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6: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了解中国”的观后感作文,无论是针对纪录片、电影、书籍、展览还是其他形式,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表达得体:
"一、 明确“了解中国”的核心与范围 (Clarify the Core and Scope of "Understanding China")"
1. "精准定位“了解”的层面:" 你所观看的作品主要展现了中国的哪个方面?是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政治制度、风土人情、艺术成就,还是某个特定事件或人物?在作文开头或主体部分,应明确指出你关注的焦点。避免泛泛而谈,使文章缺乏深度。 2. "界定“中国”的概念:" 这里的“中国”是指地域上的中国,还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是指主流视角,还是多元群体的生活?清晰界定有助于读者理解你观后感的背景和对象。
"二、 深入分析观看到的“内容”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Seen)"
1. "具体细节支撑:" 不要只停留在笼统的感受或评价上。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画面、数据、引言、展品等细节进行阐述。例如,如果看的是纪录片,可以引用某个采访片段、描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列举一个关键数据。 2. "理解创作者意图:" 思考这部作品(或作者/策展人
文学翻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桥梁,使文学经典如种子般在不同文明土壤里生根开花。多年来,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与合作持续作出努力。
以“‘译’起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日前在江苏南京举办。刘震云、毕飞宇、东西等39位中国作家,与来自德国、法国、巴西、阿根廷等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共同参会,探讨中国文学的新发展,见证中外文学交流的新成果。
在文学中读懂中国
翻译好中国文学的前提是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正如中国作家刘震云所言:“只懂汉语的翻译家,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家,他还要懂中国的生活,只懂生活也还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家,他还要懂中国的历史、社会、哲学。”
研讨会上,不少汉学家分享了自己与中国结缘的故事。
塞尔维亚翻译家约万诺维奇·安娜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翻译过包括莫言的《檀香刑》《蛙》,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与中国的交往长达34年。据她回忆,1992年暑假,外祖母书架上一本赛珍珠的长篇小说,为她打开了一条通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道路。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汉学家和中国作家分组进行讨论。(中国作协供图)
“我读了她所有被译成塞尔维亚语的中国小说,她的小说使我进入了一个虽然陌生,但又感觉非常亲密的神秘世界。我完全被迷住了,在那个夏天,我爱上了中国。”约万诺维奇·安娜说,她想尽力把更多中国文学译介到母语世界,让更多的外国读者认识美丽中国的风土人情。“或许某些译作会激发一些青年,就像当时的我通过文学爱上中国。”
埃及翻译家白鑫19岁开始接触汉语,至今已超过25年。长期接触中文、中国文化的他发现,真正受欢迎的中国作品,往往是那些带着“中国精神”与“人类共鸣”的文字,比如莫言笔下的荒诞与残酷,余华作品中的温柔与痛苦,刘震云小说中的幽默与哲思,都深深打动了阿拉伯世界的读者。“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见一个复杂、真实、非刻板印象的中国。”
中国文学素来有关注现实的精神。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文学的地位非常崇高,因为它来自现实生活、又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生活。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表示,今天,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天翻地覆的现实巨变和生动感人的新生活,发生在每个人身边。对现实人生的关切、对生活世界的挖掘、对时代变革的讲述,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最突出的特征。
各位汉学家之所以可以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去了解中国、读懂中国,正是因为当代作家传承了中国文学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基本精神。
在翻译中沟通中外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桥梁,是将不同世界连接在一起的纽带。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互学互鉴,历史悠久。伏尔泰曾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在巴黎公演,歌德因阅读《好逑传》等中国古代小说提出“世界文学”概念,而以寒山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深刻地影响了庞德、加里·斯奈德等美国诗人。
多位汉学家及作家认为,中国文学不仅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社会和人生图景,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其多元的思想体系给人以丰富的精神启示。
罗马尼亚汉学家代表白罗米译过《荀子》《庄子》,并凭借翻译莫言的《怀抱鲜花的女人》,获得罗马尼亚作协最佳译著奖。在她看来,中国当代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通过对中国社会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变革与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风貌,翻译它们,不仅是对文字的传递,更是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诠释。
活动现场,15位汉学家获颁“中国文学之友”证书,以表彰汉学家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
在本次研讨会上,15位汉学家获颁“中国文学之友”证书。(中国作协供图)
从事翻译工作20年之久的西班牙翻译家白兰是“中国文学之友”的一员。她说,中国和西班牙的交流也离不开翻译。16世纪,西班牙人高母羡将中国作品《明心宝鉴》译成西班牙语,使其成为第一部被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中国典籍。如今,中国文学在西班牙的翻译作品数量持续增长,题材日趋多样,能够承担中西文化桥梁任务的翻译人才也越来越多。
“我们需要翻译,去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我们。没有翻译,就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贸易和外交,也没有世界文学。”白兰认为,在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当下,唯有承认差异、加强沟通,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这种沟通与理解,正是翻译的核心所在。
在科技浪潮中守护人文内核
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让翻译行业站在了十字路口。一些人士预测机器翻译将取代人类译者,但研讨会上的汉学家们却给出了不同答案。
约万诺维奇·安娜谈到,翻译工作或许是世界上最容易被误解的行业之一,外行往往难以理解翻译过程中翻译家倾注的个人心血。有人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威胁下,翻译行业即将消失,但她始终坚信,一个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经验、思考和感情,只有另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理解。
“机器可以模仿语言结构,却无法复制情感温度。它可以输出语义准确的句子,却无法理解‘沉默’背后的意味。”白鑫说,人工智能已经改变翻译行业的生态,因此要积极面对它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未来的优秀译者要学会借助AI提升效率,但不能丢失人文精神与文化判断。技术可以成为翅膀,但方向应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
“译”起向未来,不靠速度,而靠深度。文学的审美归根结底在于理解和同情,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与投入。白罗米认为,展望未来,翻译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但也充满机遇,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将为翻译工作带来新的工具和方法,“同时我们依然相信,翻译的核心在于人类对文化、历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机器翻译无法替代的。”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余俊杰、朱筱
英国学生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国茶道。
北京语言大学供图
英国学生在天津市新华中学体验中国结编织。
刘东岳摄(人民图片)
人民日报北京电(刘丁铭)日前,2025英国“中文培优”项目来华夏令营近日在中国多地陆续落下帷幕。来自英国63所中学的近1200名学生,在11天时间里分批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11座城市,走进18所中方接待院校,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提升中文语言能力和表达自信,在雕版印刷、漆扇、点茶等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这场充实的沉浸式“中文+文化”研学之旅,不仅有助于英国学生了解中国、开拓视野,更为中英青年跨文化交流、建立友谊提供了平台。
北京的活动率先启动,采用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助力英国学生的中文水平实现从理解到应用的提升。学生们还游览了长城、“鸟巢”、王府井商业街等北京地标,体验了茶艺、剪纸等传统文化,切身感受中国首都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风貌。
天津线路中的不少营员表示,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语言“活”了起来。天津师范大学作为接待院校之一,安排专业教师指导营员提升中文,并带领他们先后打卡黄崖关长城、漫步古文化街、体验京剧与书法。
昆明理工大学精心设置了三大模块:趣味中文课堂采用“听说读写+文化体验”的组合教学模式,帮助营员在探索式学习中夯实语言基础;沉浸式文化之旅带领营员走进云南民族村,感受其底蕴内涵;中英伙伴计划让每名英国营员与中国同学结对,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构建沉浸式跨文化社交场景,增进彼此友谊与文化交流。
据悉,今年的活动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中文培优”项目中国行。该项目是英国教育部于2016年设立并出资支持、旨在培养优秀中文人才的项目,由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与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联合实施,并在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支持下开展本土中文教学和沉浸式来华中文研修活动。项目启动至今,已帮助英格兰地区近80所中学的1.5万余名学生提升中文应用能力。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