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藏语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4:59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藏语读书笔记》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藏语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确保内容充实、表达清晰、目的明确:
"一、 明确目的与核心内容 (Clear Purpose and Core Content)"
1. "为何读书?" 首先要清楚你写这篇读书笔记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总结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某个特定人物或情节?探讨某个主题思想?还是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启发?明确目的有助于你筛选和组织笔记内容。 2. "聚焦核心:" 藏语书籍种类繁多,内容各异。你的作文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核心观点或主题"。是关于藏族的宗教哲学?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还是某个具体的故事或人物?选定核心,才能有的放矢。
"二、 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 (Deep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Grasp)"
1. "吃透原文:" 对于藏语书籍,理解尤为重要。要仔细阅读,逐字逐句(尽可能)理解文本含义。对于生词、难句、文化背景知识(如藏传佛教术语、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要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确保理解准确无误。 2. "区分主次:" 不是所有内容都同等重要。要识别出书中的关键信息、主要情节、核心观点、典型人物等,这些是笔记和作文的重点。
"三、 笔记的有效记录 (

支教随笔:用爱温暖雪域高原的藏族孩子

人常常爱惦念过往,然而回忆总是太拥挤,不得不时刻清除无足轻重的缓存。若是能留下的定是弥足珍贵的记忆了。

在西藏山南支教的一学期一晃而逝,我嫌它过得太快,快到我仿佛昨日才入高原,今日已悄然别离。此刻已归家多日的我,时不时地在脑海放映着支教时的点点滴滴。

抵达之前,你会对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充满无限遐想。在听闻、阅读甚至梦中,我虽与它无数次邂逅,但依旧只能勾勒它大致的轮廓,却看不清面纱背后的美貌。直到你身临其境,踏上这片高原的一刻,一切渐渐一一对应,明朗和亲切了起来。原本想象中的西藏符号也具象起来:架着厚厚皮毛的牦牛原来如此高大且尽显憨态;成群如棉花糖一般的羊儿咩咩唤着同伴来分享草料,每一只身上还画上了专属的记号,关于放生羊的传说也被藏族学生亲口诉说;还有随手一拍便可做手机壁纸的蓝天白云、雪山湖泊、经幡玛尼堆……当然,让人晕眩的还有人尽皆知的稀薄的空气。

中南民族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骏在西藏的每一天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李骏供图

幸运的是没几天我们便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到达服务之后修整了一段时间就接到了学校教务处给我们分配的教学任务。在我手捧九年级英语教师用书的那刻,心里实实在在地多了一份责任和忐忑。我自问过:面对有着三语转换困难这一客观阻碍的基础比较薄弱的藏族学生,你真的有信心和把握教好这门课吗?你的身份不再是受教者,而是一名授教者了,不论如何,秉持自己的原则,从心而育,温暖施教!

翻看开学前一天的日记,里面写道:如果说等待开学就像等一趟开往未知教师生涯的列车的话,那明天就是我上车的日子了。未知是忐忑、没底和恐惧的,但同时也是满怀期待和好奇的。就像在产房门外焦急等待婴儿出生的爸爸似的,我急切期待见到与我那些素未谋面的学生。我想象过他们是有着小麦肤色和两朵高原红的淘气包;想象过他们是淳朴真诚眼神清澈的“小绵羊”;想象过他们是喜欢我腻着我的“跟屁虫”,也害怕他们是桀骜不驯、厌恶学习的“小老虎”……在此之前,我对他们有过千奇百怪的想象,当然这些想象可能有的夸张有的契合,一切谜底将从接触他们的那刻起一一揭晓。

中南民族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骏的第一堂全校公开课。 李骏供图

从日记里还能真切重温到走上讲台前一天的憧憬和些许紧张。深深记得第一天上课便遇上要带早早读(6:20开始,5:30就得起来了),闹钟把我唤醒后,眼睛涩到睁都睁不开,洗漱完毕后进食无果,不停地干呕。那时的天根本与黑夜无恙,而这片比内地晚了两个小时的天,在那时还挂着月亮闪着星星,披星戴月起早摸黑算是体会够彻底了。而当我真正上完一天的课后,成就大过疲惫,喜悦多过辛劳。披星戴月却其乐无穷地依次上着早早读(还能看见天上星和云中月的时分)、早自习、上午课、下午课和晚自习。下晚自习回住处的路上孩子们一张张清澈的笑脸、一句句的“老师好!”“老师晚安!”让你晚上香甜入眠。

开学两星期之后,我接到了另一个教学任务,即帮生病住院的扎央老师接收一个八年级的班的英语。这样跨年级的三个班级的教学压力对于我这个新人的确是有点棘手的,但既然没了选择,就只能不言苦,尽所能,把学生教好。在中途接手的八(5)班上晚自习时,发现有女生在抄作业并且班上时不时有人窃窃私语。我一下情绪上来了,第一次对学生做思想工作。我设身处地苦口婆心地对她教育了一番,自己把自己说红了眼且把下面的男生女生都说哭了。同学们一个个偷偷擦眼泪,并且突然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们错了!”下晚自习回寝室时,那个抄作业的女生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看到后这用尺子比着写的字迹时很是感动,能有知错能改地态度本身就很难得。那天,我帮八(5)班一个连26个字母都不太会的学生补习。我记得,上课好动的他那晚学得很认真,也正是那一晚,让我坚定了不放弃我的任何一个学生的原则,无论他们最后接受度如何,至少我努力过,便无愧于心。

一名七九年援藏干部的心愿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5月3日,李纯民前往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崩日村看望1979年下乡工作时结识的房东一家。房东的大儿子泽仁多加(右)在家门口热情欢迎他。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李纯民向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捐款的部分汇款单存根。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小学,李纯民(中)和学生们交流。 新华社记者 黄 臻摄

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桑多镇第二小学,学生们用热水洗漱。这套热水设施由李纯民发起的“齐兴”助学奖励基金捐助。 新华社记者 黄 臻摄

李纯民在天津家中翻阅当年的藏语学习笔记。初到西藏时,李纯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藏语,为了方便记忆,他用汉语拼音标注藏语发音。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2021年5月11日,李纯民在西藏昌都拍摄城市新貌。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2021年5月4日,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长毛岭乡第一小学,学生们跟李纯民道别。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摄

中国照片档案馆存有20年前拍摄的一张汇款单——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收到的第一笔汇款,汇款人署名“七九年援藏干部”。

20年后,这张汇款单的主人才被找到——他是家住天津的李纯民,今年70岁。1979年,他响应国家支援西藏的号召,离开刚出生4个月的孩子,前往距离天津近3000公里的西藏昌都类乌齐县工作。

类乌齐,藏语里的“大山”,位于西藏东北部,平均海拔约4500米。近5年的援藏生活,类乌齐的山山水水,朴实友善的藏族老乡,成为李纯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地不便的交通和落后的教育条件,让李纯民想继续为西藏发展尽一份力。从2001年汇出第一张汇款单开始,到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李纯民每年都会向青藏铁路指挥部捐款,金额根据计划开工建设的长度到实际开工建设的长度进行调整。

1993年,李纯民第一次重回类乌齐。经过一个教学点时,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糊上,风呼呼灌进来,上课的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这一幕让李纯民心疼不已,他留下钱,嘱咐校方给教室装上玻璃。

从那以后,改善类乌齐的教学条件便成了李纯民的一个心愿。

2007年,李纯民发起设立“齐兴”助学奖励基金,奖励并资助类乌齐县优秀老师和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改善当地教学设施。截至目前,该基金共募集各方捐款近千万元,其中李纯民个人捐款逾100万元,获益师生超过5000人,遍及15所学校。十几年来,李纯民几乎每年都要进藏开展助学活动。

李纯民生于1951年,这一年适逢西藏和平解放。是巧合,更是机缘。他说:“我能够有机会到西藏去工作,跟老百姓建立这样的联系,和藏族人民有这样的感情,与西藏结缘,三生有幸!”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