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一本书的读后感600字》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6: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一本书的读后感600字》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一本书的读后感600字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开头要简洁明了,引人入胜:"
"开门见山:" 直接点明你读的是哪本书,作者是谁。例如:“最近,我读了一本由[作者]所著的《[书名]》,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简述主要内容:" 用一两句话概括书的主要内容或主题,为后面的评论做铺垫。例如:“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背景]下的[经历],探讨了[主题]。” "提出中心论点:" 清晰地表达你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和感受,这将是你读后感的灵魂。例如:“我认为这本书是一部[作品类型]的佳作,它不仅[优点1],而且[优点2]。” "避免冗长:" 开头不宜过长,要尽快进入主题。
"2. 主体要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选择重点:" 不要试图涵盖书中的所有内容,选择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几个方面进行重点论述。例如,你可以选择书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写作手法等作为评论的对象。 "结合实例:" 用书中的具体例子来支撑你的观点,例如人物的言行、情节的发展、描写的手法等。例如:“书中[人物]的[行为]展现了[性格特点

“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两周年。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胜利的出发点”几个金色大字,在红墙上熠熠生辉。70多年前,我们党从这里出发,完成了走出延安窑洞、走上天安门城楼的伟大壮举。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来到延安。总书记说:“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再来翻阅这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应该读懂什么?

《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发生在延安——1944年,红军战士张思德在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察看烟色。9月5日,一个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坍塌,张思德被埋在窑内,人生永远定格在29岁。他用生命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

1945年党的七大上,“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正式写进党章。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多年以后,延安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青年习近平不知看了多少遍。“那个时候,我就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陕西延安梁家河村知青故居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回忆起自己在陕西梁家河当农民的时光,也一次次把这些往事讲给大家听。“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当年的梁家河,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饭量正大的知青。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也愿照顾城里来的娃娃。

年轻的习近平饿了,乡亲们给做饭吃;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讲述了陕西延安梁家河的故事。

在一次外访中,他谈到了梁家河的变化:“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

星巴克董事会名誉主席霍华德·舒尔茨当时也是台下的听众之一,通过习近平主席的讲述,“梁家河”这个此前从未听说过的地方,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又可感的中国领导人,一如他常常讲的那样——“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从土窑土炕、酸菜谷糠,到柏油路、砖瓦房、互联网,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曾经向往的美好生活,在今天成为了现实。梁家河之外,更加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更多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成为现实。

“成千成万的英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这段报告的结束语,鼓舞人心。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跨越7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时间向前,初心不变。

在党的百年历史坐标上,延安时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中央和红军安家延安后,由于敌人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条件十分艰苦。

存亡抉择之际,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展开。1941年到1943年的短短三年内,第359旅在南泥湾挖了1000多孔窑洞,盖了600多间房屋,32万亩良田里生产了9000多万斤粮食,使南泥湾从百姓口中的“烂泥湾”变为了陕北的好江南。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拍摄下了当时的情景。面对镜头,毛泽东写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大字,成为根据地军民攻坚克难、坚持抗战的精神动力。南泥湾,也由一个地理名词化身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代名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的创业故事前,习近平总书记看得仔细。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这是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

陕北高原上,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总书记说:“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

留下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也留下了延安整风运动重要手稿、“甲申对”和“窑洞对”的故事,“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美国人约翰科林曾访问过延安。他说:“在延安,我被共产党为目标而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他们衣服破烂不堪,他们装备缺枪少弹,但他们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

1940年5月,仅九天时间的延安之行,让南洋侨领陈嘉庚感到“大出意料之外”。毛泽东他一起吃饭,吃的竟然是自己种的大白菜和豆角。这顿饭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9年后,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成为“两个务必”的重要内容。

80多年后,在成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再次发出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这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伟业的重要保证。

1975年中秋,《延安通讯》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知青习近平带领陕北梁家河村村民办沼气的故事。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2022年10月23日,昔日窑洞里的知青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面对中外媒体记者,他讲述了新时代中国的故事——现在,我们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了这一事业,无数先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心中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奉献和牺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二十几万人口的江西兴国县,就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超过1.2万名;88年前,刚刚经历了一次命运大转折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一场场铁血鏖战中,奋勇拼搏、义无反顾,英烈的鲜血染红了黔山贵水……

延安时期,我们党刚刚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

在陕北窑洞里,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思考的是中国的前途命运。这也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根基。

《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159篇文章,有112篇出自延安时期,著名的《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都写于此——延安窑洞里有马列主义。

思想的光芒伴着窑洞的灯火,照亮了黑夜漫漫的前行之路。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七大开始,党的思想和行动定于一尊。”中国革命从此走上了胜利的轨道。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章节,闪耀着理论创新的光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报告强调的这6条,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苹果之乡”陕西延安洛川,苹果喜获丰收。

在党的七大开幕之际,毛泽东同志充满自信地宣告:“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

7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把这本书写得这样厚重。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思想的力量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更为美好的未来。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杨彩云

校对丨张亚楠 程 昱

视觉丨江雨航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本好书 | 品味人世间——《人世间》读后感

文 | 王安之

一本书,一部剧,犹如一面镜子,反射着已经过去的日子,映照着正在经历的日子,衍射着即将面临的日子。

今年,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人世间》,在壬寅虎年春节期间引发热议,犹如猛虎一声长啸,平静的山林变得喜庆热闹。人们述说着,议论着,点评着,猜想着……,身临其境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着现实世界的生活变迁。

热播剧《人世间》是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追剧固然好,有声光电影的多维呈现,看着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剧中人,听着一个个角色的诉说和对白,通透而传神。为了更好的体味电视剧所呈现的时代背景,感知剧中人言行举止的精神养成,读原著则必不可少。

三卷本的《人世间》一百一十五万字,真可谓大部头,皇皇巨著。用三个周末的时间读完,掩卷沉思,脑海深处蓦然间跳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标语,随着小说展现出来的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史,理解越来越清晰,感悟越来越深刻。

世间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人是这个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最大变量。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摩擦和不同的解决方式,成就了不同的人世间。

战争,贫穷,猜忌,伤心,悲惨,是人世间。

和平,富裕,友善,快乐,幸福,也是人世间。

人世间是一个宏大的具像,而每一个人都是在这个宏大具像中的某一个具体时间段里和某一个具体的空间环境里进行角色演绎。梁晓声的《人世间》,呈现的就是黑龙江哈尔滨这个区域里,跨越五十余年的时间里的人生百态。而这人生百态又是通过周家三个儿女、家人朋友以及生活中形形色色相关的人铺陈开来。

从空间上看,小说描写的情节,有我熟悉的地理环境。我作为北方的山东人,对东北的环境有切身感受,特别是对于冬天的寒冷。

如果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游客,行走在松花江畔,徜徉在中央大街,惊喜并享受着冰雪世界的童话之美。天空是湛蓝通透的,就像青春少女的眼眸;白云是质感立体的,就像柔荑凝脂的肌肤;江水是温柔静谧的,就像雄壮和善的驯鹿;冰凌是灵动轻盈的,就像调皮可爱的精灵。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同,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这别样的美好都是由曼妙的雪和凛冽的风造就的。

而造就这人间美好的寒风和冰雪,在那个物质匮乏,食不果腹的年代,却是残酷的。风,凛冽如刀;雪,厚重如山;冰,坚硬如铁。住在光字片土坯屋里的人,在寒冬里,没有暖气,如果连烧炕的煤也买不到的时候,对冰雪,就不是赞美,而是悲惨和恐怖了。被冻病甚至冻死的老人和孩子时有发生,人人都渴望着雪中送炭,期待着送温暖,但在天寒地冻中,亲朋虽忧心忡忡却束手无策,友邻更是心有戚戚却爱莫能助。下岗工人肖国庆的父亲,一名肉联厂的老工人,在冬夜里为了取暖,却被淹埋在了炉灰堆里,缩成团的躯体被倾倒而下的炉灰烧成了一个再也无法抻展而开的肉球,火化前竟然无法洗脸净身,无法换一套新衣。这风雪冰封了大地,凝固了时光,身体和灵魂也都被这寒冷浇铸成坚不可摧的恐惧。

从时间上看,小说描写的情节,绝大部分是与我的成长同步的。从改革开放、工人下岗潮、住房货币化、商品房、城市拆迁建设、私营企业兴起、反腐倡廉等,都有切身感受。

看完《人世间》,最大的收获不是与自己成长经历重合类似的部分,而是通过这本书中展现出来的我们不太熟悉的父辈,甚至祖辈的生活记忆,特别是生活理念和为人处事原则这一代沟的弥补。通过书中展现的百姓生活也渐渐的能够明白,为什么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是那样的,让我能更加理解他们了。如周志刚作为大三线的革命工人,是第一批工人阶级,他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一生为善,正直勇敢,再苦再累也从不曾抱怨一句。

金月姬和曲老太太对阶层固化和门当户对的反思中说到“我们都是底层人家的儿女,后来我们成了干部,依靠的是百姓,为的也是百姓,怎么到了儿女婚姻上,就不愿意和百姓结为夫妻了呢?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怕和普通百姓结成了亲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读过之后,虽不能说明澈了,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真的像书中所说的,不仅仅是由于个人的知识、学历、人格所决定的,往往还有国家社会变革的影响。

而整个社会的变革,往往对我们这些平凡的百姓来说,所体现的往往都是切肤的疼痛和喜悦。对于小时候在一些历史书上学到的比较茫然的历史知识细节,也在此书中有着或明或暗的展现。让人发出“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慨叹。

从内容上看,小说描写的情节,让我懂得了换位思考。周家的三个儿女,同一个屋檐下成长起来的亲兄妹,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周秉义从小对自己就有很高的要求,学习自律图强,无论是知青还是从政,都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自己,代表的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真正的为民服务的干部群体。周蓉是思维活跃、敢爱敢恨、性格鲜明的女性,关心国家和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的关系,写了《我们这代儿女》,代表的是时代的新知识分子。

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不同的社会角色,在遭遇着不同的历史考验,但却有着共同的历史使命,那便是在自己的角色中有所担当。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责任认识和承担分量是不一样的,由此造就了各种人不同的命运发展,有所担当的人,即使当时看来生活的很辛苦,但命运最终总不会亏待于他。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区别?人,在人世间走一遭,总要有所追求,追求又无外乎外在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或许是这追求的不同,造成了各自人生的区别吧。

物质上首要的是吃得饱、穿的暖、住的好。秉坤六个好友每到大年初三的聚会,在衣食住行上就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之所以在秉坤家聚会,是因为周志刚在住房上的远见,两大间土坯房,能让好友们有个最起码的聚餐场所。在限量供应的艰苦年代,禽蛋肉奶菜,没钱可买,即使有钱也买不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越来越活跃,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想吃的东西了,但在东北国企下岗潮的背景下,工人们手中的工资变得朝不保夕,过年能买上2斤肉包个水饺已是不错的享受,秋林的红肠只能是望梅止渴之物。

秉坤出狱后,兄妹三人在秉义大哥家的第一次除夕聚餐,吃得饱已经不是问题,吃好而且不浪费成为餐桌礼仪。时代的变迁,生活的改善,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民以食为天,从吃什么的惆怅,到吃得饱的期盼,再到吃得好的满足,足以管窥新中国五十多年的发展和进步。

解决了吃饭问题,只能让我们活着。而要解决活得明了通透,还需要读书和学习。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面对不同的环境,很多人很多事背后的逻辑总是雾里看花,读书学习可能不会让人洞悉世事,明了天机,就像周蓉的博士生导师汪尔淼难以解答的灵魂拷问“既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人心性的共同的民族精神营养,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真正谈得上有点儿君子修养的国人也就历史上的几位,绝大多数国人的国民劣根性非但没改变,反而似乎还在互相传染?”但读书和学习,对于思考力的养成和命运的改变可能都是强有力的助推。

周秉义的爷爷读过私塾,能背四书五经,还是民间棋王,这种识见成就了闯关东落户光字片的周家的根基。于是,周秉义因为读书成为光字片走出来的唯一一个厅局级高干,周蓉因为读书成为大学副教授,下一辈的周楠、周玥、周聪也都是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每一个中国近代历史变革的节点,都随着梁晓声的《人世间》浮现在脑际。可以说,我随着这部小说重新回望了自己的经历,也回望了自己经历的时代变迁。

梁晓声说,创作《人世间》就是想将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直观地告诉人们。只有从那个年代梳理过来,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他想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一代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如何走到今天,以此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帮助。

是啊,今日的我们,不仅仅跨越空间的距离,也调节了时间的流速,让我们的身心在时空里穿梭,天空、大地、星月,眼界、心胸、情怀,在这一刻融会贯通。梁启超说:“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正是以人为本的信仰,成就了今日的国富民强。回忆着过去的岁月,五十多年的巨变,真是翻天覆地;憧憬着未来的时光,生活的发展,定会更将美好。

作者简介:王新靖,字安之,籍贯莱芜,现居济南。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山东金融作家协会理事,齐鲁晚报首届“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兼任齐鲁金穗文学社副主编。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