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更新日期:2025-07-31 09:29
写作核心提示:
这是一篇关于写过程读书笔记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文章:
"磨砺思想之刃:撰写过程读书笔记作文的注意事项"
读书笔记,不仅仅是阅读行为的记录,更是深化理解、锤炼思维、积累智慧的过程。将读书笔记整理成文,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梳理、提炼与升华。一篇优秀的“过程读书笔记作文”,不仅能展现你对书籍内容的把握,更能体现你的思考深度和写作能力。那么,在撰写这类作文时,我们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紧扣“过程”:展现思考的轨迹"
过程读书笔记作文的核心在于“过程”。它不是简单复述书的内容,也不是空洞地发表感想,而是要清晰地呈现你从接触书籍到形成理解、产生感悟的思考历程。因此,写作时应注意:
1. "时间线与关键节点:" 回忆并梳理你阅读时的关键步骤。是哪一部分让你产生了初步兴趣?哪个观点让你陷入了沉思?哪段情节引发了你的共鸣?将这些时间点和转折点作为文章的线索,展现思考的动态发展。 2. "疑问与求索:" 记录下阅读中遇到的困惑、疑问,以及你如何通过查阅资料、反复阅读、对比思考等方式寻求答案的过程。这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 "互动与碰撞:" 描述书中观点与你既有认知的碰撞,以及你如何进行自我对话、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梁启超《治国学杂话》)这里的抄录和笔记可以统称为“读书笔记”,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为记录读书心得或整理文中的精彩部分而做的笔记,一般都要载明材料出处”(王余光、徐雁《中国阅读大辞典》)。读书笔记具有促进理解、推动思考、辅助记忆、积累资料等作用,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明确读书笔记的基本分类,撰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能够更为充分地发挥其学习功能,形成阅读与发展的良好互动。前代学人按照读书笔记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形成多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可以大致分为四种。
摘录笔记:便于辅助对比分析
摘录的目的一是集中阅读材料的精华,二是未来检索引用,三是辅助对比分析。“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钱锺书)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与著名作家有关的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杨绛《钱锺书手稿集》(序)]具体到一个阅读材料,什么是精华,取决于阅读者本人的目的。阅读诗体小说《十岁那年》,目的可能是了解诗体小说和普通小说的区别,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讨论作者的语言风格,提炼诗歌的创作背景与社会影响……不同的阅读目的,摘抄的内容有所不同。
在写作过程中想起从前读过的句子引用佐证,需要准确标注作者、来源等信息,这些信息既证明引用的真实性,也是向引文作者表达敬意,有“学术归功”的意味,表现出良好的学术规范。
在摘录笔记中准确记录是高效转引的基础条件,不至于重新翻一遍原典,徒增工作量,在这个角度来看,摘抄笔记类似图书馆的“目录卡”。阅读同一本书,前后的观点在不同角度形成联系,阅读不同的书遇到类似的材料、观点,都可以借助摘抄笔记互相引证参考,对比参照同一阅读材料的关联内容或不同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摘抄笔记是简省有效的支撑材料。
阅读《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对“最优化”的阐释分散在书的不同部分,摘抄笔记如下。
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即选择该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导方案。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P59)
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我们认为,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获得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P69)
教学最优化要求这样来规划和组织教学过程:在师生花费最少的必需的时间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决不超过学校卫生学为每个年级规定的时间标准的情况下,取得最大可能的(即处于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养、教育和发展效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P206)
所谓教学最优化的方法,是指这样一种方法,它把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预先指向争取达到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而且要遵守规定的时间消费标准,即不能使教师负担过重。整体的教学最优化是由选择和实施教学的所有基本成分,即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的最优方案的方法综合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是最优化成分的体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P234)
从提出原则,制定标准,到细化标准,建立成分体系,通过不同篇章核心内容的对比,能够梳理出巴班斯基对“最优化”认识的发展历程。
提纲笔记:对全书的脉络要点做记录
提纲笔记“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类,概括其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基本情节等;二是纲要类,它是对全书或全文的脉络所表达出的要点进行笔记”(史为恒《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写作摭谈》)。提纲笔记一般适用于比较重要的学术文章或学术著作,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目的有两个,一是做出全书的内容提要,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二是梳理作者的论述逻辑,借此探究作者的思想方法,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建议在提纲笔记中标注及摘录作者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便确定讨论分析的内容范畴。比如一位教师在阅读《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之后,利用思维导图撰写了提纲笔记,既呈现出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也呈现出作者的思想方法:基于文件分析明确实践方向,立足理性的教学实践反思,探究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发展方向。还有一种提纲笔记,类似著作内容提要或论文摘要,主要内容包括问题提出的背景,作者的研究历程和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影响。
批注笔记:经典重读的有效学习方法
在我国,批注不只是阅读方法,还是艺术鉴赏方法。我国古代书画作品常有留白,后人赏鉴,在留白处记录心得体会或批评质疑。古人读书,也常在字里行间或书页空白处用符号或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或对阅读材料进行补充、阐释,这就是批注笔记。
值得关注的是,古人还有对批注进行批注的习惯,像不同时代读者的隔空对话,后人读来,更受启发。阅读《西游记》,将不同的点评本对比阅读,确实能拓展解读的视角,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批注笔记随读随记,体会、疑问、思考、观点、注释都可成为批注的内容,角度多元、内容丰富,有利于加强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和作品的互动交流,增加读书的兴致甚至情致。
批注笔记是经典重读的有效学习方法。“做笔记很费时间。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能发现。”[杨绛《钱锺书手稿集》(序)]读一遍做一遍批注,不仅跟作者和作品对话,也跟从前的自己对话,在此过程中逐步建构元认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
重读《西游记》六十六回,师徒四人小雷音寺遇难,弥勒前来解救,行者责怪弥勒管教不严,弥勒道:“一则是我不谨,走失人口;二则是你们师徒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我有所领悟写了一则批注笔记。
弥勒这“一则”“二则”,说尽世间苦难缘由:有人犯错,有人需要修行;我犯了错,给你们提供了修行的契机,我犯不犯错,你们都需要消除魔障,不是我也得有别人;受苦是一定的,缘由方式各不相同。无可反驳。
这个内容以前并未引起我的注意,这次关注让我看到了更多类似情节,这些情节共同指向《西游记》传递的价值观点。
阅读《十岁那年》,我关注到作者标注的创作日期,检索资料,在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旁补充注释,便于下次阅读时直接联系史实体验真实时空背景下作者的情感。
看别人的批注能够启发思考,看自己的批注能够引发反思,批注笔记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扩大了阅读交流的人群与时空范围,对读者思想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心得笔记:对原作思想的独特发现
“阅读文章、书籍时,受到感动、启示后,写出的体会、感想,这种读书笔记称为感想式笔记,也可称为心得体会式笔记。感想式笔记不仅仅是对原作的深刻理解,更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独特发现或深刻触发。它是阅读者读书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感想、见解。其中,有的是受原文启发产生的相关想法;有的是觉得原文的观点不妥,对其提出的质疑或批驳。”(史为恒《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写作摭谈》)心得笔记也被称为札记,与摘录笔记、提纲笔记相比,重点指向读者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与批注笔记相比,内容相对完整,通常有确定的话题、议题,即针对阅读材料的某个方面集中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下面是我阅读《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则心得笔记。
这次重读,我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区别教学”。我在一线教过15年,2002年,我所在的学校推进分层教学,那个时候理解的分层,确实是教学内容上的分层,换言之,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没有整体设计教学方法上的调整,集体备课主要是备内容。巴班斯基论证“区别教学”的内涵,逻辑严密,给出的例证让人信服。这说明我曾经有过错误的认识,目前推进的走班教学,也涉及针对不同个性发展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这里教学关注到了内容的不同,是否也关注到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调查、研究的问题。
巴班斯基提出“区别教学的宗旨是有区别地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简单要求的复杂程度”。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提出了“分层教学的陷阱”,认为分层教学落后于时代,巴班斯基的观点和佐藤学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巴班斯基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和佐藤学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佐藤学提出“综合学习”的可能性与危险性,这个提法和巴班斯基综合规划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此外,佐藤学提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这和巴班斯基说的“负担合理”是否矛盾,应该怎样辩证地理解和分析?
这则笔记聚焦“区别教学”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第一个层次是对照巴班斯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更为深刻地认识“最优化”的内涵;第二个层次是结合当前的教育现象提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对比佐藤学和巴班斯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
心得笔记有主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很多学术大家的著作是在札记基础上展开、充实而形成的,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钱锺书的《管锥编》。钱锺书的《谈艺录》完全采用札记式的写法,真实呈现阅读思考的过程,展示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代学人的治学态度与方法。用学者的方法读书,虽然不一定能成为学者,但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讨论怎样写读书笔记的前提是我们正在阅读,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提高阅读的质量,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读书笔记是“读书法”或“学习法”,“法”用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功效,才能衍生出适合自己的程序与策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30日第9版
作者:吴欣歆
作者:关耳
“尊敬的先生,如果你忘了,那也没关系,我可以提醒你:我是你的妻子。”这是意大利作家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的中篇小说《鞋带》的开头第一句话。透过这句话,仿佛可以窥见贯穿全书的主旨:对婚姻、忠贞、诚实、真相的犀利审视。普利策小说奖得主裘帕•拉希莉在对《鞋带》进行英译之后评价道:“你很难给它明确归类:它是一部巧妙的推理小说,一部由错误构成的喜剧,一部家庭剧,一部悲剧……我很想更好地组织我的想法,但我真正想说的是:打开这本书。读,再读。看看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的文字、声音和技巧。”这个评价,可以说代表了大部分读者对于《鞋带》的观感。
就体量来说,该书仅仅7万多字,专注阅读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够读完。就内容来说,讲述的是一个出轨丈夫回归家庭之后,“表面上井井有条,实际上一团糟”的家庭所经历的三十年令人窒息压抑的生活。讨巧的是,作者通过家庭中不同成员不同视角的自述,揭示了当残酷、破碎、蝇营狗苟、貌合神离成为婚姻的全部之时,看似完整家庭中的家庭成员是如何支离破碎的生活的。
该书的内容共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母亲婉坦通过书信的方式,写信给已经出轨不再回家的父亲阿尔多,控诉他对自己的伤害与生活的毁坏。“我相信你喜欢我了,就会一直喜欢我,我那时认为,真正的感情是不会改变的,特别是结婚以后。”在婉妲的认知里,爱是厮守、忠贞、不渝,是永不分离。所以阿尔多出轨之后,婉坦在信中祈求阿尔多想想自己和孩子的艰难处境,直言自己没有阿尔多活不下去,后来希望阿尔多能够坦诚的一五一十的告诉自己那个可能会把自己“摧毁的真相”,再到后来选择了自杀……随着婉坦的一封封信,可以看见婉坦的卑微、悲情与无奈、无能为力。波伏娃的《第二性》有提到关于男女双方在婚姻中的角色身份:“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这也恰是婉坦的处境,她对阿尔多十分依赖,几乎失去自我,甚至为了祈求阿尔多回头而表示愿意配合做出改变。就现实来说,这并不鲜见,在男性出轨之后,不少女性都选择了原谅,即便原谅之后生活可能一地鸡毛。
再看第二部分阿尔多的自述,时间已经跳转到了两人已经年届八十的老年生活,距离他的出轨回归,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时间很漫长,就像一个线团”。在一次为期一周的海边旅行回家后,两人发现屋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而且爱宠猫拉贝斯不见了。在婉坦睡觉之后阿尔多整理书房的过程中,阿尔多才第一次认真读了第一部分那些婉坦写给他的信,并在此过程中剖析了自己的心情。“是我毁了她,然而,她的这种自我毁灭让我更有理由远离她。”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曾说:“自私者不能爱他人。”这句话,是对阿尔多最好的注解。在两人五十二年的婚姻生活中,阿尔多从出轨到懦弱地选择回到家中,是“想向自己证明:尽管我和妻子和好如初,尽管我回归了家庭,重新戴上了婚戒,但是我是自由的,我没有和任何人建立真正的关系”。回归家庭之后他仍然偷偷摸摸地持之以恒地出轨,而且给爱宠猫起了一个拉丁语名字——拉贝斯,意思是:坠落,崩塌,倒塌,毁灭。婉坦毫不知情,这正是阿尔多对这段不幸婚姻的认知,和报复。
在第三部分,作者揭示了入室作乱的“小偷”:他们的儿女桑德罗和安娜。四十多岁的两个人,感情生活一塌糊涂,儿子辗转于各个女人,女儿完全拒绝生孩子。这是父母的糟糕婚姻生活在他们身上的映射与影响,他们无法跟人建立正常的感情关系,也没有正确的健康的感情观念。这也是每一个不健全的家庭或者仅仅是维持表面健全的家庭带给下一代的真切伤害。这是血缘关系,或者是另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词——原生家庭,所带给婚姻双方乃至儿女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在安娜的认知里,父母无论如何都会伤害到孩子,所以被孩子带去更多伤害也是正常的。他们翻乱了房间,带走了拉贝斯,是为了逼着父母卖掉这幢值一百五十万欧元的房子。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此时的年纪都已经近五十岁,但心智很显然停留在了父亲第一次离开家的那年,不到十岁的年龄。他们的成长,被父母之间窒息的关系扼杀在了童年。
再说回小说名字《鞋带》的含义。“我们所有人都和鞋带的事情有关”。这是一次父亲是否有教儿子系过鞋带的讨论,各持己见,回忆各不相同,意义自然也完全不同。鞋带,对阿尔多来说,是一种让自己和儿女的关系亲近了很多的东西;对婉坦来说,是生活在灾难之中,享受耻辱,把他们捆绑在一起的东西;对儿女来说,是父母一辈子互相折磨的纽带,也是父母带给他们心理创伤的窒息压抑的羁绊。
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视角,逐渐还原了这个意大利版《婚姻故事》的真相,极具悲剧性,也十分具有思考性。尽管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进行道德谴责,去评判谁对谁错,但不负责任的唯唯诺诺却热衷出轨的父亲、可悲的抱怨的强势的母亲,组成婚姻家庭的后果在这一场又一场的叙述中,糟糕之处已经尽显无疑:一个失败婚姻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是牺牲品。那么作者是想说不好的婚姻应该尽早分开吗?也不见得。不完整的家庭和貌合神离的家庭,哪个具有的伤害性和摧毁性更大,没有一个定论。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爱,真切的爱,才能让牵绊家庭成员之间的鞋带是融洽顺畅的,是温暖羁绊的。(关耳)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