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7: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观后感的作文,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文章:
"一、 观看前的准备:"
1. "了解背景知识:" 在观看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些关于《开国大典》的背景知识,例如: 电影的创作背景和导演信息。 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的盛况和重要人物。 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民心态。 2. "明确观影目的:" 思考自己希望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获得什么,是想了解历史,感受情怀,还是学习精神?明确目的有助于观影时更有针对性。
"二、 观看过程中的感受:"
1. "认真观看,仔细体会:" 全神贯注地观看电影,注意细节,感受影片中的情感和氛围。特别关注那些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反映人民群众喜悦心情、展现领袖风采的画面。 2. "做好笔记,记录感受:" 在观看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包括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台词,以及引发思考的问题。这些笔记将成为写作的素材。 3. "关注细节,深入思考:" 例如: "人民群众的热烈场面:" 为什么人民群众如此激动?他们内心的想法是什么? "毛泽东主席的形象:" 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天,这个日子,是每个中国人灵魂上的烙印,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崛起,它代表着一个文明的再次复兴!前一段时间,我观看了红色影片《开国大典》,重温了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前辈取得战争胜利的经过以及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
《开国大典》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情片,由李前宽、肖桂云联合执导,古月、孙飞虎主演,于1989年9月21日首映。该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
影片《开国大典》我们很清楚的看到:电影工作者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投入创作,善于吸取党史、军史研究的新成果,寻求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和谐统一。
《开国大典》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角度全方位地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奠定共和国伟业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刻画了众多历史名人的荣辱沉浮,以雄浑凝重的艺术手法将淮海战役、北平和平解放、西北坡会议、国共和谈、蒋介石下野、百万雄狮过大江……,直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这些重要的历史场景逼真的搬上银幕。
1949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等领导人与西柏坡的群众一起欢庆胜利。而在南京,蒋介石发布了新年文告,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北平和平解放 ,蒋介石黯然下野,离开南京。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举行,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搬到北平,周恩来代表中共,张治中代表国民党进行谈判,进展甚微,最后破裂。毛泽东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下江南,解放南京,邓小平和陈毅制定了《入城守则》。蒋介石最后一次拜别蒋母墓,悄然离开大陆。毛泽东进入北平后,积极筹备开国大典的各项准备工作。9月 30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
作者:都本玲(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2021年6月28日晚,《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在北京鸟巢体育场隆重上演。演出全面回顾了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史,热情讴歌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伟大征程》充分发挥综合性舞台和情景史诗的巨大包容性,以一种多维立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叙事模式,将中国共产党百年间的重要事件和历史时刻浓缩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通过凝练的舞台语言,象征写意的表现手法,震撼的历史影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时空,于舞台的方寸之间书写下一部气势浩荡、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全剧以时间为序,分为四大篇章。第一篇章“浴火前行”,通过《破晓》《起义 起义》《土地》《长征》《怒吼吧 黄河》《向前 向前 向前》等节目,描绘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第二篇章“风雨无阻”,以《开国大典》《战旗美如画》《激情岁月》等节目,讲述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第三篇章“激流勇进”,通过《春潮澎湃》《特区畅想曲》《回归时刻》《跨越》《党旗在我心中》《行进的火炬》等节目,赞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四篇章“锦绣前程”,以《东方奇迹》《人民至上》《强军战歌》《新的天地》《命运与共》《领航》等节目,歌颂党的十八大以来,万众一心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征程。不难看出,演出的四大篇章正是对党史的呼应与诠释。
习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为讲好党的百年史诗故事,《伟大征程》主创团队探索了音乐、舞蹈、诗词、戏曲、影像等艺术的多种表现可能性,最终呈现出情景舞蹈、合唱与舞蹈、歌舞、戏剧与舞蹈、情景大合唱、诗朗诵与合唱、情景交响歌舞、鼓乐歌舞等多元艺术叙事形式。
音乐是情景史诗的灵魂。选择有故事的音乐,用音乐来讲故事,是《伟大征程》的一大特色。纵观演出的整体布局,时间是明线,音乐是暗线,二者共同贯穿全场。选取什么样的音乐,怎样用好这些音乐,是整个作品编创的关键所在。《伟大征程》中采用了大量经典革命歌曲和红色影视音乐,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中蕴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大众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象征意义。用熟悉的曲调做铺陈,让故事的讲述更加生动流畅,唤起观众的共鸣,直击人心。
以第一篇章“浴火前行”为例。节目《破晓》开场压抑感充斥着舞台,近代中国饱受战乱,灾难深重,西方列强如恶犬分食中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杀戮场面触目惊心。一片黯然中,《国际歌》旋律响起,舞台上新青年开始汇聚奔走:“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段音乐是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不屈斗争的象征,用在这里代表着觉醒者的声音,它冲破了黑暗,也预示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开端和传播。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由光未然、冼星海所创写成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抗日军民广为传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节目《怒吼吧 黄河》表现的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此处选用《保卫黄河》的音乐,恰到好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大屏幕上黄河壶口瀑布奔腾咆哮,舞台上演员随音乐的铿锵起伏列阵,营造出波澜壮阔的场景,正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抗日,气势不可阻挡。
再如第二篇章“风雨无阻”,节目《战旗美如画》表现的是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只一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马上把时空推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战场。遥想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正是唱着这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战歌》奔赴朝鲜英勇杀敌,保家卫国,挺起了新中国的脊梁。很显然,对的音乐用在对的地方,一句顶一万句。
音乐之外,LED大屏幕在此次《伟大征程》故事的讲述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百年风云变幻,需要传递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制作团队花大气力对数字舞美进行完善,特别是选用大量历史珍贵影像资料,用真实的力量撼动观众,让历史说话。“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在大屏幕上被生动还原,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直观又富于冲击力。一幕幕鲜活的画面,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胜利。与舞台上的艺术表演一样,大屏幕上的影像也是党史这个伟大故事的重要讲述者,二者共同承担着带领观众“不忘初心”“重走来时路”的重要使命。
充满象征性写意的舞台表现也是《伟大征程》的重要特色。党旗和党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符号贯穿全剧。汶川地震后的废墟场景中,一面绣着金黄色党徽的红旗被高高举起,黑白色的世界随之出现了橘色曙光,众人将手伸向党旗的方向,是力量,更是信任。党旗的出现是一种隐喻,有困难的地方就有中国共产党,“有党旗的地方就有希望”。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紧急动员驰援武汉,物资支援,医护人员支援,方舱紧急建设,舞台中央的演员围成一颗跳动的心脏,而在这万众一心共抗疫情的时刻,背后飘扬的正是一面党旗。整场演出中,无论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党徽党旗总是出现在核心而重要的位置。它象征着党的先进领导,也象征着希望与力量。演出的尾声,当《领航》旋律响起,高达16米的金色党徽庄严升起,这是对党的象征主题的再一次升华与定格,“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将这一象征性的舞台写意形式推向了顶峰 。
《伟大征程》以艺术为媒介书写党的历史,讲述中国故事,立足全景式宏大构思,巧妙处理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群像与个像、全局与细节等关系,实现了严肃史诗主题的生动与流畅,体现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审美追求,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份诚意拳拳的厚礼。
总摄影师:林毅
图片:林艺摄影团队
来源: 光明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