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8: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银行“三观教育”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结构清晰,并符合银行对员工的要求:
"1. 理解“三观教育”的内涵 (核心)"
"“三观”通常指什么?" 在银行语境下,“三观”通常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常被用于员工思想教育,旨在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 "世界观:" 对世界(包括社会、自然、人生等)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银行,可能涉及对经济形势、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社会责任等的认识。 "人生观:" 对人生目的、意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银行,可能涉及职业理想、个人成长、奉献精神等。 "价值观:"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作为判断标准,在人、事、物之间表明自己态度、好恶的一种内在尺度。在银行,尤其强调"职业道德、诚信、合规、客户至上、风险意识、集体主义"等。 "银行为何进行三观教育?" 目的是培养员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金融从业者,确保其行为符合银行利益和监管要求,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信用。 "明确你文章要侧重哪个“观”或哪
(一) 世界观:你眼里的世界是啥样?——填空题
场景一: 小时候蹲在胡同口,世界就是邻居张婶的豆汁儿、李大爷的棋局。
场景二: 长大了出去闯荡,才发现原来有人住窑洞看满天星斗,有人在高楼里俯瞰车水马龙。
核心点:
世界观不是天生注定,它是“填空题”,答案在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里。
不用非得环游地球!多逛逛不同的菜市场(本地农贸、进口超市)、跟外卖小哥、退休教授、创业者聊聊,你眼里世界的“谱儿”自然又宽又实。
就像老话:“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眼界开了,世界地图就在你心里慢慢铺展、修订,永不停稿。
(二) 价值观:这事儿值不值?——判断题
场景一: 公交上让座?A觉得天经地义,B心想“我也累了一天”。
场景二: 手里有点钱?A坚决存银行,B觉得“今朝有酒今朝醉”。
场景三: 谋发展?A深信“知识改命”,B觉得“不如早闯社会练本事”。
核心点:
价值观就是你的“心里秤”、“判断题” —— 对错、轻重、贵贱,都由你心中的砝码决定。
没有标准答案! 关键在于是否“打心眼儿里认这个理儿”,清晰你心里那杆秤是什么材料做的(是情义?是规则?是安全?是自由?)。
最难的不是判断,是排序! 当“孝顺父母”和“追梦远方”撞车,当“朋友情谊”碰上“公司规则”,你心里的优先排序,才真正暴露你的价值底牌。
(三) 人生观:这辈子你想咋活?——选择题
场景一: 见过世界辽阔的人,常常不愿一生只守着小圈子。
场景二: 内心笃信“踏实是金”的人,往往对高风险高回报敬而远之。
核心点:
人生观是你对前两题的“总答案”,是你最终要走的“道儿”。
世界观(你见到的世界)+ 价值观(你的心中秤砣)= “你想咋活” 这道终极选择题的选项。
这道题永远可以修改答案!也许走着走着发现另一条路更舒心,也许现实让你不得不调整方向。修正本身,也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
(四) 说“三观不合”?本质是这道选择题答案不同!
当你说跟某人“三观不合”,深层可能是:
填空题(世界观)答案相差太远: 你对“人性好坏”、“公平真相”的根本看法跟他压根不同源。
判断题(价值观)标准不统一: 你俩心里的秤砣材质不同(他觉得情大过天,你觉得理最重要)。
选择题(人生观)道路选不到一起: 一个想安稳平淡,一个要波澜壮阔,自然走不到一条道上。
(五) 活明白了:舒坦、有秤、不纠结
别盲目追求“正”的三观: 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只要你这“三观”:
是见识过些世面后形成的(填空题答得有内容),
是心里有杆清晰的秤(判断题标准稳定不双标),
能让你活得舒坦明白(选择题选得心安理得),
就是你的“对”!
遇到同路人?缘份使然。 用心做好自己的填空题、判断题,认真选好自己的选择题。同路人能遇上,是锦上添花;遇不上,你脚下的道儿也能走得敞亮、踏实。
通透生活准则: 日子是自己的! 别被别人的标准捆死,也别钻进自己旧的念头里出不来。心里有秤,见识够宽,脚下走稳,活得舒坦明白——这就是好日子!
#结尾互动:
1:回头想想,最近一次让你感觉“三观不合”的小事是啥?
2:是因为填空题、判断题还是选择题没对上号?
评论区里聊聊呗~
#三观 #人生感悟 #生活哲学 #自我成长
11月17日,2019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论坛在北京召开。方太集团荣获首届德鲁克中国管理奖。方太联席执行总裁何东辉在论坛上以方太文化为主题,分享了方太11年来践行中西合璧管理模式的经验。
何东辉先生曾先后任职于IBM、惠普、NEC等知名外企,拥有近20年的世界500强企业管理经验。加入方太后,他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的多领域、多行业管理经验,参与方太文化的多次迭代与完善。
演讲结束后,岛君与何东辉先生在企业的管理与文化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在他看来,经营企业最重要的是三观要正,要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的大方向。否则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以下是正和岛专访。
口 述:何东辉 方太集团联席执行总裁
采 访:夏昆
01.
为什么我要离开世界500强?
我在外企工作的时间确实算是比较久的,从1997年加入IBM到2012年离开NEC,十多年的时间里,服务过美国企业、德国企业、日本企业,而且基本上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所以,当我离开500强企业加入方太后,很多人也都问我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在职业生涯中碰到了一些困惑。
这些困惑源于我服务过的客户。我在德国企业SAP做管理软件,在日本企业NEC做管理服务,但我们的客户几乎都是中国企业,尤其以制造企业居多。
从一开始的政府机构银行、电信等国企,到后来的制造、零售、百货等民营企业,我接触的企业越多,越发深入思考中国企业的发展到底应该走哪条路。——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共性问题。
而且,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的靠完全学习西方的管理方法就能解决吗?还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中国式的管理方法?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二,在中国的外企缺乏文化凝聚力,越来越像是一个打工的平台。
在外企,虽然各项管理制度都非常成熟,但随着它们在中国的高速成长和发展,外企里的中国员工普遍缺少一种归属感,这就使得外企的员工流动性非常高,整个企业就像一个打工的平台。
刚入职后,我在一线岗位时还没有什么感觉,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好。后来,随着职位越来越高,在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上看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开始思考:要使得人心具有凝聚力,只靠经济利益是行不通的;但如果要靠文化,那么文化凝聚人心的力量又在哪里?
第三,因为方太是从制造到销售全链贯通的民族品牌,跟我过去服务的领域也比较接近,或许我的管理经验能在这里能有所帮助。
此后,机缘巧合下认识了茅总,了解到方太在践行传统文化,而且从2008年开始就已经在进行中西方管理和体系的整合,并且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所以,我觉得如果加入这样的企业,或许能在管理实践中解答我的困惑。
就这样,在2014年,我加入了方太。
02.
文化的作用在哪里?
方太从2008年开始导入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文化。不少人认为,对于一些“空降兵”管理者,尤其是从外企加入本土民营企业的人来说,需要一段融入的时间。但说实话,我的融入过程并没有那么难,主要是受益于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因为方太在成立之初就非常注重学习西式管理制度,当初也请了不少职业经理人,来自外资企业的管理干部比例还是很高的,企业文化也比较包容和开放。
其次,我对中华优秀文化一直也都有所学习。方太讲的是中西融合,但有优先顺序,我们称为“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中华优秀文化是这其中的“魂”,是一个大道,这对于企业里的人际关系、利益相关方关系以及发展机遇都有很多的现实意义。所以,我加入方太后,开始系统的学习更多中华优秀文化。
第三,创新一直是方太最大特色,这也让方太有机会学习各种各样西方的管理和方法。但刚加入方太时,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当时学得有点多了。
因为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去消化、融合、运用。因为这些管理的方法都是系统化的,不能只学其中一部分。就像是吃药,吃了不同的药可能会产生冲突,甚至会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
于是,我们开始把各种学来的管理方法做进一步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因为方太文化非常注重员工的自主性,我们的员工都比较开放和积极,相互之间也比较配合,这就使我们在管理理念和制度的升级上很容易达成共识。而我自己因为能在这个过程中贡献价值,也感到非常欣慰。
方太集团联席执行总裁何东辉分享方太文化
03.
以仁爱之心,创美善精品
说到创新,方太也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启发,形成了独特的“创新三论”的创新观:
1.创新的源泉是仁爱
在创新前,要先想想你的动力在哪里?或者说,你为什么要去做创新?创新一是要创,二是要新,也就是你要和别人不一样,小的突破叫改良,大的突破才叫创新。
方太认为,创新的源泉是仁爱,你要有真正的仁爱之心。
有的人虽然会去创新,但他是为了个人利益,也许是为了拿奖金、挣生活费。而真正的好产品一定是源自那颗仁爱之心,就像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亲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爱。试想,如果你做的产品是给家人用的,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到最好。
2.创新的原则是有度
有度就是不要过度创新。比如,我们的厨房电器绝不会开发太多功能键。你把东西做的太复杂,以为是创新了,结果家里的老人看到以后反而不敢去用,那慢慢的也就不会再用了。
所以,创新不是让你把产品弄得复杂,而是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做到不打扰用户,为用户提供真正的价值。在很多时候,你创造的需求其实是用户不需要的。
3.创新的目的是幸福
创新有很多种类型。比如说,游戏的升级换代也是一种创新,但如果过度沉溺于游戏,不仅影响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到工作和学业。那这种创新是我们的社会真正需要的吗?
创新的目的一定是幸福。幸福不仅是物质欲望的满足,而且精神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我们希望真正的创新产品能够满足这样的标准。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以仁爱之心,创美善精品。
04.
做企业,三观要正
我们常说,管理就是管人,确实如此。人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但创造性也伴随着破坏性。所以,企业经营管理中最大的变量不是别的,而是人。
以我为例,在召开定期的业务会议外,我会给身边的干部更多自主权,也会和他们在私下里沟通,比如一起吃个饭,聊聊工作和生活等。我认为,全方位的文化融入,一定离不开相应的沟通。
当然,就像德鲁克所强调的,管理者要卓有成效,我们也一直在强调目标导向。所谓的目标导向就是价值导向,我们每个人都要聚焦于怎样才能为公司带来价值。
我问身边的干部最多的问题——你今天的价值是什么?我不谈你的绩效怎么样,就谈你今天的价值是什么、你这个部门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以及你对公司战略的价值是什么、你对利益相关方的价值是什么、你对员工的价值是什么。
例如,我们的干部在述职时要谈到部门价值,在做工作计划时要谈到战略价值,在私下沟通中我们也常谈到个人价值。也可以说,对价值的持续思考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头脑当中了。
这是从我个人层面来讲的管理之道。如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三观要正。
什么是企业的三观?就是你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个企业,你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以及你做事的原则是什么。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是大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企业大方向定好以后,就要去经营人心了,而且这种对人心的经营是能够传承的。比如说,在日本和欧洲等国,如果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一家小小的夫妻店往往可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我原来在日企工作时,一位同事就经常去东京的一家居酒屋喝酒。我问他原因。他说20几年前他刚入职时,他的科长就带他来这家店。后来店老板虽然退休了,但这家店却一直还在经营,因为他的女儿继承了。所以,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企业在人心上的经营是可以传承下去的。
但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要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很多时候还面临着与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不可能不发展,否则员工就会流失。
当前,我们该怎样经营人心呢?答案就在我们祖先留下的中华优秀文化当中。中华文明讲究天人合一,讲究和谐一致,就是探索人在一个互相影响的生态系统中,怎样才能获得最自然的圆满和幸福。
所以,中华优秀文化其实就是我们的基因。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幸福的内涵是“物质精神双丰收,事业生命双成长”。就是既要解决员工信心提升的问题,还要解决员工未来发展的问题,让他们能真正安下心来工作,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05.
心灵是最大的宝藏
最后,我再谈谈方太长期提倡的一个理念——“心本经营”。
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堪称伟大呢?我们认为,要在顾客得安心、员工得成长,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这四个方面取得平衡。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方太一直在提倡“心本经营”,以人心为本来经营企业。因为中华优秀文化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人最大的宝藏其实是心灵。具体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心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我们每个人心的投射。在同一个世界里,我们的心情不一样,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说你今天在谈恋爱,即便外面下着小雨,你也会觉得非常浪漫;但如果你今天被老板批评了,就会觉得很沮丧,然后抱怨老天爷不公平。
所以,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心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一个内心灰暗时刻抱怨的人,他们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带着积极的情绪做事,世界就会因你而改变;但你如果因为没睡好觉,到公司后就气不顺,跟谁都想吵架,那你的工作肯定也干不好。
第二,我们的心是跟圣人的心是一样的。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是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时讲的。也就是说,圣人的那些本事我们都学得会,因为我们的心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的心往往被乌云遮蔽了。
这朵乌云是什么呢?一是私欲,我们在很多时候会自私自利,但圣人却以天下万物为心,只为别人着想。二是愚见,我们对很多事情没有透彻的认知,久而久之就被自己的愚见所遮蔽了。
就这样,两朵乌云把我们的心遮蔽掉了,我们没了圣人的能量,变成了常人,随之又被情绪所左右,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最终失去了做决策的智慧。
所以中华优秀文化告诉我们,心是最大的宝藏,这种宝藏是需要积极开发的。我们要去掉自己的私欲,拔除自己的不明。所以,中华优秀文化在很多时候是讲究“悟”的,你能够真正做到拨云见日般的开悟,心性也就大幅的提升了。
我们方太讲“心本经营”,也正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打开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拥有无上的智慧和勇气,从而获取相应的能量。我们经营企业,需要和员工、顾客、合作伙伴等各利益相关方建立链接。但要想真正维系这种连接,我们更需要一颗仁爱之心。所以“心本经营”同时也在强调“修己心以安人心”,当我们把自己的心性提升了,便可以去安别人的心,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自然也就随之而来了。
所以,“心本经营”是一个无上的功法,也是经营企业最高的境界。当然,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真的去坚持,去激发自己的良知,去打开自己的心灵,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