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2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陶奇暑假日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能让你的日记更生动、更真实、更有意义:
1. "真实具体,细节丰富 (Be Authentic and Specific with Details):" "核心:" 日记是记录个人真实生活的,所以内容必须基于陶奇暑假期间发生的真实事情。 "注意:" 不要编造或夸大事实。要注重细节描写,比如: "时间:" 具体是哪一天,上午还是下午? "地点:" 在哪里发生的?是家、学校附近、旅行地还是其他地方? "人物:" 涉及了哪些人?他们的表情、动作、语言是怎样的? "事件:" 事情是如何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转折? "感官:" 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例如,描述去海边玩时,可以写海风的咸湿、沙滩的柔软、海浪的声音、海鸥的鸣叫。
2. "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Highlight Key Points, Use Appropriate Detail Levels):" "核心:" 一天的经历可能很多,不可能全部写入日记。要选择当天最重要、最有趣、最难忘或者最能体现心情的事件来重点写。 "注意:" 对于重要的部分,可以
文 | 月半悦读
小的时候,每到暑假,都会重复翻看仅有的几本课外书,都是一些常见的文集。
有巴金的,有三毛的,还有冰心的,在初中之前,最喜欢的就是冰心的文集。
冰心的作品里,很多人能记住的只有课本里的《小桔灯》,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印象最深的是《陶奇的暑期日记》。
以前还没有《家有儿女》这类家庭剧,也没看过《樱桃小丸子》这种日本动漫,就被陶奇给吸引了。
多年之后重温,书里面那个古灵精怪的陶奇小朋友,可不就是冰心老人写给中国儿童的樱桃小丸子吗?
那是1953年的夏天,陶奇小姑娘是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一家六口人住在北京胡同里,爸爸是个作家,妈妈是个医生。
在暑假前领成绩报告时,她因为没好好写作文,而被老师留了下来,还给安排了写暑期日记的任务。
陶奇之所以叫陶奇,还要从她的姐姐陶真说起。
姐姐陶真是奶奶最爱的大宝,亲自给她取名陶珍,意思是家里的珍宝。
可是文化修养比较高的爷爷不满意这个名字,珍啊,宝啊,叫起来就满是俗气的味道,于是俩人折中一下,定下了陶真这个名字。
姐姐也确实没辜负家人的期盼,学习、品德、思想,样样都走在人前,设计黑板报,热心团工作,组织同学给抗美援朝的战士们写信……
陶奇则是因为从小就淘气,才被取了这个名字:
“三个月就会咯咯儿地笑,冲着人挤眼睛。我说就叫她‘淘气’吧!她爷爷就给她起了名字叫‘陶奇’,奇怪的‘奇’……”
话说,“淘气的小子是好的,淘气的姑娘是巧的”,她也确实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淘气姑娘。
她心思活泼爱学人,她不仅学鼻子不通的李春生呜囔呜囔地说话,还偷偷模仿矮个的郑校长。
“踮起脚尖,端起肩膀,用左手的大拇指和中指扶一扶眼镜,然后就咳嗽一声,抬高嗓子,说:‘孩——子——们!’”。
此外,她还给同学起外号,因为听爷爷讲太平天国的陈玉成,他就给戴眼镜的同学范祖谋,起了个“四眼狗”的外号。
陶奇的这些行为,本来也没什么恶意,特别是范祖谋跟她吵了一架后,她就改过自新了,再也不给人起外号了。
不过,当张老师提起她的这些“劣迹”时,她还是难过极了,羞愧地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因为,她和其他同学一样,很爱她们的张老师,她不想成为张老师眼里的坏孩子。
张老师也确实是育人有方,她并没有以此批评陶奇小姑娘,而是指出她不好的地方,教给她该如何改正。
“比方说你会学人,会给人起外号,都是你眼睛尖锐的地方。你会看出每一个人形象的特点,把他突出的地方夸大了,不过我愿意你把你的尖锐的观察力,放在帮助你描写的一方面,不用它作寻找人家身体上,或是别方面的缺点的工具。”
她还找出陶奇的优点鼓励她,比如看书多,会背古诗,还会编跳猴皮筋的儿歌……
为了提高陶奇的写作水平,张老师送了她一本红格稿纸订成的本子,总共一百页,每页可以写五百字,让她坚持每天记一千多字的暑期日记。
小陶奇兴高采烈地接下了这个任重道远的任务,第一天就超额完成,还立志不能像姐姐说的那样“虎头蛇尾”!
接下来的一个半月里,除了生病的那几天写得少点,陶奇确实坚持完成了任务,最后还多写了好几页纸。
那么,看过陶奇的日记,对她有什么改观呢?陶奇到底是不是坏孩子呢?
可以肯定地说,陶奇绝对是一个合格优秀的少先队员,绝不是一个坏孩子。
暑假里,她不仅认真完成了自己的作业,记好了日记,不间断地帮助腿有毛病的曾雪姣补习,还成为了刚回国的小秋最爱的姐姐。
她的同学曾雪姣,是和哥哥独自回国的新加坡华侨,为了回到祖国生活,她小小年纪就离开爸爸妈妈,抛弃了新加坡国籍,跟着舅舅一家生活。
因为生来腿就有毛病,曾雪姣每到阴天下雨就犯关节炎,平常走路也是瘸的。
好在,她遇到了一班热心肠的好同学,每天都照顾她上下学,出去也有也尽量安排她能参加的活动,贴心的给她带着草垫子。
陶奇为了方便她行动,更是主动去她家里,帮她补习功课,风雨无阻。
就连有些自私不爱帮助同学的范祖谋,都在大家的感化下,抛却了自己的小心思,和同学们友爱相处。
班里最不守纪律、家里最穷的李春生,也有自己的优点,在同学落水时,他能够奋不顾身地跳水去救王瑞萱,事后更是不求回报地默默离开。
哪怕是因为丢了一只鞋,还带着一身泥水回家而被母亲责怪,他也没透露这件事。
而资本家小姐脾气的王瑞萱,也在和陶奇他们的相处中,改变了性格,变得不那么娇气,还说服了父母,把自家闲置的小院子租给街道办托儿所。
这样,既解决了李春生家孩子无处托管的问题,解放了李大娘,让她可以出去工作维持家计,还报答了李春生的恩情。
对于小秋这个从日本回来的表妹,陶奇一开始好奇多于亲情,还悄悄藏起了自己最喜欢的玻璃小鸡玩具。
可小秋的可爱大方,主动拿出自己的日本娃娃一起玩的做法,让陶奇很惭愧,就把自己的小玻璃鸡也拿了出来一起玩。
孩子的世界里,总是纯真友善的,一点点的小摩擦也很容易就能过去,书里家长老师的引导,更是给世人做了一个榜样。
其实,冰心这篇发表于1956年的作品,之所以常读常新,不仅在于她优美朴实的语言,还在于那段写作的背景,和寄寓的道理。
冰心老人从陶奇的角度来写,写出了和你大人眼里不同的一个世界,是她写给中国儿童的樱桃小丸子。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们处在新旧交替之中,一切都在改观,一切都在变好。
就像胡同里,既有王瑞萱这样的资本家,一家人住一个大院子,还有下人伺候,认为自己和工农不是一家,更不想互助。
也有李春生、孙家英这样几家人合住一个院子的情况,虽然人多嘈杂,可邻里之间互助友爱的情分,却很温暖人心。
一方面,她写了志愿军在给姐姐的回信里,处处表现得英勇无畏,不辞辛苦。
一方面也通过小秋在日本的经历,描写了美帝的可恶,以及那些战争中诞生的“混血儿”的悲惨生活。
美帝士兵的怕上战场,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志愿军的高尚威武,这种反战情绪,既能让儿童产生爱国拥军情怀,也能见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毁灭。
对于家长来说,这是多好的一本育儿书呀!
非常值得推荐给自己的孩子去读,既能让儿童在思想上受到影响,还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一举多得。
不管多大年纪,看冰心的书,总能给内心带来平静,她作品里表达的真善美,流露出的无私博爱,真的能让人心灵得到升华。
不过,现在人太过于唯利是图了,很多人热衷于去讨论冰心他们这些民国文人的奇闻逸事,挖空了心思去找一些所谓的“史料”去博人眼球。
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人营销牟利的手段,通过过度解读一些大家如鲁迅、冰心等人的“私生活”,从而迎合关注者的猎奇窥私欲。
事实上,这些人可能根本就没看过鲁迅、冰心的作品,就夸大其词地妄谈他们的人品、道德、思想,多么可笑,何其可悲?!
“鲁迅对改造国民性的深刻揭示,冰心对生命之爱的温暖告白都是以文学的方式建构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走向,推动着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冰心老人的成就是不容质疑的,她一生吟咏的主题,是爱和善良,她不懈创作的动力,是用文字温暖抚慰读者的心灵!
写作中的冰心
壹
文学家是最不情的——
人们的泪珠,
便是他的收成。
——《繁星·三十一》
冰心最初是以探索人生、揭露社会弊病的“问题小说”和哲理小诗《繁星》《春水》登上文坛的。她1921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超人》时,还是燕大女校的学生。在此后两年里,陆续出版了短诗集《繁星》《春水》,从此蜚声文坛。
冰心的文学创作是“五四”运动激发起来的。刚刚走出家门和校门的冰心接触到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取材现实进行创作时写的多半是“问题小说”。发表于1919年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庄鸿的姊姊》《第一次宴会》等小说,甫一发表就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和反响。在对于各种“问题”的无奈里,她只好求助“母爱”这一圣药良方。她觉得,只要人类彼此相爱,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隔膜,社会上的种种罪恶,自然会化为乌有,理想的光明时代也自然会到来。
在冰心的心目中,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的爱的起点,均源自母亲的爱。所以,归根溯源,母爱主题是她爱心哲学的基点。她说:“有了母爱,世上便随处种下了爱的种子……万物的母亲彼此互爱着,万物的子女彼此互爱着……宇宙间的爱力,从兹千变万化的便流转运行了。”
冰心以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诗人的天分,创作了不少短篇佳作,像稍后的《离家的一年》《寂寞》《爱的实现》《最后的使者》《悟》《别后》《国旗》《烦闷》《遗书》,等等。冰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从《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相片》《西风》等,到1942年出版的《关于女人》,再到后来的儿童题材小说《陶奇的暑期日记》《小桔灯》,已由单纯揭示社会、家庭诸多表层的“问题”,有意识地转向对人性的深刻体察。而有意思的是,冰心晚年又回归到写“问题小说”上来了,她的《空巢》《桥》《明子和咪子》等几个短篇,敏锐、精辟并极富批判性地提出了值得警醒和有待解决的社会和家庭问题。
今天返回头来看,把20年代一位署名“赤子”的评论家对冰心的评语,作为定评依然是非常适合的:“冰心女士是一位伟大的讴歌‘爱’的作家,她的本身好像一只蜘蛛,她的哲理是她吐的丝,以‘自然’之爱为经,母亲和婴儿之爱为纬,织成一个团团的光网,将她自己的生命悬在中间,这是她一切作品的基础——描写‘爱’的文字,再没有比她写得再圣洁而圆满了!”
贰
母亲啊!
这零碎的篇儿,
你能看一看么?
这些字——
在没有我以前,
已经藏在你的心怀里。
——《繁星·一○一》
在“五四”一代作家中,比起庐隐的倾诉哀吟、缠绵悱恻,陈衡哲的炽烈热情、委婉曲折,以及苏雪林在母爱与情爱中沉浮等淑媛散文来,冰心散文的情感内涵并不那么情浓情重,而是呈现出一种情真、情韵风格。情真,在其绝无虚饰,情感净洁而无杂质;情韵,在其虽刻骨铭心,却并不泼洒泪血、咀嚼哀吟,表现出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温柔敦厚之美,最是单纯、质朴的发自内心的欢呼或感叹,“是一朵从清心里升起的‘天然去雕饰’的芙蓉”。风格即是本人,清丽、典雅、纯洁,是冰心为文,也是为人的品格。
冰心在刚开始文学创作时,就意识到有两件事心中永远不能模糊,那就是“爱我的祖国,爱我的母亲”。在她的情感世界里,比起美洲大陆,当时“国内一片苍古庄严,虽然有的只是颓废剥落的城垣宫殿”,却都令人产生一种“仰首欲攀低首拜”之思,可爱可敬的5000年的故国啊!
作为诗人,冰心早在30年代就被认为是中国“新文艺运动中的一位最初的,最有力的,最典型的女性的诗人、作者”。冰心从20年代初到80年代,从未停止过诗歌创作,她把一生最美、最真诚的情感和思想都留在了诗中,而她诗歌艺术上的温婉、典雅、澄澈、凄美、隽永,确是留给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当然,对于在当时文坛造成极大声势和影响并赢得了“冰心体”的《繁星》《春水》,冰心自己并不当成一回事,说那“不是诗”。“至少那时的我,不在立意作诗。我对于新诗,还不了解,很怀疑,也不敢尝试。我以为诗的重心,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她认为诗不论新旧,都应该有格律,同时注重音乐性,在情感上也要有顿挫。“三言两语就成一首诗,未免太草率了。”
冰心的小诗不是时代的号角,从里面寻觅不出什么崇高伟大的思想,用她自己的话说,那只是些“零碎的思想”。可以说,冰心的《繁星》《春水》是一个刚刚涉世的青春少女把她对人生、对人类、对真理、对自然、对宇宙等等所作的不成熟的思考,以诗的形式反映真实心迹的记录,或者说是童心的一种诗的表达。
在冰心眼里,世界上最至高无上、博大无私的爱是母爱。母爱可以荡涤、抚慰人类一切对社会人生的鄙弃、失望和烦闷。母爱是孕育世间万物生命的源头,是母爱创造了世界,并使世界和谐。世界上如果没有女人,失去了母爱,“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
总体而论,冰心的诗没能以独立的风格从整体上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影响,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她以《繁星》《春水》那样的小诗,用童心创造众多的独立意象,编织起一个“最属于她自己”的独立的艺术世界,并充盈着独特的审美风格。
叁
不恒的情绪,
要迎接他么?
他能涌出意外的思潮,
要创造神奇的文字。
——《繁星·五○》
散文是冰心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散文占据她全部创作的三分之二以上。郁达夫说,她“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他认为,把雪莱“赞美云雀的清词妙句,一字不易地用在冰心女士的散文批评之上,是最适当也没有的事情”。她的散文具有最广泛的影响,“青年读者,有不受鲁迅影响的,可是,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那是很少。”
冰心散文是个真善美同一的艺术世界,她“赞美自然,讴歌自然,爱慕贤良,探索真理。在夜气如磐、大地沉沉的当时,她告诉人们要追求真善美,憎恨假恶丑”。她“以爱来解决人世间的一切的苦恼与纠纷”。冰心的前期代表性作品,如《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和《往事》,正是她真诚人格、美的灵性、善的箴言的结合体,是她自我真善美人格的写照,同时也寄托了她最高的真善美理想。
对冰心来说,风格就是本人,她为人为文的品格“底色”统一为清丽、典雅、纯洁。她就是要在散文里真切地表现自己,她觉得“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才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
像《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南归》等冰心早期作品,已经既是“最属于她自己”的散文,同时也是其真善美自我人格的真实写照。它们是冰心真诚人格、美的灵性和善的箴言的结合体,最适合青少年作审美教育书简来读。也许正因为此,到五六十年代,她索性把主要精力投入儿童文学创作中,“希望把儿童培养成一个更诚实、更勇敢、更高尚的孩子。”
冰心是以爱为根的,她将“爱的哲学”的种子种在园里,盛开出一朵朵平凡的爱的小花,最后她又收获爱。爱既是她创作的文学母体,也是她衡量事物的价值尺度和精神归宿。
冰心在文坛耕耘了70多个春秋,晚年虽心力不够,只是有时写些短文,但她从没有停止思考。她始终对国家和时代怀了一份炽热、赤诚的心,她那张慈祥温厚的脸上,永远荡漾着睿智的思想内涵和天真未泯的童趣,有一种超然飘逸、安静淡泊的神韵。
(作者:傅光明,系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