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如何写《责任工长自我鉴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5:28

如何写《责任工长自我鉴定》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责任工长自我鉴定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作文内容充实、真实、有说服力,并能准确反映你的职责和成长:
"1. 明确自我鉴定的目的和对象:"
"目的:" 你写这篇自我鉴定是为了什么?是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晋升申请,还是个人总结反思?不同的目的决定了内容的侧重点和语气。考核和评优需要突出成绩和亮点;晋升申请需要强调能力和潜力;个人反思则可以更侧重成长和不足。 "对象:" 自我鉴定主要给谁看?是上级领导、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还是同事?了解读者对象有助于你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 突出“责任工长”的角色特点:"
"核心职责:" 明确作为工长,你的核心职责是什么?通常是安全生产、工程质量、进度控制、成本管理、团队管理、沟通协调等。自我鉴定应围绕这些核心职责展开。 "区别于其他岗位:" 与普通技术员或施工员相比,工长承担了更多的管理和协调责任。要突出你在承上启下、管理现场、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作用。
"3. 内容要真实具体,避免空泛:"
"实例支撑:" 不要只说“我工作负责”、“我保证了质量”,而要结合具体事例来证明。

新时代·铁路榜样丨汪伯华:“神奇工长”的超能力

来源:中国铁路

什么活儿都干

啃最硬的骨头、管后进的班组

他就像一个救火队长

每次在他的带领下

不出3个月

后进班组都能变成先进工区

他就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

百色工务段百色线路车间

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工长汪伯华

汪伯华,重庆市铜梁区人,197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0月参加工作,2009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获火车头奖章,201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天公不作美,“天窗”命令刚下达,大雨就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

7月4日早晨,百色工务段百色线路车间新成立的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第一次开展上道作业。首任工长汪伯华手提起拨道器一马当先,起道、扒石砟、换垫板、测量线路水平高低……哪一项作业进度落后,他就上去搭一把手,保证各项作业衔接有序。

“我们工长从来不挑活儿,什么都干,风雨无阻。特别是脏活累活,更是抢着干。”工区唯一的女职工、防护员刘思婷说。

大雨中,豆大的水珠密密地打在汪伯华身上,他不避不让,弯腰、下蹲、起立,每一个作业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投身工务工作21年,他始终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线路,先后将6个落后工区变成先进班组,赢得了“神奇工长”的美称。

担使命,迎难而上显初心

“这是一个更重的担子。”说起新组建的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百色工务段党委书记刘武语重心长地说。

与以往汪伯华所在的工区不同,这次新组建的班组主要负责整治病害最严重、质量最差的线路区段。班组管辖里程长达112.7公里,哪里需要整治就暂住哪里,施工作业结束后再迁徙去别处。

“最难干的活儿,组织上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汪伯华。”刘武说。其实这种临危受命的工作已经是第七次落在汪伯华身上了。

2006年7月以来,他先后担任岩龙、田丁、沙厂坪、兴义、冗百、永乐线路工区工长。这些工区在汪伯华到来之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线路质量排名全段倒数、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啃最硬的骨头、管后进的班组,汪伯华就像一个救火队长。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每次在他的带领下,不出3个月,这些大家眼中的后进班组都能变成先进工区。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尽心尽责做好工作。”这是汪伯华常说的话,也是他的行动指南。

1993年10月,21岁的汪伯华来到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二处,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曾参与修建南昆铁路。

那时的大西南还是重重大山阻隔的闭塞之地。“沿线老百姓住的都是破破烂烂的土房,真是穷啊。”回想起修建南昆铁路、建设大西南的日子,汪伯华感慨万千。从那时起,他心里就牵挂着这一片土地。

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沿线需要大量线路养护工。“招贤令”一出,便触动了汪伯华内心深处的那份牵挂。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于1998年7月顺利成为一名线路工。

南昆铁路号称中华第一扶贫线,是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1998年底,南昆铁路开通运营的第二年,能力利用率就超过90%,成为当时全国铁路临管运营期能力利用率最高的新线,也成为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线、企业运输的生命线和老百姓脱贫增收的致富线。

2003年11月,汪伯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他熟记线路各种繁杂的数据、标准、尺寸,碰到问题就打电话向技术人员请教,想方设法保障线路平稳。

“每当我把一个全段最差的班组带成全段、全局集团公司乃至全路的先进班组时,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但往往这个时候,就是我离开的时候,说不委屈那是大话。”汪伯华动情地说,“可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我就觉得那都不是事儿。”

严要求,精益求精成工匠

“现场是4的就放6,是0的就放2。”7月4日,在滂沱大雨中拆换钢轨垫板的工区职工冯金成,听到工长汪伯华的提醒,用手擦了擦垫板上的水,再三确认厚度无误后,才将垫板塞到槽里。

在南昆线,汪伯华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是出了名的。自我加码,精益求精,一直是汪伯华对线路养护工作的不懈追求。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每整治1公里线路,至少要弯腰1000多次。

刚开始,很多人认为汪伯华是多此一举。久而久之,职工们看到高标准带来的安全与效益后都认可了汪伯华的做法。

“2012年10月,汪工长来到我们工区后,作业要求很严,工作时间也比以前长,不过线路质量明显改善,每月拿到的绩效也比原来多三四百块钱,我们都乐意跟着他干!”2008年就到永乐线路工区工作的老职工黄永干说。

“对工务人来说,发现线路病害就像眼睛里进了沙子,不除掉就不舒服。”汪伯华坦言,他对线路病害向来都是零容忍,特别是想到南昆线承担的扶贫使命,干劲就更足了。

2009年1月的一个晚上,贵州兴义气温骤降到0摄氏度,时任兴义线路工区工长的汪伯华忙碌到将近凌晨,躺下来被子还没有捂热,就听到列车通过接头时发出异常声响。

他感觉有点不对劲,立即拿起照明灯跑到现场,经过仔细排查后发现,调车线的钢轨有一个接头夹板已经裂断,情况十分危急。他立即采取防护措施,换上新配件,消除了安全隐患。

“只要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坚持苦干实干,就没有养不好的线路。”这是汪伯华2016年底与南宁电务段党员职工交流时说的一段话。

带头干,温暖人心聚合力

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汪伯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2012年4月,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汪伯华暂时离开待了14年的南昆线,到湘桂线支援桂林工务段亲睦村线路工区线路病害整治。

虽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但这并没有影响汪伯华工作,他找准扣分最严重的小半径曲线狠抓整治,严格执行“三个一”作业标准。生活上,他每天凌晨4时起来挑水为工区职工做早餐,带头清理工区卫生环境。

真抓实干胜过千言万语。看着汪伯华这个“临时工长”埋头苦干,士气低落的班组重新振作起来。他们跟着汪伯华,按照他的工作方法严格整治线路病害。

曾有人问汪伯华,付出这么多值得吗?汪伯华说:“吃亏是福。”而汪伯华的妻子王静则打趣道:“那两根钢轨就是他的‘情人’,他爱它们,每天跟它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跟我还多!”

百色工务段劳动人事科职员刘楠是汪伯华一手带出来的徒弟,说起他的师傅,他概括为“三多”:干的活比别人多,懂的业务知识比别人多,留守工区的时间比别人多。

其实汪伯华的家就在离工区约半小时车程的百色市区,但他一个多月才回一次家。他说,只有留在工区,他心里才踏实。

“‘神奇工长’的名号早就听说过了,今天看到汪工长干活那股劲儿,终于知道他的神奇在哪里了,就是拼尽全力干。跟着他,肯定有奔头!”刚调入到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的年轻职工郝楠信心满满地说。

巍巍南昆,青山依旧

初心不改,活力常在

在新的工区

汪伯华的神奇还在继续书写

文字:莫育杰

图片:蒋俊杰 韦森 陈孚平

“神奇工长”敢担当

——记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百色工务段线路工汪伯华

图为汪伯华正在与驻站防护员联络。 蒋俊杰 摄

人物档案

汪伯华

重庆市铜梁区人,1972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百色工务段百色线路车间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工长。2009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获火车头奖章,201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天公不作美,“天窗”命令刚下达,大雨就噼里啪啦地下了起来。

7月4日早晨,百色工务段百色线路车间新成立的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第一次开展上道作业。首任工长汪伯华手提起拨道器一马当先,起道、扒石砟、换垫板、测量线路水平高低……哪一项作业进度落后,他就上去搭一把手,保证各项作业衔接有序。

“我们工长从来不挑活儿,什么都干,风雨无阻。特别是脏活累活,更是抢着干。”工区唯一的女职工、防护员刘思婷说。她2016年8月入路工作后就被分到当时汪伯华所在的永乐线路工区,如今两人又一并被调入新组建的班组。

大雨中,豆大的水珠密密地打在汪伯华身上,他不避不让,弯腰、下蹲、起立,每一个作业环节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投身工务工作21年,他始终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线路,先后将6个落后工区变成先进班组,赢得了“神奇工长”的美称,为确保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安全畅通贡献了力量。

担使命,迎难而上显初心

“这是一个更重的担子。”说起新组建的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百色工务段党委书记刘武语重心长地说。与以往汪伯华所在的工区不同,这次新组建的班组主要负责整治病害最严重、质量最差的线路区段。而且由于班组管辖里程长达112.7公里,他们就像流浪的吉卜赛人一样,哪里需要整治就暂住哪里,施工作业结束后再迁徙去别处。

“最难干的活儿,组织上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汪伯华。”刘武说。其实这种临危受命的工作已经是第七次落在汪伯华身上了。2006年7月以来,他先后担任岩龙、田丁、沙厂坪、兴义、冗百、永乐线路工区工长。这些工区在汪伯华到来之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线路质量排名全段倒数、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啃最硬的骨头、管后进的班组,汪伯华就像一个救火队长。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每次在他的带领下,不出3个月,这些大家眼中的后进班组都能变成先进工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服从组织的安排,尽心尽责做好工作。”这是汪伯华常说的话,也是他的行动指南。

1993年10月,21岁的汪伯华来到铁道部第二工程局二处,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曾参与修建南昆铁路。那时的大西南还是重重大山阻隔的闭塞之地。“沿线老百姓住的都是破破烂烂的土房,真是穷啊。”回想起修建南昆铁路、建设大西南的日子,汪伯华感慨万千。从那时起,他心里就牵挂着这一片土地。

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沿线需要大量线路养护工。“招贤令”一出,便触动了汪伯华内心深处的那份牵挂。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于1998年7月顺利成为一名线路工。

南昆铁路号称中华第一扶贫线,是西南地区的出海大通道。1998年底,南昆铁路开通运营的第二年,能力利用率就超过90%,成为当时全国铁路临管运营期能力利用率最高的新线,也成为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线、企业运输的生命线和老百姓脱贫增收的致富线。

从建设南昆到扎根南昆,汪伯华始终牢记这条扶贫线的历史使命。2003年11月,汪伯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他熟记线路各种繁杂的数据、标准、尺寸,碰到问题就打电话向技术人员请教,想方设法控制线路平稳。

日子久了,汪伯华练就了一套线路整治的绝活。2006年,他担任岩龙线路工区工长期间,一天段技术科干部卢成忠对原来问题多的线路进行抽查检测,按照常规先问:“查哪段?”汪伯华回了句:“随便查。”接下来,卢成忠用了整整一天查验岩龙线路工区养护的10公里线路,结果真是“零扣分”。

南昆线小半径曲线多,加上运输繁忙,线路容易产生病害。岩龙线路工区养护的线路“零扣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成绩。带好岩龙线路工区后,汪伯华先后被调到线路和设备质量多年提不上来的田丁、沙厂坪、兴义等5个线路工区工作。

“每当我把一个全段最差的班组带成全段、全局集团公司乃至全路的先进班组时,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但往往这个时候,就是我离开的时候,说不委屈那是大话。”汪伯华动情地说,“可一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我就觉得那都不是事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线路工、一名党员,汪伯华细心呵护线路,以实际行动做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践行者。

严要求,精益求精成工匠

“现场是4的就放6,是0的就放2。”7月4日,在滂沱大雨中拆换钢轨垫板的工区职工冯金成,听到工长汪伯华的提醒,不觉用手擦了擦垫板上的水,再三确认厚度无误后,才将垫板塞到槽里。

在南昆线,汪伯华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是出了名的。安全防护员刘思婷告诉记者,其他工区一般要求3分钟到5分钟通报一次线路安全情况,而汪工长却要求她两三分钟通报一次。有时候通报不及时,汪伯华还会提醒她,两人相互卡控,保证现场作业安全。

在当天的线路几何尺寸综合维修中,记者发现,职工们换好垫板后,汪伯华都会拿着道尺沿着轨枕逐根测量线路水平高低。随行的百色线路车间党总支书记姚再全说,两根轨枕间的距离大概是0.5米,也就是“半米一量”,这比单位要求验收时“3米一量”的标准要高得多。

自我加码,精益求精,一直是汪伯华对线路养护工作的不懈追求。按照工务段要求,线路轨距容许偏差管理值是正6毫米、负2毫米,轨距变化度率是2‰,汪伯华把这个标准分别提高到正1毫米、负1毫米、1‰,并按这“三个一”的标准对线路进行全面整治。更高的标准意味着更大的工作量,每整治1公里线路,至少要弯腰1000多次。长年累月弯腰跪地测量,让汪伯华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膝盖上也尽是老茧,但线路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刚开始,很多人认为汪伯华是多此一举。久而久之,职工们看到高标准带来的安全与效益后都认可了汪伯华的做法。“2012年10月,汪工长来到我们工区后,作业要求很严,工作时间也比以前长,不过线路质量明显改善,每月拿到的绩效也比原来多三四百块钱,我们都乐意跟着他干!”2008年就到永乐线路工区工作的老职工黄永干说。

“对工务人来说,线路病害就像眼睛里进了沙子,不除掉就不舒服。”汪伯华坦言,他对线路病害向来都是零容忍,特别是想到南昆线承担的扶贫使命,干劲就更足了。

2009年1月的一个晚上,贵州兴义气温骤降到0摄氏度,时任兴义线路工区工长的汪伯华忙碌到将近凌晨,躺下来被子还没有捂热,就听到列车通过接头时发出异常声响。他感觉有点不对劲,立即拿起照明灯跑到现场,经过仔细排查后发现,调车线的钢轨有一个接头夹板已经裂断,情况十分危急。他立即采取防护措施,换上新配件,消除了安全隐患。

“只要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坚持苦干实干,就没有养不好的线路。”这是汪伯华2016年底与南宁电务段党员职工交流时说的一段话。由汪伯华带领的工区,轨检车平均每公里扣分能很快从几十分降到几分,线路质量稳居百色工务段各工区前列,他也因此被职工们称为“南昆工匠”。

带头干,温暖人心聚合力

今年5月的一天夜晚,永乐线路工区管内突降大雨。接近凌晨,工区一楼的值班电话响了。住在旁边的汪伯华接听电话后得知,降雨量已达出巡警戒,需要安排职工出巡,进行驻站防护。挂断电话后,汪伯华立刻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展开巡查和防护工作,一直坚守到次日凌晨3时巡线结束。6时30分开始的“天窗”作业,汪伯华一分钟也没耽误。

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汪伯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2012年4月,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汪伯华暂时离开待了14年的南昆线,到湘桂线支援桂林工务段亲睦村线路工区线路病害整治。虽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但这并没有影响汪伯华工作,他找准扣分最严重的小半径曲线狠抓整治,严格执行“三个一”作业标准。生活上,他每天凌晨4时起来挑水为工区职工做早餐,带头清理工区卫生环境。

真抓实干胜过千言万语。看着汪伯华这个“临时工长”埋头苦干,士气低落的班组重新振作起来。他们跟着汪伯华,按照他的工作方法严格整治线路病害。3个月后,奇迹发生了,这个工区管内线路轨检车平均每公里扣分降到5分,达到优良等级。工区曾因线路质量不好而抬不起头的职工,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汪伯华走时,亲睦村线路工区全体职工热情欢送、依依惜别。

曾有人问汪伯华,付出这么多值得吗?汪伯华说:“吃亏是福。”而汪伯华的妻子王静则打趣道:“那两根钢轨就是他的‘情人’,他爱它们,每天跟它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跟我还多!”

百色工务段劳动人事科职员刘楠是汪伯华一手带出来的徒弟,说起他的师傅,他概括为“三多”:干的活比别人多,懂的业务知识比别人多,留守工区的时间比别人多。

每逢节假日以及进入雨季防洪时期,汪伯华都会主动留守工区,既给现场安全加了一把锁,又为想跟家人团聚的职工提供了方便。其实汪伯华的家就在离工区约半小时车程的百色市区,但他一个多月才回一次家。他说,只有留在工区,他心里才踏实。

“‘神奇工长’的名号早就听说过了,今天看到汪工长干活那股劲儿,终于知道他的神奇在哪里了,就是拼尽全力干。跟着他,肯定有奔头!”从其他工区调入百色线路维修一工区的年轻职工郝楠信心满满地说。

巍巍南昆,青山依旧;初心不改,活力常在。在新的工区,汪伯华的神奇还在继续书写。

采访手记

不忘初心才能永葆活力

皮肤有些黑、手掌宽厚有力、爱笑——这是汪伯华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很健谈,采访他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听说班组职工跟他聊天也是有说有笑的,气氛很融洽。可以看得出,汪伯华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采访时,从站段领导到班组职工,大家都说汪伯华像老黄牛,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什么活儿都干。但当我问他每天这么辛苦,会不会觉得累时,他脱口而出:“怎么会不累?”

汪伯华也是个平凡的人,他之所以能二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努力工作,是因为心中始终装着铁路运输安全那份责任,不忘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那份初心。正是这份责任和初心,在汪伯华身上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着他一路走来,创造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