的一个主要宣传园地,为创作者、研究者和收藏者开拓了国内外藏书票艺术发展的视野。这份重要的藏书票文献由于局限于版画家的圈子内发行,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影响。
1990年,梁栋、鹏程夫妇以该刊内容为主,选编了《藏书票艺术》一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我国第一种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藏书票专著,以“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艺术欣赏价值”为特色(编者的话,《藏书票艺术》第358页)。在介绍外国藏书票的专文中,仅有三篇有关英国藏书票的译作,作者是英国伦敦大学教授W.E.巴特勒先生,他曾任英国藏书票协会秘书长,后任国际藏书票联合会(FISAE)秘书长。梁栋先生在签赠此书时特别对我提到藏书票书刊出版的重要性,感慨此类书出版困难,数量太少。我那段时期赴京出差,每年都去梁栋家拜访,而每次交流几乎都会谈到藏书票图书的出版与研究话题。作为中国藏书票研究会的掌门人,他十分期望通过出版藏书票主题书籍,让更多人认识这个舶来艺术品,以此促进藏书票的规范化创作与大众收藏。
在2001年,又一份藏书票杂志《东方藏书票》在香港东方艺术中心出版,四川艺术家、该刊主编阿年先生为推行藏书票,将此刊广泛赠给国内文化界人士,该刊图版中刊登了许多包括英国在内的国外藏书票作品。以上两份刊物虽然出版不稳定,之后因难以为继而停刊,但在介绍国外藏书票方面与有功焉。
通过展览欣赏原作藏书票也是了解英国藏书票的重要途径。例如1989年1月由上海版画会、文学报、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的“89上海国际藏书票展”是我国开展藏书票活动以来,早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展览,公开展出了一批英国艺术家的作品。时任英国驻沪总领事欧文易先生不仅到场观展,还约请版画家见面交流,带来自己的藏书票进行交换和赠送。总领事竟也是一位藏书票的行家,这大概是英国官方人员与我国版画家首次在公开场合进行中英藏书票交流活动。进入新世纪之后,英国当代藏书票纷纷在各地展览中亮相,但对历史上的英国藏书票我们仍缺少认识。
西风票影英伦情
当藏书票的使用功能日益淡化之后,藏书票的创作、展览与收藏成为其存在的三个主要支撑点,而收藏则成为其创作的重要推手,收藏又促进了人们对藏书票的研究。所以,当中国藏书票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后,从初期的版画家交流创作逐渐转变为以收藏者为主体的研究,一批有影响的藏书票文章与著作主要出自收藏者之手。生活在港台地区的董桥、吴兴文是推动中国藏书票研究、介绍国外藏书票的引领者。
香港作家董桥先生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在内地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他的《藏书票史话》是当时对人们影响最大的专题文章,许多人从中读到了国外藏书票的历史信息。我首次读到此文是在1996年上海“文汇书展”期间,当时浙江文艺出版社将刚出版的《董桥散文》参展,文汇读书周报的书展主持人刘绪源赠了一册作者钤印本。因董桥负笈英伦的经历,其《藏书票史话》涉及较多英国的藏书票历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篇较详细的英国藏书票史文章,之后人们撰写的西方藏书票沿革与艺术分期大都取材于此。
台湾地区著名出版人、藏书票收藏家吴兴文先生从1994年起陆续出版了《票趣——藏书票闲话》(传文文化,1994)、《图说藏书票——从杜勒到马谛斯》(宏观文化,1996)、《藏书票世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我的藏书票之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等一系列著作,其中介绍了一批英国著名的藏书票作者与作品,直接影响了收藏者按图索骥,收藏国外藏书票。董桥、吴兴文的论著在推介藏书票艺术与历史研究方面功不可没,其研究方法与写作样式影响了国内的后来者。
之后,北京子安先生撰写的多本著作为中国读者传递了丰富的英国藏书票鉴赏信息,上海安行先生的“安行票话”公众号也成为人们了解英国王室、贵族与名人藏书票内容的主要来源之一。
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多年来国内出版界对藏书票书籍的出版热情渐涨,对英国的藏书票书刊尤为关注。因为英国是西方最早成立藏书票协会的国家(1891年),也是开创藏书票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19世纪末,在藏书票收藏的黄金时代,英国出版了一系列藏书票著作,近年出版了中译本,如英国历史手稿委员会委员、文物鉴定专家威廉·约翰·哈迪(原译作“哈代”)著《藏书票史话》(金城出版社,2020),英国藏书票收藏家诺娜·拉布谢尔著《女士藏书票》(商务印书馆,2024)。马丁·霍普金森根据大英博物馆珍藏的藏书票编著的《藏书票的故事》在2011年问世后不久也被翻译出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特别是在西方藏书票史上影响颇大的英国1891年至1908年出版的《藏书票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Ex-Libris Society)18卷,2025年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全套影印本。
片纸缀史赋沧桑
作为舶来品的藏书票如何引入当代的中国文化,让更多的爱好者纵览国外的藏书票旖旎风光?除了促进展览、创作与收藏外,还要加强研究、宣传和出版传播。以往的零散单篇式介绍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英国藏书票的认识需求了,如今,我们欣喜地读到了中国藏书票收藏家与研究者史扬先生的《片纸沧桑——英国藏书票五百年之旅》。这部专题国别史著作的出版,为我们打开了“展现英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本书作者弁言)。此书将读者从以前的“走近”英国藏书票带入了“走进”英国藏书票的历史场域,尽享艺术与人文之旅的多彩篇章。
藏书票是伴随西方活字印刷术而诞生的藏书持有标志。英国印刷先驱卡克斯顿引进古登堡印刷术后,极大地推动了印刷书的出版和英语的规范化,为藏书和藏书票创造了物质基础,为繁荣英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资源。因此,藏书票的创作、使用与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其丰富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如果孤立地看待方寸大小、片纸只图的藏书票就难以揭示特定时期的艺术生态与艺术家的成就,无法看到不同时代的无数王公贵族、社会名流、知识精英崇尚藏书的群体形象,也就难以理解一个国家强盛的文化基因。所以,数量庞大的藏书票是承载英国历史的特种文献之一。有“大英博物馆第二创始人”之誉的弗朗克斯爵士在从业45年(1851—1896)期间,为该馆成为世界级文物收藏与展览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就包括在大英博物馆开创性地开展藏书票收藏工作。弗朗克斯深刻地意识到“藏书票属于‘小品’,但它们所关联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却极为丰富”(本书第5页),对此物我们不可小觑。所以,藏书票的历史不仅仅是艺术创作史,还蕴含了藏书票诞生后六百年间无数人在各自生活的时空中所演绎的无数故事,轻轻的纸片折射了时代的沧桑。从中可令人感悟不同文化的缤纷映影,品藻爱书人的书趣逸情,寻觅票主身份的历史缩影,追寻社会风尚变迁的踪迹,体验人文、自然与艺术融合的升华……
有鉴于此,作者史扬先生以史家的视角,对英国16世纪以来五百年藏书票历史作了全面梳理,以纵向的历史回顾作为通史总览,再以艺术家及其作品、霍尔家族藏书票、国王藏书票、公共图书馆和图书协会、收藏家与藏书票协会五个专题,按历史脉络分别叙述。以上内容均以藏书票图片及图片说明予以具体展示和讲解,为读者鉴赏藏书票、深入认识其中的内涵给予了直观的诠释和导读。书中分列的英国各时期历史年表、附录的英国贵族与荣誉称号和人名索引则彰显了历史学中的时代、人物、事件三个重要维度。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时空中,众多艺术家和票主共同谱写了英国的五百年藏书票历史,每一张藏书票均是承载历史的图像史料。
文苑英华票为媒
我对英国藏书票的直观认识始于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藏书票。1989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89上海国际藏书票展”上,图书馆提供了一批贴有藏书票实物的西文藏书,其中有一册英文版《中国第二次战役纪事》,此书是狄更斯的个人藏书。1870年狄更斯逝世后,其藏书被送去拍卖。这本书被不知名的竞拍人买下,辗转带到了上海,此人是谁?此书经手了几个人?不论有多少令我们想象的情节,此书“可说是难得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资料”(吴兴文《我的藏书票之旅》,第131页)。这张铜版雕刻的雄狮形象作品在1840年由一位爱好文学的木匠设计,画面采用狄更斯五世祖所获纹章的羽饰,即狮前足所持的马耳他十字架,抬头蹲伏于双色绞丝花环上,构图十分简洁。
当我在《片纸沧桑》中也看到这张狄更斯的藏书票时(本书图60),既感到十分亲切,同时也触发我的思念与回忆。1996年,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新馆落成,馆方命我负责筹备“书·藏书票(1606—1996)——庆贺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藏书票展”,编辑出版《上海图书馆藏藏书票作品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我自然不会让狄更斯的藏书票在展览和书中缺席,要让它见证一座图书殿堂的诞生。2017年我作为中方策展人,与大英图书馆合作在上海图书馆筹办“文苑英华——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英国作家手稿展,这是“大英图书馆在中国:共享知识与文化”政府双边文化交流项目。我赴英讨论入选作家手稿时,坚持争取入选狄更斯的手稿,其原因正是源自徐家汇藏书楼所收藏的狄更斯藏书票。大英图书馆同意了我们的要求,提供了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手稿参展。这部狄更斯的早期作品是1836年至1837年完成的,分19期按月出版,之后出版了单行本。“这部小说标志着狄更斯开始成为一位流行作家”(上海图书馆、大英图书馆编《文苑英华——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商务印书馆,第90页)。狄更斯从此在文坛上声誉鹊起,成为引人关注的作家。不久他拥有了约翰·奥弗斯为他设计的藏书票,这位设计者患有肺结核病,在狄更斯的鼓励与帮助下,把自己的诗文习作编成《一个工人的夜晚》出版,狄更斯为此撰写了序言(参见本书第102页)。2018年3月,狄更斯的手稿跨越关山,终于与狄更斯藏书暨藏书票在展厅中相聚,每一位与此相遇的观众从留存英国文豪手泽的小说手稿、藏书、藏书票中激发出各自的兴趣与联想,虽然人们并不知晓这张藏书票的“外史”,但它在这次中英两国高级别人文交流中扮演了特殊的历史角色。史扬先生在书中还收录了许多铭刻了历史故事的藏书票,兹不赘述,我相信每位阅读此书的读者都会从中找到有共鸣的藏书票。
叶灵凤于1933年在上海《现代》4卷2期上发表的《藏书票之话》一文附图中有一枚“十七世纪的英国藏书票”,如果说这是我国报刊上刊登的第一张英国藏书票图片的话,本书则是我国第一本集中展现英国藏书票精华的研究性历史图录,收录了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艺术家和著名人士与机构的藏书票代表作,系统叙述了英国藏书票的发展历程。从《现代》到《片纸沧桑》,从徐家汇藏书楼的狄更斯藏书票到英国作家手稿展,时间延伸了我们的认知视野,时代拓展了我们的叙史空间。藏书票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2025年3月15日
(本文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史扬编著《片纸沧桑——英国藏书票五百年之旅》序)
来源: 文汇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