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0 22:44
写作核心提示:
这篇演讲稿作文旨在探讨“畏法度者最自由”这一观点,并指出写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
"演讲稿作文:畏法度者,方得自由"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看似矛盾,却蕴含深刻哲理的观点——“畏法度者,最自由”。或许一提到“法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约束、是限制,是束缚我们行为自由的枷锁。然而,我坚信,真正懂得敬畏法度的人,才能获得最深刻、最持久、最真正的自由。
"那么,什么是“畏法度者”?"
这里的“畏”,并非简单的恐惧或畏惧,而是“敬畏”——既包含对法度权威的尊重,也包含对其背后公平、正义价值的认同。法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了维护秩序、保障权利、促进发展而制定的规则体系。它像空气和水一样,是我们社会赖以运转的基础。
"为什么说畏法度者最自由?"
1. "法度是自由的边界,而非禁锢。" 自由并非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如果没有任何规则限制,所谓的自由很可能演变成混乱和破坏,最终导致所有人的不自由。法度划定了社会行为的边界,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不做。在这个边界内,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行动、创造。正是因为有了法度的保障,我们才能安心地学习、工作、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湖南省肿瘤医院工会举办《书香润廉 · 以文化人》主题阅读分享会,我客串一下,聊聊廉洁文化。由此,我想到了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这篇散文纳入了中学课本,要求每个学生默写背诵,我至今仍能全文背诵。莲是廉洁的象征,我对莲的认识与喜爱,是从《爱莲说》开始的。在中国,很多人洁身自好品格的养成,也是以《爱莲说》为启蒙的;而其中的传世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成了很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一朵莲花灿烂千载而美丽,一个才子跨越千年而圣洁。这119个字的《 爱莲说》,生动描绘了莲的玉洁冰清形象,蕴含着深刻的廉政内涵。周敦颐告诉世人,他的人生价值追求:要做一个自尊、自爱、自重的君子;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具独立人格。
理学大师、道州人周敦颐一生爱莲成癖,爱到心底,浸透骨子,自然有话要说,于是,就有了《爱莲说》。
周敦颐父亲饱读诗书,曾做广西县令,母亲知书达礼。出生时,正是莲花盛开时节。
周敦颐故居前有一条小溪,溪中长满莲花,当地人叫莲溪,是周敦颐儿时嬉戏玩耍的地方。相传,周敦颐从小与其他孩子不同,爱观察莲的生长环节,每天看着溪里莲花不动声色地长大,从出水根茎,含苞欲放到莲蓬结子,他细细观赏,暗暗揣摩。
他一生做了30多年小小的地方官,先后在湖南郴州桂阳当县令、江西南昌做知县、广东广南当刑狱、江西知州做通判,最终选择庐山的濂溪终老,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在房前屋后种一池莲花与已相伴。
正是与莲朝夕相处,周敦颐也融入了莲花的世界,莲花是他,他是莲花,相对无言,俩俩悄悄开放。荷塘没有浮躁,没有喧哗,只有他一个人,孑然四顾,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和每一朵莲花零距离接触,作最亲切的交谈。
也许,周敦颐没做什么大的官,担负责任不大,才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历史、现实和理想,驰骋的激情,逢勃的灵性,充满哲学智慧的生命情调和生活美学意趣化作了一道道思想闪电……于是,中国人就独有了这株莲花,亭亭千年,光洁照人。
周敦颐爱莲,爱得死心塌地,可谓从头到脚,莲的品质在他眼里是那样的完美而高贵: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株“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莲香“香远益清”…… 其蕴藏的内涵在于污泥中出世,却能清醒地屹立,洁身自好。清水芙蓉,含苞待放,也无娇媚之态,无媚世之意。这不正是那些超然脱俗,心胸坦荡,为人忠耿,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不攀权附贵,挺直腰杆,挺起胸膛,仪容端庄,尊严傲岸的“君子”形象的生动写照吗?
古往今来,世人甚爱莲花,不仅歆羡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雅姿态,更仰慕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莲”与“廉”读音相同,本质相通,都是美的化身,美的代名词。莲,乃花中君子;廉,则为人之正品。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推崇为官当如“莲”,历史上也曾涌现出一大批像包拯、海瑞一样的清官廉吏,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为后人所颂扬。“廉洁”“廉政”已经成为一种道德准则,一份监督力量。
在当今物欲横流、时弊滋生、腐败现象层出不穷的社会环境里,如何保持真善美的高贵品质,不与假恶丑同流合污,怎样才能用心书写好这个“廉”字?我们可以从莲花的身上悟出三个门道来。
门道一,心如莲,则清廉。所谓“心如莲”,就是心地纯洁、忠诚、担当、干净。这个“心”就是初心。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不能因一时心魔起,瞬间百念生,见利受惑、为情所困、图名所累,忘了初心、乱了方寸。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党员干部要像莲花一样洁净纯朴,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守住自己内心廉洁自律的底线。
心似莲花开,清风自然来。
郑板桥,清代著名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做过12年知县。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竹林风雨的萧萧声,使他联想到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呻吟。为官期间,郑板桥不但在勤政爱民方面政绩卓著,在廉洁自律方面也堪称楷模。晚年告老还乡,百姓十里相送,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学家、漫画家、丰子恺心似莲花一样圣洁,他眼里只有美。创作的漫画善良、俏皮、幽默,童趣盎然,让世人感受艺术其实就在生活当中,美就在我们周围,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情趣。
门道二、身如莲,则挺直。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官德失范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有威信,也不可能在群众中产生凝聚力。德不配位,必遭祸殃;才不及位,必受其累。一个人的能力、品德、修养要同他的社会、团体、家庭等地位相匹配,否则就会招致灾祸。厚德载物,就是这个道理。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挺直。
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于谦敢于为民请命,严惩作奸犯科权贵,而受到排挤打击。人家当官前呼后拥,尽显官威;于谦当官便服一套,瘦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却说他坏了官场规矩。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诬陷于谦谋反,致使其含冤遇害。他的名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就是他刚劲挺直,清清白白做人的真实写照。
胡林翼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为官清廉,提出“以谋生之心做官万万不可”“以作百姓之心做官,以治私事之心治官事”理念列为党员干部的重要廉政教材。
门道三、行如莲,则威严。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总理,他的廉洁是无比威严的,他的影响力之大是无人能及的。在大跃进时期,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了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总理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严肃地提及此事:“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份深刻的检查报告。
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朱镕基当选国务院总理时曾引用古人的话“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是以德服众这个道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辈子为公为民,无私奉献,人们才永远怀念。
明开国初,朱元璋大宴群臣,问大家天下什么最快活,各异,然而,最后一位说“畏法度者最快活!”,令朱元璋大加赞赏。乍一听,此官之话确实有点出格,有钱有势不快活?良田万顷、妻妾成群不快活?然而,从深层次细想,这确实说到了官员如何看待自己手中权力的关键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群众服从领导,主要表现为“权服、才服、德服”等几种情况,以权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 人家怕你打击报复。以才能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道德服人,则使人心服。守住权力关,从青年时期就培养公权意识,牢记权力是用来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的、牢记权力是用来为社会公平正义服务的,处方权,人事权,评审权,在手中有权的时候力求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
莲因洁而尊;人因廉而亲。当下,全面推进清廉社会建设,每个人应担责于身,知责于心,将“莲”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心有莲花香,一路才芬芳。愿你历尽千山万水,归来仍是内心清澈,心地善良,眼神明亮,笑容真诚的谦谦君子!(汤江峰·据演讲稿整理 摄影·彭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观念和行为大多是通过社会学习和模仿榜样习得的。
材料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斗争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人以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草根人物”进入大众视野,他们是“最美环卫工”“最美警察”“最美母亲”“最美教师”……这些“最美人物”刮起最美风尚、引领社会潮流,引发人们争相转发点赞。
材料四:北京某小学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小学生未来最想从事的职业中,网络主播和网红占54%。
材料五:2019年9月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等8人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学校“每月文化讲坛”你以“榜样”为话题给全校同学做一次演讲。请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阐述你对“榜样”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树立人生榜样 谱写壮美华章
宁德一考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在“每月文化讲堂”上阐述我对“榜样”的见解和思考。有研究表明,人的观念和行为大多是通过社会学习和模仿榜样习得的。法国科学家科﹒达勒维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不正启示我们,良好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人生需要榜样。请同学们好好思考一下,你是否有生活中、学习上的榜样?你对榜样又是如何定义的?
榜样无处不在。屈原满腔爱国热情,《楚辞》文赋里,洋溢着追求真理的不屈;李白仗剑四方,诗行河山,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璀璨;毛爷爷随军长征到达陕北,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美诗篇;邓公励精图治,在神州大地掀起改革开放热潮;马云白手起家,创立整个“阿里巴巴”帝国;雷海为虽是外卖小哥,却满腹诗情,直夺“中华诗词大会”第三季桂冠。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从不缺少榜样,从不缺乏精神领袖。时至今日,更有袁隆平、于敏等8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被颁授“共和国勋章”……
那么,他们为何可以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一代又一代人敬仰的对象?其实榜样作为公众性人物,他们也许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却能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内将自己最具正能量的闪光点展现给大众。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草根人物”被冠上“最美”之词,成为他人的榜样。在物质文化生活富裕的当代,人们已将自身的审美与价值取向抬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只要你有够硬的实力,如在科技领域能够自主研发新型产品;或者你有悲悯情怀,可以远至偏僻山村支教,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爱,如此等等,那你一样也可以成为社会焦点,成为众人的榜样。
遗憾的是,当下不少青少年对“榜样”的理解往往偏颇,树立的榜样可谓“乱象”。叶嘉莹先生曾对此感到惋惜,她说:“前面有一座宝山却看不见,为了追名逐利甚至不惜犯罪,这是当代青年人的可悲之处。”如今互联网和娱乐圈里小鲜肉横行,有调查显示,小学生未来最想从事的职业,当网络主播和网红占54﹪。我们需要的不应是这种“娘代”的榜样,应崇尚的是“铁血铮铮筑军魂”的军人之风气。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集《热风》里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话在告诉我们,要以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投入到对社会的奉献中,鲁迅先生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他称得上是名副其实“榜样”。
也许人们会问,难道当代青年明星就不能成为榜样了吗?也不是,如果他们有极强的专业技能,如“小鲜肉”黄璟瑜一般,只专注于走自己的路,不是为了博人眼球,也一样担得起“榜样”二字。
以上所谈皆为我个人见解,愿同学们都能找到正确的榜样,向心目中的榜样靠拢,从榜样中汲取力量,在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谱写自己最壮美的华章。
【精彩点评】:作为考场作文,本文篇幅不短。文章紧扣话题,充分而灵活地运用了所给的材料,抓住了“演讲稿”这一文体特征,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本文语言流畅,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开篇明确主旨:良好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人生需要榜样;主体部分举例阐释我们需要怎样的榜样,即榜样人物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能够给时代给大众展现出正能量;文章最后提出自己的希望与建议。稍嫌不足的是对榜样的标准阐释不够充分,对当代青年、明星也可以成为人们的榜样的理由,缺乏更具体有力的论证,给人感觉说理论证不够充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荀子·大略》)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③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对于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专家指出,教师惩戒不是棍棒教育,不是让教师体罚学生;但有家长担心,教师有了教育惩戒权后可能会肆意体罚学生。作为学生,你对“教师教育惩戒权”有什么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惩守其度,戒达其效
福建省三明第二中学 洪嘉骏
书案一张,戒尺一柄,曾是传统私塾教育的典型象征;“教不严,师之惰”,也是古今师者恪守的训诫之道。然而,近日发布的教育惩戒规则意见征求稿不禁引人深思:传统深远的教育惩戒,何必又通过法规以权利的形式再三强调?
作为学生,虽是教育惩戒的管控对象,我却深知适当惩戒带给我的益处。每当回想从前的老师,他们对我的鼓励与赏识往往印象泛泛,独有的几次批评与训诫却总让我记忆犹新。或是作业完成不当时的一声斥责,或是课堂行为不范时的一次罚站,惩戒虽小,但总让我分外羞愧,深刻意识到了教训,并收获了心性的成长。诚然,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培养自信必不可少,但教育中的惩戒对学生纠正自身错误,树立规则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奖惩分明,教育才能塑人于心,立人于行。
反观当今,教师手中“惩戒”这把尺变得有些迟疑和犹豫。受惩戒学生时常反应过激,维权心切的家长更是举报不断,诸多反面声音造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管”“不想管”。“惩戒”这堵教育的约束之墙一旦拆除,免去的是一时的冲突,放纵的又何不是学生未来迈向歧途和深渊的脚步?由此可见,教育惩戒权的规定与落实尤为必要。通过确立法规,让教师有底气“管好人”,学生才能“走对路”。
或有人言:教师惩戒赋权,易助长肆意体罚、“棍棒教育”之害。对此,必须清晰明确地规定惩戒的合理范围,使之既不失度,又成效高。
教育之“惩”,须守其度。任何形式的惩罚,都不得超出学生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范围,侵害学生的人身权利。这需要法规制定者的周密考虑,更需要教师对于学生身心特点的充分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更希望老师能理解我年少时懵懂和青涩,照顾我犯错时的迷茫与不安,对我进行适当的警示、惩罚,使我更易接受和反省。
教育之“戒”,须达其效。正如鲁迅散文中,他的启蒙教师寿镜吾先生有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惩戒的目的从来不是处罚本身,而是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一柄戒尺不应只落于掌中,更应悬于学生心中,成为其奉行不悖的人生准则。教师应善用惩戒,结合引导规劝,方能达到学生引以为戒之效;倘若毫无目的,滥用惩戒,则更加剧学生逆反,得不偿失。
教育惩戒权,意义固重,制定须慎。《荀子》云:“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昔者,以师道而成一国法度,流传青史;今日,以法度而护一代师道,未尝不是一次有益开创。
【精彩点评】:本文情境意识突出。作者紧扣自己“学生”的身份,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写出了自己对“教师教育惩戒权”的真实感受,能够引起同为“学生”的共鸣;
同时,本文层层递进,思维清晰。文章开篇提出论题“传统深远的教育惩戒,何必又通过法规以权利的形式再三强调?”;而后紧扣学生身份,以自我感受谈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益处,突出教育惩戒对教育的重要性;之后谈教师教育惩戒迟疑和犹豫的现象,重点强调教育惩戒权的规定与落实尤为必要,进而了论题。然后从“教育之“惩”,须守其度”和“教育之“戒”,须达其效”两个方面,论证了教师教育惩戒权在实施时需要清晰明确地规定惩戒的合理范围,使之既不失度,又成效高。不但深入材料的具体内涵,且能概括提炼,层层递进,思维清晰。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