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58原创网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稀缺 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7-31 09:4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稀缺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稀缺》(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事项,以确保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清晰、结构完整:
1. "明确核心主题与作者观点:" "核心概念:" 首先,要准确把握《稀缺》一书的核心概念——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理解作者 Sendhil Mullainathan 和 Eldar Shafir提出的核心论点:"稀缺不仅指物质上的匮乏,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会系统性地扭曲我们的认知、决策和行为。" "关键机制:" 理解导致这种扭曲的关键心理机制,例如“注意力偏差”(Tunneling Vision,视野变窄,只关注最紧迫的问题)、“认知带宽”(Cognitive Bandwidth,稀缺会消耗宝贵的思考资源)、“过度优化”(Excessive Optimism,对未来过于乐观以应对当前短缺)等。
2. "深入分析与个人思考:" "具体阐述:" 不要仅仅停留在复述书中的观点,要结合书中的具体例子(如关于金钱、时间、孩子、健康等不同领域的案例)或你自己的观察、经历,深入分析稀缺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决策和工作。 "批判性思维:" 可以思考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局限性,或者是否有可以补充的观点。例如,稀缺心态是否在所有情境下都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稀缺》有感


偶然看到大家推荐,就加入了书单

一看“稀缺”,脑中自然浮现的是:资源、人脉、资金等。而本书,却颠覆了我们固有的思维。这里所说的“稀缺”,是一种心态。正因为有了“稀缺”这种心态,我们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方法、态度、行为都不知不觉受其影响。

本书思路特别清晰,先帮我们认识稀缺,从带宽、余闲、管窥这三大方面,告诉我们它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然后告诉我们如何走出和摆脱因此带来的贫穷困境。

管窥

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管中窥豹”?我觉得这样理解,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以及他背后的意义。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个“一斑”,就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比如,缺钱,就会关注的事,每次消费脑中就会不自然地算经济帐。又如看重身材管理,就会关注节食减肥减脂塑形等字眼。很忙碌,就是缺时间。这就是稀缺带来的专注,能够让我们当下集中注意力做这件事,也容易见成效。

当然,因为是用“管”窥,所以,也会受到管子的限制,让我们忽略可能很重要的事情,带来局限性。所以,我们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加全面、长远地眼光,把一些重要的事情列入管道之内。

带宽

其实带宽,是指一个人的整体能量或精力。比如,一辆车,一箱油只有跑那么远。而一个人的带宽就这么多,决定了他只能做好几件事,如果太多,必然导致带宽不足,效率低下。

这就要求我们我们拓展带宽。或者,集中精力做紧急而重要的事。

余闲

为什么穷人会贫穷?贫穷会限制带宽,会导致无能,反过来无能又会导致贫穷,从而加大稀缺,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跳出循环,就是留有足够的余闲。这个余闲,可以说充足的时间,足够的余额,积极的未雨绸缪等。当然,余闲也不是越多越好,也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最后

调整认知,有些稀缺并不是真的稀缺。比如同样是100平的房子,有些人满足,有些人羡慕,有些人觉得远远不够。所以,我们要知足,感觉富足,当带宽不足,能量不够,余闲不足时,我们可以调整稀缺,减少或降低,能避免陷入贫穷的死循环。

稀缺俘获大脑——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有感

《稀缺》是一本行为经济学作品。经济学一般假设人是理性的,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来说是很好的补充和完善,近些年,研究行为经济学的人不断涌现,他们的成果也被世人肯定,其中,书写《思考,快与慢》的行为经济学奠基者丹尼尔.卡尼曼在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奖,近几年,又陆续有数位行为经济学专家荣获此殊荣。

《稀缺》这本书获得了卡尼曼的推崇,这本书的作者在长期扶贫过程中发现,他缺时间,穷人缺钱,稀缺点不同,但这些困境同样都会让人产生焦虑,俘获我们的大脑,让我们陷入稀缺陷阱,终而复始地重复陷入贫穷,忙碌之中不得解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改善或避免?这本书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一、稀缺产生“专注红利”和让人“带宽变窄”

稀缺并不是全无好处,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工作任务截止日期到来之前,我们的精力最集中,会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地处理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成效最显著,效率也最高。这个是时间稀缺产生的“专注红利”。

不过,我们也由此可以想象“专注红利”的另一面:专注于眼前,一定没有精力更好地处理其他重要的事情,这就是时间稀缺的另一面——“带宽变窄”

亨顿是美国一消防队成员。2005年4月23日是他最后一次出警。他不是因火焰灼烧而殉职,也不是死于房屋倒塌,而是在消防车急转弯时被甩了出去,他忘记了系安全带!

他为啥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因为接到报警电话,消防队员第一时间是快速跳上消防车,在车上短短的时间里要明确起火建筑结构和布局,制定进出火灾现场的路线和消防策略,全神贯注于此的亨顿,忘记了系安全带,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而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不管是贫穷、忙碌还是其他稀缺,都会让我们的“带宽”变窄,因稀缺我们只专注"管子"里面的世界,其他的我们会忽视。换句话说稀缺让我们短视,不知觉中让人变笨和迟钝,降低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二、借用、意外和余闲

面对稀缺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余闲,二是意外。

缺钱、缺时间,那我们“借”钱、“借”时间,缺啥借啥,是不是就会解决问题?

印度一露天大市场,每天黎明前几个小时,很多街头小贩拿着借来的1000卢布上蔬菜、或水果和鲜花,当天都卖完总利润一般为100卢布,他们要先拿出50卢布还利息,这利息可一点都不便宜。

作者调查发现,很多小贩这样借贷已经9年半了。事实上,每位小贩每天都有一小笔余钱用来消费,如果不消费,每天少借5卢布,只消50天,他们就可免于1000卢布的借贷,每天剩下100卢布就都是自己的了。却很少有人这么做。

接下来,作者的实验是直接一次性给街头小贩每人1000卢布,直接让他们无债一身轻。你能想象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那些得到过1000卢布的小贩,陆陆续续又重新开始借钱买花!理由多种多样:随礼啊、给女儿买生日礼物啊、生病啊,不得不花掉攒下来的钱,最后都是重新开始借钱……

患有拖延症的人也一样,截止日期没有临近时,总是不能集中精力提前完成工作,到临期了又有很多额外的其他事情需要处理,手忙脚乱中自己又重新陷入时间稀缺的陷阱。

借钱、借时间就是给余闲,给余闲少了最怕遇到意外,一遇到意外,很多人又重新落入稀缺的状态。当然可以防患于未然,为意外准备好防御机制。


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医院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圣约翰医疗中心,有32间手术室,每年手术达3万台,每天手术室都排得满满的,手术室的使用率达到了100%,最为麻烦的是每年有20%是急诊手术,急诊手术一方面打乱了原来排好的手术日程,让准备就绪的医务人员为此再白白等待几小时,另一方面,急诊手术又让另外一些医务人员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手术室稀缺是这起案例的关键。要是你会怎么办?你可能会说“增加手术室呗”。

医院请来的管理顾问,给出的解决方案令人惊讶:留下一间手术室待用!

再细想这个方案的内在逻辑非常聪明,就是给意外留个通道。计划内的手术在31间手术室按部就班的进行,留下1间恭候急诊。医院的真正稀缺的也不是手术室,而是因急诊突发而变得紧张的急诊手术和为此延后的手术。

这个案例很好地说明了余闲的重要,余闲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多余的钱,自由的时间,几个好友,这样的余闲总会让我们心态更为放松和平和。当然余闲也不是越多越好,余闲过多就会浪费,但适度的余闲必不可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热门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