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精心挑选《敬老院演讲稿300字》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5:29

精心挑选《敬老院演讲稿300字》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关于敬老院。敬老院是我们社会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存在,它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温馨家园,也是我们表达孝心和关怀的重要场所。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敬老院的设施和环境。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敬老院应该提供干净、整洁、安全的居住空间,以及便利的生活设施,如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
其次,我们要关注敬老院的服务质量。老年人需要得到全面的关爱和照顾,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敬老院的文化建设。敬老院不仅是老年人的居住地,更是他们继续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敬老院可以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最后,我们要倡导全社会关注敬老院,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敬老院的志愿服务中来。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敬老院成为老年人真正向往的温馨家园。
谢谢大家!

对话林滨:90后的孝顺,是把父母送进养老院?

90后眼中的孝顺,是把父母送进养老院。这个反传统的论断,居然出自一位潮汕人。

平安代理人林滨是一位出生于潮汕家庭的“深二代”,曾留学美国修习公共管理。回国后,他在2015年选择入职平安人寿,成为一名寿险代理人,并走上事业快车道。这个决定被父亲强烈反对,林滨却说,“正是因为这份工作有挑战,我才要选择。我的危机意识提醒我,不能太依赖家庭。”

这种独立精神,也让林滨持续反思家庭关系、养老观念。近年,平安将“综合金融+医疗养老”列为公司战略,居家养老和和高品质康养社区领域都有广泛布局,业务上的需要,让林滨对老年生活应该如何安排有了更前瞻的思考。

在平安高端康养社区臻颐年的蛇口项目外,我们跟林滨深入交流了90后的“孝道”。林滨认为,高端养老社区不仅能提供有专业保障、品质认证的照护服务,还能在物理意义上接近子女,为长辈提前规划,是一种反哺的方式。

没法提供专业照料,才是最大的不孝

作为一个潮汕人,林滨的观念并不传统。

“家族团聚”、“多生孩子”、“落叶归根”,是潮汕地区最常给人的刻板印象。林滨家族的观念大抵也如此,奶奶辈的老人家,尤其珍视儿孙满堂,想要整个家族住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紧密的情感连接似乎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面向。

林滨跟同龄人交流时也发现,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老人应该在家里养老,把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一件不孝顺的事,像是把父母当作包袱丢掉,多少显得不光彩。

“他们理解错了。”林滨认为,养老社区已经进化,而太多人还是停留在过往的印象当中,“用过去的眼光和视角审视未来”。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篇》的这句话探讨的是对孝的理解,很多人认为孝就是赡养,但孔子追问,狗和马也有人养,如果不敬父母,赡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林滨最近对《论语·为政篇》的这句话感触颇深,他反复思考,“敬”是什么?

“在我忙碌的时候,依然抽出时间,高质量陪伴长辈,这是敬。父母没有规划好养老的生活方式,我来提前准备好,这是敬。在他们最需要保护自己尊严的阶段,把护理任务交给专业人士,让他们不用担心孩子尴尬,这是敬。”照顾过失能阶段的奶奶后,林滨得出这个结论。

2016年,林滨的奶奶摔过一跤,自此以后精神状态变得有些迷糊和迟钝。到了2019年,奶奶患上肺炎住院,丧失吞咽功能,插上了胃管,全天候的护理服务成了必要需求。

此后,全家人陷入漫长的寻找和试错,直到找到了护工毕姐。毕姐对奶奶特别耐心,林滨的家人能感受到,她把奶奶当作家人看待。但这全凭“缘分”。有一次,毕姐外孙出生,需要回老家带孙子。那一个月,林滨临时找了一位护工,但新护工的卫生习惯、对老人的态度,都完全比不上毕姐。

更麻烦的是,林滨和家人都不敢批评她,因为担心引发她的负面情绪甚至行动。一个月后,毕姐回归,一家人长舒一口气说,“您可算回来了,没有您我们可怎么办。”

自己去找护工,信息不对称是最大的问题,难免“抓瞎”。护工的专业性、性格、待人的态度,都需要在长期的相处中观察,跟不同家庭成员之间更需要磨合,不确定性非常高。林滨想,为何不把照料任务交给专业的机构?

“等父母到了需要专业照顾的时候,我提供不了,那才是最大的不孝。父母需要资源,我们为他们提前筹备好,这才是当代人最大的孝顺。”林滨感慨道。

从事保险行业的林滨,比同龄人更早预见到这一点。

在照料的专业性上,养老社区的水平已经毋庸置疑。例如,过去几十年间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持续性照料退休社区(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模式,主张依据独立生活、辅助生活、失智照护和长期护理等不同阶段老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平安臻颐年是CCRC模式的践行者,将精细化推到极致。单是饮食方面,就会把吞咽分成7个等级、5种食物形状,来满足不同身体机能长者的需求。在平安臻颐年为长者服务的护理人员,必须得到相应的资质认证,经过标准化培训。为了找护工而“疲于奔波”的困境,无需再困扰全家人。

消除“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可能性

在林滨看来,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老人与年轻人朝夕相处,不见得完全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到了老人需要照料的时候。光是帮老人洗澡这件事,就会生出不少尴尬。

“我们小的时候,爸妈帮我们洗澡,双方都觉得很正常。但到他们老了,我们要帮他们洗澡,他们可能会觉得尴尬。”林滨说。这不仅是因为两个成年人要保持体面,更是因为父母更底层的心态——总会觉得要儿女照顾,就会变成负累,就会耽误儿女的生活。

儿女通常不会将此视为负累,但是在无尽的琐事中,在日日夜夜的服务中,难免会有碰撞和摩擦。而人与人的关系很微妙,即使是数十年的亲情,也难保不会被时间磨去光泽。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无比确定自己不会嫌弃老去的父母,也坚定认为自己能照顾好长辈。但数十年后的事情,真的没人敢打包票,包括我自己。”林滨说。

但是,如果把照料的任务交给专业人士,这种尴尬其实很容易消除。林滨打了个比方,我们到医院打针,在护士面前都能很自然地脱裤子,从来不觉得尴尬。这是专业人士的第三方身份决定的,也是社会生产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

尽管养老院的护理更专业,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住进养老院,会减少跟亲人接触的机会,孤独在所难免。

国内外的不少养老院,确实选址在市郊或乡村,因为风景宜人、远离尘嚣。但这恐怕会增加家人探望的时间成本,医疗等资源也比不上城市。

平安臻颐年另辟蹊径,布局在城市核心区域,即“城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医疗资源、文化资源、娱乐资源都是顶级水平,而且老人能跟从前的朋友、亲人生活在一起,过往的圈层不会有太大变化,离“尘”而不离“城”。

在深圳前海的颐年城·蛇口项目外,林滨说,“平安臻颐年为了确保客户子女能‘常回家看看’,把项目放在城市中心,更便于探望。本来他们就离我生活的环境很近,每周就能探望两三次,只要子女保持孝心,探望的频率并不会因此减少。”

老人,不过是从家搬到了一个更让人放心、更能得到全方位照顾的另一个家。

在这个家中,由专业人士承担了照料的任务,老人能够与亲人更高质量地相处,各自维持体面,这个家既能满足老人常与亲人见面的需求,又能消除“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风险。

长辈的梦想,你了解吗?

2019年,林滨的妈妈过50岁生日。他问妈妈,“你的梦想是什么?”妈妈只是说,“我哪有什么梦想,你们几个身健康快乐就好了。”

林滨说,“我知道她肯定有,只是习惯了把目光聚焦在关爱的人身上,慢慢把自己忘掉了”。林滨又问他姑姑同样的问题,姑姑的梦想居然是学架子鼓,这与她画廊主理人的形象大相径庭。

跟天下的母亲一样,林滨的妈妈、姑姑半辈子都把心血放在家庭,主要是教育和陪伴儿女成长。至于自己的梦想,早已被掩埋在岁月中。而年轻人,即使再有孝心,往往也只是努力满足长辈的物质需要,他们的梦想是什么,追求是什么,往往疏于体察。但谁又能说,长辈就没有梦想呢?

不久前,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在他的2024年度演讲中提及一个案例。

养老院里的一位老人,看到窗外的年轻人在冲浪,跃跃欲试。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不是劝她放弃,而是跟老人一起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经过半年的专业训练后,这位83岁的老奶奶,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冲浪。她说,那是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

林滨看完刘润的演讲后突然体会到,有时候生命的价值不一定是延续,而是在某一个节点绽放。

谁都想不到,一位八旬老太太,最想实现的梦想是冲浪。刘润提到的养老机构,叫“倍乐生”,也是中国平安的合作伙伴。平安臻颐年正在跟倍乐生联合打造护理服务,力求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尊重长者意愿,协助长者不断挑战新的人生。

在林滨看来,国内的养老机构当中,最有可能践行和部署倍乐生这样以人为本的养老社区的,就是平安臻颐年。

平安臻颐年推出的“七维健康”体系,正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七个维度是指身体、认知、情绪、社交、职业、经济和精神,以此出发,平安臻颐年打造出一套定制化服务。除了护理服务联合倍乐生,平安臻颐年还跟荷兰国际管家学院打造康养管家体系,跟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打造长者餐饮体系,跟AT冠超力运动康养集团打造运动康复体系

这里面,就包括了满足长者精神追求,带领长者发现自己的梦想。这些活动并不满足于让老人家“有事可干”,而是通过对接各领域的顶级资源,让老人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书写新的人生故事。一位叫日野原重明的日本医生提出过“新老人”的概念,倡导75岁以上仍能自理生活和坚持工作的健康老人积极开展社交活动。日野原重明说,永远做新的事,就永远不会老。平安臻颐年要做的,是带领老人做新的事,开拓属于他们的旷野。

今年平安臻颐年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正描绘出一幅“享老”图景:“臻颐·城心享老巡展”走到全国十多个城市,让参与者们沉浸式地感受成为长者后,日常生活将面对的问题,并推动社会开始了解“享老”理念;“臻颐年杯”高尔夫球赛全国精英,让长者在果岭上尽情挥杆;上海“繁花”大秀,带奶奶团走上T台。2023年,平安臻颐年还推出旅居权益,长者可以在全国颐年城社区和逸享城社区,以及平安臻颐年全球第三方合作社区体验旅居生活。例如,首个旅居项目,让长者将来可以到黄山康养社区居住长达30天,游览徽州古城、黎阳老街、湿地公园西溪南等地,感受自然环境和人文艺术。

“一直以来您都喜欢听歌。如果有一个课程教您唱歌,如果有机会让您经常听演唱会,如果有一群人陪你组一个合唱团,您愿意参与吗?”林滨问妈妈。

“可以啊。”妈妈说。

“我会用试探性和引导性的方式,寻找她的梦想是什么。”在林滨看来,平安臻颐年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从体察客户需求入手,为客户带来新身份、新知识、新关系,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小梦想,并帮他们实现。以人为本的养老理念,在此逐渐成为现实。

“扫雷英雄”杜富国: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选择雷场

来源:陆军新闻

“大马,我带你试试塑胶跑道,咱部队还没有呢!”

山城重庆,西南医院。春雨初歇,战友重逢,一场3公里夜跑成了最隆重的纪念。

俩人一路你追我赶,跑得十分尽兴。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们还在云南边防,一起从事着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职业——扫雷。2018年10月11日,在处置一枚埋藏在地里30多年的手榴弹时,突遇爆炸,战友永远失去了双手双眼。

此刻,看着伤病初愈的战友,“大马”内心无比激动。他仿佛看到,那个执着、坚定、乐观、向上的好伙伴,又回到了身边。

“大马”名叫马玺君,而他的战友,就是在生死关头喊出“你退后,让我来”的扫雷英雄——杜富国。

马玺君知道,康复中的杜富国一刻也没有停止训练,还在为重返雷场作准备。那天夜跑,在他最后体力不支时,杜富国又坚持着比他多跑了一圈。“富国一直想早点归队。负伤后刚刚苏醒的那些天,总叮嘱我们:多打些肉和牛奶,伤就好得快一点,就能早点回去扫雷。”

得知双手已截肢,杜富国没有放弃。他对分队长张波说:“现在科技很发达,我可以装上智能手,还可以排雷。”

当得知眼球也摘除,不能再上雷场时,他依然牵挂着扫雷。他说:“如果可以,我想学学播音,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扫雷。”

1月25日,在陆军首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杜富国在主持人提问时动情地说:“战友们,对不起。原谅我再也没有办法跟你们一起扫雷了,请你们替我继续完成任务!”

为什么认准扫雷?有人说杜富国性子倔、一根筋。在8年多并不太长的军旅生涯中,他有三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次次选择的是生死雷场。

第一次,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的他,原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却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扫雷行动。第二次,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发现他炊事技术不错,有意安排他当炊事员,他坚持要到扫雷一线。第三次,排雷遇险,他选择了让战友退后,自己独自上前。

一次次选择接近死神,到底为什么?

答案,誊写在他的请战书上。2015年6月,当云南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任务下达,身为边防战士的他立即报名。在给连队党支部递交的请战书上,他这样写道:“正如我五年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光荣集体时的想法一样,那时的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冥冥之中,这就是我的使命。”

答案,流露在他与战友的对话中。2018年9月,一名满服役期的战友私下问杜富国“走不走”,杜富国答道:“活没干完就退伍,谁来扫雷?”从此,那名战友也再未提退伍的事。

答案,饱含在边疆人民的泪水里。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乡长盘院华告诉记者,在当地,饱受雷患之苦的“地雷村”比比皆是,扫雷队来了后,猛硐乡再也没发生人员和牲畜触雷事件。得知杜富国受伤,村民李云孝、钟仙红、钟仙艳等人穿上最隆重的民族服装,带着自家的土鸡蛋,在大雨中颠簸7小时,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杜班长是替我们冒风险,替我们受的伤,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或许,“英雄”这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内涵,但对于杜富国来说,它只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信念。曾有人问杜富国:“你后悔去扫雷吗?”杜富国摇摇头,答道:“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雷场!”

每天早上,杜富国用牙齿、残手、脚掌并用,基本能自己穿衣、洗脸,并用辅助工具吃饭。今年3月初,当他可以逐渐分辨物体的大小、软硬、温度,可以拿起水杯、橘子和花朵时,他将两支康乃馨递给了医生,将一朵玫瑰送给了妻子王静。

“他从小自立,负伤后也不想给别人增加负担。”父亲杜俊说,杜富国作为长子,从小背着弟妹放牛、砍柴,看到邻里乡亲有需要帮忙的,不用人喊,总是主动帮忙,大事小事尽心尽力,邻里乡亲都夸他懂事。

杜富国把这种热心与担当带到军营。别人休息的时间,他在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支援;在驻地,他常常为乡亲搬物资、修水电。他说:“活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能轻松一些。”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明明知道可以少些苦累,杜富国为什么总是停不下?

时任雷大队政委周文春告诉记者,扫雷队有个传统,新同志第一次进雷场,必须由党员干部走在最前面。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跟着我的脚印走!”大队长这样教会了中队长,中队长又教会了班长,班长又教会了战士……队里发展第一批党员时,有人问杜富国入党究竟为什么,杜富国诚恳地说:“我入了党,就有资格走在前面挑担子、带头干。”

如愿获得“走在前面特权”的杜富国,正是用“让我来”的行动践行他的入党初心!

在扫雷大队,杜富国干的活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扫雷大队四队队长李华健说,“‘杜富国’这三个字,是对讲机里呼叫频率最高的。他总是忙不完,大家都叫他‘雷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战士们背着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一个弹药箱27.5公斤重,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2018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官兵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递给战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之后,又和战友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从河里上来,杜富国的腿上、膝上,被洪水中的木头杂物撞得淤青,却很开心:“这是当兵的本分。”

2019年1月14日清晨,康复中的杜富国突然想写字。当杜富国用两只胳膊接过硬笔,弯下身子一笔一划写下“春节快乐”歪歪扭扭四个字,周围所有的人都被感动了。一旁陪伴的战友张鹏说:“前往医院探望的人们想给他力量,却总是从他身上汲取力量。”

2018年11月24日,扫雷大队为躺在病床上的杜富国颁授一等功奖章,他习惯性地举起右臂,向颁奖者致以无手的军礼。

空荡荡的衣袖、庄重的神情,瞬间让亿万网友感动流泪。人们用诗歌、舞蹈、歌曲,给“无手的军礼”赋予许多含义。在杜富国看来,他的动作很简单:“我是军人,条令规定这个时候就是要敬军礼。”

负伤住院后,杜富国依然坚持军营一日生活作息制度,起床、学习、体能训练一如平常。在跑步机上,他3公里跑的最好成绩达到13分08秒,残臂完成平板支撑能坚持1分钟20秒,达到军事训练大纲合格标准。

“不做就不做了,做了就要做好。”这是杜富国的口头禅,也是战友们对他的不变印象。在大伙眼中,只有初中文化的杜富国不算天资聪慧。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他在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中全队垫底。但就是这样一名略显笨拙的兵,却有自己的“做事哲学”——执着。

为了掌握扫雷知识,他加班加点背记,书上满是圈圈写写,考核成绩从32分到70分,再到90分,甚至有时候考满分。扫雷四队教导员凌应文说,如果将他的分数按时间轴连成线,简直就是一个士兵的成长曲线图。

为练强探雷针手感,临战训练中,杜富国每天练上万针,像绣花一样将草皮翻了个遍,胳膊酸得抬不起。分队长张波说,有段时间每次中午吃完饭,都会看到杜富国一个人在外面“戳”地雷。

他还请战友随意埋设铁钉、硬币、弹片,通过斜放、深埋、混合、缠绕增加难度,以此训练“听声辨物”本领。经年累月,他熟练掌握了10多种地雷的排除法,将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在综合性考核中,杜富国所有科目全优。

杜富国还创造了一些提高扫雷效率和安全性的小发明:琢磨“田”字分割法,把大块的雷场分割成小块,便于多个作业组同时作业;为提高转运爆炸物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他制造10多种存放爆炸物的沙箱……

“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百炼成钢。”这是扫雷大队对杜富国的评语,也是杜富国自己成长进步的深切体悟。入伍以来,他被5个单位争相选调,先后从事4个专业,始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每一个角色转换都认真对待,多次获嘉奖,曾被表彰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

如今,杜富国把执着用到了学习播音上。每天除了做康复治疗,他还练习普通话。妻子王静陪他学教学录音,吐字、发声,一字一句都格外认真。“播音员就要有播音员的样子。”杜富国说,虽然自己离专业播音员差得还很远,但他相信,“就像当初学扫雷一样,即使从零开始,只要不断坚持,一定能进步。”

在西南医院医护人员的眼中,排雷英雄是个“开心果”:平时会主动和大伙聊天,还很喜欢开玩笑,因而病房里总是笑声盈盈、暖意融融。

受伤之初,杜富国的手臂常有“幻觉痛”,感到手还在,“手指头”会痛。这种疼痛有多痛?陪护战友刘新未曾问医生,医生答复说,“就像刀子割肉一样痛”。

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医生嘱咐,“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说一声苦,笑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每隔10天左右,杜富国还要一次性注射20针以上的瘢痕消退针,针针注入神经血管密布的瘢痕深处,杜富国强忍剧痛,次次打完针,还笑着感谢护士。

杜富国的坚韧与乐观,让他的父母心疼。他们记得儿子手术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爸、妈,我没事,放心。”声音虚弱,却平静有力。无论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

当医生决定告知他被截去双手、摘去双眼的事实时,还特意请来了心理干预专家。那天,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可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平静地说:“首长,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当晚,大家担心杜富国想不开,陪护人员从1人加到2人,由亲人和战友轮流守夜。意外的是,杜富国第二天起来一切如常,开始锻炼身体,还主动和大家聊天,所有人悬着的心才落地。

为什么身体上、精神上明明很痛,却从不喊一声痛?

麻栗坡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龙芸偲说,在杜富国身上她看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敢,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还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行”。而杜富国妈妈告诉我们,儿子从小懂事,当兵后更是报喜不报忧,但我知道,他笑、他说没事,就是不想让别人难过流泪。

2018年12月14日,杜富国迎来自己27岁生日。云南新闻广播主持人李丹赶到病床前,帮他圆“播音梦”。李丹为杜富国戴上耳麦,传授他播音知识,随后带他朗诵《老人与海》。看到这一幕,身旁的人落泪了,大家为杜富国找到新的努力方向而高兴。

朗诵完毕,杜富国还为前来祝贺生日的医生护士们唱了一首《壮志在我胸》,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也为自己加油鼓劲——

“管哪山高水也深,也不能阻挡我奔前程……”歌声在病房回荡,鲜花在悄然绽放。有束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祝愿你早日康复,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安顺遂。”

作者 | 张首伟、钱晓虎、李大勇、欧阳治民

图片 | 张永进

——————————————————————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