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四书五经 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2:56

3招搞定《四书五经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四书五经》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可以帮助你写出一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明确读后感的核心:感受与思考"
"区分“读”与“感”:" 读后感不是对《四书五经》原文内容的简单复述或百科全书式的介绍。重点在于“感”,即你阅读后的"个人感受、思考、启发、困惑或质疑"。 "避免泛泛而谈:" 不要只是说“这本书很有哲理”或“这本书很深奥”。要具体到哪些内容、哪些观点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2. 深入理解《四书五经》"
"基本了解:" 在动笔前,确保对《四书五经》的基本内容、大致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核心)、历史背景和地位有基本的了解。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大致讲了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选择性深入:" 由于《四书五经》内容浩瀚,不可能全部精通。选择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或最能引发你思考"的篇章、段落或核心观点进行重点阐述。例如,《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的“中庸之道”,《

八下《经典常谈》读后感

寻千年文脉

——读《经典常谈》有感

809 黄雯婧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经典仿佛成了隐匿于喧嚣背后的静谧。但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就像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经典再复重现。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解读,却有着朱自清先生独特的思考和看法。将他眼中的经典逐一呈现在面前,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全书中对《论语》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对我而言,《论语》只不过儒家中的经典,是孔子的主观思想.但在他的笔下,孔子不再像是那个被供奉在神坛的风云人物,而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圣人。他有着与现代教师一般的思考,会因弟子的进步而欣慰贤哉,回也!"言语间满是对颜回的赞叹,也会因弟子的懈怠而生气"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坊也",更体现了《论语》中孔子的智慧所在。

而《诸子》第十中,墨家学派却与众不同.主张兼爱非攻",超越了时代,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墨子的"非攻"的思想一致。中国所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兼爱"的写照。从之可见百家争鸣的激烈及古人先进的思想和超常的探索。

文化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每一种思想,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每一次对他们的回望,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中有价值,意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并展示出来。

经典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河流。不是刻板的训试,而是将先人的智慧化作细雨,触摸到文明最初的温度。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经典常谈》读后感

809 徐旸益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的响亮的口号,这句话的意思为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写那么多诗,诗为何而作?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介绍诗的发展,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唱习唱。秦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唐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方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朱自清在《诗十二》中写,陶渊明做了几回官,认为做官不自由,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将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恰美,人生道理融入进了诗里。他的诗不妨说理,但有理趣。他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谢灵运,他有政治野心却不得志。他爱游山玩水,将山水全力刻画进了诗中,全力雕琢字句。在山水的清幽里,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也沉溺于其中。陶渊明为了田园,为了自然而作诗;谢灵运则为了自己对山水风光的热爱所作。

《经典常读》中提到李白,他借着乐府旧题抒写自己的生活,他作诗全任自然。杜甫则用诗抒写了那个大时代,使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杜甫为了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和疗愈自我与社会而作诗。

所以诗歌的创作目的从来都不单一,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政治,对国家的情感,反映着时事和社会现实,记录着古代人们的生活。

诗歌在历史和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更应重视诗歌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视为自己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应注重诗歌的现代性和创新性,让诗歌与时俱进。

航行在历史长河中的小舟

809 汤之悠

《经典常谈》如一叶小舟带领我们航行在历史的长河之上。

《经典常谈》对于古时名著及一些文化知识进行了介绍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第一章《说文解字》中作者引用苍颉造字等事例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是对《说文解字》只有讲述源头而没有史实来支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它不仅仅是经典常谈,更是一本对于经典作品的导读。从《说文解字》到《周易》,从《尚书》到《诗经》…每一处都像珍贵的宝藏蕴含着朱自清先生对于这些经典作品的独特见解。书中所介绍的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是因为他们是经过时代的淘汰仍存留下来的书。从《经

典常谈》中认识并了解这些经典的作品使我明白,经典作品也许相较于现代的书来说有些无趣。但每一部经典作品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经典作品之所以是经典作品从来不是因为它们有多有趣,而是因为它们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轻轻翻过得每一页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朱自清先生艰苦钻研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历史书上的百家争鸣只有寥寥几页,只知有许多杰出人物涌现。在看了《经典常谈》我才知道百家争鸣究竟是何盛况。阅读的每一个字都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每一个时期终有结束的一天,经典作品是留给后人的关于前一时期的介绍也是文化的传承。而作为新时代少年的我们却已很少关注这些传统文化了。传统文化若说是财富,倒不如说是一种信仰,根据前人经验过好如今的生活。

在《经典常谈》这叶小船上观望那历史的长河,汲取古人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来十分重要。

《经典常谈》读后感

809 曹益涵

千年的波折动荡,风雨飘摇带走太多,幸甚至哉,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在代代文人墨客传承至今,而《经典常谈》是一次对中华古代文献典籍的深度探索,朱目清先生以浅入深的方式,将枯燥的经典全面介绍。

全书以《说文解字》开篇探索汉字奥秘,到《四书五经》的儒家精髓,再到《战国策》与《史记》的历史波澜,每一篇都像一扇窗,展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思想潮流。总而言之就是三句话——逻辑有条理,内容富价值,语言切生活,令人过目难忘。但说来惭愧,朱自清先生所讲的经典,绝大部分我都不曾听过,就算是知道名字的,也只停留在名字上,未免辜负了典籍存在之本心,但不必担忧,因为本书的语言浅星易懂,深入浅出,让知识不自知地流入脑海中,感受经典碰撞擦出的火花,这就是其特别之处。

书中《周易》部分令我难忘,这是一部蕴含着深哲理的经典,通过六十四卦来阐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周易》中的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解释得清晰明了。例如阴阳,书中告诉我们阳阳就像黑白两色,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如同白天、黑夜、男女等,体现了古人对世界万物平衡的深刻认识。

《经典常谈》让经典不再枯燥,以往那些经典基作往往因为文字艰深、内容晦涩而让我们望向却步,但这本书就像一位亲切的导游,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世界,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那些艰深的古文,就能领略到经典的魅力。

当然,要想走近经典,全靠导游是不够的,就像进岩洞观景,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收获什么样的心情,导游无法左右,只能靠游客自己去发现,去思索,去感悟,就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去,编撰者将庆幸,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荃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经典常谈》有感

809 赵晨淅

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题记。

看完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我的内心激荡起层层涟漪,沉浸在这本书的内容当中,不禁感叹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诸子》第十中,同儒家为显学的墨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超越了时代,在今天依然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墨子“非攻”的思想是一致的。而中国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兼爱”的真实写照。

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每一个思想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每次回头看他们,都是文化传承智慧的结晶,每次回头看他们,都是一种文化传承。

惊讶与自豪之余,我深深叹了口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往往害怕读中国经典,结果就是远离它们。其实文化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也许现在已经不是显性基因了,但它还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很可惜,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当我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我们的个人生活就会锦上添花,刻苦学习时,我们知道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人处事时,我们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相信,常读经典,一定会让我们血管里流淌的中国红更加耀眼,我相信,这个让中华文明屹立千年的文化瑰宝,一定会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新时代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上林!

谨记所读,读古可以知兴替

——读《经典常谈》有感

810 丁若涵

翻阅书页之间,时代经典扑面而来,转瞬便成历史。

朱自清通书为我们介绍了我国传经文化经典著作,他面对浩瀚如海的历史,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文字呈现给读者。

在序的开篇他写:“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那作为一个需要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来说,《经典

常谈》就好似一叶接引船,将我们引向更高深的境地。

朱自清先生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失、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经典的著作,而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也可谓良苦用心。书的自序中:“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此书的宗旨。而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把《说文解字》放在了首位。

岁月失语,唯文能言。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朱先生见到这个,他作这本书,作用就是使经典普及与一般人。

《经典常谈》读后感

810 朱语彤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典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初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就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

“诗言志”,这短短三个字,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诗经》的大门。在《经典常谈》里,朱先生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诗经》的故事。《诗经》,那是古代人民情感的寄托,它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生活点滴。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爱情,到“硕鼠硕鼠,无丧我笨”的愤怒控诉,每一道首诗都像一幅鲜活的画卷,展现着古人的生活场景。我仿佛看到了那

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在由间劳作,在河边嬉戏,用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积对理想的追求。这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能触动我的心灵。

《经典常谈》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文化和现代读者。它让我明白,经典不仅仅是一本本占老的书籍,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品读经典,从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合上《经典常谈》,我的心中充满了对经典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知道,这只是我探索经典之路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经典的海洋中遨游,去追寻那无尽的智慧和真理。

近千年文明,品华夏精魂

——读《红典常谈》有感

810 孙可桐

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题记

千年的波折动荡,风雨飘摇带走太多,幸甚至哉,我国传统统文化经典在代代文人墨客传承至今,读完《经典常谈》,有种思绪在漫无边际的心胸回荡,或许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红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红典常读》,所谈“经典”,是指中国五千年来所有文化经典。所谓常谈,是被老生常读,朱自清先生的着眼点虽然主要在于普及性,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术性。

即使我们曾打倒过“四书五经”,曾批判过“封建糟粕”,但对于影响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经典,依旧需要客观地面对。在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与发扬,这是《经典常谈》给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学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的阻隔,在几千年的历史长廊中,文字同华夏文明一样不断昂首前进。诗的源头是歌谣。通过《诗经》,了解“五经”的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增强我们民族自信。华夏精魂,不仅是璀璨岁月的证明,更是五千年来人们凝聚而成的结晶。

一般人对国学的望而生畏,而结果是敬而远之。云海苍苍,江水映映;文化之风,山高水长。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仿佛一条沉淀悠长的江河,文化之河,源远流长,滋养世人情感与智慧。我们所读的不仅是古典,是人间山海的深邃,是过去时代的浪漫。

透过书本,我仿佛看到一位学者,弯曲着身体伏在案前用手中的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下古人对岁月精华的凝聚与文化精神的漫长寄托。

若觉人生太迷茫,劝君多读冯梦龙

大明天启年间,浙江秀水,市中心繁华地带。


一老者年过半百,支起个小摊子,身前的招牌上写着五个大字:“高考冲刺班”。


老者大声吆喝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学习不好的年轻人都来看看!最新的高考参考书,详细注解了教材,包你考上啊!”


差生是哪里都有的,渐渐围上来一些读书人:“老先生,科举考试这么难,您这书靠谱不靠谱啊?”


老者一捻胡须:“看看封面,‘公安三袁’推荐!对他们总信得过吧。”


众人一听推荐人的名号,纷纷解囊购买。老者边收钱边笑道:“我这还有冲刺补习班呢,欢迎大家报名!”


这位老者便是日后名震文学史的冯梦龙,也是教辅行业、补习班行业的祖师爷。


年过半百,屡考不中,冯梦龙在科考上连连失利,却在编书写书领域大显身手,也算得上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而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圆融变通。


《易经》里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正是冯梦龙一生之写照。


苦吟神鬼愁


明万历二年,冯梦龙出生在苏州冯氏。


冯氏家族是一个书香世家,与吴中大儒王仁孝世代交好,又和望族侯家来往甚密。所以冯梦龙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学而优则仕。


冯父给冯梦龙指明方向:“欲成大器者,就该歩上金殿,接受天子面试,若连孔庙的门槛也未曾踏进,那就不配称作儒生。”


冯母教冯梦龙学习方法时说:


自古念书成人只有一个秘窍——苦吟神鬼愁。


当朝一品的王鳌,少小时家贫如洗,每日放牛时于门外偷听先生授课,以树枝作笔,沙泥作纸,到后来不但金榜题名,还做了辅国的栋梁之材。


吾儿当自省自策其力也!


说罢,为表示慎重,特地将“苦吟神鬼愁”五字写在纸上,给冯梦龙作座右铭。


冯梦龙将父母的教诲谨记于心,从小就师从王仁孝,苦读四书五经,研究儒家典籍。真正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虽然有时会偷偷跑去书场听评书,但终究聪颖过人,为日后的文学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冯梦龙回忆起年少时的经历说:“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策,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这首御笔亲作《励学篇》,给天下的文人士子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梦:勤读五经,高中科举,名利双收,大展宏图。


冯梦龙也未能免俗,他也想通过苦读完善自我,受皇封,食皇禄,光耀冯家门楣,实现父母的期望。


可是明代科举盛行八股文,一以程文定去取,必须按照规定的格式答题。冯梦龙虽精通典籍,但素来潇洒特立,不愿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因此止步乡试,屡考不中。


冯梦龙考场遇挫,可他深知:


人这一生难免有走不通路的时候,暂时休整一下也无妨。毕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嘛!


岁岁无慧卿


文人狎妓,从唐朝就开始盛行。谁能与士子分享高中科举的喜悦,谁能抚慰士子寒窗苦读的心灵创伤?


自然是这些善解人意,这些秀外慧中,这些心灵自由的世间尤物。


冯梦龙失意之余,也开始流连秦楼楚馆。


白居易曾感叹:“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冯梦龙风流倜傥、古道热肠,也能理解诸妓的不易与身不由己,众妓自然愿意与他来往。


冯梦龙也经常尽己所能,热心帮助她们。


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他,曾经用自己的作品为青楼女子白小樊伸张正义,同情白小樊的不幸遭遇,谴责刘生“一片热心浑不悟,还依旧是薄幸夫”的薄情行为:


我是真思真慕,捱朝捱暮。


随他冷口讥嘲,兀自热心回护,到如今可疑,到如今可疑,眼见六年辜负。


有甚弱水炎山,故把行人阻。


影也无,风也无,待向梦中寻,梦还无。



不久,冯梦龙邂逅了自己的一生挚爱——侯慧卿。侯慧卿不仅艳冠秦淮、色艺双全,更有文化素养,蕙质兰心。


冯梦龙曾问她:“你阅人无数,可曾有方寸大乱的时候?”


侯慧卿冷静答道:“不会的。我心中自有一杆秤,这些人从低到高,井井有序。他日情或厚薄,就把内心排名升降调整。不得其上,转思其次,何乱之有?”


冯梦龙心里一盘算,估摸着自己排不到前三,但还是承诺会来给侯慧卿赎身。


聪明理智如侯慧卿,自然知道嫁给冯梦龙这样的书香子弟限制颇多,不会被眼前的你侬我侬冲昏头脑,因此她选择嫁作商人妇。


倾心热恋的侯慧卿嫁人了,所嫁的良人却不是他冯梦龙。


冯梦龙想不通侯慧卿为何如此薄情,那些举杯邀明月的日子她都忘却了吗?


好在自己豁达开朗的性格,再次起了帮助。既然想不通,索性就放下吧!


“岁岁无慧卿”的冯梦龙,将伤感的过往转化为自己的文学素材,以侯慧卿为原型,创作了名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盛名照汗青


“早岁才华众所惊,名场若个不称兄”,说的就是冯梦龙早年的出众才华。


虽然从青年时开始,冯梦龙就屡屡遭受科场失意,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学问、才华或者能力不够,只能说明他运气实在太差。


其实说到底,是他所追求的、所拥有的才学,与科考所要求的才学存在着某种错位。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但冯梦龙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通过灵活应变,找到了平衡。


官场情场皆失意,但在文人界,冯梦龙可谓声名显赫,被推举为“盟主”。


他组织了一个文学社团——韵社,不要小看了这个民间社团,它汇集了董斯张、毛以燧、祁彪佳、钱谦益等大咖。



驰骋官场的祁彪佳曾这样赞许冯梦龙:“才华肝胆,冠绝一世。得瞻风采,且聆榘诲,是荷三生之多幸也。”


除此之外,冯梦龙洞察世情,发现出版业方兴未艾,教辅行业大有可为。


彼时的读书人仍坚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民间文化的兴起不以为然。可冯梦龙明白变革的时机到了,于是编写了各种经典注解书:


一破二承三起讲,入事及意断制当。

七陈八收异九结,此是作文新格样。


冯梦龙现贩现卖,将由老师处所得学问,转而讲授出去。他善于言表,将“死书本”讲的头头是道。


治学上又采用苏州朱夫子言传身教之法,授课时深入浅出,严格要求学生勤做作业,对于每一作业,均只字不放地进行批点。


故而声誉日隆,不下半年,那地处偏僻的补习寒舍,竟成为学子们向往之地。三间讲堂,终日人头济济,冯梦龙大名不胫自走,成为红极一时的“高考名师”。


冯梦龙的成功,皆源自他懂得变通之道,不受主流规矩的束缚,走出自己独有的“畸人”之路。



冯梦龙没有实现父母的期望,位列大明王朝的股肱良臣,却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凭借“三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盛名。


当我们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时候,不妨学学冯梦龙的无心插柳。


冯梦龙科举之路走不通时,懂得转换赛道,编写主流读书人不愿去写的书 ;


情场失意时,不执著于得失,转而将失恋经历,改写成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行不通就转弯,想不通就放下,换个角度看待世界,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史》有言:“事不凝滞,理贵变通。”


上善若水,世间之事并非一成不变,为人处世当像水一样圆融通透,方能自在无碍。


与君共勉。


作者 | 金白,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

图片 | 《冯梦龙传奇》剧照 (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