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1:44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助残活动的讲话稿,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以确保讲话稿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传递出温暖、尊重和积极的信号:
1. "尊重与平等 (Respect and Equality):" "核心原则:" 这是所有事项的基础。语言必须充满尊重,避免使用任何带有歧视、贬低或怜悯色彩的词语。 "视角:" 将残障人士视为平等的个体,而不是需要被“可怜”或“帮助”的对象。关注他们的能力、贡献和潜能,而不是仅仅聚焦于他们的“残障”。 "称谓:" 使用“残障人士”、“有需要的人士”或根据具体情境使用更合适的称谓(如“视障朋友”、“听障朋友”),避免使用“残废”、“残废人”等侮辱性词汇。如果可能,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或身份,而不是“那个轮椅使用者”。
2. "内容积极与赋能 (Positive and Empowering Content):" "焦点:" 强调助残活动的意义、残障人士的坚韧、以及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展现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残障人士勇敢面对生活,发挥自身价值。 "故事:" 可以适当分享一些(经过授权或公开报道的)残障人士自强不息、贡献社会的感人事迹,但要避免过度煽情或制造刻板印象。故事应旨在展现他们的力量和尊严
来源:新华社
他们不幸于身体的残缺,心中却绽放着美丽的花朵;他们体验着生命的曲折,脚步却始终追逐着梦的方向。
再过几天,北京冬残奥会将如期举行。新的冬残奥会传奇将在中国上演,世界将为那顽强与拼搏的运动风采欢呼沸腾。与赛场上的美丽绽放相辉映的,是新时代中国残疾人的自强身影,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靓丽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站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高度,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8500万残疾人成为社会大家庭平等成员,正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关怀,始终如一
这是一个热烈又安静的课堂——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讲台上,美容美发课教师王雅妮指着黑板上的知识点讲解,同学们不时举手提问。只是师生间的交流,都是通过手语进行的。
成为一名教师是王雅妮从小的梦想,点亮这一梦想的是8年前那次令她难忘终生的温暖会面。
那是2014年春节前夕,正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见到小雅妮,总书记笑容可掬地向她学手语,还鼓励她好好学习、学业有成。
温暖人心的鼓励,激励王雅妮在逐梦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这份关怀里,蕴含着数十年不变的深情。
“哎呀!你咋来了?”
1975年10月,离开陕西梁家河那天,习近平同志一眼就在送别的人群里看见了拄着双拐的残疾人石玉兵,马上抢上前去,拉住他的手,眼里蓄满泪水。
正因牵挂难割难舍,所以时时念念不忘。
从华灯璀璨的人民殿堂到暖意融融的儿童之家,从城市的福利院到偏远的农家小院,人们被这一幕幕场景温暖着、感动着——
“‘妈妈’好,和你握握手。”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总书记同“爱心妈妈”景凤英亲切交流,深情地说:“希望福利院的孩子和祖国其他孩子一样健康生活、幸福成长。这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谢谢你!”
在湖北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总书记同坚持为盲人讲解电影的肢残女孩杜诚诚亲切握手,夸奖她的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小胡林,继续努力!”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总书记用双手扶住全国自强模范、无臂画家胡林的肩膀,赞美自强模范们“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
为生活困顿者带来温暖、为身残志坚者撑腰鼓劲,温暖的瞬间饱含着人民领袖对残疾人的无限深情。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这份“格外”的爱,在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
以上率下、率先垂范,残健共融风气日渐浓厚;亲自谋划、亲自推动,顶层设计日益明晰。
“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残疾人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工作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残疾人事业更加充分地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完善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融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等社会福利制度设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深刻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方向性根本性问题。
关爱,无处不在
2020年9月17日,湖南长沙,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利落的短发、自信的谈吐,来自城步苗族自治县的90后苗族姑娘杨淑亭的一番发言令总书记印象深刻,“为你自强不息的精神而钦佩!”
2011年,一场车祸让杨淑亭高位截瘫,家里为她治病欠下20多万元,生活跌落低谷。向命运抗争的路上,杨淑亭没有屈服。在各方支持下,她开办起生产足球、箱包等的企业,还带动了家乡数百家贫困户脱贫。
杨淑亭的奋斗故事,正是新时代中国残疾人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缩影。
受身体障碍、劳动能力弱、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影响,贫困残疾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返贫率高。
“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残疾人如期脱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指标。
2016年4月,在安徽金寨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
2017年6月,沿着崎岖的山路,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来到位于山西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赵家洼村。
贫困户王三女孙子、孙女患有残疾,只靠她一人养活,生活十分困难。总书记给她带来了米、面、油,安慰她好好生活,还叮嘱当地干部安排好她孙子、孙女的特殊教育。
脱贫奔小康的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记挂着残疾人群体。
总书记关心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的生活,提出“加快织密筑牢民生保障安全网”“强化保障性扶贫”;
总书记重视贫困地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情况,要求“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总书记懂得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特殊情况,指示“开展大规模专项扶贫行动”,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明确要求,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实践中破解因残致贫难题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中央文件将贫困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整体布局;各地以更加精准的措施、超常规的力度帮助贫困残疾人脱贫;广大贫困残疾人本着“弱鸟先飞”的意识和“滴水穿石”的精神,自强自立、自主脱贫。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1年2月25日,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告别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群体消除贫困的奇迹。
既要兜住民生底线,也要织密幸福保障网。
只需用胳膊肘一碰,就能打开柜门。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考察。在残疾人运动员住房样板间,一个便捷的无障碍设施,得到总书记的称赞。
“要把细节处理好,想运动员之所想,办运动员之所需。”总书记叮嘱。
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关怀无微不至,对广大残疾人的照顾帮扶更需精准周到。
“要实施精准帮扶,把钱花在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针对性帮扶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日益完善。
民政部、中国残联等相关部门指导在全国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十三五”期间分别惠及1200多万困难残疾人和1400多万重度残疾人;各地各部门共同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不断加大残疾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参保支持力度……一项项社会保障措施如一条条丝线,为残疾人织就幸福生活保障网。
要持久系统地保障残疾人权益,既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也需要在各方面建立管根本、顾长远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各项建设事业都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其中,不断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
截至2021年5月,我国直接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有80多部、行政法规50多部,以法律之手为残疾人高擎“保护之盾”。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保障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发展作出系统安排;《“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步伐,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两期国家残疾预防5年行动计划将有效减少和控制残疾发生、发展作为行动目标……全方位、立体化的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让幸福触手可及。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是一个浩繁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完全由政府包下来,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30多年前,在福州市残联的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作出这样的论述。
汇集合力,凝聚大爱。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扶残助残行列中来。
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推进残疾人事业当作分内的责任,各级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努力做残疾人的“娘家人”“知心人”,广大助残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越来越多“播种者”和“耕种者”共聚“春天的事业”……
新时代的春风里,我国残疾人事业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广大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力量,循梦而行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希望你们不断用实际行动迸发生命光彩,去诠释、书写无悔人生”。
时隔6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杨玉芳和高志宏夫妇依然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激励人心的话语、同他们亲切互动的温暖瞬间。
这些年来,他们坚持为敬老院的老人们朗诵诗歌,传播正能量;做手工活拿去义卖,资助寒门学子,尽己所能为周围的人带去美好。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对残疾人主体作用、能力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残疾人,勉励广大残疾人于逆境中追求进步、在残缺里创造幸福,在新时代广阔的舞台上,不断迸发生命的光彩。
这是愈发宽广的人生之路——
福建闽清县残联工作人员黄道亮珍存着自己闽江职业大学的毕业证书,签发人清晰地印着三个字“习近平”。
1988年、1989年,残疾考生黄道亮两次参加高考,尽管分数达标,却因身体原因落榜。直到第三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兼任校长的闽江职业大学破格录取了他。黄道亮由此成为福建省第一名无双臂大学生。
“这对于我来说,不亚于一次重生。”
如今,上学就业不只属于黄道亮等“幸运儿”。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中国残疾人愈发宽广的逐梦之路:
“十三五”时期,5.75万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近1万名残疾学生被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录取;
“十三五”时期,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规模每年均超过800万人,2020年已达862万人;每年平均有40万名残疾人参加政府补贴职业培训……
从菁菁校园到各行各业,越来越多残疾人带着坚强意志和无限潜能,迈步奔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这是中国梦照耀下的奋力追寻——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们东川的一款特色七彩面条,它是由7种果蔬制作而成的,大家需要的可以马上下单。”坐在直播镜头前的云南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和李国秀正熟练地为特色农产品带货。
“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张顺东的这句话,证明广大脱贫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勇气。
如今,脱贫攻坚战中的“战斗者”成了致富路上的“领头羊”。“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乐观地生活,特别要在乡村振兴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张顺东说。
世界舞台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员们以精彩的表演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街巷里弄中,残疾人专职委员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公益事业和社区治理,帮助他人排忧解难;创新创业的平台上,不少残疾大学毕业生在节能环保、高新科技等多个行业领域勇毅笃行,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广大残疾人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成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残疾人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出来,正信心百倍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这是中国风采的亮眼展现——
冰天雪地,训练正酣。
2022年开年,在甘肃白银国家雪上项目训练基地,参加北京冬残奥会的国家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集训队队员紧张备战。
从朝迎旭日到目送夕阳,在蜿蜒起伏的越野滑雪赛道上,一道道矫健的身影勾勒出新时代残疾人的奋进之姿。
在一方方竞技舞台上,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百折不挠、乐观进取的风采一次次惊艳世界。
在去年举行的东京残奥会上,中国残奥健儿取得优异成绩。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材料上批示:“中国军团‘神勇’,应好好宣传,不仅体现了体育精神与实力,更体现了中国式的人权与国家发展的成绩!”
赢得的不仅是竞技体育的金牌,更是精神上的“金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体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体育强。”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辉煌是新时代中国风采的生动体现。
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开幕,从在残疾人工作方面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学校、社区等多个点位采集的火种将齐聚北京,共同汇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官方火种。仿佛一种号召,新时代更大的荣光离不开广大残疾人参与共同书写。
“中国梦,是民族梦、国家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也是每一个残疾人朋友的梦。”
向阳而生,循梦而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广大残疾人正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姿态,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2022年4月23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和兰州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北京和兰州共同举办,论坛采取线下+云端相结合的方式,紧紧围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这一主题,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全面推动“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实施献计献策。
中国残联副主席程凯、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甘肃省残联副主席王建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关信平教授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教授主持。来自中国残联和部分省市残联的负责同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深圳大学等近百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代表共30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了论坛。为了更好地宣传本届论坛的成果,本公众号将陆续整理推送致辞和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紧跟全国步伐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在第十五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2022年4月23日)
王建强
甘肃省政府残工委副主任
省残联副主席、党组书记、理事长
尊敬的程凯副主席、严纯华校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朋友们:
时至暮春,雨生百谷。在这个万物生发、全国各地各行业聚力新阶段、奋进新征程的关键时节,中国残联、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兰州大学共同主办第十五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正当其时、十分必要。作为兰州大学和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所在地的省残联和本届论坛承办方,我们对此感到非常荣幸、也很高兴!
受分管副省长何伟同志委托,我代表甘肃省政府残工委和省残联,代为转达甘肃省政府对本届论坛顺利举办和即将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祝贺,预祝论坛圆满成功!向不辞辛劳参加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诚挚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关注甘肃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在中国残联的关心重视和兰州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为参与、融入、服务地方残疾人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让残疾人联合会联合高校智库等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改革宗旨得到充分体现。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依托全国13所重点知名高校,于2019年4月获批、2019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的第12家残疾人事业研究分支机构,研究中心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同地方残联系统的合作是全面深入、稳定牢固、卓有成效的。特别是近两年来,兰州大学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已全面参与了《甘肃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调研论证,还承接了部分市、县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的研究编制,连续开展了甘肃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评估和研究应用,围绕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同时,还深度参与、连续开展了立足甘肃、辐射西北、富有特色的志愿助残品牌服务活动,极大提升了残疾人工作在高校青年和民族地区的社会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残疾人群体,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特别是在顶层规划设计和专项政策投入上,给予了极大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这方面,甘肃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近年来,在中国残联的有力指导、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残疾人事业在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的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残疾人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间,仅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补助资金就达16.57亿元、是“十二五”的2.3倍;31.4万农村建档立卡残疾人实现整体脱贫;城乡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万元和1.6万元,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57%和46%,全省残疾人在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迈上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新征程。
特别是2021年以来,省残联党组新班子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中央巡视、省委巡视反馈问题等“五项整改”为抓手,以贯彻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主线,将“严紧硬”的主基调贯穿始终,积极改善政治生态、完善制度机制、促进事业发展,在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现了“十四五”残疾人工作的良好开局。全省20.62万名农村残疾人纳入政策兜底,50.05万名残疾人享受两项补贴,3.4万名残疾人巩固脱贫成果,17.4万名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1万名残疾人实现新增就业。在东京残奥会上,我省优秀残疾人运动员连浩获得乒乓球团体金牌;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我省残疾人运动员共获得95枚奖牌,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甘肃省委省政府两次专门发贺电予以表扬祝贺。这都是全省残疾人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精神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的生动体现。
新征程面临新挑战,可以看到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残疾人仍然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脱了贫不代表解了困,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任重道远。特别是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全省2500多万人口中,残疾人就有187.1万、涉及650多万家庭人口,其中农业户口残疾人166万人,少数民族残疾人17.5万人,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长期存在,民生保障基础和投入离发达地区也有明显的差距。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在经济欠发达情况下走出一条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紧跟全国步伐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也是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更是本届论坛“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这一主题现实意义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让残疾人获得更多平等参与机会、得到更高质量生活保障、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生活,是今天与会的各位贵宾和学者所秉持的共同信念,也是我们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追求。我们会借助这次论坛举办的东风,充分用好论坛成果、广泛吸收借鉴谋划、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持续推进甘肃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积极主动创新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入推动甘肃省“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抓手,持续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高质量完成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等重点工作任务,认真筹办甘肃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五届特奥会,全面防范化解残疾人领域重大风险隐患,高水平推进残疾人事业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衷心祝愿本届论坛取得丰硕成就、结出累累硕果,为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共同富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