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9: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孩子学国学的心得体会作文,要抓住几个关键点,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充实、结构清晰的文章。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 确定核心主题和中心思想:"
"明确你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 是孩子学习国学的乐趣?是感受到孩子品行的改善?是家长自身的感悟和反思?还是对当前国学教育的思考?确定了核心,文章才有灵魂。 "提炼一个清晰的总起句或中心句。" 开头就要点明你学习国学的初衷(比如希望孩子从小有文化底蕴、懂礼仪、明事理)以及最重要的收获或感悟。
"二、 内容选择与组织:"
"选取具体事例支撑观点。" 这是心得体会类文章的“血肉”。不要空泛地谈道理,要结合孩子学习国学的"具体过程"和"实际表现"来写。 "学习过程:" 是亲子共读《三字经》、《论语》的温馨场景?是孩子跟着音频摇头晃脑学古诗词?是参加国学班后的变化?还是遇到困难(如晦涩难懂)时的坚持和解决? "孩子表现:" 孩子是否开始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是否更能体谅父母?是否对历史人物故事产生了兴趣?是否在待人接物上更得体了
本刊讯(记者姜乃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校训出自哪里?为什么说“家庭”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7月15日,《盖伦国学大讲谭》全国结业典礼暨知名国学专家高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围绕“传承原典文化·创新国学教育”的主题,来自国内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国学教育思想盛宴。
国学经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坚定文化自信,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用传统文化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国学是中华民族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传承原典文化,创新国学教育,是众望所归、民之所向。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机构的十余位国学专家汇聚一堂,聚焦国学文化的传承、国学教育的创新发展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为国学教育创新发展赋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建波教授代表授课专家发言,强调家庭是优秀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国学教育满足的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期待。
中华孔子学会副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孔德立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家研究会会长蒋重跃提出,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因为任何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能真正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汪高鑫主张:要总结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这才应是人们学习国学的目的。
“结合百姓需要推广国学,讲这个时代老百姓最想听、最需要的东西,用智慧之光去照亮他们的生活”。中国政法大学郭继承副教授,在会上分享了国学传播的心得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教授认为,国学的推广与研究应不断创新方式,举办“国学大讲谭”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建平教授,在发言中对举办“国学大讲谭”的做法表示赞许,提出要避免国学教育的断层,希望孩子们能带着老祖宗的智慧长大。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与国际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丹忱表示,面对开展国学教育的现实问题和挑战,需坚守初心、回归国学教育的本质,让国学教育的未来之路更加宽广。
在著名国学教育领军人物、盖伦国际教育创始人云关秋先生的推动下,面向社会开放的《盖伦国学大讲谭》大型名家系列直播课程于去年6月问世。一年多来,21位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为观众揭秘解读了国学“经史子集”25部经典原典。
从《易经》到《道德经》,从《尚书》到《诗经》,从《论语》到《孟子》,从《左传》到《资治通鉴》,从《韩非子》到《墨子》,从《孙子兵法》到《黄帝内经》,从《齐民要术》到《天工开物》《黄帝内经》……全国近四千名热爱中华国学的人士参与学习,充分彰显了中华国学的强大生命力。
会上,举行了盖伦更新迭代的国学系列教材出版发布仪式,与会国学专家共同为新书出版发布揭幕。这套《少儿国学》丛书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分《修身卷》和《家国卷》,包括立志、勤奋、交际、礼让、修身,仁爱、爱国、为政、治国、哲理十篇。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国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精粹,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和文明礼仪等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加强国学教育,以国学经典润泽孩子德行成长,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举措在当地备受好评。
办暑期公益国学班
让农村孩子“离校不离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7月6日,海安市墩头镇宝祥村党群服务中心内书声琅琅,一群孩子身着汉服,正襟危坐,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齐声诵读《论语》。 据了解,这是宝祥村开办的暑期公益国学班,墩头镇的一些老教育工作者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义务当起授课人,他们教育孩子从小学习优秀的国学传统文化,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传统美德。 “村里这期国学班,从即日起将持续一个月,每周二、四、六的上午开课,让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宝祥村关工委校外教育辅导站站长、村党支部书记汤仲德介绍说,“平时我们还利用周六时间,在王宏武、梅德旺等村民家中开设国学公益讲堂。”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在阵阵读书声中,志愿者丁春梅说,通过这篇《论语》的学习,让孩子们知道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熟悉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从中学到有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期间,我们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结合现实生活,侧重向孩子们传授《论语》《大学》《诗经》等国学文化经典,引用其中经典,教育孩子做一个爱国爱家、讲道德知礼仪、讲文明守法纪的好孩子。 当天,除了经典学习,退休老校长曹国民以“永”字之八划,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之写法为实例,指导孩子们用毛笔练习“永”字写法,领略传统文化魅力。 “平时苦于工作忙,没时间关爱孩子,现在让孩子来村里学习一下国学和书法,既让孩子增长了知识,又给我们家长减轻了孩子假期没人看管的烦恼。”该村村民严伯洲高兴地说。
学校开设国学讲堂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今年以来,墩头镇吉庆小学利用每周五下午放学后的半个小时,开设“国学公益讲堂”,吸引了不少儿童及其家长。 “积极引导乡村孩子了解国学、认知国学、热爱国学,让他们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接受感恩、益智等教育,帮助他们塑造健康人格,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倡导家长参与,与孩子共读国学,共同提升文化修养”校长汤仲根道出了初衷。 国学讲堂上,志愿者王晴等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了《孝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名著,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好家风好家训的深层含义,并与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吟诵经典,互动相学,课堂气氛轻松而热烈,30分钟的“国学讲堂”让大家意犹未尽。旁听的家长都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另外,学校还组织学习有关饮食礼仪,让学生们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古诗句的真谛,使所有孩子都成为了“光盘一族”。 “国学教育改变了孩子的一些陋习,帮他们提升了仁孝德礼俭的修养。”不少学生家长都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播撒国学经典种子
绽放灿烂文明之花
为让国学经典的种子在水乡墩头镇开出文明之花,助力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今年6月份,墩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代表团与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家委会共同举办了一场“国学经典、文明实践、共通共融、攀高行远”主题活动。通过国学讲堂、家长读书会、互动交流等活动,让传统国学与文明实践碰撞出灿烂火花。 在国学经典讲堂观摩课上,大家以《论语》《弟子规》等为教材,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好家风,告诉孩子和家长们如何做一名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 “今后,要进一步推动国学经典诵读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让国学走入生活,传统成为时尚,”墩头镇教育助理陆军表示,按照《关于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现代德育功能,把国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让国学教育有效对接现代文明,精心组织开展益德益智、丰富多彩、深受孩子喜爱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收获知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