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才能写出一篇真挚、深刻、结构清晰的文章:
1. "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抓住核心情感:" "核心意象:"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核心意象是“冬阳”、“童年”和“骆驼队”。这三个元素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暖、朦胧、略带伤感的氛围。写作时要抓住这些意象,理解它们分别象征什么(如冬阳象征温暖回忆,童年是逝去的美好时光,骆驼队是童年生活的具体载体)。 "核心情感:" 作者林海音先生抒发的是对童年时光的深切怀念和对往昔生活的温馨追忆。这种情感是主线,你的读后感必须围绕这一点展开,表达你被这种情感所触动。 "关键细节:" 文中有很多生动、细腻的细节,如看骆驼咀嚼、询问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想给骆驼剪毛、想用骆驼奶泡茶等。这些细节是情感的具体体现,选择其中一两个你感触最深的,作为重点来写,能让文章更具体、更有感染力。
2. "紧扣“读后感”的性质,做到“读”与“感”结合:" "“读”是基础:" 必须表明你
书中收集了《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等六个故事。全书186页,22万字。我按照学生每天读15页的速度制定了阅读计划表。在阅读时间上,我主要利用双休日晚上和每周的两节阅读来完成。我估计,在最美人间四月天里,我将带领学生们共读此书。在阅读银行中,这是我们的“第一桶金”。
这几年,我加入了阅在丹东读书群。我们每个月读一本小说,对我而言是很轻松的事。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我心里没有底。每年,学校都号召学生读整本书,实际上,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几个孩子能完成任务。现在的教育轰轰烈烈的形式花样翻新,实实在在做一件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事却不多见。打通学生的任督二脉,我将从阅读开始。
我给同学们布置完任务,就迎来了清明节三天假期。每天晚上六点多钟,我就发布读书打卡任务:晚上七点到七点半是我们共读时间,然后让家长发布孩子读书页数,以此监管孩子们的阅读速度。第一天,孩子们平均读了20来页,我不吝啬溢美之词,一路高歌,赞扬每一个孩子迈出了第一步。第二天,大部分孩子读到40来页,有一个于佳彤同学读到了100页,我许诺开学时我要主动认识她。第三天,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有一半学生读到了100页。第四天,班级里有5名学生完成了任务。当然,班级里还有大约10名学生家长并没有和我互动,我也就不知道孩子们到底读没读书了。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比较高兴的。我对承诺一年突破100万字的小目标有了更大的信心。学生阅读能力有高有低,绝不能一刀切。我不断在群中鼓励家长,让每一个孩子做到自己的最好就行。我怕有些家长盲目攀比,斥责孩子,那么,他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了。于是,我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鼓励,保持孩子们对文字的兴趣。我知道,带着大部队往前走,就会有所收获。在我解决了学生能读的问题以后,我又在思考学生阅读能力的勾画。我将从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解释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五个维度设计小水滴阅读卡。也可以画思维导图,或者写读后感的形式来反馈对阅读的理解。总之,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经历从能读、读懂到会读、愿意读的这个过程中,种下读书的种子。
我曾经问很多老师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喜欢做今天的学生吗?他们几乎异口同声我——不愿意。为什么?其中的答案不言而喻。那么,为什么不去改变呢?我们太多的盲从和听话,我们太多的躺平和责任,让教育工作者也裹足不前了。我越来越发现,做好教育的大文章,就要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运动、节俭、孝顺、读书……一件小事,做实、做细、做恒、做精,这件小事就会变成撬动地球的杠杆。
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也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我感觉,老师和学生总要是慈爱和平等的,总要有温暖的故事发生。在学生童年的世界里,我们去鼓励与唤醒这些沉睡的种子,让他们有一个难忘而快乐的童年。我选择的就是和孩子们一起读书。
这是一次迟到的阅读。我的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无像样的课外阅读,工作后也只是耳闻过《城南旧事》,直到这个寒假,才和孩子一起读了此书。
读完全书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给这本书定性。据资料讲,该书是儿童小说,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作者自传性的回忆散文,当然也适合我这个年龄段来阅读。说它是小说,是因为该书讲述了围绕“小英子”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有些情节不是真实的生活,不必当真;说它是自传,是因为该书描绘的“老北京城南”就是作者林海音的童年居住地;说它是散文,是因为该书追忆逝去的童年时光,散发着浓浓的缅怀韵味,而并不是以奇特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
我特别喜欢《冬阳·童年·骆驼队》里开头、结尾的那两部分文字: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开头段起笔利索,描写细致,生活感、画面感极强;结尾段点明主旨方向,伤而不哀,怅而不惘。虽过了记忆的最佳年龄,但我一有空就浏览、默念,反复感受咂摸。是的,“童年”,就是这本书的关键词,好的文字应该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林海音用她那女性特有的笔触,引领读者回望童年、缅怀童年。
童年是愚呆的。大人眼里的秀贞是疯子,我却喜欢和她交往,替她留心寻找小桂子;偷东西的小偷搅得邻里不安,我却了解了他的家庭困难,他是一个全力供弟弟上学的好哥哥;和父亲暧昧的兰姨娘,我有些恼恨,却又给她和德先叔牵了线。凡此种种,“我”的愚呆可现。究其原因,是作者特意从儿童视角,观察记录所致。
童年是神圣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成年后可以远远眺望的家园。童年不可再现、不可复制,每一个过往即便是残损遗憾的,有时也会充满了温馨。因为,以儿时的认知水平,那时的所作所为都是顺理成章,都是自己的审美体验。所以,“我”的笔下,少有艰难生活的描绘,没有对黄板儿牙的鞭挞,连爸爸也是喜花爱花的。
应该说,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堪称经典。与原著相比,我觉得电影放大了“离别”的主题,或者说将主题定位在“离别”上,是对原著“想念童年”的某种曲解。电影中,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删掉了“兰姨娘”那个章节。因为“兰姨娘”那个章节确实和“离别”关联不大,而且还可能有损父亲的形象。所以,我还是更喜欢原著,任何的改变或改编都是尝试与冒险。
如果考虑到儿童这一特定的阅读群体,我还是觉得当下有些出版社太不负责任了。以我所读的《暖心美读书》(名师导读美绘版)为例,其中《惠安馆》末尾处莫名其妙地加了《我们看海去》开头部分的内容;《我们看海去》中间部分又有遗漏,导致前后不衔接;其他类似日文的错字则有多处。查阅该出版社的官网,还真有此书信息,翻阅该书,其纸张、印刷、装帧也不像是盗版,那原因只有一个:编辑质量不过关。幸亏当时我借阅了两个版本进行对比,不由得感慨:担当落实之难、之稀缺,静心做事之可贵、之可赞。毕竟,儿童还不具备这样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家长也不能凡书都准备两种版本以供鉴别吧。
最后所言,有跑题之嫌,但为了每个愚呆而神圣的童年、少年读者能保有纯粹的阅读体验,这点要求并不为过、并没跑题。
(作者系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1日第11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