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怎么写《每月表现自我鉴定》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1:57

怎么写《每月表现自我鉴定》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撰写每月表现自我鉴定时应注意的事项的作文:
"每月表现自我鉴定:撰写时应注意的事项"
每月表现自我鉴定,是个人对过去一个月工作、学习或生活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过往成果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方向进行调整和规划的关键途径。一份高质量的自我鉴定,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我、发现不足、明确目标。因此,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客观真实,实事求是"
自我鉴定的基础是真实。切忌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在总结成绩和进步时,要具体、有据,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和数据来支撑;在分析缺点和不足时,要坦诚、深刻,避免空泛的套话,力求找出问题的根源。客观的态度是自我鉴定的前提,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才能有针对性的改进。
"二、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一个月的时间可能涉及很多方面,但自我鉴定不必面面俱到,流水账式的记录效果不佳。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鉴定目的,抓住重点。重点可以包括:本月最重要的工作或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取得的关键性成果、遇到的重大挑战及应对方法、在能力或素养方面最显著的提升或最需要改进的方面等。对于重点内容应详细阐述,对于次要内容可以简略带过,确保文章结构清晰,主次分明。
"三、 具

这几个“过度疲劳”的信号,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千万要重视!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休息了?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社畜就开始捂胸皱眉,学生开始唉声叹气,带娃的宝妈都想哭了……工作的强度、生活的压力,让现代人疲于奔命,“疲劳”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特征之一。

一般来说,如果只有在少数时候有普通的疲劳感,往往只需要停下来休息或者睡一觉,就能恢复精力,这种疲劳是正常的。但如果通过正常的休息,疲劳感仍然无法缓解,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体是否生病了。

近年来,关于身体过度疲劳而突发“过劳死”的新闻屡见不鲜。但医学上其实没有“过度疲劳”这一疾病,如果说身体因为过度疲劳而出现了一些症状,实际上指的是得了医学所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

图源:新浪微博

什么是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 1988 年正式命名的一个新病种。2015 年,美国国家医学研究所将慢性疲劳综合征重新命名为系统性运动不耐疾病(systemic exertion intolerance disease, SEID)。但是“慢性疲劳综合征”这个名字更为通俗直白,所以在本文中,还是沿用。

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无法用一般劳累和疾病状况解释的疲劳症状。目前,没有有效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慢性疲劳综合征。但患者在临床检查中,通常伴有发热、疼痛、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受损等非特异性症状。

也就是说,当其他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不能解释患者身体的疲劳和其他症状时,可以考虑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呢?

1994 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给出了几项诊断标准:

1. 通过临床评定的、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疲劳,这种疲劳是新发的或者有明确的发病时间、非先天性的、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且患者的职业能力、受教育能力、社交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2. 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 4 项或 4 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6 个月或更长时间:

① 短期内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

② 咽痛;

③ 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④ 肌肉酸痛;

⑤ 不伴有红肿的多关节疼痛;

⑥ 头痛,但其发作类型、方式及严重程度与以前不同;

⑦ 睡眠后精力也不能恢复;

⑧ 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疲劳持续时间超过 24 小时。

3. 排除其他疾病或不良嗜好引起的慢性疲劳。

这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那么在生活中,当身体出现了哪些症状时,我们要如何判断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处于慢性疲劳状态了呢?

如何判断自己身体

是否处于慢性疲劳状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患者人群已从体力劳动者转向脑力劳动者,在互联网、医疗、媒体、科教等行业的从业者中比较常见,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但疲劳是一种主观感觉,难以用准确的词汇或语句来定义和描述,所以医学界目前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指标。

但近年来研究人员陆续制定了多个疲劳评估量表,如:疲劳量表(FS-14)、健康状况问卷(SF-36)、心理判定量表(SCL90)等,我们也可以结合这些评估量表中的指标,来初步判断身体是否处于慢性疲劳状态。

在这里,我们给出一个自测的评估量表,大家可以对照指标测一测。

身体慢性疲劳自测表

1.早晨不想起床,勉强起床,也是浑身倦意;

2.工作或看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

3.说话有气无力;

4.不愿与同事交流,回到家后也常常默不作声;

5.总是伸懒腰、打哈欠、睡眼惺忪;

6.懒得爬楼,上楼时常常绊脚;

7.公共汽车开过来,也不想跑步赶上去;

8.喜欢躺在沙发里,把腿抬高才舒服;

9.四肢发硬,两腿沉重,双手易发抖;

10.食欲差;

11.心悸胸闷,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

12.经常腹胀、腹泻或便秘;

13.忘性大,越是眼前的事越容易忘掉;

14.不易入睡或早醒,入睡后不断地做梦。

以上指标中,若有 3~4 项符合,表明身体可能处于轻度疲劳;若有 5~7 项符合,表明身体可能处于中度疲劳;若有 8 项以上符合,表示身体可能处于重度疲劳,这时可以考虑就医,考虑是否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了。

不要小看上述症状,更不要觉得它们是忙碌的现代人常见的“小问题”。

慢性疲劳是给身体的预警信号,它在提醒你——你的身体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负荷。这时,如果你停下来多多休息,进行充分调整,就可以减轻对身体的伤害。若未引起重视,未及时休息调整,那么“小问题”可能会引发“大问题”,严重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做好这几件事

远离慢性疲劳

慢性疲劳综合征完全是可以预防的。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件事,远离慢性疲劳。

8 件事让你远离慢性疲劳

1.作息规律,不熬夜,保证每天 7~8 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2.合理安排时间,调整生活节奏,避免长时间地连续工作和学习。

3.避免久坐和大脑长时间高速运转,每工作或学习 1 小时,休息 5-10 分钟,可以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走一走,扭一扭脖子和腰部。

4.保证晚上和周末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培养业余爱好。

5.定时用餐,控制进食总热量,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少吃零食和夜宵。

6.养成运动习惯,每周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或 75~150 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每周进行 2 次以上的肌肉力量训练。

7.学会释放压力,给负面情绪一个出口,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8.定期体检,关注身体健康。

总之,身体是一个忠实可靠的“情报员”,当你感觉到身体较为疲劳时,一定要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疲劳,让身体恢复健康,千万不要因为忽视而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转自:科普中国

来源: 蝌蚪五线谱

关节剧痛+全身起疹子!警惕这个夏天最毒的“热”

今年夏天

最毒的“热”是基孔肯雅热

感染了基孔肯雅热

最典型的症状除了高热、起疹子

还有疼痛

疼的不止是腰,而是全身关节

尤其是手脚小关节

钻心刺痛、如骨断裂般肿胀

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

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

虽然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

但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

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其背后的“元凶”正是伊蚊

(又称“花斑蚊”)

广东近期天气炎热、降雨频繁

蚊虫已进入快速繁殖期

由伊蚊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上升

1

认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虽然听起来陌生,但它其实并不是什么“新角色”。

早在2008年,我国就首次发现了输入性病例,近些年它也时常活跃在我国周边的东南亚地区。

基孔肯雅是非洲语「chikungunya」的直译,指「身体弯曲」或「弯腰走路」,因为这个疾病会引起关节炎、关节痛,让人难以直立行走。

这种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与登革热一样主要通过伊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斑蚊”)传播。

(图片来源:云南疾控)

2

感染了基孔肯雅热

有什么典型症状?

7月21日,感染基孔肯雅热的佛山市民欧先生(化名)经过治疗,已逐渐康复。我们听听他的口述,可能会对这个疾病有更直观的认识。

患者有话说:

“前一晚喝完酒,第二天关节突然疼得厉害,我还以为是痛风导致的。”欧先生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基孔肯雅热的患者。

“最开始就是觉得轻微不适,有点低烧,但很快就退了,因此也没太在意,”欧先生回忆道,然而两天后,突如其来的关节剧痛让他意识到不对劲。

住院的这三天,欧先生经历了从焦虑到安心的过程。“最难受的是关节痛,全身起疹子。”他指着已经消退的皮疹痕迹说,“好在医生用药后,很快就退烧了,关节痛也缓解很多。”

欧先生最想提醒大家的是:“千万别像我一样大意!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关节痛,一定要及时就医。最近蚊子多,家里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

医生有话说: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数情况下患者预后良好,重症及死亡病例相对少见。

从病情发展来看,该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在1至12天之间,多数患者会在3至7天内开始出现症状。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急性期

急性期通常持续7至10天,其主要症状如下:

持续高热:

感染后患者会突然起病,伴有寒战和发热,体温可能迅速上升至39℃甚至更高,一般发热持续1~7天即可退热。

有部分患者在退烧后可能出现再次发热的情况,即双峰热,这种二次发热通常会持续3至5天后恢复正常。

关节痛和关节炎:

急性发热性多关节痛和炎性关节炎是基孔肯雅热较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大约70%的患者以关节痛作为首发症状出现,当然也有不少患者是先出现发热或者与发热同时出现关节痛的情况。

手部关节、腕部关节和踝部关节等部位是常见的疼痛发生处。最开始可能仅在1~2处关节出现疼痛,但几乎在所有病例(占比70%—100%)中,这种疼痛会在24—48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多个关节。

图片来源:uptodate

皮疹:

这是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常见的皮肤表现形式,多为斑疹或斑丘疹,通常在发病后的第3天或更晚的时候出现,持续时间一般在3~7天左右。

皮疹一般先从四肢和躯干部位开始出现,随后可能会累及面部,呈现出斑片状或弥漫性的形态。

恢复期

恢复期在急性期过后,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以及僵硬状态能够得到完全恢复。

约20%患者发展为慢性关节炎,疼痛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3

预防基孔肯雅热

防蚊灭蚊是关键

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疫苗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病例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因此,预防的核心就是斩断传播链——防蚊灭蚊!

这需要每一位街坊的积极参与:

01

个人防护:不给蚊子开“饭局”

穿衣“武装”:户外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穿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驱蚊“护盾”: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喷涂有效驱蚊剂。按说明书要求足量、定时补涂。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

避免“高危地”:减少在树荫、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02

环境清理:截断蚊子“生命链”

牢记:无积水就无蚊虫!每周花10分钟,彻底清理家中及周边各类积水。

“翻盆倒罐”:彻底清空、倒置或妥善遮盖闲置的盆、罐、桶、缸、轮胎等容器。

“清淤疏堵”:清理房前屋后沟渠、天台排水槽淤塞,保持水流畅通。填平洼地。

“勤换勤清”:家中水养植物(富贵竹、万年青等)每隔3~5天彻底换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宠物饮水碗、接水盘等同样需勤换勤洗。

“严密加盖”:必须使用的储水容器(如水缸、水池)务必严密加盖或投放安全的灭蚊幼缓释剂。

“垃圾管理”:妥善处理垃圾,特别是废弃的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避免其成为小型积水容器。

03

社区共治:人人参与,共享无蚊环境

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爱国卫生运动”和统一灭蚊行动。

邻里互相提醒,共同监督,形成防蚊灭蚊的良好氛围。

转发提醒更多人

综合| 东莞发布、东莞疾控

来源: 东莞电台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