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3招搞定《铁血观后感450》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4:11

3招搞定《铁血观后感450》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以下是一篇关于《铁血》的观后感,大约450字,并附带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铁血》观后感"
《铁血》是一部充满激情与热血的战争电影,它以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个时代军人的英勇与牺牲。影片中,主人公们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他们的英勇行为深深地感染了我。
影片最令我震撼的是那些战争场面。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战士们浴血奋战,场面残酷而真实。这些场面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的进攻,保卫着家园和亲人。
除了战争场面,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人公们虽然性格各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令人敬佩。
观看《铁血》这部影片,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那些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观后感要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展开,例如影片的主题思想、

一幅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画卷——读《铁血雄师》有感 作者:王希桥



一幅鲜为人知的珍贵历史画卷

  ——读《铁血雄师》有感


  这是一部记述援越抗美历史的合集,它以当事者的真实情感和回忆,以叙事为主的文体,追忆了以铁道兵第十三师为主体的解放军官兵受命开赴援越抗美战场,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的史料汇编。

  我1969年入伍加入了这支英雄的部队,在部队常常听到老首长和老战友讲起那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听到的只是一些历史的碎片,不知其历史的全貌。《铁血雄师》虽然单篇抽出来看,也是历史的片段,但经过总体策划和编辑归纳,按照七篇主题编排在一起,就清晰地再现了历史的全部。因此,这是一部意义深远的好书,它使我感动,使我头脑里缺失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得到完美的补救。我为我的部队我的师而骄傲和自豪。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生动的好教材,增补了党和国家以及军队历史上的一段空白。

  铁道兵十三师出国前,在铁道兵序列中是最年轻的一支队伍,1964年组建,刚刚组建不久就接受了这一重大任务,无论是对领导集体还是对整个部队官兵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这支部队不负众望,在战火纷飞,艰苦复杂的工作环境和艰巨的施工任务面前,发扬我军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万难不惧的大无畏的精神,书写了自己的光辉历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功勋卓著,彪炳史册。

  读这本书,让人印象深刻,启迪后人。

  一是爱党爱国的豪情。在接受任务之前,部队多在担负抢修京原铁路的重任,党和国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听从召唤,集结待发。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为“五个伟大”(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伟大的领袖)争光,使指战员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部队精神振奋,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战无不胜的勇气。

  二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情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我文明古国的传统,他们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邻里有难,遭遇强敌,在邻邦请求下,我们定会伸出援手,前辈抗美援朝,我当援越抗美,更何况这是一场资本主义势力与社会主义势力的对抗。广大指战员正是在国际主义伟大精神的鼓舞下,义无反顾,奔赴异国他乡的抗敌战场。

  三是使命担当,战则必胜的决心。这支部队担任的抢建抢修越南8、10、12号公路等战略设施的任务,这些战时补给线都是敌机轰炸的战略目标,多支离破碎,抢修抢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他们抢建抢修现场,随时都会遭轰炸袭扰。部队边施工,边防空袭,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战胜了难以想象的施工难点,创造了战时新的抢修抢建奇迹,继抗美援朝之后,又一次创造了"打不断,炸不烂的战时运输线",为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是纪律严明的作风。在出国之前,部队指战员那铿锵有力的誓词和严明的“八项守则”都充分显示了仁义之师的本色。在整个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们处处为越南百姓着想,使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得到了越南政府和人民的拥护赞扬。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军队不管是和平入驻还是武力入侵到异国,没有一个军队像他们那样爱民如已受到他国人民的拥护和盛赞。他们是真正的铁血仁师。他们的出色表现,扬国威,震军威,铸军魂,不愧为人民的军队,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读这本书,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美帝国主义对我早就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在我国周边挑事生非,妄图围堵我国。朝鲜、越南战争其根本目的无一例外。二战之后,美帝在亚洲策动的这两场战争,我国都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美帝均以失败而告终,而且是美国二战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动的无数次战争中少有的两次失败。历史雄辩证明,不怀好意,发动非正义战争,无论有多嚣张,只要团结起来与之斗争到底,他们终究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

  我们感谢那些为此书提供和撰写史料的老领导、老战友,他们多已到古稀之年,有的已是耄耋之年,他们不顾年迈体衰,留下了摧人上进的回忆,让那深藏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得以发掘重现。感谢策划、主编和编委的同志,他们很多都是我熟悉的老领导、老战友,已退休一、二十年,还在为此书出版发行贡献力量。

  老来操笔为鉴史,发扬传统待后生。在《铁血雄师》所反映的援越抗美精神鼓舞下,作为铁道兵十三师的承续者,中铁十六局亦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他们念念不忘历史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使命担当,砥砺奋进,紧跟党中央,在新的征途上,一定会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王希桥,1969年2月入伍。原铁道兵十三师、十一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1982年转业在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办公室任科员、副主任,后任法制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朝阳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等职。2008年2月退休。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乐在其中

军人要有血性 --读《铁血战将郑维山的传奇人生》有感

《快马加鞭未下鞍——铁血战将郑维山的传奇人生》这部长篇人物传记,以饱满的情感、小说的手法、散文的语言,艺术而又真实地再现了郑维山将军身经百战、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革命前辈郑维山是我军优秀军事指挥员、高级将领,一生征战无数,九死一生,被后人尊称为“铁血战将”“霹雳战将”。他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13岁参加革命,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担任红9军第27师政治委员,长征中率部攻如猛虎,屡立奇功。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品读郑老将军的传奇故事,仿佛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当政委后的第一仗——夜袭陇南五里墩,打垮敌4个团,俘敌300余人,杀出了威风,部队传颂“新来的政委是个胆子特别大的猛将”;他又先后到30军89师和红四方面军的主力88师任政委,率部在黄猫哑战斗中歼敌14000人;他率“夜老虎团”夜袭二郎山,全歼川军“王老虎旅”,使88师形成了“近、快、猛、狠”的战斗作风;在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中实施大潜伏战术,更是郑维山血性十足的体现。他指挥3500多名步兵,几百门大炮,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长达20多个小时,一旦被发现,将遭受全军覆没的危险。战斗打响后,突击部队仅用1小时10分钟便歼敌1个团大部,成为我军防御作战以来一次歼敌1个团大部的成功范例。

毛泽东给予郑维山高度评价,称“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两位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郑老将军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一名高级指挥员,作为战将的他血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一生都把卫国杀敌作为人生最高追求。

有人说,战将之所以成为战将,靠的就是他们的血性和充沛盈溢的战斗精神。郑老将军后来回忆说:“那时就是胆大,不怕死。”人的血性有先天的成分,也有后天的因素。作为军人来讲,只有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才能更好地锤炼出血性。率兵之法,练胆为先。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人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现代战争是信息化程度很高的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对官兵的精神、意志、心理和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更强的血性和胆量作支撑。战争的颜色是红的,军人的职业是打仗,作为军人,没有血性虎气,何谈战场上英勇杀敌?

血性需要唤醒,血性需要点燃。新形势下,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变化,强权政治野心膨胀,恐怖主义危机四伏,领土纷争层出不穷,分裂活动异常猖獗,斗争形势变得日趋复杂。我们享受着前辈威名的庇荫,肩负着能打胜仗的重任。培养血性,就要汲取先辈的英雄豪气,传承红色基因、铸就铮铮铁骨,把血性注入每一个细胞,流进每一条血管,不仅要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更要有“刀砍折了抡拳头,胳膊断了用牙咬”的英雄气魄,厉兵秣马精战备,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随时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召唤,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战虽有阵,勇为本焉。”郑老将军一生披荆斩棘,征战无数,敢于冲锋,勇于亮剑。在实现强军梦的路上,我们理应像他那样,衔枚疾驰、跃马扬鞭,义无反顾地向着伟大的强军目标发起冲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