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慈禧读书笔记》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1:5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慈禧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使文章既有深度又不失准确性:
1. "明确“读书笔记”的内涵与范围:"
"笔记性质:" 首先要明确,这篇作文是模拟慈禧的读书笔记,还是分析后人根据慈禧读书情况整理的“笔记”?或者是基于慈禧读书行为引发的思考和分析?这决定了文章的叙述视角和内容侧重。
"笔记内容:" 慈禧究竟读了什么书?是政治典籍、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还是西方科技、洋文著作?笔记中记录了什么内容?是心得体会、评论见解,还是仅仅记录阅读进度?必须基于史实进行合理想象或准确引用。
"笔记形式:" 模拟慈禧的笔记,语言风格应如何?是模仿她的口吻(可能带有一定的威严、思虑或时代特征),还是用现代语言转述其思想?格式上是否需要模仿当时的笔记形式(如用毛笔字、竖排文字等概念)?
2. "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史实:"
"阅读史籍:" 务必查阅关于慈禧生平、政治活动以及她教育背景和阅读习惯的相关史料,如《清史稿》、宫中档案、当时人的笔记、回忆录等。了解她真实的教育经历、
这本书被称为“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史”丨慈禧光绪逃亡70余日实录
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次年清政府被迫与八大列强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此次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在京津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造成了近代以来的第二次帝王出逃,致使清廷颜面尽失。“西狩”本是指古代帝王出巡狩猎的活动,“庚子西狩”是对庚子年间清廷逃亡行为的隐晦称呼,实际指1900庚子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出逃经历。1900年8月15日凌晨,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德胜门秘密向西北逃亡。10月26日帝后两宫逃至西安,前后历经70余日。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乔装成百姓,狼狈西行,没有皇家仪仗,更无前呼后拥,随行的仅少数亲信王公。一路上慈禧与光绪忍饥挨饿,体味了人间的艰难困苦。因担心八国联军追赶,他们走的是偏僻小道。奔走数日,逃亡队伍到达怀来县地界,知县吴永得知消息,急忙前去接驾。慈禧惊魂未定,见到吴永竟然失了仪态,她涕泪横流向吴永诉说了连日来的恐惧与凄惨:我们连日奔走,没有吃的,又冷又饿。半路上口渴,命太监去打水,找到水井却没舀水的家伙。有的井还漂着人头,不得已我和皇帝只能嚼秸秆解渴。昨天夜里,我与皇帝只有一个板凳,背靠背坐了一宿。今天早上寒气凛冽,侵入毛发,实在受不了啊。你看我都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乡村老妪……今特将记述慈禧、光绪逃亡经历的《庚子西狩丛谈.前言》刊出,以备读者详知书中内容、版本缘由及整理情况。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帝仓皇出逃,一路上狼狈不堪,全无仪方。怀来知县吴永是迎驾的第一位地方官,吴永仓促间预备供张,应对有方,故深受宠信,得以由知县超擢府道。慈禧一行逃至怀来县,方始稍安。随扈西行后,吴永奉旨办理随扈前路粮台。两宫西狩,吴永亲见往返情形,亲闻行宫琐事,熟知内情。民国改元后,庚子西狩一事渐渐不为人知,刘治襄曾亲闻吴永口述这一段经历,为防此事失载,于是记录下来,便有《庚子西狩丛谈》一书。此书初版于民国十七年(1928)刊出,共四卷,书前有吴永自撰“序”手迹、桐城吴闿生作“庚子西狩丛谈序”,书后有南昌饶孟任作“跋”。民国三十二年(1943)上海道德书局进行再版,由临海人屈映光题写书名,书前增加了“吴渔川三十八岁肖像(庚子后二年留影,时任广东高廉钦兵备道)”、“吴渔川墨迹之一斑(五十八岁时所书) ”、“吴渔川先生年谱”、刘治襄撰“庚子西狩丛谈自叙”。据刘治襄“自叙”,“以篇幅太冗,厘为五卷”,将原版书卷四上、卷四下改为卷四、卷五,自此原版书由四卷变为五卷。后上海书店“民国丛书”本及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即据道德书局本影印。另见民国间“清史秘本”收录《庚子西狩丛谈》,出版时间不详。该本文前仅见吴闿生“序”及刘治襄“自叙”,内文卷四、卷五仍如原版书分为卷四上、卷四下。推测该本出版时间似当早于道德书局本。《庚子西狩丛谈》一书,凡七万言,详细叙述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从北京出逃西安及回銮的经历。第一卷记义和团运动兴起至两宫出狩;第二卷记吴永在怀来县禁遏拳教的种种事情;第三卷记两宫逃至怀来,吴永随扈西行至太原;第四卷及第五卷记两宫从西安启程回銮。书中所记皆吴永亲历亲闻之事,翦伯赞先生高度评价此书,认为是庚子西狩诸书中最具价值之作,近有学者更称其为“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史”。上个世纪 30年代,该书被译成英文,后更有德文、日文译本,中外推崇,视为信史。据吴永之子吴宗济忆述,英译本由美国人浦爱德翻译,吴宗济之兄吴宗兴对照原文,用浅近口语为浦爱德讲述,再由浦爱德翻译成英文。吴永(1865—1936),字渔川,号槃庵,别号观复道人。浙江吴兴人。早年曾入湘军将领鲍超幕府。其元配曾广珣,曾纪泽次女。光绪二十三年(1897),补授直隶怀来(今河北怀来)知县。光绪二十七年(1901),简授广东雷琼道缺。后累迁至山东兖沂曹济兵备道,赏二品顶戴。民国初年任胶东观察使。目前中国大陆通行的《庚子西狩丛谈》整理本有三:岳麓书社本(1985)、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2008)、中华书局本(2009)。在台湾地区,2012年新锐文创出版社出版了由蔡登山主编的《庚子西狩丛谈:慈禧西逃记》。上述整理本均以民国三十二年上海道德书局版为底本,其中,广西师大社本参照李希胜著《庚子国变记》、罗惇曧著《庚子国变记》《拳变馀闻》,将该三书相关记述插入正文,以相互印证。《庚子西狩丛谈》出版百余年,广为流传,各个版本均不见刘治襄生平介绍,可见其并不为人所熟知。据浙江省《兰溪市志》“列传”所载:“刘焜(1867—1931),原名振书,字芷香、治襄,晚号甓园。光绪二十七年(1901)乡试第一,旋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迁翰林院编修、宝录馆纂修、国史馆协修、学部图书馆总纂、记名提学使。焜倾心改良,戊戌变法失败,出任北京京师大学堂教授。民国成立,历任金华军政分府兼金华县民政长、省议会副议长、浙江巡按使公署秘书长、省警务厅厅长、国务院参议、内务部总务厅厅长等职。二十年(1931)病殁。焜才华横溢,文思敏捷。著有《数律天根》《中国文学统系说明》《庚子西狩丛谈》《豢龙小乘》《芷香吟草》等书。”值得一提的是,刘治襄文笔特出,用典纯熟,以散运骈,由其笔述的《庚子西狩丛谈》更增添了文学价值与阅读价值。本次再版,据民国十七年八月北京广华印刷局版重新整理,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原版书面貌,并参民国三十二年道德书局版,补入原版本所缺之刘治襄“自叙”、“吴渔川先生年谱”(移于文末)。两个版本的主要区别作注说明。此外,还增补了一些人名简介和注释,原版书的错字,以〔 〕注出正字,漏字或洐字用〈 〉括出,以便读者识别与阅读。本书依据民国十七年(1928)八月北京广华印刷局版整理,以求还原原版书面貌,并参考民国三十二年(1943)上海道德书局版,补入原版本所缺的原作者“自叙”与“年谱”。两个版本的区别,在每卷后一一注释说明。本书文字流畅,用典纯熟,以散运骈,有文学价值与阅读价值。整理本还增加了书中人物的简介及典故的注释,方便读者阅读。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本书口述者吴永一路随行,亲闻行宫琐事。翦伯赞先生给予此书高度评价,认为记述庚子西狩的作品无出其右。
读书笔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作者叶赫那拉.根正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是慈禧的后人,他的曾孙写的,叫叶赫那拉.根正,其实他算是曾侄孙,因为他爷爷的姐姐,就是隆裕皇后,而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儿...有一点我觉得无法理解,就是古代的人特别喜欢近亲结婚,比如慈禧家的,光绪帝是慈禧妹妹的儿子,而隆裕是慈禧弟弟的女儿,也就是说,妹妹的儿子娶了弟弟的女儿...多么复杂的关系,他们的长相,是不是也和经常近亲结婚有关系呢。
里面还讲了一些慈禧年轻或者关系她的私生活的一些事情,以前学历史的时候,好像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就是大概了解到她是一个坏人,反派,但是看这本书,让我对她的印象有了一点改观,觉得她可能就是一个女人,不太好的女人,甚至是普通的女人。
她小的时候,刚出生的时候,因为她家门口种了几颗白杏树,所以乳名就取了个杏儿,也真的是很草率了,学名叫杏贞,是贞洁的意思,但是她后来进宫了,因为咸丰皇帝特别喜欢玉兰花,所以就给她换了个名字叫玉兰,封号也是兰贵人,这就导致好多人觉得她本来就叫玉兰。
每个女人都爱美,慈禧也挺爱美的,不过人家有钱,有资本,所以也很注重保养,书上写了很多,但是我没记住,总而言之,就是能用的方法都用上,能吃的好吃的都要吃点。有两个是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关于她养生爱美的方法,一个是她到了可能是比较老的时候,就每天早上让宫女给她弄一个参片,然后含在嘴里,含一整天,活活给含化了,我觉得这样挺难受的,一天都说话不利索,她难受,听她说话的人更难受,而且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为一般人没那么有钱,还有一个是,放在现在是比较平民化的一个办法,就是鸡蛋清抹脸,每天晚上,她让宫女给她弄一个鸡蛋清,全敷在脸上,整个脸都紧绷着,一晚上就这样,早上的时候在洗脸把它洗掉,然后抹上那种特制的脂油,里面有胭脂和香水,我感觉她的这个方法就像是敷面膜,然后早上起来再抹点化妆品那种的,虽说这个办法,放在现在看来好像挺不值一提,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也是很奢侈的。
(慈禧的照片)
看到后来就是她和好几个皇帝的故事,看得我晕晕乎乎迷迷瞪瞪的,感觉乱七八糟的...可能还是我知识储备太少,以后多看点这样的书也许就明白了。
还有一个,是关于她和珍妃的,珍妃是光绪的妃子,长得挺漂亮,人也挺机灵,又聪明又有见识,所以光绪就特别喜欢她,本来慈禧一开始也挺喜欢她的,但是后来慢慢的,发现她特别喜欢拍照,还喜欢玩儿换装游戏,穿着光绪的衣服拍照,还喜欢穿着男装满皇宫溜达,这两点慈禧很不能容忍,就越来越不喜欢她了,我看到这突然想到还珠格格了,里面小燕子也穿过好几次小太监的衣服,为什么皇上还是那么喜欢她呢?因为那是电视剧,不是历史。
后来八国联军攻进来了,慈禧带着光绪和隆裕准备逃跑,就是不带珍妃,珍妃很不服气,就问她,你为啥不带我,我也是他的老婆,你带大老婆,不带小老婆,这不公平,但是慈禧说,你还不够资格呢,别想让我带你走,然后珍妃就一直吵吵闹闹的要走,说不带她走她就不活了,慈禧烦的不行,就对她说,那你就去死吧,于是珍妃就跳井了...这也...
这本书这个作者,还说珍妃不是慈禧害死的,是她自己要死的,我觉得他简直胡说八道,要不是因为慈禧,她能死?这不是典型的伯仁不杀我,我却因伯仁而死,珍妃的死,慈禧逃脱不了责任,再怎么洗白都没用。
(珍妃)
看到后来,我今天看了一段,清王朝倒闭,再文革破四旧的时期,作者的家里,因为放了很多关于慈禧,关于皇室的东西,所以很多不得不销毁了,比如照片,瓷器,樟木箱子,紫檀木龙床之类的,我觉得很是可惜,放到现在,能卖多少钱呀。
我就看了这么多,还没看完,看完以后如果有想写的,就继续再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