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8: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农忙”的日记作文,要想写得真切、生动、有感染力,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
1. "明确中心思想 (Clear Central Theme):" 你想通过这篇日记表达什么?是农忙的辛苦、家人的付出、丰收的喜悦、对劳动人民的敬意,还是观察到的田园风光变化?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让文章有灵魂。
2. "选取具体切入点 (Choose a Specific Focus):" “农忙”是一个宏大主题,日记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点来写。例如: "特定的一天:" 详细记录某一天从早到晚的农忙经历。 "某个场景:" 如田埂上插秧的景象、晒谷场上忙碌的身影、父母某个具体的动作或对话。 "某个人物:" 如观察年迈祖父或年轻父母劳作时的状态和心情。 "某种感受:" 如酷暑下的疲惫、风雨中的坚持、丰收前的期待。
3. "注重真情实感 (Emphasize Authenticity and Emotion):" 日记是记录个人心路历程的最好方式。农忙的感受是复杂的,可能是辛苦、疲惫,也可能是专注、投入、自豪、甚至乐趣。真实地写出你的观察和感受,不要
今日下地摘玉米。
家中共有12亩田地,种有3亩多玉米。由于今年的雨水较为充沛,收割机不能进入玉米地进行作业,加之有以往用收割机收割完后地里玉米苗如同“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经验,这些玉米由我和家人们共同人工收摘。老父的三轮车上装满了用麻绳整整齐齐捆好的袋子,车停在田间。我们每人拿着袋子,走到地头,划分田垄开始作业。老父反复与我交代:一定要仔细看清楚,不要漏摘,不能隔着棵收摘。哪怕是一个玉米棒漏掉未被收获,这对他来讲也是如失金银。母亲一次收摘6列,老父4列,我3列。
九月底是个奇怪的季节,忽热忽冷。太阳暖人,但田间的风吹到身上顿生几分寒意。收摘玉米时需要认真且仔细,玉米大多数是一棵只有一个玉米棒,但也有许多高产者会有两个。
我一手拽着玉米杆,一手用力撕开包裹着玉米的那层厚厚羽衣。金黄的玉米在阳光的照射下灿若云霞。有时,玉米里也会有小虫子慢悠悠地探出脑袋。
装了半袋玉米,我学着老父的样子双手紧赚袋口,扛在肩上。但因为过重,差点仰倒在地。
又捡出一些玉米,重量轻了许多。我背着玉米龟速从田间穿过,两侧已经干黄的玉米叶子划过我的脸颊,留下一道道血痕,有一种火辣辣的痒疼。地里太湿,加之重量太重,每走一步便下陷一分。我第一次由衷地体会到“一步一个脚印”竟是如此。到达地头的三轮车时,已是满头大汗,正午的太阳照射在被玉米叶划过的脸颊上,九月底的凉风吹过汗水浸过的伤痕,那种感觉,我至今不愿去回味。
每次装完一车,我总会站在地头仔细地数一数,看着还剩多少列玉米没有收摘。看着没收摘的玉米越来越少,我的心情就越来越轻松一些。
拉回家后的玉米还要经过脱粒处理,同掰玉米相比已属轻度劳动,此处暂且不谈。
玉米的整个人工收获过程大致为:人工掰取——分装回家——脱粒去棒——晾晒去湿——装车售卖。截止11月底,源潭玉米价格约为1.2元/斤。
2023年10月8日星期日小雨转多云今日下地薅花生。
如果说玉米是懒庄稼,我想花生在阴雨天就是让所有庄稼人都头疼的庄稼。就它的收获过程来说实在令人劳辛。
家中有5亩多花生,远远望去一大片青绿。前文说道由于雨水充沛,地里全是水,花生地简直成了一片沼泽。低洼之处需要撸起裤管卷至膝盖,一脚下去,踩出一坑的水。抬起脚时伴随着的是“汩汩”的水声,而走过之处俨然成了一汪浑浊的小泉,拔出的花生更是颇具特色。伴随着拔出花生泥浆纷纷下落,溅得到处都是。此时还需要把花生在水较多的坑中涮去泥巴,然后码好整齐地放在田垄上。
想想吃花生的时候从未想过碰到阴雨天气收获花生这个过程如此艰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如果地稍微干一些的地方,收花生相对还好些——但只是相对而言。收花生需要弯下腰双手一把紧紧攥住花生的叶子然后用力往上提,这样便把花生薅了出来,但这仅仅是三部曲中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上下用力抖动,抖落花生上的泥土;最后将果实朝上,叶子朝下,码好放齐。(为了在太阳下叶子与果实尽快晒干)这样三步下来才是一个完美的薅花生过程。这些都是父母在实践中教授于我。
我曾因为前后抖落泥土而被老父指责操作不当,导致泥土抖落不干净。而老妈每次都能在抖时用力最匀称,又快又好。但往往结束劳作时她的头上、脸上、腿上都是泥渍。我俩同薅一列,每当我进行一半的时候,她已将一列完成,并回过头来与我会合,掰玉米也是。
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老妈就是如此。
弯腰薅花生久了,腰不免酸痛,我便蹲下薅;但是没过多久却又发现蹲下不便发力,甩不掉花生上的泥土。于是我又改蹲为跪,直接一步一步在田间跪行……虽不雅观,但的确让疲劳的身体得到了缓解。而后我曾自嘲跟朋友讲发明了“跪式收割法”……
老父看到我狼狈不堪的样子,讥笑我干起活来“跪膝马爬”(俚语)。同村一位大哥他与我家花生地紧邻,同在地里劳作。他边薅花生边冲我喊道:“咋样老弟?之前我就说,还是你们老师得劲,上班风吹不着雨打不着,还受人尊敬!”听罢言来我羞愧难当。
唉!小小的一棵植物,竟能使得人类吃尽苦头!经了他人苦,方知他人难。我对千万农民朋友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花生的收获过程大致为:人工薅取——田间晾晒——翻面晾晒——机械去梗——果实售卖。截止11月底,源潭花生价格约为3.5/斤。
2023年10月11日星期三晴今日下地砍辣椒。
源潭有着悠久的辣椒种植历史,有远近闻名的“刘岗辣椒交易市场”。但是这些年来辣椒产业逐渐萎缩,辣椒城昔日的盛况也大不如从前。老父今年是第三年种植辣椒,从育苗到种植以及收获,在长期的实践中,他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种植经验。
家中有3亩多辣椒,经过老父的精心管理,辣椒鲜红饱满,热烈而明艳。每有村人路过,都不免停下来驻足欣赏一番,啧啧称赞。
从播种到收获,辣椒同花生一样繁琐。待到玉米与花生收获完毕,便轮到收割辣椒了。老父准备好小锄,在院中磨得沙沙作响,拿起一把查看,上面还闪烁着寒光。
辣椒根具有韧性,因此砍伐时,用力过猛,则小锄陷于泥土,要费力拔出;用力太轻,则不能将辣椒根一下斩断,还要反复砍伐。因此。砍伐时仍有要点传授:每次左手抓3-4棵辣椒攥紧,顺着辣椒整株生长的方向稍用力拉直,右手挥锄,瞄准根部,手起锄落,只一下便可将整株辣椒斩断。但是此过程一定要注意锄刃不能有偏颇,要调整好。否则甚至会有锄到脚的风险。
有句俗话叫做:“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如今看来,说着容易做着难,这话也不全对,“世事洞明皆学问”,只有去做了才能理解这其中大有文章。
砍完后的辣椒,仍要整齐地码放在田里,但是要注意,不能摞的太厚,否则会导致辣椒发霉影响辣椒质量。
3亩辣椒还好有亲戚朋友帮衬,几天便收割完毕。收割完毕的辣椒齐刷刷地躺在田间,赏心悦目。看着又少了一项农活儿,我长吁一口气。本想着可以休息几天,但老父说道,还有农活儿要干,我心里五味杂陈。老妈说:“不怕慢,就怕站”,说完后去准备竹竿。
那么竹竿用来干什么呢?暂且不谈。我想起来一个好友与我聊天讲的他的故事:他幼时每到割麦的时候,便在割麦前几天准时“生病”:腰疼腿疼,亦或是肚子疼,卧床不起。因此“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下地劳动,后来他也成为了一名老师,不用从事繁重的农活。他与我玩笑道:“你咋不装病哩,装病就不用下力了!”我听后哈哈大笑,一时间空气都变得活泼起来。
砍完的辣椒株在地里晾晒两天后,朝阳的一面叶子已经风干,但另一面还是青的,就需要把辣椒翻过来继续晾晒。这时就需要用到竹竿了。取一根2.5米左右的竹竿,插在地上晾晒的辣椒根下方,轻轻一挑,一整排辣椒便如同翻煎饼般轻松翻身,变成了未干的叶子朝上,便能够继续晾晒。直至叶落尽时,便可以装车拉回家了。
辣椒的收获过程大致为:人工砍伐——田间晾晒——装车拉回——垛起储存——摘取辣椒——二次晾晒——分装售卖。截止11月底,源潭辣椒价格约为7.0元/斤,比去年低了一半。去年的辣椒价格约为13.3元/斤,为二十年来价格之顶峰。
于2023.11.27 蜗居唐河作 者 简 介陈季山,号源北居士,三乐堂主人。唐河源潭人,95后,中学教师。
广袤田野,金穗飘香。每年夏收时节,开着收割机,由南到北跨区作业的农机手,被人们叫作麦客。
今年夏收季,记者跟随湖北麦客蔡华和李辉跨越1200多公里,记录一段一路向北、追逐丰收的旅程。
5月23日,湖北襄阳南漳县武安镇
农机:装了北斗导航,智能化程度高
6月8日,蔡华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程思豪 摄
收完一茬麦子,蔡华才腾出空来喝口水。
驾驶室开着空调,比外面凉爽。“以前只能安个小风扇,夏天根本待不住。”蔡华一边说,一边点击屏幕调整参数,“机器装了北斗导航,选智能模式,屏幕上就能自动生成作业路线图,收了多少亩麦子,一目了然。”蔡华介绍,有了它,不用再拿着尺子量地;和农户算面积时,也少了许多扯皮事儿。
在蔡华记忆中,最早的收割机连驾驶室都没有:“就是个简易拖拉机,机头上挂着‘巨型理发器’。”前面“理发”——把麦子割断,后面还得有人跟着打捆,运到麦场脱粒。
2000年初,蔡华购买了第一台轮式联合收割机,能把麦子“吞”进机肚里,脱粒装仓;再把秸秆切碎,撒在田间。机械化水平高了,但开起来并不轻松:“费力不说,密闭性还差,开一会儿,鼻孔、嘴里全是灰。”
现在的收割机是3年前买的,智能化程度高、动力足、操作灵敏。启动后,他一手搭方向盘,一手握操纵手柄,“就像用遥控器,能随时调节各个部件的运作。”有几次眼看好像要撞上电线杆和田垄,蔡华却丝毫不慌,总能驾着收割机灵活避过。
卸麦间隙,一旁守候的张秀兰走上前,拿抹布擦掉挡风玻璃上的尘土,提醒丈夫给链条打上黄油。
“有点‘咔咔’响,说明链条积了灰。”张秀兰告诉记者,自打买了第一台收割机,夫妻俩就开始跨区作业。每年5月底,他们收完老家湖北的麦子后便动身,一路到河南、山东、河北,有时还会到东北。以前,跨区收麦还是个新鲜行当,收入不低。虽然辛苦,但靠着收割机,夫妻俩盖起全村第一栋3层小楼。20多年来,张秀兰练就一副好耳力,哪里轴承松了、链条卡了,她一听便知。
“三夏”期间,连续作业,收割机皮带、割台等部位易磨损或出现故障。“老蔡把机器看得比啥都金贵。”张秀兰说,不论多晚,丈夫收工后第一件事不是吃饭休息,而是检查设备、维护保养。收割机上常备一个“百宝箱”,打开一瞧,常用配件、维修工具摆得整整齐齐。
休息了一会儿,眼瞅粮食在车斗里堆出尖尖,蔡华又发动了机器……
5月25日,河南南阳邓州市刘集镇
抢收:雨后能尽快收割、及时烘干
5月24日下午,蔡华夫妇从湖北出发,前往河南邓州开始今年的跨区作业。杜丽丽 摄
乌云密布,夜幕低垂。远处,一个亮点越来越大——为方便天黑作业,蔡华给收割机加装了强光灯。机轮转速加快,不断掀起的麦屑在灯光里飞舞。
“要下雨了。”蔡华望了望天。
5月24日下午,蔡华刚办好今年的跨区作业证,突然接到河南邓州老客户李勇志打来的电话:“麦子熟得比往年早,得尽快收割。”刚收完老家的麦子,顾不得休息,他和妻子当即决定出发,沿国道开了5个多小时收割机赶到邓州市刘集镇,住进李勇志家中。
李勇志比蔡华年长,俩人一年只见一回,却亲似兄弟。“10多年了,蔡华一直来我们村收麦,从没误过农时。”李勇志说,他早早就给夫妻俩拾掇好床铺。田里,小麦已熟九成,只等收割机下地。
李勇志生活的自然村有几十户村民,土地集中连片,但各家地块面积都不大。不少邻居在外务工,不便回村收麦,每到“三夏”,李勇志就主动把周边1000多亩地管起来,低价收取托管费。
为了避雨,乡间小道上,村民开着粮食铲装机,把地上晒好的麦粒抓紧装上车。蔡华刚收完的这批粮食,则要运到镇上的烘干塔。
粮食收完还要烘,李勇志过去从没想过。去年,河南很多地方遭遇“烂场雨”,一些麦子发芽、霉变,“有的麦子烂得太厉害,当饲料都卖不出去。”李勇志心疼不已。
今年,刘集镇农业中心的工作人员走村串户,推广粮食烘干,“烘3个多小时,水分就能从18%以上降到13%左右。”村民们动了心。“虽说要多花钱,但几户凑在一起烘能省点儿。”李勇志说。
雨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清早,记者正准备出门,收到蔡华发来的消息:“地还很湿,我的轮式收割机容易陷进去,怕是下不了地。”
记者心里一沉:大雨会不会耽误收割?
“我们有准备,影响不大。”邓州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生产服务科科长王硕说,“今年,我们加大了对抗泥性更好的履带式收割机的购置补贴力度,上半年全市新增44台履带式收割机、30套烘干设备,方便老百姓雨后也能尽快收割、及时烘干。”
6月6日,山东德州齐河县华店镇
农技:统一供种、统一飞防
6月6日晚,蔡华在维修农机。程思豪 摄
天刚亮,蔡华就开着收割机到达作业地点。
跨区作业,“白加黑”是常态。5月30日晚上,结束在南阳的劳作,蔡华夫妇与人搭伙拼了一辆半挂车,拖着收割机一路开到与河南相邻的山东菏泽曹县;在曹县,为赶在雨水来临前完成收割,他一天收了120多亩、约12万斤小麦,又忙到深夜;6月5日,收完在曹县的最后一块田,他马不停蹄继续北上,到达德州市齐河县。
为啥要来齐河?蔡华说,这里是有名的产粮大县,产量常年保持在22亿斤以上,“地多、粮食多,我们才有活干。”连续七八年来齐河收麦,蔡华发现,早些年看到的砂石路、土路,现在都修成了柏油路、水泥路,农机作业条件大大提升。
这天要收的,是华店镇张博士村村民张正成家的田。粮食产量如何,蔡华开收割机走上一圈,就能感觉出来,“麦子个头比我老家长得矮,但麦穗多、抗倒伏。”
这种麦子是齐河县统一提供的高产良种“济麦22”,节水抗旱。拔一根麦穗,轻轻搓开,小麦籽粒饱满、色泽光亮。张正成说,每亩地买20斤种子,政府给补贴10元。
“不光统一供种,政府还免费统一开展无人机飞防,‘虫口夺粮’效果很明显。”张正成说,他过去最头疼的就是虫害,自己的田和邻居的田,打药时间、药量不一样,这块田打了药,虫子就去另一块田,难以灭净。
今年,齐河县整合资金1400万元,采取统一的配方药剂和技术标准,对全县110多万亩小麦进行“一喷三防”,仅用6天时间就全部完成春季飞防作业。
小麦还没收完,张正成已开始谋划下一步,“俺的地缺钾,镇上农技专家建议测土配方施肥。等夏播完玉米,俺准备试试看。”
6月12日,山东德州齐河县刘桥镇
转型:从麦客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月12日下午,载着蔡华收割机的半挂车即将启程。程思豪 摄
“年年来山东,第一次遇到这么热的天气!”空调风力开到最大,蔡华额头上还是冒出汗。这两天,看着各地的收割机来来往往,蔡华犹豫还要不要继续北上作业。
齐河麦收临近尾声,照往年路线,蔡华该出发去河北了,可一打听,河北客户给的价格比去年略低了些。
蔡华忍不住感叹,近些年,外出作业的收割机越来越多。今年和蔡华同在刘桥镇作业的,就有名来自河南的00后农机手小牛,他的几个伙伴也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小牛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也曾是一名职业农机手,后来事业越做越大,有了自己的车队,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小牛就接过了跨区作业的“接力棒”。
农机手越来越年轻化、职业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地块大小不同,价格不一。按照一亩地均价50元计算,扣除成本,我们一季作业能赚4万元。”蔡华说。
行情变化背后,是农机保有量的迅速增长。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永太介绍,近年来,齐河县农机数量成倍攀升。今年麦收期间,全县平均每200多亩农田就有一台收割机。县里重点发展大型、新型、智能、精准作业机械,目前有各类农机近6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9.76%以上。
张永太说,机收价格下降,对农户有利,但对农机手而言,转型势在必行。许多农机手积累一定资源后成立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或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小麦生产全程托管服务,从业务单一的麦客转变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午后,气温持续升高,身材瘦小的张秀兰出现了轻微的中暑症状。仔细考虑后,蔡华决定提前结束今年的跨区作业。下午4时,记者目送搭载着收割机的半挂车驶上高速。
追逐丰收的旅程仍在继续。
不到50公里外,来自湖北荆门的康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车队已整装待发。40岁的农机手李辉告诉记者,他们的15台收割机5月底从荆门启程,经过河南南阳、山东德州两站作业后,有8名农机手和蔡华一样选择返回老家,其余人则继续北上,驶向下一个目的地——河北沧州。
6月13日,河北沧州献县高官镇
服务:经纪人安排得妥妥当当
太阳炙烤着大地。高温让田里的小麦变得干燥,更方便收割机脱粒。但持续高温也给麦收带来挑战,“你看,有的秸秆含水量过低,容易发生倒伏。”驾驶室里,李辉调低了割台。
田间,收割机和播种机同时轰鸣。李辉的客户卢焕章介绍,他家流转了400多亩地建设家庭农场,昨天收好的地块,今天已经在播种了。
献县是李辉今年麦收作业的最后一站。
不同于蔡华的“单兵作战”,多年来,李辉和合作社成员们一起组队跨区作业。收小麦和水稻,采油菜和玉米,他们的足迹最南到广西,最北到河北,一年中8个多月在外奔波。累了,卡车上睡;晚上干完活,就去加油站加油,顺便在那里洗个热水澡。
“我们走南闯北,不怕吃苦、不怕晒,每到一个地方,最关心的就是有没有活干。”李辉说,南方农机手来北方作业,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可能产生矛盾纠纷。
来到献县,很多问题就不用操心了。“我们只管专心收麦,旁的事都交给农机服务经纪人,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李辉说,他们的经纪人手上握有周边3个县的客户资源,收完麦子,经纪人按介绍业务的亩数拿提成。
车队还在路上,经纪人就安排好了作业计划。先到哪个地方、和谁联系、什么时间、收割哪一块地、结束后接着去哪一块地,全程“无缝衔接”,效率很高。除了对接供需两方,经纪人还给外地车队安排了“领机人”,全程服务,协调解决农机手和农户之间的纠纷,“既不让当地老百姓吃亏,也不让农机手受委屈。”
今年降水少,天快黑了,卢焕章还在地头忙灌溉。走近瞧瞧,田里看不见引水浇水的水管,也没有大水漫灌的泥泞,只有一根根黑色细软的滴灌带将田地隔成了条状。
“这种天气,最重要的就是保墒出苗。”卢焕章说,地里旱,滴灌带造墒效果好。播种时一同铺设,不但浇水快,还省水省电。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只需1人管理,连续滴灌2天,墒值就足够,“今年小麦收成不错,期盼玉米也有个好收成!”
刊于《人民日报》2024.6.24 第2版
人民日报记者 强郁文、毕京津、侯琳良、张志锋
来源: 人民日报一撇一捺微信公号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