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2:5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英语有效课堂评价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的作文:
"小学英语有效课堂评价的关键要素"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评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衡量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向、促进师生共同进步的关键环节。然而,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和语言学习规律。要使课堂评价真正有效,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一、 评价目标要明确,聚焦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仅为了甄别或排名。评价应紧密围绕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聚焦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四大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明确每次评价的具体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某个词汇的掌握情况,还是为了评估他们运用句型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或是为了鼓励他们敢于开口的勇气。只有目标清晰,评价的设计和实施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 评价内容要具体,关注语言运用"
小学英语学习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真实或模拟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而非仅仅是孤立的单词记忆或语法规则的掌握。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对话、角色扮演、看图说话、简单的课堂问答等形式,评价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表达和理解的能力。评价内容应具体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农村初中学生;策略
一、引言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课程实施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本研究从教学改革的一个视角--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手,在分析国内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造成目前课堂教学普遍低效的原因,探讨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二、文献综述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学者通过访谈、问卷、个案和观察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如,以美国默塞尔(Mursell)为代表的对有效教学含义的研究,以罗姆斯登(Ramsden)为代表的对有效教学原则的研究,加里(E.D.Gagne)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后,其中有代表的著作有陈厚德的《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高慎英和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论文有程红和张天宝的《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5期)等。国内对农村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围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以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英语自主性和英语口语表达与运用能力展开的,国内对于农村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出现于论文中,比如厐海德的《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殷卫娟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现状分析及改善策略》等,这些研究更偏重于理论论述层面,缺乏与课堂实践的结合。
通过对文献梳理分析:第一,国内外学者明确阐释了有效教学的含义、特征以及构成要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有效教学中的重要性都给予了关注和充分的研究;第二,国外学者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与指导。但大多数侧重于宏观的角度和理论层面的构建;理论逻辑强,但归纳不足,而且实践性也不强;第三,国内有效教学主要是引荐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的论文居多,针对本土化的研究较少,并且对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缺乏整合性;第四,目前我国对联系学科的有效教学研究较少,而且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在充分参阅国内外参考材料的基础上,探讨微观教学策略,重点调查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参与对象为教师与学生。问卷设定了十类行为(三类主要教学行为:讲述、提问、讨论;四类辅助教学行为:适应性教学、创建课堂环境、激发动机、运用非言语手段;三类管理行为: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时间、管理作业),共40种表现形式,设计了描述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形式的题目,要研究对象根据“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四种选择表明每种教学行为表现形式的出现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初中三个年级学生,初一初二初三学生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对调查表的结果整理和统后、笔者对相关的数据,借助EXCEL进行百分比统计,结果呈现于表1至表10。
在正式进行调查之前,笔者对50名学生进行了预测,得出conbach's alpha指数为0.786,体现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笔者随机插取30名学生(包括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和6名英语教师作为访谈对象(象(包括初一、初二、初三的教师),为了访谈的对象能够畅所欲言,访谈没有录音。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策略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大量参阅相关文献(施良方、崔允潮,1999),在有关教学策略的调查中设定了三个维度(讲述策略、提问策略、组织课堂讨论策略),共13道问题。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探讨教师课堂讲述的策略。笔者选用了5道问题(1-5),调查结果见表1。只有27%的学生认为教师可以充满激情、有感染力地讲述教学内容,甚至41%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采用此课堂讲述策略。在随后的教师与学生访谈中,部分教师与学生也阐述出具体原因:由于常年上相同的课程以及习惯于此教学模式,所以无法充满激情、有感染力地讲述教学内容。
表1课堂讲述策略的调查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讲 述 | 1) 语言表达流畅、清楚、准确 2) 充满激情、有感染力地讲述 3) 准确地讲述内容,不使学生出现误解 4) 将新述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5) 运用浅显的例子、说明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复杂的教学内容 | 15 41 26 21 25 | 30 32 22 24 30 | 40 17 36 32 29 | 15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提问 | 6)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充满激情、有感染力地讲述 7)提出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思考正确的问题提问 8)提问后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问题 9)在学生后不立即评论,而是让学生继续补充、完善 10)对学生的及时做出简洁回馈 | 15 41 26 21 25 | 30 32 22 24 30 | 40 17 36 32 29 | 15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组织讨论 | 11) 明确讨论的主题和提出讨论的目的 12) 12)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 13) 通过提问、提示、支持、鼓励,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 15 41 26 21 25 | 30 32 22 24 30 | 40 17 36 32 29 | 15 |
2.辅助教学策略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辅助教学策略方面,笔者参阅了相关国内外相关文献(Burden&Byrd,1999;Fraser,1995;郑金洲,2001),设定了问卷调查的四个维度:适应性教学策略、创建课堂环境策略、激发动机策略、运用非语言策略,共16道题。
适应性教学(adaptive teaching or adaptive instruction)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方法、活动等适应教学情境(特别是学生、课程等)的措施。Hunt(1981)断言:教学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表现出适应性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笔者设置了五个相关的问题(14-18),调查结果见表4。从调查结果中,笔者发现:73%的研究对象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少或有时才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在访谈中,教师们也承认在调整教学方式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不足,也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大部分接受访谈的学生也认为英语教材的部分内容确实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老师主“讲”,学生主“听”。教师的备课主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速度与内容进行,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适应性教学 | 14)教学切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 47 | 26 | 21 | 6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课堂环境 | 19)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 | 47 | 26 | 21 | 6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激发动机 | 25) 提出难度适当的教学要求 | 47 | 26 | 21 | 6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运用非语言 | 28) 自然、恰当地运用眼神、面部运用表情辅助教学 29)自然、适当地运用走动、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接触等辅助教学 | 47 | 26 | 21 | 6 |
3. 管理策略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管理策略方面,笔者也参考了Burden,P.&Byrd,D.(1999)的部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设定了三个维度:管理课堂的策略、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策略和课堂作业管理的策略,共11道问题。
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有赖于课堂管理。协调和控制构成课堂环境的基本要素,营造宽松而不失紧张、和谐而不失内心激动、融洽而不失师生各自角色的人际心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问题30-32,整理调查结果(见表8):大部分研究对象对教师课堂管理策略使用是比较认可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发现干扰教学的问题行为,能及时制止;能采取有效措施维持课堂纪律,保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接受访谈的教师与学生都比较认可教师的管理课堂策略。
表8管理课堂策略的调查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课堂管理 | 30)让学生迅速地集中于教学内容 | 47 | 26 | 21 | 6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教学时间 | 33)准备上课或者上新课的开场白不 | 47 | 26 | 21 | 6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教学时间 | 37)布置适量的课堂作业 | 47 | 26 | 21 | 6 |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研究对象认为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有待提高,不能经常或者总是在讲述、提问、组织讨论方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辅助教学策略方面相对比较理想,但是在适应性教学与创建理想课堂环境方面不尽如人意。然而,大部分学生在管理教学策略方面对教师持肯定态度,虽然有部分学生抱怨课堂以及家庭作业多。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在参阅部分专家与学者的文献材料(吕丽,2009;Dunkin&Biddle,1974)以及立足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一些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抛砖引玉,以期得到专家与学者的建议与指导。
1.教师课堂语言的实效性
1)导入的语言技巧。新课的引导要做到简洁、直接、相关,要有“强力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2)指令正确简单明了。教师要尽量用简练的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用有亲和力的语言对学生加以表扬与鼓励。
2.教师课堂资源利用的实效性
充分有效利用一切教学资源,让学生能最大程度把握教学的内容以及重难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活动任务设计以及学生活动的实效性
1)活动任务的设计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联系,可操作性强;2)活动的设计要形式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3)活动的设计要面向全体,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交际活动中;4)教师一定要深入学生的活动中,随时了解或者帮助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活动;5)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
4.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实效性
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关注教材的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兴趣与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作业布置的实效性
作业布置要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力求做到遵循因材施教。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训练效果,避免“高耗低效”现象。
细节决定成败。在有效性教学中,细节更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素质和理念。真正的有效性教学,无论在课前预设还是课后生成时都必须达到有效果、有效率。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我们要优化教法,优化课程资源,优化一切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
参考文献:
Burden,P.&Byrd,D.(1999).Method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Boston:Allyn &Bacon.
Dunkin,M.&Biddle,B.(1974).Natural sequences in child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Language Learning.
Fraser,B.J.(1995).Classroom environments.L.W.Anderson(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Oxford:
Elsevier Science Ltd.
吕丽.优化课堂管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读与写(教育
教学刊),2009,(7)
郑金洲.重构课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施良方,崔允潮.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印江自治县天堂中学《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谭江文(中学高级教师)主持完成了印江县基础实验课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0XJ034)。课题组成员:陈红梅 张奎。
一、简介部分1.标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研究2.摘要基于研究者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经历和自身工作经历的反思。我是铜仁市印江县天堂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在探索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并主持了《小组合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校本课题研究,开展了把有效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经历了理论学习、团队研课、课堂实践和课后反思。通过在有效教学的理论指导下的课堂观察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了解到了目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低效,使我深刻意识到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探讨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而丰富有效教学的理论,并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实际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直观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相同条件的学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主体部分【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1.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对于“有效教学”,中外学术界迄今仍未给出一个一致的概念和定义。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阐释。第一个维度认为有效教学是能够产生效果、效益和效率的教学,这就是教学有效性的三重关系,其衡量依据是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比率。如程红,张天宝(1998)则将有效教学定义为教师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崔允廓教授(2001)理解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帮助下通过教学所取得的成效;张璐(2002)释义有效教学即为通过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比所产生的教学效率要高。第二个维度则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陈厚德(2000)认为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唯一标准是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出发点和基础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核心是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条件,促其形成有效的学习。Koppi(1997)认为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合上述见解,有效教学的定义应为:教师在短时间内,采取科学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前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较好的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即教师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能体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使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教育目标以及教育需求。
2.初中英语有效教学
李娟(山东师范大学,2012)在其硕士论文《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中所释:初中英语教师依据初中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心理特征,符合英语语言习得规律和文化特性,运用合理和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英语表达交际能力,并能较好的应用于实践:即以较少的教学投入获得更多的回报,真正实现有效性。
【文献综述】“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学者通过访谈、问卷、个案和观察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如,以美国默塞尔(Mursell)为代表的对有效教学含义的研究,以罗姆斯登(Ramsden)为代表的对有效教学原则的研究,加里(E.D.Gagne)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后,其中有代表的著作有陈厚德的《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高慎英和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论文有程红和张天宝的《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5期)等。国内对农村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是围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以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英语自主性和英语口语表达与运用能展开的,国内对于农村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是很多,主要出现于论文中,比如厐海德的《新课标下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殷卫娟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现状分析及改善策略》等,这些研究更偏重于理论论述层面,缺乏与课堂实践的结合。
通过对文献梳理分析:第一,国内外学者明确阐释了有效教学的含义、特征以及构成要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有效教学中的重要性都给予了关注和充分的研究;第二,国外学者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与指导。但大多数侧重于宏观的角度和理论层面的构建;理论逻辑强,但归纳不足,而且实践性也不强;第三,国内有效教学主要是引荐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的论文居多,针对本土化的研究较少,并且对有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缺乏整合性;第四,目前我国对联系学科的有效教学研究较少,而且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在充分参阅国内外参考材料的基础上,探讨微观教学策略,重点调查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选题的背景】基于研究者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经历和自身工作经历的反思。我是铜仁市印江县天堂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在探索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话题:“课堂有效教学”的问题;并主持了《小组合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校本课题研究,开展了把有效教学理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经历了理论学习、团队研课、课堂实践和课后反思。通过在有效教学的理论指导下的课堂观察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了解到了目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低效,使我深刻意识到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研究的价值】一、通过调查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研究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普遍低效的原因,探讨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而丰富有效教学的理论,并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实际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直观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对相同条件的学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研究目标】二、本研究以当代有效教学理念和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普遍低效的原因,结合农村初中英语学习以及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内容、重点】三、研究对象:研究选取铜仁市印江县天堂中学的6名英语教师和18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这6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之后对6名英语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各年级各选2名),同时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年级60名),(在正式进行调查之前研究者将对30名学生进行预测,查看Cronbach’s alpha指数,是否体现出较高的内部的一致性)。对调查表的结果整理和统计后,课题组成员将对相关的数据,借助EXCEL和SPSS19.0进行分析统计。问卷调查旨在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了解目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以及原因。四、研究内容1、三类主要教学行为的的调查研究:教学策略的调查拟设定三个维度(讲述策略、提问策略、组织课堂讨论策略)
2、四类辅助教学行为调查研究:辅助教学策略方面,拟设定问卷调查四个维度(适应性教学策略、创建课堂环境策略、激发动机策略、运用非言语策略)
3、三类管理行为调查研究:拟设管理课堂策略、管理教学时间策略、管理作业策略
4、学生课堂观察:对6名英语教师进行课堂观察,拟设观察提纲题目关于课堂教学时间、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辅助手段,观察期间,在任课教师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录音及拍摄设备。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思路:查阅相关教学有效性和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课堂管理文献资料、专著-----设定十类行为问卷(三类主要教学行为、四类辅助教学行为、三类管理行为)----设计描述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形式的问卷题目、访谈提纲和课题观察提纲----收集整理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一些提高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主要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探索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通过文献分析,界定有效教学的概念和范围,设定调查问卷题目和访谈内容;2.调查研究法:主要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参与对象为教师与学生;3.观察法:我深入任教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堂,认真仔细的听课,观察英语课堂教学和管理细节,发现存在不足,找到产生的根源,以便获取更深入、真实、可靠的资料。【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技术路线】确定
研究
课题
制定
研究
思路
设计
具体
研究
过程
调查
结果
及其
分析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讲 述 | 1) 语言表达流畅、清楚、准确 2) 充满激情、有感染力地讲述 3) 准确地讲述内容,不使学生出现误解 4) 将新述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5) 运用浅显的例子、说明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复杂的教学内容 | 15 41 26 21 25 | 30 32 22 24 30 | 40 17 36 32 29 | 15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提问 | 6)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充满激情、有感染力地讲述 7)提出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思考正确的问题提问 8)提问后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问题 9)在学生后不立即评论,而是让学生继续补充、完善 10)对学生的及时做出简洁回馈 | 15 41 26 21 25 | 30 32 22 24 30 | 40 17 36 32 29 | 15 10 16 23 16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组织讨论 | 11) 明确讨论的主题和提出讨论的目的 12) 12)适时引导学生的讨论,保证讨论围绕主题和有明确的方向 13) 通过提问、提示、支持、鼓励,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 15 41 26 21 25 | 30 32 22 24 30 | 40 17 36 32 29 | 15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适应性教学 | 14)教学切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 47 21 31 | 26 22 36 | 21 37 18 | 6 20 15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课堂环境 | 19)与学生共同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 | 47 34 | 26 38 | 21 16 25 | 6 12 18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激发动机 | 25) 提出难度适当的教学要求 | 47 21 | 26 22 | 21 37 | 6 20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运用非语言 | 28) 自然、恰当地运用眼神、面部运用表情辅助教学 29)自然、适当地运用走动、与学生交往的空间距离、接触等辅助教学 | 47 21 | 26 22 | 21 37 | 6 20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课堂管理 | 30)让学生迅速地集中于教学内容 | 47 | 26 | 21 | 6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教学时间 | 33)准备上课或者上新课的开场白不 | 47 21 30 | 26 22 28 | 21 37 28 | 6 20 16 |
分类 | 教学行为 | 学生评价(%) | |||
很少 | 有时 | 经常 | 总是 | ||
教学时间 | 37)布置适量的课堂作业 | 47 35 | 26 34 | 21 17 | 6 15 |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